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92519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 前 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

2、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2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3、。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

4、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四)开放性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3二、课程基本理念(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

5、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四)让教与学植根于

6、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及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三、课程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4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

7、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

8、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5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珍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脚,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

9、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初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6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1按时作息,生活有规律。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

10、的活动。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7愉快、积极地生活愉快、开朗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积极向上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6在成人帮助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

11、去实现。7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关心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4认真完成班集体交给的任务。遵守社会道德规范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6能初步分辨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爱护公物,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9喜欢集体生

12、活,爱护班级荣誉。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8“课程标准”说明本内容标准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编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课程标准”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2对周围

13、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设计与制作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4能根据需要动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物品等来开展活动。勤于思考,学习探究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9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本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

14、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态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

15、实现。(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入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

16、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 (参见图 1)10图 1 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环节示意图(五)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丰富的直接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六)学习过程的注意点1教学准备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及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具体教学活动设计学期教学计划、目标、课时安排单元、主题名称、目标、基本内容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儿童的实际状况(了解低年级儿童的一般特点、需要以及其他共性问题;了解儿童的个体特点,如兴趣、性格、能力、习惯等,以及家庭状况等)儿童的实际生活(儿童生活中的热点、兴趣点,希望探究的问题、现象或活动等)儿童的生活环境(家庭、学校或社区的实际条件,地区的历史、地理、自然资源,文化设施等)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社会事件教科书、教师教学指导材料、教学活动的其他资源其他学科的、班级和学校的有关活动活动的评价和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