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11643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生常见行为与心理问题及辅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仅有思想方面、品质方面、行为习惯方面及法制观念方面的原因,而且往往还伴有心理方面的原因。那么,中学生有哪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呢?(区别:发展性、适应性心理问题 心理障碍心理疾病)1、学习障碍 2、行为障碍3、情绪障碍 4、人际交往障碍5、青春期性心理障碍6、人格障碍(个性障碍)对这些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应如何识别并加以初步的干预和辅导呢? 一、学习障碍定义 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

2、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例:一位高中生的自诉 “我觉得最困难的是进入高中后,学习精力一直很难集中,非常敏感,一点小小的事情都要想上好久,以致于上课效率差,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思想浑浊,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有时候看到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同学都做出来了,就会极度的自卑和紧张。很难从中得以自拨。而且做事情的速度变得慢了。有时候一边做一件事,一边想一些锁事,到后来自己做错了也没有察觉。记忆力、视力都在不断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学习障碍在许多时

3、候还会引起人格上的偏差,并造成恶性循环 学习障碍(困难)的基本类型前苏联学者卡尔梅科娃提出五种类型:1、一般性学习落后(含入学学习适应良) ;2、语言表达能力差;3、数学成绩极差;4、不遵守纪律;5、学习活动偏离本人最佳点(动机水平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低于实际可达水平/ 教师要求高,学生努力超出极限/ 学习方法的缺陷,导致潜能被压抑) 。中学生学习障碍的评估1、是否来自心理方面的原因 某方面的认知能力较差/ 某方面的学习技能未形成/ 知识结构有很多漏洞/ 情感和意志的缺陷/ 学习动机不强/ 学习行为习惯不良,等等。2、是否来自生理方面的原因 体质弱/神经衰弱/ 视、听、发音器官发育不全等

4、。3、是否外部原因 缺少教师个别指导,缺乏情感及语言交流,家长和教师关心爱护不够,等等。 对学习障碍学生的辅导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之一,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2、配合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4、试试真正含义上的 “分层教学” ,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 ,体验成功喜悦。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 ”法(帮助低年级学生) ,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据统计,我国近有 1000 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

5、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本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其中 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四部曲,这个群体的数量是不容低估的。这样一个群体不仅隐含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方向变得更为不可确定,而且会引发许许多多的行为障碍甚至是青少年犯罪案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而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其实是许多学校里的“弱势群体” 。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总是落后和失败,他们在放弃之前肯定是尝试去改变,但是一次次新的失败会让他们产生习得性的无助,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实验,落后的学生也想到改变,但是总是努力总是得

6、不到回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学生往往可能就会自我保护式的逃避,找出口逃避:就会谈恋爱、到网络虚拟世界中,或者一结交社会朋友为荣,放弃学习上的努力和追求。反过来孩子的这些行为势必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把这些看做是结果,但其实也是一个原因,孩子行为和心理问题的表现都是有意义的。二、行为障碍(含品行障碍)定义 指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行为、习惯偏离常态,包括以反复和持久的明显的反社会行为为主要特征、但情节轻微、未达到犯罪性质的青少年行为偏差(后者也称之为“少年品行障碍” 、 “边缘行为”或“问题行为”等) 。行为偏差又可以分为三类:1、过失行为 2、不道德行为3、自我消极行为(卢家楣 198

7、9) 。1、过失行为 说谎行为课堂违纪行为考试作弊行为(怕失败、保全面子,熊川武提出:要与学生商定一个既改正错误又照顾其面子的学业评价办法,如只考查不计分,或让学生选择与自己现实水平相应的考试内容,再作纵向评价)青少年吸烟行为(替代反应法)厌学、逃学行为网络迷恋行为例:张轩畅个案离家出走或夜不归宿行为依赖行为(任务性依赖和情感性依赖)激惹行为(任性行为)逆反行为2、不道德行为 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社会化品行障碍(打群架、集体酗酒、敲诈勒索等)例:少年团伙犯罪案例破坏公共设施行为暴虐行为3、自我消极行为 自残自伤行为例:我的女儿还有救吗?“少年品行障碍”的识别界限1、年龄低于 18 岁,超过 18

8、岁则可确认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2、不良行为持续时间至少在半年以上,偶然的、短暂的不良行为(如恶作剧、偶尔旷课、打架、调皮捣蛋等)不能确定为“品行障碍” 。3、至少应具备下列行为问题中的 3 条: 不止一次地偷窃并伪造不在场证据。 在与父母或监护人同住期间,离家出走,至少达到 2 次夜不归宿,或是一次出走而不再回家。 经常说谎(不包括为避免挨打而说假话) 。 敲诈勒索。 经常逃学或旷课 。 不止一次地在打架斗殴中使用凶器。 蓄意破坏公共财物或他人财物。 残忍地虐待动物。 虐待他人。 经常主动挑起斗殴,故意寻衅。 不负责任地多次发生性行为。 达到或超过 3 条、造成轻微后果的,可视为轻度品行障碍;

9、造成严重后果的,应视为重度品行障碍;介于两者之间的可视为中度品行障碍。品行障碍(问题行为)的成因1、生理因素: 精神发育不全、脑损伤等可能造成心理活动异常; 青春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导致生理和心理的矛盾状态。2、心理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道德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好奇心、好胜心、模仿心理、从众心理等;异常心态的影响,如情绪波动、缺少理智感、好冲动; 耐挫力低引起的极端行为;持久的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心理定势并不断得到强化。3、家庭、社会因素: 单亲家庭造成的情感匮缺; 家长不良行为的影响; 家庭暴力; 社会不良团伙的影响; 媒体渲染暴力与色情,报道过细。4、学校教育的缺失 :能力分班的负面

10、影响(能力分班具有标记作用,影响教师期望及学生自我知觉,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态度,形成事实上的待遇差别 / 能力分班形成高度竞争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外部与内部压力 / 能力分班影响学生情绪,后段班学生沮丧、没价值、受拒绝,前段班学生紧张、焦虑) ;师生关系的不良(教师的权威式领导 / 体罚与心罚造成对立情绪 / 低成就学生失去自尊与颜面,破罐破摔) ;辅导功能不佳(重视不够 / 不能及时提供心理支持与情绪宣泄出口) 行为障碍的矫正 行为疗法 1、阳性强化法(正强化)2、负性强化法(负强化)3、消退法 4、代币法5、示范法(模仿法) 6、厌恶疗法7、系统脱敏法8、相继渐进法(逐步养成法) 9、行为

11、契约法 10、放松训练 三、情绪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定义 青少年学生在情绪感受中严重脱离现实,而以一种妨碍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自我挫败的方式应付外界事件,并表现出种种因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导致的躯体症状。例如:考试焦虑、挫折体验、自卑感。中学生出现的某些神经症不带有终极性,因此学校心理学不采用精神病学的标准,不称“神经症” ,而称为“情绪障碍” 。常见种类1、焦虑障碍 例 1:以学习压力为中心的广泛焦虑症 2、强迫障碍 例 2:老师,我有强迫症 3、学校恐怖症例 3:她为什么害怕到学校? 4、抑郁性障碍 例 4:我的女儿还有救吗 ? 5、癔症 例 5:她为什么经常晕倒? 杨哲奇6、青春挫折综

12、合症(以情绪障碍、心境恶劣为表现形式) 识别界限1、无法用智力、感觉或健康因素加以解释的学习能力失调。2、无法与同伴和教师建立或保持满意的人际关系。3、在正常情况下或现实情境消失后,继续表现出不当的情绪。4、持续地、长时间地(不是几天)表现出苦闷、沮丧的情绪。5、衍生出与个人或学校问题有关的躯体病症,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情绪障碍的矫正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改变不合理信念。出现情绪障碍的学生,一般都能意识到自己需要辅导和帮助,或者主动要求辅导和帮助,因此首先要帮助当事人正确认识其所遇到的有关具体问题。2、鼓励当事人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3、帮助当事人改善人际关系。4、症状严重的要及时转介。

13、 四、人际交往障碍 定义 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往过程中,由于感情不和、观念差异、行为不当、沟通受阻等等原因引发的持续的人际关系紧张、冲突或退缩,当事人大多伴有持续、消极的情绪体验,并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常见种类 1、自卑与同伴交往退缩(社会退缩行为) 例: 2、师生交往困难 3、亲子代沟 4、孤独与孤傲 5、嫉妒与猜疑 6、自我中心 7、过度敏感、防御心理及反应过度 辅导对策 1、调整认知结构,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2、训练沟通技巧(语言表达、沟通方式,目光、表情、距离等非语言信息,化解矛盾的技巧等)3、改变不良的个性品质和交往方式,增强个体的人际吸引4、小组团体辅导:敏感

14、性训练5、个体训练技术:角色扮演 五、青春期性心理障碍定义中小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在对自我身体发育的认识和体验、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以及对待异性交往需求及交往行为方式等方面明显地偏离同龄人群体的正常发展水平,而带来的持续的心理失衡及行为偏差。 常见种类1、异性交往障碍2、异性交往失当(交往过密、失恋)3、自慰(性幻想、性梦、手淫)焦虑例:一个声称自己有病的学生 4、青春期发育(体像体貌、性器发育、遗精初潮)焦虑例:到了高二,他突然憎恨自己的母亲5、性角色认同障碍6、性代偿(看黄色书刊、录像、影视等性代偿行为)7、性过失与性罪错例:发生在教室里的性过失 8、性偏离(双性恋、同性恋、恋物癖、窥淫

15、癖等)例:一个优生的“参照标准”青春期性心理障碍的主动干预1、增进青春期中学生对性成熟过程的知识,强调这时期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只是暂时性的,不必过分忧虑。2、鼓励学生适当地装扮自己,以改善体态上自己不满意的特征,从而变得快乐起来,并学习适当的性别角色。3、引导家长、有关教师了解此时的青少年学生难免有疲倦、乏力、功能失调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暂时的退步不加责备,并适当减轻其负担,以免产生不愉快或挫败的感觉,进而诱导其发展潜能。4、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必要的异性交往,多组织集体交往活动,以满足中学生向往与异性交流的情感需求,并引导他们把握异性交往分寸,防止学习期间交往过密(预防在先) 。5、宽容学

16、生出现暂时性的忧郁,减少其受排斥、不受关爱的感觉。只有当青少年学生觉得快乐时,才可能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并可能愿意来学习成人的行为模式。6、对已经出现“ 青春期恋情”的学生,一要理解,二要通过团体辅导或个别辅导来引导他们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 六、人格障碍(个性障碍)定义 人格障碍是一种介于正常人格与精神疾病之间的行为特征,是指因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而表现出来的异常行为模式和对环境的适应不良。生活中有少数人长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长期不能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就是人格障碍(即个性障碍)的表现。 人格障碍的共同特点1、一般始于青春期。往往从儿童期就

17、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著。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最主要的行为特征。3、常常把自己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和别人的错误,从不感到自己有缺点需要改正。4、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解,从不考虑他人的心情和状态。5、走到哪里就把自己固有的看法带到哪里,任何一个接收他的新群体的气氛无不受其行为特点的不良影响。 6、自己行为的后果经常伤及他人,使得左邻右舍鸡犬不宁,但自己毫无知觉。7、总要等到别人告发或埋怨自己时,才知道自己有怪僻或不良行为,而不会自己首先感到不安并主动求助于他人。总之,人格障碍者往往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与他较接近的人很快便可领教其怪癖。说明 人

18、格障碍主要是针对 18 岁以上成年人而言,但它的发病往往始于儿童期和青春期。人格障碍与儿童、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治愈,因此必须引起家长、教师的高度重视,并能加以识别。但是,中小学生的人格尚未定型,可塑性还很大,不能轻率地把他们的某些特殊反应误认为是人格障碍。常见种类1、偏执型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冲动型(情绪不稳型)人格障碍例:他为什么猛击铁皮柜?5、表演型(癔症型)人格障碍 杨哲奇幼稚6、强迫型人格障碍7、依赖型人格障碍8、焦虑型人格障碍识别界限1、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明显偏离了所在文化和社会人群认可的内心体验和行为模式,至少在

19、以下两方面有异常表现: 认知(把自己的困难归于命运、社会和他人,思维极端化,自我中心,没有责任感和罪恶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缺乏认识) 情感(高度脆弱,情绪极端,忌妒心极强,难以控制冲动) 人际关系(紧张,攻击,偏执, ) 行为(不良、怪僻,违抗社会习俗)2、人格类型持久不变,可以追溯到少年期或青春期。3、人格障碍的表现有普遍性,涉及个人或社交场合,导致社交适应不良。4、排除药物和器质性病变,人格类型不是由药物影响或躯体外伤所致。5、排除精神病,人格障碍不是真正的精神病,而仅仅是人格的异常。必须强调人格障碍的认定虽然是以 18 周岁为年龄标志的,但它的形成及发展过程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特别是在

20、中学阶段。因此,对中学生在个性方面表现出来的各种偏离常态的特征或行为倾向性,决不能熟视无睹。 七、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不仅是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也是班主任及全体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对如何处理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的基本技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用人本主义辅导技巧走进学生心灵1、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本性向善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能,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 2、绝对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的需要即“安全” 、 “爱与归属”、 “

21、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意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发展性需要。尊重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行为。班主任必须认真检点自己与学生相处中的每一言、每一行,不可恣意妄为。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生活各方面都无法获得归属与安全感时,那种无根而漂浮的感觉,很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他的人生取向。静思之中,我只觉得内心的绞痛,又有那深沉的惋惜和遗憾。林孟平博士尊重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教师坚信学生有无限发展的潜能,才能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 ,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高度尊重” 要以罗杰斯的 “以学生为中心” 观点为

22、基础。“适度要求” 是指克服传统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的“泛政治化” 倾向。 “适时引导 ”,是指从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及时的引导。3、接纳学生的差异。差异是绝对的。差异来自于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的共同作用。只有理解学生的差异,才能从本质上做到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是现代辅导理念和传统教育观念最大的区别所在(“差生”实际上是差异的表现, “消灭差生 ”实际就是要消灭差异/ 不能把“全面发展”理解为“ 全优发展”或“平均发展”)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个体,是逐步走向成熟的个体。他们今天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成长中的问题。因此,不必恨铁不成钢,也不

23、可操之过急。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班主任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 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心灵的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掌握最基本的人本主义辅导技巧,和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 无条件的关注用教师的体态语言(表情

24、、眼神、身体姿势与动作)和真诚的语气向受导学生传递这样的信息:“你的事情是最重要的” , “你是我现在关注的唯一目标” 。关注是尊重学生的基本体现,也是成功辅导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倾听与表达同感倾听是辅导的根本,是无条件关注的关键。教师要改变平常处理学生问题时使用的那种教导式甚至是训导式的说话口吻,不仅是“聆听”,而且是用心去倾听学生讲话,并以积极的体态语言和有限度的应答语来表现自己对受导学生内心体验的认同。引导学生宣泄郁积的情绪辅导是一个很情绪化的过程。由于教师对学生表示了真诚接纳的态度,学生就有可能将郁积已久的精神苦恼向教师倾诉,这会给受导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解脱,摆脱其恶劣心境,强化其战胜自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