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教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192646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听听那冷雨-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听听那冷雨 教学设计余光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通过文本解读理解作者情感。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教学难点】赏析本文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课时】3 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有一位诗人,在台

2、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他就是余光中(出示 PPT 余光中照片)。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有人评价他:“左手写散文

3、,右手写诗歌”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 (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 这头,母 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 这头 ,新娘在那 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 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 这头 ,大 陆在那头。在这首乡愁中,作者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这是他的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3、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 1974 年,那时正值“文革”后期,海峡两岸的同胞不

4、仅不能来往走动,而且连书信都不可通邮。此时,余光中离开大陆已经 25 年了。几十年来,他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了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4、预习检测孺慕 r 舔舐 sh 寒濑 li 氤氲 yn yn 滂沱 png tu 鞭挞 t 蓊郁 wng 岑寂 cn 沁鼻 qn 羯鼓 ji 苔藓 xin 啁啾 zhu ji 咬啮 ni 仓颉 ji 如椽大笔 chun 5、快速浏览全文,小组合作讨论(一)本文作者重点

5、是要写听雨,文章是不是所有的语段都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语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文章思路。第 1 节:雨情第 2 节:雨蕴第 3 节:嗅雨第 4 节:观雨第 5-10 节:听雨第 11-12 节:忆雨(二)通读课文,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有什么感受?作者真正喜爱的是哪里的雨?美国、台湾、大陆;太初有字、亡宋伤痛、公寓时代最喜欢大陆瓦上的雨。横的地域感和纵的历史感交错而成的一种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本文情感线索:听雨(以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6、品读课文,感悟情感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注

6、意:语音的轻重、语速的缓急、断句与停顿;本文的情感应该是: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奈、幽思邈远问:作者在文中表现什么感情?思乡之情,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中国是一个温暖的家,台湾是一个离散的儿。第二课时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

7、怎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寻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走进“冷雨”的世界,让我们的思想伴随雨丝飞扬(PPT 出示雨丝图片)二、合作探究(1)读第 1 段思考:为什么 “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那份游子思乡的牵挂如雨丝无处不在 (2)怎样理解 “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子,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用黑白片的色调写出环境的单调乏味。作者写此文时,正是文革后期(1974) ,安东尼奥当时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很灰暗。可见作者由此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3)第二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

8、提到汉字,有何用意?汉字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作者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眷恋。(4)在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提到美国落基山和米芾父子的画?用美国风景的干硬、色彩分明的感觉反衬出台湾“云气氤氲,雨气迷蒙”的情调。中国风景婉约朦胧,这种情调像我国的山水画,具有古中国的情韵。作者又一次借传统文化表达了对大陆的眷恋。(5)第五段中作者说,大陆上听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该怎样理解? “凄迷”有两层含义:a.景物凄凉而模糊 b.悲伤,惆怅。指作者因远离故土,家乡景象模糊。表现作者的怀乡之痛。(六)作者

9、引用蒋婕的虞美人 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听雨听的是人生。(1)“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心境。(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 示晚年历尽

10、离乱后的憔悴。 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结合选段谈谈你的看法。蒋捷年青时曾贵为公子,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受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他现存九十余首词,大多体现人生遭际,表达故国之思。作者处境与蒋捷相识都是“饱经风霜” ,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这首词即为词人深谙人生况味的艺术结晶。(7)在第六段中,为什么提到王禹偁的竹楼听雨?a.“据说住在竹楼面, 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 文人雅士的爱好,与雨交融写,突出了他们的雅兴。竹楼之雨也是古典和中国的。b.与瓦屋听雨形成对比,突出瓦屋听雨的美好的韵律。(8

11、)从 9、10 段,作者两次讲到日式古屋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九)11 段中,怎样理解“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中“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以及思乡之情无从安慰,寄托回忆的依据消失的惆怅和失落。(10)如何理解“前尘隔海,古屋不再”这句话。“前尘隔海”是因远离祖国而发出的悲叹;“古屋不再”是因时光

12、不再而发出的叹息。这是全文的感情基调。因时光的流逝,连瓦屋听雨也成了历史,其中对人世沧桑的感喟不言自伤。日式古屋听雨的妙不可言,令人念起祖国江南雨声,而台北突然进入了公寓时代,提醒作者时光飞逝,雨中漫步的初恋时代已早已成为回忆。3、小结与作业听听那冷雨作为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他在美国、在台湾、在大陆的感受,思绪超越辽远的时空,但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韵,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去体会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的中国韵味和意趣。落矶山的奇岩怪石,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均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听听那冷雨,只觉其凄迷,感觉不到在大陆疏雨滴梧桐或是

13、骤雨打荷叶的美感。暴雨摧残中,更思念“杏花、春雨、江南” 。文章选材虽然很散,但一根内在的家国之思的感情线索贯穿其中。课下继续读课文,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并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将自己的阅读感言写在旁边,进一步体会这种家国之思。第三课时一、导入前两节课,我们了解到余光中老先生对祖国大陆那深切的眷恋之情,在这篇散文中处处都体现着他的这种恋乡之情,有句话说:“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语言是情感的外化,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味那美妙的语言。二、交流体会(一)请学生将上节课作业对于本文语言的一些精彩之处拿出来和本组同学共同赏析。(二)同学代表发言。 (要求在一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简单记录该同

14、学的发言要点,以便做进一步的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三)共同欣赏精彩词语和语句(A、学生齐读; B、学生自主赏析;C、教师讲解)1.作者为什么要在题目中为什么要加“冷”字?雨的凄冷。表层意义是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 (景)情的凄凉。根本原因是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情)给人一种凄凉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情.听听那冷雨实际上是听听那凄凄切切的诉说,乡愁难搁的苦楚。2.句式(1)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那冷雨。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2)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

15、清明这季雨。长句,一气呵成,层层递进,表现出雨的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气势非凡 。(3)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 此处作者刻意将文句拉长,造成文字稠密、意象繁富的效果。透过阅读,雨如回忆的音乐,带领读者领略了江南与四川不同的雨中即景。诗化的长句,表现出雨的绵长细密和作者绵绵不断的思乡之情。 3.叠词“先是料料峭峭,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读来仿佛有雨声的音韵之美。 (

16、a. 音节美,音乐美 b.增强感情 形象生动)4.修辞(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视觉、触觉、听觉相互交融,造成浑然一体的心象。这种通感技法,使“雨”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给人以新颖奇特的美的感受。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2)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听觉到视觉,触觉到视觉。沟通不同的感官,同时利用譬喻

17、,改变描写物的性态,从而造成感官的矛盾,引起读者的鲜明印象,更便于引起多种感官的刺激。注: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5.文章运用古典诗文拓展了散文的思维空间。例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组接在一起,引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了出来。古典诗词的巧妙引用,既对文章的意境营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底蕴。三、总结语言特点:1、句

18、式长短变化灵活多端。2、大量叠音词的使用,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使描写十分细腻。3、在修辞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等手法,恰当地烘托出思想情感。4. 化用古典诗词,营造意境,增强文章艺术底蕴作者就是用这样诗化的语言将心中难遣的家园之思和难舍的文化恋慕表现得淋漓尽致。四、拓展练习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以“我心中的冷雨”为话题写一段短文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