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绵阳”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二一四年十一月目录一、前言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范围 .2(三)规划期限 .2(四)规划依据 .2二、现状与需求分析 .4(一)发展现状 .4(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三)建设需求 .12三、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14(一)指导思想 .14(二)基本原则 .14(三)建设目标 .16四、总体架构规划 .20(一)业务架构 .20(二)总体架构 .21五、重点项目规划 .25(一)两个基础 .25(二)五个平台 .29(三)九大应用 .34六、产业带动规划 .59I(一)带动机制 .59(二)带动计划 .60七、建设运营规划 .65(一)
2、建设运营主体 .65(二)建设进度计划 .66(三)建设运营模式 .68八、保障措施体系 .71(一)组织保障 .71(二)政策保障 .72(三)体制保障 .73(四)资金保障 .74(五)人才保障 .75附件一:“智慧绵阳”建设项目表 .77附件二:“智慧绵阳”建设项目管理办法 .84附件三:“智慧绵阳”信息化人才培训管理办法 .87附件四:“智慧绵阳”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 .890一、前言当前我们正面临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同时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在此
3、背景下,一些国家、地区和城市围绕自身发展的战略需要,纷纷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作为未来 5-10 年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如新加坡提出了建设“智慧国”的建设计划,国内一些城市则提出了如“数字南昌” 、 “健康重庆” 、“生态沈阳” 、 “智慧南京”等发展战略。1二、现状与需求分析(一)发展现状1. 发展基础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科技城市,智慧绵阳”的总体目标,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产业规模、经济规模的持续增长,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智慧绵阳”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1)产业经济稳步增长我市致力于调整产业结构、做大产业化发展,使农业、工业、服务业得到全面发展
4、,产业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2013 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069.34 亿元,增长 1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21114 元,增加 1972 元,增长 10.3%;农民人均纯收入 8584元,增加 982 元,增长 12.9%。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升。2013 年粮食产量 151.22 万吨,增加4.78 万吨,增长 3.26%。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累计建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等现代示范园区 22 个。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新村聚居点 148 个、新农村综合体 5 个。启动兴水惠民“五年行动计划”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工业经济提质升位。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
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2013 年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达 538.8 亿元,增长 11.2%;实现利润总额 100.04 亿元,2增长 27.7%。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11 户,新建创新型企业 32 户。绵阳经开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列入全省重点产业园区“51025”发展计划。第三产业提档升级。2013 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 231.69亿元,增长 10.7%,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 287 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16.12 亿元,增长14.5%。提升改造特色街区。新建和改造提升城区标准
6、化农贸市场 7个。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旅游总收入实现 110.29 亿元,增长28.0%。(2)城乡环境持续改善多措并举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环境持续改善。2013 年全市新增建成区面积 16.1 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 42.67%。注重推进规划编制。2013 年累计投入 1.2 亿元,完成绵阳城市总规修编和 13 项专项规划、8 项控规、4 项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加快推进绵阳新城建设。2013 年全市新开工项目 59 个,续建54 个,竣工 28 个,完成投资 142.8 亿元。同步推进旧城改造。2013 年全市实施旧城改造项目 47 个,完成投资 9.3 亿元,多条主次干道改造基本完成
7、。扎实推进城市创建,加强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治理,荣获“省级园林城市” 、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优美示范城市” 、 “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第三届省级文明城市通过验收。3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 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4%,保障了 23.67 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强化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顺利完成 2013 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国家二级以上的天数 310 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 31.85%。(3)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数字化程度较高、业务种类较全、覆盖全市的通信网络,各类信息业务用户量稳定增
8、长。截止 2013 年年底,全市光缆线路总长 39753 公里,基站 4772个,其中 4G 基站 817 个,城域网出口总带宽 280G,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131 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611 万门,固定电话用户 45 万,移动电话用户 229 万,宽带网接入端口容量 84.6 万个,公共区域 WLAN 热点数 2547 个,光网小区数量 2454 个,光网小区覆盖用户 120.7 万户,固网宽带用户 41.4 万户,有限电视接入用户达到 65 万户,覆盖率达 52%,其中数字电视用户 49 万户,数字化率达 75%,3G 信号覆盖率达 86.0%,城市家庭 20Mbps 及以上宽
9、带接入能力达 74.3%,农村家庭 4Mbps 及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 97.2%,固定带宽家庭普及率 16.3%,3G/LTE 移动电话人口普及率达17.5%,4Mbps 及以上宽带用户渗透率 88.0%,8Mbps 及以上宽带用户渗透率 40.7%。4(4)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电子政务建设卓有成效,政务服务体系已初步建成。在全省率先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实现了电子政务办公;是全省较早建立门户网站、网络互动平台的信息高速通道的市州之一;政务服务体系已逐步完善,已建设行政效能监察系统、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 “12345”市民热线、政府门户网站群、行政权力依法公开运行平台、政府信息公开
10、目录系统等。教育、卫生、人社、人口计生、公安等部门信息化系统建设全面推进。各领域核心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支撑, “金保工程” 、 “金人工程” 、教育城域专网、 “金盾工程”等行业专属信息系统、信息数据库日趋完善, “12356”阳光计生热线、市长信箱等公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市、县(区) 、乡、村四级惠民服务网络初步建立。农民工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流动人口网上办证等信息工作在全国、全省位居前列,信息化应用逐步从简单应用向纵深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在农业信息化方面,已建成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及时公布农业相关政策信息,发布农产品市场需求,提供农业新闻视频
11、,开展农业培训讲座以及专家在线访谈,为全市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工业信息化应用效果显著,目前与各基础电信运营商共同建设了数字工地、煤矿产量与安全监测系统、产能安全监控系统等项目,为工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强化电子商务、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搭建完5成“掌上绵阳”手机 APP 平台,实施旅游“138”计划,培养壮大信息化服务业项目,加快产业经济发展速度。2. 存在问题我市通信基础设施已日趋完善,信息化应用水平也显著提升,初步具备开展“智慧绵阳”建设的基础条件,但是结合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及建设需求,目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尚存在以下问题:(1)通信基础设施需换档升级通信基础设施是智慧
12、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承载平台。而目前我市网络滞后成为“智慧绵阳”建设的瓶颈,促进“智慧绵阳”建设必须将发展宽带网络作为战略部署的优先行动领域,推动通信基础设施换档升级。(2)信息化应用水平整体发展不够均衡信息化应用推进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仍然存在。政府各部门间、各类企业间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认知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存在较大不平衡。不同社会层次人群间信息技术应用的意识、机会、能力不均匀,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3)部分项目存在重复投资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各部门机房需要分散建设,并按峰值需求购买设备,这就造成了部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及电力资源的浪6费。同时,分散
13、建设还增加了运维的难度,运维人员数量,使有限的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能得到充分运用。(4)信息资源共享不足由于我市信息化建设过程缺乏统一部署、协同推进的体制与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信息化建设存在孤岛现象;同时,由于缺乏信息化顶层设计,各行业数据标准不统一,信心的互联互通,数据的共享较难实现。(5)资金人才相对匮乏与全国和四川省较发达城市相比,我市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加大政府在信息化领域资金投入,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创新投资融资模式,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和管理,有助于缓解全市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全市虽然有 3 所高等院校,但由于编制、待遇等问题,使得大学毕业生很少在当地就业,导致全市信息化专业人才的供给与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矛盾。(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 面临的机遇国务院及各部委信息化战略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已被提上日程。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等重要文件,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相继开展了智慧城市和信息惠民工程试点,引导和规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