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

上传人:dwx****52 文档编号:2227609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96 大小: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第 一 部 分 通 论第 一 章 文 字第 二 章 词 汇第 三 章 语 法 修 辞第 四 章 古 音 和 其 他第 二 部 分 文 选第 五 章 文 选 主 要 篇 目第 六 章 文 选 学 习 要 点第 三 部 分 常 用 词第 七 章 常 用 词 说 明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前 言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提上了教育革命的日程。目前,各学科都面临知识整合、学科重建和教学改革的重任。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及时调整和充实古代汉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时代的要求、教改的重任、也是每个任课教

2、师应尽的职责。为了适于学生自学的需要,特编写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 ,以配合教材的使用。本指导书以提高学员基本素质为中心,以方便自学为主要特点:一、教学内容集中安排,适合自学时使用。考虑到自学的特点,本指导书一改过去单元式体例,直接分为文选和通论两大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为主,适当选录唐宋名篇。通论以文字、词汇、语法为主,常用词结合文选学习,未另列内容。这种安排,既便于平时的自学,也便于配合教师课堂教学时使用。二、古文译注部分随文安排,便于自学。考虑到自学的特点,本书对主要文章均作了详细的译注。为节省学员时间,又把这些译注随文安排。三、全面涵盖国家教育部考试大纲的全部内容,包括通论中的文字、词汇、语

3、法和全部必读文章,从而给大家的学习提高和备考提供了方便。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许多有关的教材、专著和文献,使我们获益非浅。书末附主要参考文献目录,以示诚挚的谢意。由于我们学识有限,尽管已经进行了许多努力,错误与不当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函授学员不吝指正。目 录古代汉语自学指导书1前 言1绪 论51、古代汉语和文言文5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53、指导书的主要内容5思考与练习6第一章文字6一、汉字的特点6二、汉字的形、音、义 6三、汉字的形体结构6四、六书的贡献和局限 7五、怎样通过字形推究字义 7六、通假字7七、古今字7八、繁简字8九、异体字8思考与练习8第二章词汇8十、古今词

4、义的异同8十一、单音词和复音词10十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2十三、同义词辩析15思考与练习 17第三章语法 17十四、虚词 17十五、词类活用 22十六、句法 28思考与练习 34第四章古音和其他 35十七、古音常识35十八、古书的注释38十九、古代的文体42二十、古汉语修辞45二十一、诗词格律47思考与练习49文选篇目51文选学习要点51郑伯克段于鄢左传51宫之奇谏假道左传59齐晋安之战左传59冯谖客孟尝君67论语八章67颜渊季路侍68德之不脩69不愤不启69饭疏食饮水69子适卫70季氏将伐颛臾70阳货欲见孔子73子路从而后74学而77公冶长77先进78大同78教学相长78寡人之於国也78齐

5、桓晋文之事79非攻79老子四章79江海能为百谷王80小国寡民80不龟手之药82百川灌河等五篇83劝学83察传83郭隗说燕昭王求士战国策84鸿门宴(史记节录) 88肥水之战资治通鉴96 绪 论学习要点明确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掌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要求。1、古代汉语和文言文古代汉语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是指古代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宽的概念,大致说来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是唐宋以来北方白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主要是前者,即上古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模仿它的典范作品。重点是先

6、秦的典范作品。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古代汉语课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没有今人注释和标点的文言作品(如资治通鉴一类的作品) ,并且能比较准备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3、指导书的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由文选及通论两部分组成,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适当兼顾唐宋散文,常用词不单讲,要结合文选学习。本指导书适合本专科学生使用。由于教学任务,知识容量,难易程度、深浅水平各有不同要求,所以在编写内容、编排

7、体例等方面各有所测量。具体来说,通论部分的诗词格律、古音常识,文选部分的宫之奇谏假道 、 齐桓晋文之事 、 礼记大同 、 老子四章 、 五蠹 、 报任安书不作专科生的学习内容,其它内容则适用于本、专科生,同时,针对本、专科生的学习任务,提出各自不同的具体要求。思考与练习1、什么是古代汉语?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2、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第一章文字学习重点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六书”的内容,能够辨识通假字、古今字。本科生侧重于理论分析,专科生则偏重于实际应用。一、汉字的特点汉字是纪录语素的表意文字。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汉字是根据它所记录的词的词汇意义来构形的。因此给阅读古汉语以

8、许多便利,但也给研究古汉语语音带来一定的困难。二、汉字的形、音、义古汉语大部分是单音节词、一个语素就是一个词的情况居多,基本上一字一词,人们习惯用字作单位来说词,甚至把词称字。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而字是语言的称号。字除了从词那里接受了已经结合了的意义关系外,还有它自身的形成-字形。一般所说的字的形音义,主要是指词的音义和字的形。字的音义是词的音义的投影和间接表现。字和它所代表的词两者结合起来才有形音义 三方面的因素。一般所说的字音和字义,实际上指的正是词的音和义。三、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的名称及其由来汉字据义构星 4,传统分析汉字构形的方法是六书。六书之名最早见于周礼 ,东汉的学者班固在汉书艺文

9、志中,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都对六书分别作了解说。这三家的叫法相排列次序各有不同,后代学者研究和诠释六书,在次序上主要是采用班固的说法,在称呼上则采用许慎的说法。六书的内容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象形就是直接画出词义所概括的事物的外形;指事就是画出词义所概括的有关事物以暗示某些无法直接画出的特征;会意就

10、是画两个形体通过它们彼此的关系来显示一个意义;形声就是取两个已造出的形体,一个取义,一个取声合成一个新义;转注和假借都是讲字和安的关系,转注是把类似的意义灌注到同一个义符中去再造一个新字,假借是词义发展以后不造新字仍用旧体,都不是分析汉字的结构。四、六书的贡献和局限六书之说统治中国传统文字学一千多年,但有明显局限。它不概括造字全面情况;用分析篆书前的古文字有困难;分类不尽合理。五、怎样通过字形推究字义分析字形的目的是为了据形说义。通过字来认识词义,造字是因义绘形。考字是因形求义。但字形不断变化,离原始状态越来越远。我们把能看出原始字义的早期字形称笔意,把符号化后已看不出造字意图的后期字形称笔势

11、。从语言的角度研究文字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缘着字形的发展的线索从笔势追寻笔意。这个工作叫复形。字形所表现的词义一般称本义。是后起词义引申的起点。又是辨别假借的基础。传统的“六书”理论,是古汉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们首先要理解并记住“六书”的名称、定义、例字及其次序。其次要知道“六书”中的哪几类与汉字造字结构有关,哪几类最为重要。也要了解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 ,不断积累如何辨求词的确良本义的知识,为古书阅读打下基础。六、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字就是指古书中本有其字的同音或者音近替代字,例如:蚤通早 被通披 罢通疲 财通才通假字和假借字的区别在于通假字是本有其字的借用,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用。七、古今字

12、古今字又称区别字。为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它是在原有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事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这种反映同一概念先后产生的字,合称为古今字。八、异体字异体字是指两个(两个以上)字,它们的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取代。八、繁简字繁简字,指的是繁体字和简体字,它们的意义相等,声音相同,但是笔画有多少之别。古典作品中常常出现古今字、通假字等,这类字数量很大,往往形成障碍。甚至诱使我们误解文意,影响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古今字、通假字基本知识,熟记一批常见的古今字、通假字是一项基本功。九、异体字思考与练习1、何谓六书?试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各举四例

13、加以说明。2、怎样从字形辨识词义?为了从字形辨识词义我们应学习和掌握哪些认识?3、什么是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请举例说明之。第二章词汇学习要点了解古汉语词汇的特点及其分类;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规律;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正确辨析同义词。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构成古汉语的主要部分,学习古代汉语,应该掌握它的词汇,必须了解各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是说,学习古代汉语的词汇,对于阅读古代的书面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必须狠下功夫学习。十、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情况:(一) 、词汇的继承性:词汇的继承性,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的稳定方面,现代词汇

14、从古代词汇中继承了不少基本词和一般词,例如:人手心日月星山水风云雷电冰霜天地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单音词天下 国家 天文 地理 道德 人民布帛 葡萄 琵琶 鸳鸯 规则 制度以上是古今都用的双音词还有些古代单音节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虽不再作为单音词使用,但却作为构成新词的词素被继承下来。如:目:古代是一个常用词,今一般已不单独使用,但作为词素,保留在目的、目标、目前、目光、目录、纲目、眉目、栏目等双音词中。忧:今天也单用,作为词素保留在忧愁、忧伤、忧虑等双音词中。这也是词汇继承性的一种表现。(二)词汇的发展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1)词的消亡和新词的增加: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消亡了,

15、这个词往往也就消亡了,可以叫做历史词。例如:来 戈 盾 笏 刖 黥里正 公堂 衙役 宦官 太后 舍人有睦词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今天还存在,但改换了说法,这样的词可叫古语词,例如:履鞋子 冠帽子 叟老头子 豸猪 辛辣(2)新词的增加:新词的增加比早词不达意的消亡速度要快得多,数量要大得多。据统计,甲骨文时期用以表达衣食住的只创造了 15 字,金文时已增加到 71 字,说文时期增加到 297 字,几乎等于甲骨文时的 20 倍了。(三)词义的演变(1)古今意义截然不同或差别很大的。古今有些词,语形相同,意义迥异。例如: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 ,或泛指“食” 、 “折琼枝以为羞兮”

16、(离骚 ) , “羞” ,即“食品之意;可羞于王公” (左公隐公元年 ),即“可进献给王公作美之意。 ”现在却指害羞,不好意思,意思完全不同了。绸:古义是“缠绕”之意,如“薜荔柏兮蕙绸。 (九歌湘君 ) ”,王逸注:绸,缚束也。成语:“未雨绸缪”也是这个意义。现代却指一种丝织即绸缎。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者” ,指人;现在指随旅行者来往的东西,指物。(2)古今词有同有异信:本义是“语言真实”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 ”。后引申为“传递语言之义” ,即“使者” ,成为“信”的常用义,如“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 ”(世说新语雅量 ) ,这里“信” 、 “书”对用

17、, “信”指“使者” , “书”指“信” 。 “信”大约在唐代才产生“书信”义。爱:古今都是一个常用词,都有“喜爱”的意思;但“爱”在上古还有“吝惜” 、 “舍不得”的意思。(3) 、词义演变的主要形式词义的扩大:是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一般说,这种扩大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例如:布:上古指用麻织成的衣。料, 说文解字段注:“古无今之木棉布、但有麻布与葛布而已。 ”大约魏晋以后,随着棉花的传入, “布”始从麻织扩大为棉织的衣料,现又扩大为化学纤维等织成的衣料的统称。响:本指回声,如“空谷传响” (水经注江水 ) 。 “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 。 “响”都是“回声”

18、的意思, “响应”即“象回声那样应和”之意,后来“响”扩大为指所有声响。词义的缩小:同词义的扩大相反,演变后的词义比原来所反映的事物范围小,即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中。例如:虫:徐说文解字注笺云:“虫者动物之通名,故或行、或飞、或毛、或裸、或介(甲) 、或鳞,皆经为虫。 ”可见古代所有动物都可称虫,现代方言里还有老虎叫大虫,蛇叫长虫的;正是古义的保留。现代虫的范围缩小了,一般只指昆虫。金:泛指金属。 说文称金子为黄金,称银子为白金,称铜为亦金,或铁为黑金。现缩小为表示黄金。只有在词组里还保持金属的意义,如五金、冶金等。词义的转移:即词所代表的概念发生转移,从指甲文转为乙文。例如:汤:本义

19、指开水或热水,如:“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孟子告子上 ) 。成语“赴汤蹈火” 、 “金城汤池” 、 “固若金汤”中的“汤”都是滚热的水义。 水浒里也有“面汤” 、 “洗脚汤”等词语, “汤”的今义则指菜汤、米汤。脚:本指小腿(胫) ,如“孙子膑脚于魏” (韩非子难言 ) ,后来专指足。词义的色彩和程度变化:有些词不达意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有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变化了。例如:爪牙:本为是表示得力民的武臣猛将,是个褒义词。如国语越语:“然谋臣与扑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 ”“爪牙”与“谋臣”并提,都是指治国兴邦的人才。但今用作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祥:古代用作中性词,如:“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20、?” ,可见“祥”既可指吉兆也可指凶兆,后来只指“吉祥的征兆”了,成了贬义词。谤:在上古是一个中性词,表示一般的批评、议论,并不含恶义,如“能谤讥于是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战国策齐策 ) 。汉以后就逐渐有了贬义。 说文对它的解释“毁也。 ”就是今天“毁坏”的意思,成为贬义词。有些词,词义轻重上古今也有差别的。例如:诛:说文:“讨也, ”意即用语言责备别人。如“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 ,成语“口诛笔伐” ,诛是谴责、批判之意,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感激:古义是“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 ,还有“愤激” 、 “恼怒”之意。如“皆感激为之泣下” (张中丞传后叙 ) ,感激是深受激励之意。今义是“感谢”之意,词意轻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