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辨析病句的常用方法(1)对于“语序不当”,要明确准确表情达意的规律,掌握规律,才能有识别病句的标准。如“并列短语”:时间先后.空间距离.范围大小. 程度轻重.情感流程.时局变化.数目常规. 成绩名次.法定位置.对应承接等。“多项定语排序”: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指称或数量的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多项状语排序”:时间处所介词结构情态副词形容词表对象的介宾短语。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两个分句:同一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后;不同主语时,关联词放在主语之前;“频率类的副词”需放到介词短语前面。 (2)对于“搭配不当”,运用语法手段,采用“压缩法”,
2、即主干枝叶梳理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 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 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搭配是否得当;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枝叶和主干搭配是否得当。要学会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否定语(切忌.禁忌.避免. 禁止.防止.以防.无时无刻不).双面词(是否 .能否.高低. 快慢 .大小.轻重.好坏.正反. 里外).成双成对的关联词等,看他们照应得是否得当。(3)对于“成分残缺或赘余”,运用语法手段,同样采用“压缩法”。先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 补语)去掉,紧缩出主干(主语. 谓语.宾语),看主.谓.宾有无残缺;如果没有问题,再看有无残缺枝叶或介词残缺,导致语意不明的情
3、况。(4)对于“结构混乱”,主要采取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来看结构是否混乱,即先找出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否一一匹配.顺当,表意是否一致.明确。(5)对于“表意不明”,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白.顺畅,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对感到句意模糊或句意不确定的词语.句子要多审读几遍,最好用主干枝叶梳理法,进行成分的分析。(6)对于“不合逻辑”,可采用语感审读法进行识别,即反复审读,看按习惯的说法是否别扭;采用分段语意分析法,对相对应的词语.成分进行比较,看他们关系是否顺当;搜索一些显性或隐性的标志,搜索并列词语或短语.否定词.双面词,搜索数量短语. 被动
4、词. 关联词语.时态词语等,看它们的运用是否合乎逻辑。2修改病句的基本思路、原则及判别病句的方法(1)修改病句的前提是对病句的病因作出正确的判断。查找病因,应先读句子,凭“语感”发现问题,从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作分析,而后进行修改。(2)判别病句的常规方法。找出句子主干。先找出句子的主.谓. 宾,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得当。理出枝叶。如果句子主干没有问题,就应当检查修饰语,定.状.补是否能恰当地修饰或说明中心语。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看句子是否符合逻辑事理。理清关系。看复句内各分句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关联词语是否用得恰当。(3)修改病句的原则。在辨识病句的基础上,先看清题目要求,弄清楚要从哪些或哪个
5、方面检查;其次按要求检查句子内部是否有语病;还要将前后句子连起来检查,看表述的主体是否一致,上下句是否照应,衔接是否紧密,有无重复.矛盾的地方。初中语文句子成分讲义文件:初中语文句子成分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六种成份分清楚。定语必居主宾前,谓语前状后是补。杜娟一)知识要点 1 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单句,要给它划分成分。 2 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 = 谓语 宾语 定语 (
6、) 状语 补语 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其余:定语、状语、补语。补充成分是: 定语、状语、补语。状语:修饰谓语动词中心语,在前放置(一般是副词) 。定语:修饰名词中心语,在前放置(一般是形容词)。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 而是好得多 。 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
7、,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写人 格式:“谁” “干 什么” (主语) (谓语)(宾语) 例: 杨亚 写 字 主 谓 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 谓 宾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 主 语 ) (谓语、宾语) 例: 猫 捉鱼 主 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例如: 他 是学生 主 谓
8、 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 画眉 唱 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 “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 “画眉” 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 “高兴”为“状语”。(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 “一首”为
9、“定语”。 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 “好”为“补语”。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 (2)纵观全局找主谓。 (3)主前定状谓后补, (4)谓前只有状地位。(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示例及练习部分划分句子成分练习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主干:鲁班是工匠。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答案:(那个时候的)(社会)定语(生产力)主语(还)(十分)状语(落后)谓语。主干:生产力落后。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10、答案:(鲁班)主语(接受)谓语(了)状语(一项大的建筑工程)定语(任务)宾语。主干:鲁班接受任务。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答案:(鲁班)主语(从中)状语(得到)谓语(启发)宾语。主干:鲁班得到启发。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主干:蔡伦出生.练习: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11、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
12、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分析: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 “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病句中的搭配不当主谓搭配不当: 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 年 6 月 11 日) 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199
13、1 年 1 月 29 日) 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 年 10 月 15 日) 分析: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l)一动词带一宾语: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
14、节。(戏剧电影报1995 年 2 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 1984 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1999 年 2 月 18 日) 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 1984 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1990 年 2 月 20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199
15、5 年 3 月 17 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1991 年 2 月 1 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状中搭配不当:
16、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1990 年 3 月 6 日) “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搭配不当训练:1 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 WTO 的目标。(“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 WTO 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2 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3 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
17、”改做“表现出”。)4 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5 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6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7 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成分残缺成分残缺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等。1主语残缺【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 湖北卷 5B)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
18、加“的人”。【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 广东卷 4D)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 浙江卷 5B)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 青海卷)析介词“对”
19、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2谓语残缺【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3宾语残缺【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 4 万元。(2004 全国卷)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 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20、【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 全国卷4D)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句子成分 、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 或“什么事物”。例如: (1)中国人民 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 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 或怎么样“。例如:(1)满天乌云 顿时消散了。 (2)树叶 黄了。 (3)小王 今年十六岁。 (4)鲁迅 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 星期日。 (6)什么书 他都看。 、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 行
21、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 或“什么”一类问题。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关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 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 时间、处所或程度等。例如: (1)他已经 走了。
22、(2)咱们北京 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 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 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 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 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 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 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 ,而是好得多 。 (3)他生于 1
23、918 年 。 (4)他坐在桌子旁 。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 独立成分 在句子中不与其他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产生结构关系,但意义上又是全句所必需 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种成分,用来表示称谓呼叫,对事物原推测、估计、注释、补充、感叹、摹拟语气等。 例如: (1)事情明摆着,你看,我们能不管吗? (2)十分明显,不大大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四个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3)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绚丽灿烂的秋色! (4)砰,砰,一阵枪声传来 充当独立成分的,有的是一个词,有的是短语, 它在句子的位置比较灵活,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 、复指成分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
24、的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作同一个句子成分。例如: (1)先生自己也要书。 (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这已经 成为。挡不住的历史潮流。 (3)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丽的战斗松骨峰战斗。 在句子成份的定义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是相同的,只不过古汉语有特殊句式,它改变了成份的位置: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 被动句式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疑问句式 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 .也。 ”
25、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 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了涉世家 ) “.,. 也。 ”判断句中,有时 “者”和“也” 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 “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 “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 “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
26、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战国策齐策 )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 等。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 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 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 ,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
27、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 于” 表被动, “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 )这里“惑”、 “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 “张仪” 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 于” 或动词前加 “受”,形成“受.于.。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 资治通鉴 ) 用“见”、 “于”, “见
28、.于.。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 “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 “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这里的 “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 等那为此种用法。用 “为”, “为.所.。 ”表被动。如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 )这里的“ 逼兵势 ”是“被兵势所逼” 的意思。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 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