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井观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学会 7 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 “大话” 、 “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用朗读、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汉语会话得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让学生明白坐井观天的意义,同时教育学生要扩大自己的视野,不要骄傲自大,养成谦虚的好品德。教学重点、难点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方法: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
2、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具准备:课件、青蛙和小鸟图片一、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 (出示图片) ,一天,青蛙和小鸟偶然相遇了,它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寓言故事。2.师生共同书写课题,齐读课题。
3、3.释题。4.借助图画,学习“沿”字。(1)大家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这口井就是青蛙的家,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试着帮青蛙和小鸟找到自己的位置呢? (2)井沿在哪里,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井沿就是井口的边沿,出示字卡,齐读。井边叫井沿,那同学们想想,桌子边叫桌沿,床边叫,门边叫,帽子边叫,河边叫。(3)书写沿字。师:沿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三点水旁,最容易出错的是右边的上半部分是什么啊?(没有钩的几,和没字对比,强调笔画是横折弯) ,下边是一个扁口。在书中的田字格中描红一个,写一个。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青蛙坐在井里,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两位朋友初次相见却为一件事而
4、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它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呢? 出示学习提示:(1)自由读课文第 27 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用横线画出小鸟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青蛙说的话,多读几遍。2、学生读文,完成自学提示中的要求。3、汇报交流。三、研读对话,理解内容1、那小鸟认为天有多大呢?(板书:无边无际)出示句子 1: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指名读。 )学习际字:出示字卡,开火车读,齐读。字理分析:同学们看,际的偏旁是什么?(左耳刀) ,猜猜看它和什么有关系?(耳朵)师画图:这是地平线,上面有两座小土坡,古人用这幅图表示凸出地面的高地,后人把这图竖起来就变成了左耳刀,跟耳朵有关系吗?它表示的是高地。那际中的
5、耳刀表示什么意思呢?(本义是指两堵墙相合时的缝隙,后来人们用它形容边缘的地方)师:现在,谁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了?(很大很大,一眼望不到边)师:对,无边无际在这里指天很大,大得没有边际,同学们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感受一下这无边无际的壮美景象啊?师:现在谁想来读读这个句子,把天很大很大的感觉读出来。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2、研读一百多里。师:我们还可以从小鸟的那句话中看出天是无边无际的,赶紧找一下。生读句子,师出示句子: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师:自己读一读这句话。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告诉我们天很大啊?生:一百多
6、里。师:一百多里到底有多远呢,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有点抽象,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围着我们学校操场跑一圈是 300 米,那一百多里大概要跑多少圈呢?师:课前,老师推算了一下,一百多里大约是 160 多圈,怎么样,远不远啊?师:小鸟一次就飞了一百多里,它会感到怎么样啊?师:谁能把小鸟又累又渴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点评,同桌互读想象练说:此时,同学们想想,这只小鸟曾在广袤的天空中不停地遨游,它可能飞过了哪些地方,看到过什么呢?生:小鸟可能飞过草原。 (高山、长城、大海、城市、高楼)师:好,现在我们都变成了这只可爱的小鸟,快扇动你的翅膀尽情地在天空漫游吧!配乐播放图片:小鸟飞呀飞,它飞过了美丽的高山
7、,穿越了广阔的田野,欣赏了蔚蓝的大海,看到了繁华热闹的城市小鸟飞了那么远的路,看到了那么多景物,可还是没有看到天的边,所以它说(齐读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3、情境体验,理解青蛙的观点。师: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而青蛙却认为小鸟在说生:大话师:什么是大话?师:这里的大话指的是什么?师:青蛙相信小鸟飞了一百多里吗?我们来看看青蛙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3: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指名读)师:“还用飞那么远吗?”什么意思? 生:不用飞那么远。 (用不着飞那么远) 师:那谁能读出青蛙不相信的语气?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青蛙和小鸟都认为自己说的对,它们你一言,我一语
8、争论不休。现在,我们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来争论争论。屏幕出示对话 1 和 2。师扮演青蛙,生扮演小鸟,分角色读文。同桌两人学着我们的样子争论争论。请全班起立(男女同学面对面站立):男生扮演小青蛙,女生扮演小鸟,我们带动作争论一下。师:大家争论得可真激烈啊,好,请坐。现在,青蛙和小鸟各持己见,谁也不服谁,那么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说说你的想法。生交流想法。师:为什么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呢?(板书:井口那么大)我们来玩个游戏体会一下吧!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白纸拿出来,卷成圆筒状,眼睛沿着纸筒向外看,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生:黑板(你看到的是黑板的一部分) 、老师、教室出示图画:我们看,青蛙坐在井里,
9、井壁挡住了小青蛙的视线,所以它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师: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用什么方法能让小青蛙不再自以为是。四、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板书设计:13 坐井观天无边无际天有多大 只有井口大教学反思:坐井观天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则寓言故事,它以生动有趣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或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紧紧围绕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一重点和理解感悟课文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力求让孩子们能学有所得,乐有所悟。小鸟(图)青蛙(图) 一、激发兴趣,灵活识字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10、,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在这种识字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是这样引领孩子们学习生字“沿”的:首先,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家看,老师黑板上画的这口井就是青蛙的家,谁能找到井沿在哪里呢?” ,在孩子们借助图画直观理解了“沿”就是指物体的边缘这层含义后,我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现有资源桌沿,让孩子们动手指一指、摸一摸,从而加深了对“沿”内涵的感知,最后,我适时拓展课外资源,让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积累帽沿、床沿、河沿等词语,以此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再如为了让学生能透彻地理解“际”的含义,我采用了寓画图和字理为一体的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字源的兴趣,首先我在黑板上
11、画了一条地平线,上面有两座小土坡,并告诉孩子们古人就用这幅图表示凸出地面的高地,后人把这图竖起来就变成了左耳刀,所以左耳刀表示的意思是高地,由此推出“际”字的本义是指两堵墙相合时的缝隙,后来人们用它形容边缘的地方。听到此处,孩子们不禁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仿佛在他们的眼前又多了一条通往汉字王国的光明大路二、多法并用,悟情明理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而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告诉我们:“教是为了不教。 ”由此可知,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境地,这样的自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和孩子们的探索实践中逐步习得的。
12、就本课而言,在指导孩子们掌握理解课文关键语句的方法和如何能有感情进行朗读方面,我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教学中,为了能让孩子们体会到小鸟眼中的天到底有多大,我抓住了“无边无际”和“一百多里”这两个关键词来引领学生感悟理解。首先,在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了“无边无际”的含义后,我便把他们的视野拓展到生活中,想想生活中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孩子们结合见闻纷纷举例,此时,我顺势播放这些无边无际的壮美景象的图片,欣赏着优美的景色,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发出声声赞叹,就在这样直观形象的视觉冲击中,孩子们不仅领略了“无边无际”的画面美,更提升了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为了化解“一百多里”这个抽象的
13、数字给孩子们的阅读带来的障碍,我更是巧妙地引入了大家熟悉的事物操场来帮助理解,课上,我让他们大胆地进行猜测: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 300 米,那一百多里大概是多少圈呢?就在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猜测中,我公布了惊人的数字160 多圈,这时孩子们都倍感震惊,我深信在震撼之余,联系生活、大胆猜测的解词方法早已根植与孩子的心田了。除此之外,为了加深孩子们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我采用了情境朗读法和角色体验法来进行朗读指导:在感受天之大时,我创设了生动美妙的情境在优美舒缓的旋律之中,孩子们都变成了自由翱翔的小鸟,随着课件播放的图片,他们飞过了美丽的高山,穿越了广阔的田野,欣赏了蔚蓝的大海,看到了繁华热闹的城市这多姿多彩的世界令孩子们痴迷陶醉,这种丰富真实的角色体验让他们领悟了小鸟眼界的开阔,进而为理解故事的寓意做好铺垫。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授课内容太紧密,剥夺了孩子们质疑和思考的空间;由于太过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忽视了对个别学困生的关注与鼓励等,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但正因如此,我们才不会停下反思求索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