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分享、尊重与合作、养成服务意识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关注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该课程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为了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课程目标,根据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1.遵循初中课程方案的精神及初中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的原则和要求,体现内容上的联系性和实施上的独立性。2.课程编排应立足于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充分利用,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3.课程编排应有
2、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等。4.采用弹性课时制,做到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使学生关注自然、体验生活、走向社会,重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爱自然、爱生活、爱家乡,进而爱社会、爱祖国等方面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态度,培养合作精神和自我发展意识。(一)学生层面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比较丰富经验。2.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关
3、爱和责任感。3.初步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4.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5.初步养成合作、民主、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二)教师层面1.通过对活动的参与、组织、指导和管理,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和教学方式。使教师从传统学科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主题活动中的策划者、合作者和指导者。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发展,而且要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世界出发,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得到不断提升。3.改善教师结构,培养一支“一专多能”的新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的自身
4、专业化成长,形成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三)学校层面探索一条符合本校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路子,建立并完善一套较为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的操作模式和管理模式,改进教学观念,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改进我校的课程结构,形成具有我校特点的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个组成部分,各部分具体目标:(一)研究性学习活动: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2.学会观察与发现,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3.养成与他人合作与分享的意识。4.养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5.初步形成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
5、感。(二)社区服务:1.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增强融入社会的能力,学会时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2.在社区服务过程中,获得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感受到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社会发展对个人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3.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自觉地为他人服务,培养爱心和同情心。(三)社会实践:1.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和文化参与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社会服务意识和民主意识。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能力、自我管
6、理能力与自我教育能力。在社会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与社会机构进行交往的技能,学会社会活动的规则,提高社会活动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3.发展社会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获得问题的直接感受,积累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树立劳动观念,形成相关的劳动技能。三、课程管理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从整体上布置、协调、管理、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专设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师辅助管理人员同时参加。1.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组长:校 长副组长:德育副校长成员:
7、教导处主任、政教处主任、团支部书记职责如下:(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2)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时、师资配备和教学(或活动)场所。(3)对活动过程进行监控、指导。(4)建立学生综合活动实践课学习档案袋。(5)对教师的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考核。(6)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题成果进行评价。2.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工作小组成员:组长:学年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课程教师、课题指导教师职责如下:(1)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日常管理,确保每位学生参与课程。(2)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3)协助教导处建立“综合活动实践活动档案管理”。(4)审定课题或活动计划。(5)对学生的学习进
8、行指导。(6)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定。四、课程实施及管理1.课程的具体学习内容或活动内容安排如下:课程内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课程管理信息技术 按照信息教育课程 每周 1 课时 教导处信息技术老师劳动技术教育1.花卉栽培2.农忙活动3.花园除草每周 1 课时政教处总务处团委社区服务及社会实践1.走进敬老院(调查 服务)2.团员一条街3.走进社区 村区(调查 宣传)4.仿真市场5.春游活动每学期 2-3 次 政教处团委1.画展2.文艺汇演3.运动会每学年 1-2 次校传统活动4.法制教育活动5.安全教育活动6.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活动7.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8.读书活动每学期 3 次
9、以上政教处教导处总务处团委研究性学习1.七年级“关注自然”2.八年级“关注生活”3.九年级“关注社会”每周 1 课时 教导处2.组织形式(1)活动前的相关培训与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是社会实践课程的组织要求、学习要求、活动方案的设计、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的一般步骤等。同时根据社会实践课的开放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礼仪教育。(2)活动的实施。各社会实践小组围绕选择的活动内容,按照活动计划认真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服从实践单位的管理和领导;二是服从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三是小组内搞好协作;四是认真作好活动记录。(3)参与交流。当一项活动圆满结束后,各小组在班主任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报告。同时小组内每个成员都要提交一份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小组成果报告在班级或年级交流,个人的活动小结或体会文章在组内交流。3.成果评定由班主任或指导教师根据小组成果报告和个人的活动小结,进行评定,然后由学校进行评定,教导处做好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