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19922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135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5页
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5页
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5页
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5页
少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少年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兰继军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案例,案例一:娃娃不听话,剪刀剪手指2000年8月2日,浙江玉环县城关小天使幼儿园6岁的李鑫江在教室里抢同学的鞋子玩,被正在上语言课的林益芬发现,说:“再不听话就把你的手指剪掉!”李鑫江没有理会,林益芬就拿了一把剪刀,竟真的把他的左手食指尖剪掉一小节。后因手指已坏死,小鑫江不得不做了截指手术。事后林益芬解释说:“只想吓一吓他的,不知怎的真的剪了。其实我很喜欢孩子的。”,案例二:幼儿在校车中被闷死2007年8月8日早,吴梓钰被家长送上山东银座英才幼儿教育集团阳光幼儿园接送孩子的校车。上车后,吴梓钰等几个小朋友

2、在校车过道上做游戏。校车上老师大声训斥他们让其回到座位上并警告说:到站后不许他们下车。校车到了幼儿园后,平时非常听话的吴梓钰遵老师之命没敢下车,仍然坐在车后排的座位上。老师没检查车上有没有遗留孩子,下车站队后也没有清点人数。下午5点多钟,才发现吴梓钰已倒在车的地板上。,案例三:刮学生“厚脸皮”2000年12月28日,安徽淮南新庄孜矿第三小学六年级9名学生因看热闹被挤进了某演讲会场,班主任李蕴英要求第二天这9名学生带到来刮“厚脸皮”,并且要求刮出血才能回座位。,案例四:冬天用风扇吹学生2003年12月4日,成都市水碾河小学二年级的音乐课上,因课堂纪律不好,老师让学生做下蹲动作,并打开三台电扇对着

3、全班学生吹了半节课。结果十多名学生感冒。,1 行为矫正概述,1.1 行为的特征,行为具有可塑性行为不是天生的,是人们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行为是后天塑造而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华生: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方在我自己的特殊世界中教养,那么我可以担保,在这十几个婴儿中,随便拿出一个,都可以训练他成为任何专家无论他的能力、嗜好、趋向、才能、职业及种族是怎样,我都能够任意训练他成为一个医生、或一个律师,过一个艺术家,或一个商界首领,或可以训练他成为一个乞丐或窃贼。,行为具有外显性行为是具体的(说或做的)行为是可以观察的。行为是可以记录、测量的。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1.2 行为问题的表现,

4、行为过度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类行为发生太多。不恰当的行为只要出现即是过度表现。有些正常行为如果发生次数太多也会成为问题行为。,不适当行为。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如打人,咬人,乱丢东西,说脏话,骂人,撕书,破坏玩具,破坏他人作品;或在悲伤时大笑,在欢乐时却大哭等。,行为不足行为不足指人们所期望的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到一定年龄仍不会讲话,不愿和同伴接触、交往,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不会自己穿衣服和吃饭等。,1.3 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就是依据学习原理对儿童的行为进行改变的系统方法.排除疾病、药物和手术及偶尔因素导致的行为改变。港台地区称为行为改变技术。

5、,1.4 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非条件/先天反射握持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生活中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呀呀学语幼儿排便习惯文字符号红绿灯,1.4.1 应答性条件反射理论,经典性条件反射也称应答性条件反射。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原理当一个无关刺激与一个先天反射活动的刺激物同时、反复出现时,无关刺激物成为了引起特定行为反应的信号。就形成一个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发现,当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反复多次以后,即使不喂食,只给铃声刺激,狗也会分泌唾液。当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仅呈现条件刺激物(铃声),不给予强化(食物)所形成的条

6、件反射就会消退。,铃声-警觉 食物-唾液,同时反复,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铃声-警觉 食物-唾液,制约情绪反应实验,实验者:华生,蕾娜被试:阿尔伯特,11个月大 实验刺激:白鼠+刺耳噪音结果:恐惧情绪、泛化启示:该研究存在一定的伦理问题,以人为对象的研究应注意防止造成伤害。,反制约情绪反应实验,实验者:华生,琼妮被试:彼得, 34个月大 情绪问题:怕兔子等训练过程:示范-问题的反复-引导制约法-问题解决,1.4.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学习法则:如果你想增强某种行为,就奖赏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结果对某种行为的增减产生影响。凡是其结果可使行为增

7、加的,称之为“强化”;凡是其结果使其行为减少的,称之为“惩罚”。,斯金纳箱实验:鼠按压杠杆(随意活动的一部分) 得到食物(几次反复) 按压杠杆的反应率提高。,儿童的很多行为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当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得到成人的表扬,以后这种行为就会再发生;如果儿童的某行为受到惩罚,则以后就可能不再出现这一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为行为矫正奠定了理论基础。,1.4.3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学习,示范阶段让儿童观看一部短片,内容是一位成人殴打一个塑料小丑,名叫波波玩偶。 模特用棒槌敲他的头部,把它朝下猛摔,坐在它上面,反复地打它的鼻子,把它抛到空中,用球击打它。将儿童分为三

8、组,分别看到的不同的结尾:奖赏结果惩罚结果无反馈。,实验一:自发模仿看完录像后,把这些儿童分别带到一间放着和录像中同样玩具的房间。各组都有部分儿童自发模仿,奖赏结果组模仿稍多,男孩稍多。,实验二:诱发模仿告诉儿童如果模仿影片中的行为,可以得到糖果奖励。结果,三组儿童(奖赏结果/惩罚结果/无反馈)都表现出很高的模仿行为,性别无差别。高达88%的儿童模仿攻击行为。八个月后,40%的儿童重演波波玩偶实验中观察到的暴力行为。,结论:示范者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不影响模仿行为本身,因为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有可能直接表现,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在内外部条件诱

9、发下(如鼓励),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中学到,也能从多媒体中习得。在诱因下,模仿行为更容易出现(结合现实:抢银行、劫机、攻击行为),观察学习理论儿童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儿童不必直接对刺激作出反应或直接体验强化,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的行为就能够产生新的行为或使自己的原来的行为发生改变。,优点使学习的过程缩短,避免由于尝试错误和失败带来的情绪影响。榜样的作用父母教师明星崇拜等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2 应答性条件反射方法,2.1 厌恶疗法,厌恶疗法一种抵制不良强化物的方法。指不良强化物和厌恶事物多次重复配对出现,使不良强化物逐渐失去强化作用,同

10、时诱发出与厌恶刺激相同的反应。这种方法又叫“厌恶刺激疗法”或“以毒攻毒”法。,应用儿童吸吮、咬手指幼儿不肯断奶,2.2 饱足法,饱足法针对目标行为,运用连续不断的强化技术,使个体因为该行为而得到过多的强化作用,最终产生厌倦而自然消减继续发生该目标行为的力量。,应用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如不断撕纸的怪癖、咬衣服、收集橡皮和铅笔等。,2.3 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情境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其所惧怕的事物;或是逐渐提高患者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患者对于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肌肉放松训练:循序渐进紧张放松法,逐个放松身上的肌肉群与紧张一放松相结合;建立焦虑、恐惧

11、等级表,实施治疗:按照等级表呈现有关刺激物,或引导患者想像有关刺激。在每一阶段上要能让患者产生最低限度的焦虑。当患者在想像该项目刺激情境而尚未报告有焦虑感出现时,不要给予任何语言的或物质的强化。在患者成功地通过全部等级或层次程序后,训练者应对患者良好行为的表现给予适当的正强化。,降低患者对焦虑刺激敏感性的两种方式逐渐改变刺激的特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逐渐改变通往焦虑刺激的距离,由远而进。应用:恐高症怕蛇(狗),3 操作性条件反射方法,强化消退惩罚隔离塑造/渐隐/链锁代币制,3.1 强化法,3.1.1 正强化,正强化: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要素:情境行为即时后果长期影响

12、,3.1.2 强化物,强化物:即时后果强化物令人愉快的刺激,孩子喜欢的强化物,社会奖励微笑拥抱拍肩关注抚摸鼓掌眨眼表扬“干得好!” “很好!”,活动奖励与父母玩牌去公园帮忙做点心看晚场电影、请朋友到家里来与父亲玩球一起做游戏一起去吃快餐,物质奖励冰激凌球钱书跳绳气球特别的点心CD盘,强化物的个体差异,性别差异女:芭比娃娃、贴纸、化妆、过家家男:玩具汽车、飞机、恐龙、枪个体兴趣差异糖果、甜食、辣味、肉食、异食,不良强化物药物:顾客大量购买联邦止咳水以大麻奖励孩子作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妇女阿曼达琳恩利维斯伯格对13岁的儿子“要求严格”,让他一放学就先完成作业,其奖励是允许儿子与她一起吸食大麻。这名

13、30岁母亲因而受到犯罪指控。,异常的强化物孤独求败异食癖,走近科学:吃煤奇人,辽宁省普兰店市有个吃煤的奇人。王芳是缺铁性的贫血,所以导致她出现了一些异食癖的症状。当被确诊为尿毒症后,使她产生了一些情绪反应。 吃煤的行为出现后,这种症状会得到家人、亲人、社会更多的关注。,老人会自燃,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胡老汉每天少则两三次,多则二十多次,身上的衣服会莫名其妙地突然着火。为了找到着火的真正原因,记者采用了蹲点守候的办法,老人孙女身上的一个细节引起了电视台记者的注意:对这件事她在偷偷笑;而且每次最先发现着火的就是这个小女孩,家里人没有人愿意和老人一起睡觉,唯独这个小女孩不害怕。最后小女孩终于承认,是自

14、己点着了爷爷的衣服。小女孩和爷爷的关系非常好,因为爷爷的耳朵不好,小女孩一直跟随在爷爷的身边。,浙江农村有一种迷信说法,80多岁、德高望重的老人,身上突然有时候会起火的话,就是福星降临了。这样的老人是非常有福气的,子女们要抢着把这个老人请到家里。 小孙女看到父辈们不愿意赡养老人而想出这样的办法,让爷爷成为福星,从而引起大人的注意。,独特的强化物:自闭症儿童喜欢收集一些特定形状的物品被别人注意(可以解释部分捣乱行为)挨打(极端的例子),3.1.3 间歇强化,间歇强化行为有时得到强化,有时则得不到强化的强化分配方式。间歇强化所建立的行为往往更牢固,不容易被去除。,固定比例强化:每次得到强化所要求的

15、行为次数是一致的。如计件工资。案例:定额产品、作业、学校考试体系、段誉磕头千遍得到真经,可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可预测地变化着。 如推销商品。案例:赌博、推销、彩票、举手发言、下棋,固定时间间隔强化: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固定的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如定期发工资。案例:月工资、巡逻、检查工作自习、洗衣机、微波炉定时、鸽子的刻板、每周最佳,可变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是指需要强化的行为在前次强化后经过某段时间,再次发生就给予强化。但这个时间间隔上不固定的。如钓鱼、等公交车。案例:候车、钓鱼、暗访、玩拼图、学开汽车,决心很大,可是戒不掉烟的原

16、因?,3.1.4 区别强化,区别强化 可以减少行为的间歇强化法,当行为以较低比例发生时就给予强化,可将行为逐步减少到不出现或出现次数在能接受的范围。区别强化之所以可用来减少不当行为,是因为其目标行为是减少不良行为,并且要求在行为以低比例出现时给予递减强化。,低比例区别强化:只有当行为不超过一定次数时才给予奖励,并且逐渐降低规定的次数标准;适于可以以较低次数发生的行为,或行为较严重,还无法立即解决的情况下。案例:丁不三(每日不过三)、戒烟、强迫洗手、发言太快、抢答、吃零食行为、过快或过慢行为、咬指甲、插嘴、不断要求协助、骂人、发脾气、援助,零反应区别强化:对于不能容忍的行为则应要求行为发生次数为

17、零时才能得到强化。案例:戒烟的最后一步、革除恶习、在规定时间禁止、打架、骂人、吃零食、作业错误、控制死亡标准,不相容行为的区别强化:两种行为彼此对立,它们不会同时发生,则这对行为被称为不相容行为。在同一时间,有的行为不能同时并存,具有不相容性质。则可用一好的行为来取代不良的行为。案例:马虎与认真、错误与正确、潦草与整齐、离开与坐、任何禁令都无法禁止所有行为、座位上小动作(发呆、看书、乱涂画、东张西望)、逃学+偷窃、损坏公物、零缺陷,3.1.5 强化的应用赏识教育,在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天生的教育家:孩子学说话时承认差异异致差异缩小。孩子学走路时允许失败导致不怕失败。,案例:赏识教育观,

18、赏识教育观的信条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赏识教育的关键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形成“我是好孩子”的自我暗示。赏识教育提倡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等教育方法,将“你真棒”、伸出大拇指作为对孩子行为进行评价的基本方式。赏识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家长教育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其心态就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其次在于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的潜力,尊重和满足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电影甲方乙方,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等人受命在国庆节增加喜庆气氛,上街见谁捧谁:(在公园,对一群扭秧歌的老年人)姚远:“听这锣鼓点儿,

19、多好听啊,这民族的就是有魅力!这位大姐,您有四十吗?” “我都78啦!” 周北雁:“那可不象,您要是再穿得艳点儿,说您38都有人信!” “好,谢谢你!” (老太太舞得更欢了),(在家具店)周北雁:“哎呦,你看人这个家具店,真大,真气派,进来就是不买东西,看着心里都痛快!” 姚远:“东西好坏是其次,导购小姐好那才是千载难逢的。你不是退下来的空中小姐吧?(“不是”)肯定是,还能不是?!”(导购员暗自高兴),(在公交车上)周北雁:“这车开得真稳,跟坐奔驰似的。” 姚远:“比奔驰舒服,奔驰能直腰站着不碰头吗?” 周北雁:“那不光这个呀,还有咱公交专线呢!” (群众:哎,这话我爱听,要说享福啊,还得说咱

20、工薪阶层呢!) 周北雁:“哎哎哎,你看人那位先生,一看就是一大款,有钱,而且还是正道儿来的,称得上是仪表堂堂,财大气粗吧!” 姚远:“就是,你看那西服穿他身上多合适啊,就跟长在他身上似的。再看先生那手,一看就是没干过活儿的,多细多长啊,准是弹钢琴的!(周北雁:“恩,真象!”)你再看人家怎么掏钱包的,你看你看,单用二指,那么轻轻一夹,神不知鬼不觉”,豆豆有打人的坏习惯。有一天刚上课,同学就喊起来了:周老师,豆豆又打人了。周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豆豆打人肯定不对的,不过,同学们想想,豆豆是过去打人次数多还是现在打人次数多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过去打人多。周老师接着问:是过去打人狠,还是现在打人狠呢?

21、过去打人狠。那我们在批评他之前,先用掌声肯定一下他取得的进步,好吗?掌声响起的时候,平时倔犟的豆豆眼眶里充满了泪水。感动融进了豆豆的生命,他以后再也没有打人了。,赏识案例,一共就少数了两个。十道题只做对了一道。孩子爱学习,不爱上学。铃木正一如何培养小提琴神童。竖大拇指还是竖刀子。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你有什么优点/你今天又做什么坏事?输两盘赢一盘。,3.2 消退,消退:在特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行为,若此时这个反应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强化,那么以后在类似情境下,该行为的发生频率会降低。消退适用于控制以下行为。哭哭啼啼和烦躁。噘嘴板脸和生气。以惩罚父母为目的的大声哭叫。无理取闹。不

22、停地哀求、要求。憋气、轻微发脾气,消退案例,狼来了守株待兔儿童哭闹买玩具两代人教育的差异溺爱与严格要求引起他人注意是很好的强化物异食行为、课堂捣乱等,应用消退不彻底,导致问题加剧行为爆发、附带行为或攻击行为被强化行为在变好之前会变得更坏,作业与练习在商场里,小孩子看到玩具,想要,父母应该怎么办?在课堂上,有人故意做鬼脸,如何处理?有人给你起了外号,你不予理睬,结果大家更起劲地叫这个外号,你该怎么办?有的小孩爬上了变压器箱玩,周围的人置之不理。是否正确。为什么使用消退后,行为变得更严重?,3.3 惩罚,厌恶刺激指人们所不喜欢或不需要的并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惩罚指在某种情境下个体表现某行为后,立即得

23、到厌恶刺激或正强化物被撤除,以后在类似情境下行为倾向于减少。,惩罚体罚,惩罚类型:给予脸色、谴责、警告、叱责、罚劳役、隔离、付出代价、体罚 体罚:指随着儿童不良行为的出现,即使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使其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的目的。,重庆大渡口区钢城实验学校老师对考试时做错题的学生进行惩戒:让学生将试卷带回家,由家长按照错误次数打手板,并在试卷上签字确认。,当前学校教育中的体罚有以下特点:(一)发生频率高。(二)体罚方式多。(三)体罚造成身心伤害严重。 (四)体罚者不反省。 (五)体罚与惩罚不分,认为变相体罚不算体罚。,谴责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强烈的

24、否定性的言语刺激、身体刺激或警告语句以减少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包括瞪眼、皱眉等。谴责、批评不当、或者嘲笑、讥讽他人,无意中施行了惩罚作用,或者产生条件惩罚物北京朝阳区推出的教师忌语四十条,提醒教师多鼓励表扬学生,少用、禁用嘲笑、讥讽、责骂、体罚的方法来教育学生。,暂时隔离,隔离:当儿童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除其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削弱其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环境中去,以降低不良行为的出现率。案例:留守家里,罚坐椅子,罚站圈内,星期六篮子,教学活动中的暂时隔离,隔离方式隔离室隔离区隔离椅、圈、带隔而不离(做冷板凳可听到、可看且听到、可看到),应用原则:环境

25、要求;时间限制;解除条件;指导语与监督;避免自伤避免盲目隔离不对心理进行隔离,适合的行为:攻击行为、坏脾气、危险动作、警告无效适用而情绪问题如闹别扭闷闷不乐、安全感问题如恐惧、忘记做家务、不做作业、不肯苦练等不适用,惩罚的误用,1嘲讽带来的惩罚作用:教师忌语、家长拿孩子成绩与他人比、一半天才2谴责缺乏惩罚措施的支持而降低效能:只是威胁而无实际行动3惩罚不及时:告状、拖延、算总账4滥用惩罚:观念、情绪控制、罚写错字百遍5对严重问题的惩罚过于轻微:累进式6隔离的误用:浴室黑房子、壁橱、讨厌围栏、瞌睡、笑话学生回家、校车隔离,应用惩罚的原则,1.有节制地应用惩罚。2.只限用温和的惩罚。3.不良行为发

26、生后马上惩罚。4.当您能自控时再施予惩罚。5.扼要讲明惩罚的原因。6.避免体罚。,惩罚的副作用, 强烈的惩罚可引起不良的情绪反应 容易产生条件惩罚物 惩罚容易使儿童模仿。 惩罚容易导致使用者上瘾。 惩罚只能抑制旧行为,并不建立新行为。,3.4 负强化,厌恶刺激令人厌恶和不愉快的刺激,当它撤除的时候,会满足人的安全和舒适的需要摆脱厌恶感,达到与给予应强化物同样的令人愉快的效果。负强化当个体正在承受厌恶刺激时,一旦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良好行为,便立即撤除其正在承受的厌恶刺激,以后在同样的情境下,该行为的出现次数就会增加。戴罪立功,负强化与惩罚、正强化的比较,基本过程,逃避反应厌恶刺激(先)良好行为(后

27、)厌恶刺激被撤除回避反应厌恶刺激的信号(先)良好行为(后)可免受厌恶刺激,案例:按时完成、避免罚款、遵守交规、儿童玩后打扫房间、戒烟、交通宣传片、安全教育,误用,成年人误用逃避形成儿童不良行为:儿童制造噪音、吵闹、回避对错误的追究:撒谎、讨饶、要求改成绩过度惩罚形成条件厌恶刺激:考试后的批评、惩罚导致恐惧、问题行为变本加厉:罪犯假释后继续犯罪,运用原则,1优先考虑采用回避反应;2.在进行回避反应前,先借助逃避反应建立目标行为;若逃避反应已塑成,回避反应的建立更容易; 3引起回避反应的条件厌恶刺激作用应该是强力厌恶刺激物的信号;4谨慎使用负强化原理;5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经历而学习到回避反应。,3

28、.5 代币制,鲁迅在矿路学堂时曾获得学校颁发的金质奖章。矿路学堂每次考试,都是有奖章的。国文每周考一次。其它课程每月考一次。每次考试的优胜者,发给三等银质奖章一枚。而每四枚三等的银质奖章,可换一枚二等的银质奖章;几个二等的银质奖章,可换一枚头等的银质奖章;几个头等的银质奖章,才可换一枚金质奖章。 鲁迅得了金质奖章以后,把金质奖章拿去卖了。卖得的钱拿去买书。他在南京城南的旧书铺,花了五百文买了本赫胥黎的天演论。读了这本书,他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进化论,对以后的思想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条件强化物:一个刺激本身不是原始强化物,通过和一个强化刺激相联系才获得强化力量的,这个刺激就称为条件强化物。代币:任何

29、可以积累起来交换其它原级强化物的次级强化物,叫做代币。,代币制运用代币作为正强化物的行为矫正程序叫做代币制。逆向强化物存在于代币背后,支持代币的强化物。案例会员制、积分制、学做家务、荣誉制度,代币,小木棍塑料片小星星点数银行练功券积分卡特殊标记的卡片,案例:凭票看电视,华电蒲城发电有限公司职工穆先生,女儿苗苗,小学三年级。他下决心要改一改女儿爱看电视的习惯。穆先生决定对女儿“凭票看电视”。一周给孩子7张票,每张票上设定20至30分钟不等的时间,孩子想看电视,就要用票“换”,看电视的时间就是票面上所注明的时间。每周日晚给孩子发下一周的7张票,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自主安排,可以一次性全部使用完,

30、也可以逐日使用,但不能预支,一周内只有7张票。现在女儿周一到周五一般不看电视,把票都攒到周末看。平时,孩子要觉得有啥好节目了,会提出要求说看20分钟,交票后,还让他帮着计时,时间到了就去做功课。有了电视票后,穆先生发现女儿做作业时,踏实专心了许多,不像以前那么急躁、不认真了,没有像以前那样因为看电视时间太长,为赶作业到深夜的情况了。,代币制的优点,(1)代币的发放不受条件的限制,强化及时。 (2)代币可避免由原级强化物所引起的饱厌现象。(3)代币可以使行为者用确地看到自己的进步。(4)代币不因发放者的情绪等因素而变化。(5)代币可以用来惩罚不良行为。(6)代币的使用可以有效地控制教师的行为。(

31、7)代币本身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生自我管理的工具。,误用:彩票丢失、喜欢挨打、乱花零钱、代币丢失、赌博换取,3.6 塑造,列子:御风而行尹生想学列子御风而行的绝技,就拜列子为师,但是他没有耐心,总想很快学会这一本领。不久他就待不下去了,不辞而别。过了几个月尹生又回来了。列子问:“为何去了又回来?”“老师,我知道自己太急切,不能一蹴而就。”于是潜心跟老师学习。经过3年的学习,达到心中不敢有是非念头、口里不敢说利害得失的境界,老师才会多看他一眼;5年以后,尹生又达到另一种境界,才能博得老师会心的一笑;7年以后,他已经达到从心所念而无是非对错、随口所言而无利害得失的境界,这时,老师才要他并席而坐;9年

32、之后,不管尹生想什么,口中所说都不会涉及是非利害,不知不觉中他觉得自己内外如一、心神凝聚,随风飘浮,塑造指通过强化一系列不断接近的行为,最终建立新行为的方法,又称为“连续接近法”。学喊妈妈运动员绑沙袋,锻炼腿部力量幼儿学走路,塑造的起点与终点,起始行为,目标行为,相似性,已经具备,尚未学会,塑造是由一系列强化组成的,起始行为,目标行为,接近行为1,相似性,强化,接近行为n,接近行为3,接近行为2,特点针对复杂行为:正强化可建立一些简单的行为,但复杂行为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才能形成,如果我们一直期待儿童出现该行为后再给予强化,就意味着放弃了教育的超前性功能。将复杂行为细分为简单的小行为,相邻

33、的行为比较接近,分别对阶段性行为给予强化。如同登山,每上一个高度就得放弃较低处的营地。,1确定目标行为2确定起始行为3. 选择适当强化物4. 设计塑造步骤5. 按正确步调前进,误用,1由于塑造导致不良行为:从小偷窃、自伤行为、说脏话、网络成瘾2在该使用塑造时未及时使用导致行为停滞:学习走路、学习语言3塑造步骤过快:丧失信心、参加各种培训、神童4起始行为不当,塑造南辕北辙:望子成龙,3.7 渐隐,渐隐:逐渐地改变控制某一反应的刺激,最后使部分改变的刺激或全新的刺激仍可引起原来相同的反应。类似于迁移法,如:教儿童学习汉字教孤独症儿童命名物体教智障儿童画图形,渐隐的作用可以节约时间,直接提供正确反应

34、,使行为者少走弯路。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可以避免被矫正者产生消极情绪。,原则1选择正确的目标刺激2选择适当的起始刺激3. 选择适当强化物4. 确定好渐隐步骤5. 按正确步调前进,影片航班蛇患,玩飞行游戏驾驶真飞机在遭到混入飞机的毒蛇攻击后,飞行员全部牺牲,飞机面临失控状态。紧急时刻,机上特工人员与地面联系,找到了一个据称曾驾驶过飞机的乘客,而事实上这个乘客只是个模拟飞行游戏的爱好者。但在这一危急时刻下,他也只好临危受命,终于成功地驾驶飞机着陆。在这个夸张的情节背后,也体现出通过渐隐进行行为训练的原理这个勇敢的乘客,起点行为是玩模拟飞行游戏,终点行为是驾驶真实的飞机,从模拟环境渐变为真实的驾驶舱

35、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影片有一定的夸张,在真实生活里,直接从模拟游戏的环境过渡到万米高空的客机环境,渐隐的跨度太大!不过这倒也可以提示在渐隐时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步骤。,激起:可以激发学习者行为的刺激(1)言语激起,以语言刺激引起反应。(2)手势刺激,指教师用手势动作来激起学生的反应。(3)身体刺激,指教师接触学生,并指导他。(4)环境激起,指环境的某些方面发生变化激起学生表现出所需要的行为。,比较塑造和渐隐,学习行走1:站立-迈出半步-迈出一步-迈出两步-独立行走自伤行为1:轻轻地撞头-较重地撞头-用力撞头-非常大的力量撞头,学习行走2:大人双手搀扶-单手搀扶-手挨到衣服上-手在背后保护-站在一边

36、保护-自行行走自伤行为2:跌到地毯上-跌到木地板上-跌到水泥地面上-跌到更坚硬的地面,3.8 链锁,链锁通过对刺激-反应链进行强化而建立行为的训练方法。链锁法建立的目标行为通常是比较复杂的系列性行为。案例:学习对话、铺床、洗脸、操作电器、穿衣、驯夫记、蛋糕制作、折纸,1.整个任务呈现如果所要训练的行为较简单,刺激反应链较短时,可以先将各个环节教会,然后整体按顺序进行练习。2.顺向链锁按照S-R链的顺序,从第一个环节开始依次训练,并将前面的环节与所训练的环节联结起来,直到整个S-R链全部掌握的链锁训练方式,3.逆向链锁将整个S-R链的次序倒过来训练的一种训练方式,即先训练最后一步,接着再训练倒数

37、第二步,并要求将之与倒数第一步联系,然后再练倒数第三步如此训练到S-R链的开端。,4.3 社会学习理论方法,观察学习的后果,三岁娃满口脏话谁教坏了他,妈妈说娃第一次说脏话我笑了,现在我怕了去公园玩,因小朋友玩坏了儿子的小飞机,炎炎脱口而出:“我!你的把我的飞机玩坏了,你赔!”杨女士先是一愣,孩子怎么会说脏话了,但她没批评,只是觉得好笑。可后来渐渐发现,孩子时常迸出“的”、“我”等脏字眼,甚至还学会更难听的话。“前天,他嫌晚饭不好吃,顺口说了句真他妈的难吃。我骂了他,小家伙居然用很难听的脏话骂我。”,对于妈妈的担忧,炎炎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爸爸平时就是这么说的嘛,为啥我就不能说?”炎炎说,他并不

38、理解这些字眼的意思,只是有一次见爸爸和人吵架,说出这些话后,对方就怕了。“上次,那个小孩把我的飞机弄坏了,我这么一说他就怕了,妈妈还说我长大了呢。”炎炎有些得意。,108集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正在央视少儿频道播放,但有观众在网站投诉,称该片将暴力和武打延伸到动画,希望央视站在孩子们的立场仔细审查,“不要再污了孩子们纯真的眼了!”,关于该片的指责主要集中在暴力与血腥场面严重,有观众表示,剧里刀割身体滴血的画面像慢镜头一样,“还有老板娘穿着低胸衣服发嗔向人献媚,而背后是阴谋是欺诈。 武林的帮派打杀,时空混乱,几乎就是一堆成人内容的杂烩。” 有一集说蓝兔为了救虹猫割破动脉,血流了一池塘,有孩子问家长

39、:妈妈,为了朋友可以什么都做吗?,模仿,模仿原理 通过观察学习来增加、获得良好行为,减少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模仿的类型电影、电视、录象或故事模仿现场模仿参与模仿想象模仿,模仿的增进行为效果,获得效果学习者通过观察“楷模”学到新的行为。促进效果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结果,而使观察者增进了社会上可接受的行为。如互助、慈善、助人,解除抑制效果若观察者看到一位楷模作出某一种言行之后,并没有受到任何相应的不愉快的惩罚时,观察者以往表现同一类行为时所受到抑制的效果将被解除,致使该行为的表现愈加频繁。如闯红灯,去除恐惧等,模仿的减弱行为效果,抑制效果学习者看到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惩罚时,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愈来愈减少;彭宇案、离别雷锋的日子、警示教育 由于学习者观察示范者所表现的行为没有受到增强,所以本想表现的行为也受到抑制;由于学习者观察示范者表现较为低频率的某种行为,学习者也受其影响而减少这种行为的出现率,克制吸烟。,不相容行为效果如果学习者要模仿的良好行为与其原来就有的不良行为不能相容时,势必放弃原有的不良行为,选择新的良好行为。,偶像崇拜 网络明星微博引发的模仿效应群体事件,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