1、初中化学推断题 100 题(后附答案及解析)(本题集中了近年来各地中考精粹,由名师作答并解析,是一份难得的专题训练!)1下列物质均由 C、Na、Cl、O、H、Ca 六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三种组成。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上述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2)胃液中含有的酸 (写化学式,下同) ;能做为燃料的无机化合物 。(3)A、B、C、D、E、F、G、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有 (填数字序号) 。2从铜、氧化铜的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具体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 1 是 。(2)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所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 。(3)试剂 A 的作用是 。(4)此实验过程中,下列哪些做法会导致回收到的 Cu 不纯 A往混合粉末中加入的稀 H2SO4不足B往滤液中加入铁粉不足C往滤渣中加入试剂 A 不足(5)请写出铜的一种用途: 。3不同类别的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图 1、图 2 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1)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 1 所示,回答下列问题:乙物质是 ,它的一种用途是 。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 (2)图 2 能体现某些物质间变化关系的是 。(填标号)4已知 A、B 、C、D、E 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
3、液、硫酸铜溶液 、氧化铁和一氧化碳中的一种,E 是实验室一种常见溶液,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两端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请回答:EDABC(1 ) C 的一种用途是 ;D、E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上述各物质间的反应均可用“甲+乙 丙+丁”表示,其中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但能用上式表示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3 )若 B、C、D、E 都不变,五种物质之间的关系也不变,A 还可能是 _。5 (12 分)利用海水(含氯化钠、氯化镁)处理含二氧化硫废气的方法如下:海水处理流程:(1)写出生成 Mg(OH)2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经操作 a 得到的 Mg(OH)2沉淀需要
4、洗净,为证明是否洗净,可取洗涤液少量,向其中加入下列试剂中的 ,即可达到实验目的。A Na 2CO3溶液 B石灰水 C 硝酸银溶液处理二氧化硫流程:(3)上图中最终得到“NaCl”的过程属于 (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4)图中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填序号);(5)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6 (5 分)碳、氢、氧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三种元素,其中的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A、B、C 与人类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物质的名 称 :A ;B 。(2)若已知物质 A 和 B 在光合作用下可以生成 C 和氧气,
5、则它们直接反应时生成的物质名称是 。这两个反应的反应物相同但生成物不同,根据这一事实可知,与化学反应生成物有关的两条因素是 。(3)写出 C 物质在人体内缓慢氧化为 A 和 B 的化学方程式 。7AF 和 X 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 A、C 是无色气体,B、F 是红色固体,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属于 (填写基本反应类型)反应。(3)含 D 的生产、生活用品腐蚀的过程,实际上是 D 与空气中的 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8(8 分)已知 X 是有毒且不溶于水的气体,Y 是不支持燃烧的气体,Z 是不溶于水的固
6、体,X、Y、Z 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 X 的化学式 ;(2)写出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是重要的化学思想。气体 X、Y 都含有 元素和 元素,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都不同。请举出 X、Y 性质不同的一个例子 。9不同类别的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下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1)在图甲中若 A、B、C 三种物质都含有钙元素,A B 反应中放出大量热,C 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试写出 A B 的化学方程式 。B C 时所需另一种反应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和 元素。(2)下列图乙中
7、能体现某些物质间变化关系正确的是 (填序号)10 a、b、c、d 、e 为初中常见的五种化合物,它们的水溶液相互反应关系如下:a+bc+H 2O c+H 2SO4d+a e+AgNO 3AgCl+c ,(1)则 a、c 的化学式分别是:a: ;c: 。 (2)写出的化学方程式为 ;(3)请写出一个“有水生成不一定是中和反应”这个观点的化学方程式:。11(4 分) A、B、C、D、E 分别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化铁、碳酸钙和稀盐酸中的一种物质,常温下,B 为液体。下图用圆表示这五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化学反应,用“”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
8、出五种物质的化学式; (2)C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3)B 与 C 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12 ( 8 分)X 是两种金属氧化物组成的混合物,为了研究混合物的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 ) x 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_ _(填元素符号) 。(2 )写出 X 中一种成分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 。(3 )若 Y 为固体,写出 Y 与 X 中一种成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 ;溶解度(g/100g 水)压强(Pa)t1t20若 Y 为气体, Y 还可以是_ _(填化学式) ,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3 )氯化钠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某氯化钠样品中除含氯化钠外,还含有少量的C
9、aCl2和 MgCl2以及不溶性杂质以下是提纯该样品的操作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 X 的名称是 (2)Y 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3)上述操作流程中共发生 个复分解反应14下图是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示意图。纯碱沉淀粗盐水固体 C过滤NH3氨化CO2碳酸化NH4Cl 溶液过滤 煅烧气体 D已知:粗盐水中含有 MgCl2、CaCl 2;常温下,NH 3极易溶于水,CO 2能溶于水,NaHCO 3加热易分解,Na 2CO3加热不易分解。完成下列填空:(1)粗盐水加入沉淀剂 NaOH、Na 2CO3分别除去 MgCl2、CaCl 2,固体 C 为 ,书写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
10、工业生产纯碱工艺流程中,先“氨化”后“碳酸化”的目的是 , “碳酸化”时,NaCl、NH 3、CO 2 和 H2O 相互作用析出 NaHCO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碳酸化”后过滤获得的 NH4Cl 可用作 肥,也可先 (填“加热”或“冷却”)NH4Cl 溶液,再加入石灰水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4) “煅烧”时,NaHCO 3分解生成的气体 D 是 ,若将气体 D 直接排入空气不合理的理由是 。(5)鉴别产品纯碱中是否含有碳酸氢钠的方法是 。15如图 A、B、C 三种物质都含有同一种元素,B 是单质, A、C 都是氧化物,C 是一种黑色固体物质。请回答:(1)写出 C 的化学式
11、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指明反应基本反应类型 。16 (7 分)A-G 为实验室中未贴标签的 7 种溶液。已知 7 种溶液分别为:澄清的石灰水、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7.3%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均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钾溶液。(1)G 为蓝色,则 G 中溶质为(写化学式) 。(2)用 pH 试纸检测其余溶液的 pH,测得 E 的 pH=7, E 为 溶液。(3)将 A、B、C、D、F 溶液两两混合,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如下图所示(图中“-”代表无明显现象) 。图中所发生的反应共有 个。写出 A 与 D 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4)取未鉴别出的
12、两种溶液各 20g,分别加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分别加入 C 溶液,加入 C 溶液的质量与烧杯中溶液总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已知 P、Q 两点溶液呈中性) 。图 1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图 2 中 R 点所示溶液中溶质为(写化学式) 。17 ( 2014 届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学期期末试题)已知 A、 B、C、D、E 五种物质中均含有某种相同的非金属元素,B 为无色液体,C 为黑色固体。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五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省略) 。(1 ) A、C 的化学式分别是_、_ 。(2 ) AB 的化学方程式是_。(3 ) D B 的化学方程式
13、是_。(4 ) E 转化为 B 和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18现有 A-F 六种常见物质,其中 B 是食品包装中常用的干燥剂,A、B、C 三种白色固体都含有同种金属元素,E 是固体单质,D、E、F 都含有同种非金属元素。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1)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为 A ,B , E 。(2)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AC: ;FD: 。19 (6 分)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为气态单质,丙为固态单质;A、B、C 均为氧化物, 常温下 B 为液态。化合物 D 的水溶液呈浅绿色。(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A 、X ;(2)指出反应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举一
14、例说明) ;(3)将 A、C 两种氧化物区别开来,可使用的一种溶液为 (填名称) ;(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 (11 分) (13 分)单质 B 是一种常见且用途广泛的金属,B 元素在地壳中含量仅次于铝,已知金属 B 能发生如下一系列变化:试推断:(1)写出 AE 的名称:A_ B._ C._ D._ E._。(2)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21通过学习化学,我们了解了某些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乙、丙、丁、戊均为单质,丙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常温下,丁为黑色固体,戊为紫色金属;G 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15、,其水溶液显碱性,工业上用甲和丙化合制备 G;农业上常用 F 改良土壤(如图中部分反应条件已省略) 。回答下列问题:(1)D 为 ;G 为 (2)H 和 E 反应生成 C 和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 (5 分)A、B、C、D 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有如图 1 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及产物已略去):(1)若 A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 ,DA 。(2)若 A 是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则 BD 化学方程式为 。(3)取上述物质中的两种,用如图 2 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到 U 型管中液面发生偏转,该过程集气瓶内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23镁将成为 2
16、1 世纪重要的轻型环保材料,我国含有非常丰富的镁资源。占地球表面积 70的海洋是天然的镁元素宝库,海水的综合利用可以制备金属镁,其流程如下图所示(图中 A、B、C 均表示主要成分),卤水中的主要成分有氯化钠、氯化镁等。请填写下列空白: C 的化学式为 ;D 的化学式 ; 写出 D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 ; 金属镁在高温下与氮气化合反应生成氮化镁,在氮化镁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据此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4(5 分)A、B 是初中化学实验室常见的两种溶液,用四个圆表示四种物质。用两圆相切表示两种物质可以发生反应,用“ ”表示通过一步反应能转化成该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 A、B 两种
17、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A_;B_;(2)写出 A 与 B 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3)写出 B 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5已知 A、B、C、D、E 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其中 A、D 是黑色固体,B、C、E 是无色气体,B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 C,D 中含有使用最广泛的金属元素,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C B A海水精盐粗盐卤水 D 氯化镁 镁蒸发结晶水 煅烧盐酸浓缩、脱水通电C 是 (填化学式) ;写出 E 转化成 D 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 B 在高温条件下还原 D 的化学方程式 _;评述 B 物质的“利”与“弊”: (各举一例
18、) 。26初中常见 A、B、C、D、E 五种物质中均含铜元素,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已知 A 在空气中加热生成黑色物质 B;E 溶液与铁反应可得到 A,与氯化钡溶液反应可得到 D,同时有白色沉淀生成;D 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 C,结合信息推断:(1)B 的化学式是 _ (2)DC 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_ (3)写出以下转化的化学方程式:CE: _ ;EA: _ ;ED: _ 27 AH 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已知,B 为黑色固体, D 为红色固体的单质,F 为红色固体的化合物,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HD GE +F高温C +A 高温高温AB C 物质的化学式分别是:C ;
19、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8(10 江苏泰州 26)下图是一些常见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 C 是无色无刺激性的气体,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E 是一种元污染的清洁能源,其燃烧产物是 H。通入氯气(Cl 2) 加热CO高温无 色液体 H红棕色粉末 A红褐色沉淀 G黄 色溶液 F无 色气体 C黑色粉末 B无 色气体 E浅绿色溶液 D盐酸过滤NaOH 溶液 盐酸请根据上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红棕色粉末 A 和气体 C、E 的化学式分别为:A 、C 、E: 。(2)G 转化为 H 和 A 的反应类型是 反应;B 转化成 E 和 D 的反应类型是 反应。(3)A 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D 和氯气
20、化合生成 F 的化学方程式为: 。(4)以上图中无色气体 C 为中心,延展如下图:全品中考网固体 JCO高温 化合无色气体 C溶液 K CaCO3沉 淀请写出实现这两个转化的另一反应物 J、K 的化学式:J 、K 。请完善由 CO 和 CaCO3分别转变成无色气体 C 的转化关系图,在箭号上注明必要的反应条件和其它反应物。CO 无色气体 CCaCO3沉 淀29如图所示 A G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转化关系, “”表示相互能反应已知 A 是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G 是最轻的气体,B 和 C 含有相同的元素(1)写出 F 的化学式并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 ;(2)C 和 D 之间的反应需要高温条件,且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光亮的紫红色,写出它们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A 和 E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