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生法制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主张在依法治国的宏观背景下,学校应当“依法治校”,并且把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作为” 依法治校” 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生法制教育必须追随时代前行的脚步,要把初中生法制教育落到实处必须置之于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条件下进行。作者分析了作为初中生这一特定人生阶段的身理、心理特征以及近年来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所面临的初中生法制教育的严峻形势。作者以一个初中学校管理者的独特视角,比较全面、客观地分析了现行的初中法制教育的内容及其薄弱环节,分别选取了农村、城郊和城区三所学校作为研究的样本,以期“窥一斑而见全豹” ,在肯定初中法制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
2、同时,指出了初中学校在法治课程开设、师资配备、体制建设、活动开展、地域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和问题。比较全面分析、比较了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法律素养、法制意识。从而为今后提高初中生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奠定基础。关键词:初中生法制教育现状调查现状分析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大多数年龄在13周岁至16周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生理发育迅速,心理发育却明显滞后。他们渴望独立、需要尊重,生理上的逐渐成熟与心理上的尚未成熟,导致他们出现一些困惑与烦恼,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思想情绪不稳定,对外界刺激容易反应过度,有的可能造成行为上的偏差和越轨。他们在外形上已经是“小大人” ,又常常
3、表现得茫然不知所措,在生活上和学习上还依赖着家长、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心理学家们把人生的这一时期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 。许多“问题学生”的形成是一个个“问题”逐步积累的过程,而这个阶段是最容易滋生“问题”的时期,许多初中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惨烈事实不断警醒我们必须正视并解决好初中生的法制教育问题。新闻媒体上报道的一些未成年人主要以初中生参与的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群殴、寻衅滋事等暴力型及性犯罪等案件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反响。绝大多数少年案犯法律知识缺乏,道德和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成员低龄化、种类多样化、组织团伙化、手段智能化、性质恶劣化的趋势。初中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了他们自身的原
4、因外,社会环境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月26日)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 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
5、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近年上违法犯罪的歧途。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1初中阶段的学生违法犯罪率上升和违法犯罪的特征告诉我们,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生活的多样化和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要把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一、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本研究以不同地域、文化、经济、传统背景的三所初级中学(一所为城市中学,一所为农村中学,一所为城乡结合部中
6、学)作为初中生法制教育研究的主要样本,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城乡社会事业和经济结构差异仍然存在并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本研究选择的三所初级中学分别为城市中学、农村中学及城乡结合部中学,研究初中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学校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学校法制教育配备师资的状况、学生的民主法治意识、遵纪守法的层度、学校法制教育的水平、机制和体制等。主要目标在于探究处于“青春躁动期” 的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普遍现象及共同规律,侧重研究城乡之间以及与城乡结合部之间“差序格局 ”下初中法制教育的各自特点,用实证的方法揭示不同的历史、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初中法制教育在目标、内容
7、、方法、途径、载体、效果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a. 文献研究法:查阅报刊杂志,论文及相关研究成果,丰富有关法律知识、法律教育、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着重研究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符合这一年龄特点的法制教育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等,为论文的的创作提供权威的理论支撑。b. 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向选定的三所学校、公安派出所等单位发放调查问卷,以期全面、准确地了解初中生法制教育的现状,以及有关人群对初中生法制教育的期待和建议。个案研究法选取三所不同类别学校的不同年级的作为样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分析不同的教育方式、途径的法制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效果。二、初中生法制教育
8、的现状调查在这一章研究者从两个重要的层面阐述和解读初中生学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一是目前初中法制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二是目前学校法制教育主要方式和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能够有理有据地开展我们的研究工作,我们选择了江苏省江都市三所不同类别的学校作为研究样本,他们是:甲学校,地处江都市区中心以南4公里处,现有教职员工71,在校学生721名,2004年创建成“江苏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 ,该校属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乙中学,地处市区中心商业繁华地带,现有教职员工133名,在校学生1103名,2002年创建成“江苏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 ,该校属于城区学校。丙学校,地处江都市区1
9、3公里处,现有教职员工67名,在校学生1009名,2002年创建成扬州市“合格初中”学校属于农村学校。三所学校均具有50年左右的校史。在三所学校,笔者先后走访校长、普通教工和学生以及所属区域的公安派出所和司法局,查阅了学校近五年来的档案,对具有代表性的三所中学进行问卷调查,现就这三所学校的调查情况并结合其他的实际情况,对当前初中生法制教育的状况作出分析:(一)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制教育的有关内容目前,我国对初中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载体初中三年教学内容分为17个单元,各单元由2至3课组成。其中法制教育的有3个单元,共10课(7、8年级各4课,9年级2课) 。现行的初中
10、法制教材具备以下特点a. 融知识、能力、觉悟于一体,注重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阐明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尽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行为要求,引导学生做到学以致用。b. 改变以往讲法律重打击而轻保护的思维定势,着力让学生懂得法律不仅制约人而且保护人。在比较全面地介绍我国法律的功能和作用的前提下,注重阐述法律的保护功能,同时阐明法律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 c. 教材框定的法律、法规,既与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又有一定的前瞻性,以利于帮助学生逐步了解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知识,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d. 本着尽量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精神,排列教学内容的顺序。
11、e. 阐述的概念观点求新求实,力求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f. 形式新颖。教材注意了插图的安排、小栏目的设置,意在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教学过程,更好地发挥教材的功能。在看到这套教材长处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它的不足之处:a. 没有采用独立的教材,而是将法制教育的内容穿插于“思想品德”教材之中,其地位的重要性凸显不够。b. 教材内容难度设置上缺乏必要的梯度,没有很好地考虑到随着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和社会见识的增强逐渐加深教材的难度。c. 教材内容更新迟缓,致使一些过时无用的知识仍然在教材上出现,而最新修订或出台的法制内容却不见踪影。(二) 学校法制教育的开展情况、成效及存在的不足首先,我设计了几个调查
12、表采集这三所学校法制教育开展的整体的概况,现公布调查统计表,并依据调查统计做简要分析:1、法制课的开设情况研究者用下表调查了有关初中学校法制课的开设情况。表1 初中学校法制课的开设情况表选项 丙学校 乙学校 甲学校 问题有效答卷份数:297比例(%)有效答卷份数:304比例(%) 有效答卷份数:302比例(%)是 297 100 304 100 302 100法制课是否列入课表 否 0 0 0 0 0 0法制是否被其 是 202 68 275 90.5 251 83他课程挤占 否 95 32 29 9.5 51 17从上表我们欣喜地看到,学校均能从依法治国、依法执教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教育行政
13、主管部门和人大、司法等机构的有关要求,开齐课程,课表上墙。尽管课表上不是明确标注法制,但经向学校教务部门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均包含在“思想品德”课和其他的实践课程、团队课程之中。课程“开齐”了,能否“上足”呢?三所学校的表现是有差异的,法制课正常开课情况较好的是地处城区的乙学校,其次是地处城郊的甲学校,作为农村中学的丙学校在实际上课率上则存在相当严重的问题。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已经得到证实的是,农村或郊区的优质生源近几年大量涌入城区,致使它们学校的教学质量大面积滑坡,上级和社会给与它们沉重的压力,迫于应试教育的要求,将法制课改上其它的中考课程。所以,在期中或期末考试前一到两周法制课被其他文化课
14、挤占的情况很严重。有无其他原因呢?跟学校师资配备是否有关?带着疑问笔者编制表格,进行调查研究。2、法制课程师资配备情况研究者用下表对有关初中法制课的开设情况进行调查。表2 初中法制课的任教师资情况表学校教师 丙学校 乙学校 甲学校应任课教师人数 4 4 3实际任课教师人数 2.5 4 2.6任课配置率% 62.5 100 86.7专职教师人数 1 6 2专职任课率% 25 150 66.7说明:表中的2.5及2.7说明教师兼教其他学科;乙学校专职教师超编2人,故为6人。从上表可以看出各校在法制教育师资配备上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地处农村的丙学校专职任课率仅为25%,而城区的乙学校则出现明显的超
15、编,专科任课率高达150%。这一现象是近年来,农村师资特别是优质师资连同优质生源一起向城区集聚的缩影,即便是地处郊区的甲学校也没有师资配备应有要求,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倡导“均衡教育” 、 “教育平等”的今天,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大力纠正!像丙学校乃至甲学校这样的学校长期以来层度不同地依赖代职兼课开办法制课程,有时干脆由所谓的“主科”教师直接兼教,这个“主科”老师自然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 、随意将法制课改上为“主科” 。我们如何能期待取得良好的法制教育效果?!(三)学生获得法律知识途径(参见附录1:学生获得法律知识途径)从问卷调查表中不难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主要从课堂和书本中了解法律知
16、识,而城区初中以及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享受到近年来电视、甚至是数字电视带来的便捷主要通过电视了解法律知识,此外从报刊学到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上,农村学生也比较明显低于其他地域学生。农村学生从“社会”和“其他”途径了解法律知识比例占有相当比例,而这些法律知识是“良莠杂陈”的,参杂了许多农村传统的法律思想和意识。显然,城区孩子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更为广阔,城市社会有更多的法律资源供他们选择和享用,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从家庭里获得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教益要远远多于农村孩子所能获得的。因此,在初中法制教育方面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所发挥发挥的主导作用的影响最为深刻。这就决定了对农村学生的法制教育将
17、不同于城市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学校在法制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将更为突出,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替代。2(四)学生的法制意识及素养(参见附录2:学生的法制意识及素养问卷调查表)研究者设计专门问卷表主要用以测查学生的法制素质和法律意识。问题1:“中外古今父母都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可是小明却无法忍受父母的教育,小明对吗?”意在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否能正确理解。父母都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但同时他们也要监督、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也是他们的义务是国家和社会赋予的,同时也是他们的权利。通过问卷调查,乙学校答“是” (赞成小明的态度)的同学占33%,甲学校答“是”的同学占27%,丙学校答“是”的
18、同学站13%。这个调查数据告诉我们,城区的孩子对父母依赖层度高的同时,很多同学反对父母的管教,其次是城郊的学生和农村学生反而绝大多数接受和认同父母的管教。从学生给出的理由不难看出,很多学生希望独立和自由,他们大了无须父母的“罗嗦” ,他们最反对父母充满空头大道理的说教。有的写, “父母养我,应该呀!将来我也要养我的子女的。 ”“父母可以适当说我,但他们总是没完没了,我特烦!”还有的干脆说,“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但他们喜欢忆苦思甜、说套话,我从小就听了,现在我一句也不想听。 ”特别是城区的孩子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最强,他们的自理能力却是最弱。他们追求自由和独立,但是真正给了他们自由和独立的权利,他
19、们却不知道如何享受和用好这个权利,要么就不用,要么就滥用。农村孩子相对朴实,传统的“父为子纲” 、 “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在他们的脑海里有很深的烙印。看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有必要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水平也亟待提高,要根据这个年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教育和影响工作更多地做在疏导、示范和引领方面,在家庭里再不能做“空头政治家”或是搞“惟我独尊”!问题2“路上见你一只你喜欢的 mp3,一旁又没其他人,你会收藏为自己的东西吗?”乙学校回答是的学生只占12%,而丙学校和甲学校的学生则高达23%。城区大多学生认为,别人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失主掉了东西会很焦急,应该尽快找到失主交还给他,或用其他方式让失
20、主认领。答“是” (收藏为自己的东西)给出的理由多是,东西我没偷没抢,是我拾到的,就应该属于我。他们还不知道拾到的东西应该交还物主,物主对于自己的所有财产有“无限追击权” ,这种物权不受其他因素的制约。拾到东西拒不交还,是一种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问题3, “你认为父母必须把自己抚养到18周岁吗?”71%的乙学校学生认为父母应该把自己能够抚养到18周岁,甚至更长。有学生回答“是”之后说, “我读大学,还要读研究生,父母不供养我谁供养我?!” 地处非城区的学生则有67%学生认为父母没有必要一直抚养自己到18岁,他们坚信有能力养活自己,有的说, “我幼儿园的时候就帮父母做生意了”或是“我
21、能干不少农活。 ”郊区的更多同学期待做生意赚钱,当老板;农村的不少孩子则认为上学不是唯一出路,能出去闯闯就闯闯,不能就搞搞养殖业也能赚钱养活自己甚至家人。由此可见,城区的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远不及非城区的孩子,非城区的孩子想法更加的朴实,对自立更加有信心。我国民法规定,16周岁主要以自己的劳动为生活来源,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问题4, “9周岁和10周岁的孩子在购买一个价钱一般的玩具后,又后悔想改买零食,你认为他们都容易做到吗?”设计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考察学生的法律素养。我国法律规定,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作出的行为无效,可以撤消,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
22、能力人,他们可以从事与他们认识水平相符合的有效的民事行为。所以本问题中9周岁的孩子可以反悔,10周岁的孩子则不能。乙学校81%同学正确地回答了“否” ,当然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相当缺乏专业水准的。农村学生答“是”的有47%,郊区学生答是的有41%。此一项,就立即看出不同地区法制教育水平的高下。同类性质的题目有:“6,用自己家里的钱购买白粉吸食,要承担责任吗?” “7,有个同学打你,你选择了报复,你认为恰当吗?请用是否回答并说明理由。 ”“10,一个少年因为网瘾发作却又囊中羞涩抢劫并杀害了自己的同伴,但他不满18周岁。你认为他要负刑事责任直至被判死刑吗?”这些问题调查结果与问题4的结果表现出惊人的相
23、似度。在法律条文掌握,课堂知识的习得和内化方面城区学生占有明显的优势,农村学生则令人担忧。问题5、8、11分别是“你和一帮同学经常上网,其中一个同学被老师发现了,他把你们一起交代了,你认为这样的同学应该受到鄙视吗?” “当你在途中看到一个人对另一个大打出手时,你挺身而出,与侵害人展开搏斗,现在想想你的行为是最恰当的吗?” “有的人跟别人约会迟到,也有人跟别人订了合同却不遵守,更有人伪造信用卡牟财,你认为讲诚信只是道德问题吗?”设计这些问题意在考察学生解决法律和道德的冲突和矛盾的主观态度和方式方法。从甲学校的调查结果看郊区的学生更加将意气,重视“哥们”的感情,比如第5个问题和第8个问题,他们回答
24、“是”的分别是94%和77%,而农村的依次是85%和69%,城区的学生依次是72%和21%。问题11所涉及到的道德与法律交叉、重叠学生更多地把认识定位在道德层面,殊不知,有很多不讲诚信是违法的,甚至会构成犯罪。这一点城区学生则显得比较清醒,回答“否”的同学高达89%,农村为81% ,郊区为77% 。问题9, “你认为你所学的法律知识对你将来有用吗?”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当前法制建设水平和学生对法律的心理评价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有用,特别是城区的学生,有97%选了“是” ,但是有13%的农村学生和9%的郊区学生缺乏信心,他们选了“否” 。有的理由是:“现在的世道有钱能使鬼推磨” (语出一
25、个郊区学生) ,还有理由是:“法律早就没用了。我家跟村副主任宅地打官司,明明理由在我们这儿,我家还是输了官司,人家有权又有钱。 ”(语出一个农村学生) 。 “哀莫大于心死” ,倘若我们的学生对法律缺乏起码的信任和尊重,我们还能指望他们做未来的合格公民吗?三、 初中生法制教育的现状的分析与比较本人除了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采集研究数据外,还运用了访谈法、资料法,走访了55名学生、55位学生家长、11位社区管理人员、4位校长、3位政教主任、13位班主任、2位公安干警、1位民俗专家等。本人还查阅了三所初中学校的213本卷宗、公安派出所的47本卷宗、6个班的学生思想品德课的作业。1、不同区域的初中学生认可
26、法制的水平有比较显著差异城市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文化物质资源相对集中丰厚,社会管理系统高度发达,人员素质受较高受教育年限的正面影响、现代文明素质普遍较高,他们渴望民主法制进程的快速推进,因为他们认为法律是自己的保护神。但是,当法律和纪律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的时候,觉得条条框框束缚了自己,对法律的认识和接受表现出“两面性”:既肯定又否定、既赞成又排斥。农村的学生生活在比较单纯甚至封闭的环境里,人际关系相对淳朴、简明,他们对社会资源的占有量相对较少,却又容易获得身心满足,农村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通常的纠纷和诉讼局限于一般普通财产和婚姻家庭事件。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对学生的行为起主导作用,社会秩序
27、相对稳定,适用法律的概率低于其他地域,所以多数学生在认识到法律的作用同时,又认为解决矛盾和纠纷时,遵循习惯、风俗还有公亲族长的调解是最好、最便捷的方式,他们信奉“一代官司三代仇” 。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成员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各自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背景,他们经常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误解、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由此而引发的与原住居民之间、外来人员相互之间、与政府管理人员及机构之间的矛盾不在少数。因为多是失地农民,他们多以打工或经营小本买卖营生。这就决定这里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矛盾和利益冲突较多,运用法律的可能性较大,而解决起来难度相对增大,所以很多学生认为法律在这里难有作为,面对矛盾和冲突不少学生认为要么是隐忍,要么是采取直接冲撞甚至暴力流血的方式解决,他们对法律产生了“信任危机” 。2、 学生法律意识亟待加强。在遇到“如何维护自己及家人的合法权益”这一命题时,农村和城郊学生面对侵害更多地选择了忍让克制,城市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则赞成通过法律途径制止侵权行为、补偿蒙受的损失。显而易见,城市学校学生法律意识要明显地强于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学生。从“考虑法律后果”等角度,调查、分析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