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2203826 上传时间:2019-05-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笔记(表格式整理版)精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三、教育与人的发展四、中学教育(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五、学生与教师(师生关系)六、中学课程七、中学教学八、中学德育九、班主任与班级管理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发展1 教育活动中的三结合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 教育三大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3 教育起源论:生物起源说(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心理起源说(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孟禄劳动起源说(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4 教育的发展:古代中国教育 古代印度教育 古代埃及教育古代希

2、腊罗马教育雅典教育 斯巴达教育罗马帝国灭亡后古代 教育1 正式学校诞生于商代2 西周后: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3 西汉:独尊儒术4 宋代:程朱理学为国学,四书被作为教材与考试依据5 明代后:科举考试为八股文6 清末:废科举开学堂婆罗门教:强烈贵族型佛教:强烈平民性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1 培养政治家、商人2 注重身心和谐发展3 教育内容丰富,教法灵活1 培养强悍的军人2 强调军事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3 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严厉1 重视教会教育:培养僧侣人才的教育2 学习内容为神学与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与四学:天文、音乐、算数、几何)3 其次为骑士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1 兴起人文主

3、义教育2 代表人物:伊拉斯谟、培根、蒙田、莫尔3 基本特点:世俗性(关注今生) 、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 、古典主义(古为今用) 、贵族型近代社会的教育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23 教育的世俗化4 教育重视立法,以法治教20 世纪后的世界教育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二)教育学的发展1 教育学时一门以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学科2 中国古代教育学思想学记 孔子 墨子1 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书籍2 提出以下教育主张(1) 实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外相结合原则)(2) 教学相长(3) 师严然后道尊

4、(4) 学不 等(循序渐进)(5)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原则)1 有教无类(教育平等)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的由来)3 性相近,习相远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 兼爱、非攻2 获得知识:亲知(亲身实践) 、闻知(耳闻目睹)说知(推理演绎)3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产婆术)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1 重视早期教育2 男女平等接受教育3 教育最终目的灵魂转向4 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5理想国1 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2 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教育3 注重人的发展4政治学4 教育学的建立与发展捷克 夸

5、美纽斯(现代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 1 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书籍,教育学学科的诞生之作2 教育的自然性3 泛智教育(把广泛的知识传授给普通人)4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法国 卢梭 爱弥儿 自然本位与儿童本位(远离社会,顺其自然的发展)英国 洛克 教育漫画 白板说与绅士教育教育学学科的诞生瑞士 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1 按照自然法则全面的发展儿童天赋2 三种陶冶方式(德育、智育、体育)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 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 1 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始于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 传统教育代言人主张三个中心(教师、教材、课堂)33 主张教育学应该建立在心理学与伦理学基础上美国 杜威

6、 民本主义与教育1 主张“在做中学”2 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3 实用主义教育家的代表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 论共产主义教育前苏联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育诗前苏联 凯洛夫 教育学 总结了前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及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中国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杜威 民本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学 克伯屈 设计教学法前苏联 赞科夫 教学与发展美国 布鲁纳 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德国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教育学的发展前苏联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二、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与生产

7、力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2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形成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使原本由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人掌握)(二)教育与科学技术1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三)教育与文化1 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文化对教育影响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的确立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保存 传播、交流 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2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4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文化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构成文化本体3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

8、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4 学校文化的特点为:(一种组织文化、 ) (整合型较强的文化、 ) (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5 学校文化既能给学校预订教育目的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这是由学校文中蕴含的(丰富多样性)和(歧义性)决定的6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7 校园文化可分为(学校物质文化) 、 (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 、 (学校精神文化)8(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9 学校精神文化可以分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 (情感成分) (价值成分) (理想成分)10 校风是学

9、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对学生个性和品德有陶冶与导向作用11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1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要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不同发展任务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用不同内容和方法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在连续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年龄段有明显差异抓关键期,对个体某一方面进行强化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通过其他方面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扬长避短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

10、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 因材施教 聪明早慧、大器晚成2 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 1 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与心理基础 2 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3 造成个别差异原因之一环境 1 使可能性成为现实 2 决定人的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华生;洛克白板说;荀子性本恶学校教育 1 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 对个体发展具有即时与延时价值 4 开发个体特殊才能与发展个性的功能个体主观能动性1 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学生主观因素四、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一)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把受教育

11、者培养5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2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3 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 、 (激励) 、 (评价)4 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5 制定教育目标的主要因素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6 西方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宗教本位 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把人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社会本位 柏拉图、涂尔干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本位 卢梭、罗杰斯 教育的目的为培养自然人,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

12、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7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内容(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8 美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9 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有道德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10 素质教育的三大要义: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

13、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1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二)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2 学校教育制度分为(学前教育机构) (初等教育机构) (中等教育机构) (高等教育机构)(普通教育系统) (职业技术教育系统) (师范教育系统) (成人教育系统)3 学校教育制度的三种发展形式: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制度化教育 具有层次结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指向各级各类学校非制度化教育 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4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4、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接轨。 (学前、小学)(2) 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初等教育)(3) 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等教育)(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高等教育)6(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5 我国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6 1986 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五、师生关系(一) 、学生1、1989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 ,主张保障儿童拥有社会权利的主体地位,其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原则)

15、。2 学生的合法权利:生存权、受教育权(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人身权(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权利) 。(二) 、教师1、1994 年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3 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有: 传道授业者朋友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与可塑性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教学活动)设计、组织、管理研究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改变灌输,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4 教师劳动的特点:5 依据教师法 ,教师享有的权利有:壬寅学制 1902 1 我国正

16、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未实行)2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而未实行kui 卯学制 1903 1 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实行)2 继承了日本的学制3 教育目的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4 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5 不许男女同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壬戌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 1 全国教育联合会2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复杂性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良好修养的外在表现。教育机智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随机应变) (掌握分寸) (对症下药) 。长期性示范性1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

17、从事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76 教师的职业素养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最为剧本的教育学科知识)职业能力素养综合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师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愉悦的情感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三)师生关系1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2 师生关系:教育关系 教学上的授受关系人格关系 人格上的平等关系道德关系 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3 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4 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给学生

18、以示范作用2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 发扬教育民主4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促进师生心理相容)六、课程论(一)课程概述1 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 、 (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 (教科书)2 课程分类学科固有属性 1 学科课程 2 经验课程(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1 分科课程 2 综合课程(赫尔巴特)课程设置的要求 1 必修课 2 选修课课程呈现方式 1 隐性课程 2 显性课程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1 国家课程 2 地方课程 3 校本课程课程任务 1 基础性课程 2 拓展型课程 3 研究型课程3(社会) 、 (知识) 、 (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

19、大因素。4 几种典型的课程理论知识中心主义课程论 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论) 、赞科夫(发展主义课程论) 、瓦根舍因(范例方式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布拉梅尔德3 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发展4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独立待遇与寒暑假的带薪休假5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 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8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杜威(经验主义课程论) 、奈勒(存在主义课程论)(二)课程设计(三)课程实施与评价(四)新课程改革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0、,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3 在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实行小学毕业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办法。4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5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

21、地方、学校)七、教学(一)教学与教学过程1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2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3 教学的基本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与创造能力)(3) 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体育)(4) 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品德与审美情趣)(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4 智力包括(观察力) (记忆力) (想象力) (思维力) ,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教学对智力发展起主导作用。5 教学过程

2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6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 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 “道而弗牵”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 9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2 教学方法讲授法 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主要有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法谈话法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讨论法 小组成员在教师指

23、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某一事物和现象。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与技巧3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4 班级授课制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很据课程计划和规定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5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6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7 教学评价的分类:相对评价 通常以该群体的平均水平作为这一基准绝对评价 通常是以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为

24、依据评价基准个体内差异评价 把评价对象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或自身的不同侧面进行比较诊断性评价 (教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 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之后的测验就是一种形成性评价评价功能总结性评价 事后评价,学期末的考试定性评价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8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上课 中心环节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八德育(一)德育过程1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 、 (受教育者) 、 (德育内容) 、 (德育方法)2 中学德育过程的规律:(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知(道德认识) 、情(道德情感) 、意(道德意志) 、行(道德行为)互动发展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青少年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和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青少年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二)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101 德育的原则导向性原则 在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与方向性。疏导原则 德育要循循善诱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2 德育的途径:思政课与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3 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