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和尚遇到钻石》.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28289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172 大小:6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和尚遇到钻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2页
《当和尚遇到钻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2页
《当和尚遇到钻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2页
《当和尚遇到钻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2页
《当和尚遇到钻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和尚遇到钻石内容提 要: .3前 言 .4第一部分致 富之道 .12第 1 节智慧的来源(1) .12第 2 节智慧的来源(2) .15第 3 节金刚经的缘起(1) .19第 4 节金刚经的缘起(2) .23第 5 节金刚经的缘起(3) .28第 6 节金刚经的缘起(4) .32第 7 节潜能运用原则(1) .37第 8 节潜能运用原则(2) .40第 9 节潜能运用 原则(3) .44第 10 节潜能运用原则(4) .48第 11 节如何善用自性潜能(1) .51第 12 节如何善用自性潜能(2) .55第 13 节如何善用自性潜能(3) .58第 14 节如何善用自性潜能(4) .62第

2、 15 节走出商场的黑暗森林 .66第 16 节真理的法则 .70第 17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1) .74第 18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2) .79第 19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3) .83第 20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4) .88第 21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5) .93第 22 节问题及解决方案(6) .98第 23 节真诚行动,如愿成真 .103第 24 节了解使铭印更强大 .106第 25 节真诚的行动 .112第 26 节把心系于一呼一吸 .116第 27 节成为你希望成为的人 .120第 28 节钻石战场 .124第 29 节思考铭印的运作 .127第二部分享受财富安顿身心 .130第 3

3、0 节圆圈日的寂静(1) .130第 31 节圆圈日的寂静(2) .133第 32 节圆圈日的寂静(3) .137第 33 节化危机为转机的空性 .141第 34 节无常之诗 .144第 35 节死亡冥想(1) .148第 36 节死亡冥想(2) .151第 37 节终极的经营法门 .154第 38 节美丽的刺探 .159第 39 节最终的财富 .162第 40 节财富之源,无限经济(1) .165第 41 节财富之源,无限经济(2) .168后记 一帖金刚能断之商业哲学 .170内容提要:本书结合了古老的与当代的西藏佛教传统智慧,把获致事业成功、人生圆满的策略呈现在读者面前。格西(佛学博士)

4、麦可罗区是当今传授西藏佛教的伟大导师之一,也是安鼎国际钻石公司的创始人之一。该公司以五万美元的资金起家,至今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一亿美元;他以任职于安鼎的亲身经验为例,让读者能够以新颖的角度理解古老的佛教智慧。安鼎国际钻石公司的表现之所以如此出色,主要是因为作者任职副总裁期间所做的大部份决定和政策,都是应用本书所提供的商业策略,也就是你在本书看到的佛教原则所作成的。第一个原则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赚钱和修行这两件事情绝对不冲突。事实上,它也可能变成修行的一部份。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

5、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第二个原则是,我们应该能够享用金钱。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能一边赚钱,一边还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创造财富的过程不应该让我们身心具疲,如此就失去了经商原有的目的。第三个原则是,一个人应该能在最后回顾自己的事业时,告诉自己这些年来的经营是有意义的。每个事业就好像每个人生都会有个尽头。在我们事业里最重要的时刻,也就是当我们最后回顾既有的成就时,我们应当能从我们经营事业与经营自己的方法中看到一些永恒的意义,为我们的世界留下一些好榜样。这就是鼎国际公司钻石部门的成功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任何人,不论背景、信仰,都能学会并应用它所启发的道理。前言序推荐序麦克尔罗奇

6、先生,我不认识他,但是看了他写的 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以后,令我对他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意。他身在商业界,实修清净行,特别是他具有高人一等的智能,将金刚经融会贯通,运用万法潜能,发挥在商场的经营上罗奇先生的道心坚定,虽然事业经营成功,但内心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位修道者,他尊师重道,对师父的指示从不敢疏忽或违背,在穿着上保持着端庄的形象。他主持“亚洲经典机构” 、“亚洲经典输入计划”、参与色拉寺的重建。他持清净戒,恪守 师父的慈示。他行忍辱,而且乐在其中。他行大精进,初期、甚至 长期,每天大约凌晨点后睡眠,点起身,前往公司工作,由此可见,事业的成功,不是只凭智能就可以成就的。他修行禅定,注重内在潜

7、能的开发,静坐禅观时,可以完全忘记时间,忘记千笔的交易,忘记“歌剧院”他不断提升空性智能万法潜能的发挥。这是一本值得所有企业家、实业家、特别是金融界的人士阅读的一本好书,当然,更是所有佛教徒应仔细品读的一本好书,对于强调人间佛教的信徒来说,也是非常值得参考的。我会介绍更多的人,来看这本书。序导读台湾佛光山寺住持 心定和尚您是因何种动机而翻阅这本书的?是被封面的标题所吸引?对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还是试图为某种烦闷、愁困找寻解答?或者仅是顺手翻开书页?不管是显意识或潜意识的动作,在那背后,一定有某种幽微的网络在牵系着、拨动着。这些在脑海中、冥冥中飘忽闪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种隐约的概念浮现,进而清晰地

8、显影、落实,在于我们能否“清楚 ”洞见与掌握 这些念头。两年前,初次接到亚马逊网络书店的书讯,介绍这本由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麦克尔罗奇所著的当和尚遇到钻石(TheDiamondCutter:TheBuddhaonStrategiesforManagingYourBusinessandYourLife)时, 对映入眼帘的作者身份与题目之间的“ 落差”,感到十分新鲜、有趣。印象中,从未 见过由僧侣所写的商业专书尤其是作者罗奇格西并未还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跻身于纽约大都会中、经营着竞争激烈的钻石行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加上长久以来思考“结合世法与佛法修行” 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 这本书和作

9、者的来龙去脉。在一篇由亚马逊书店记者布莱恩布雅(BrianBruya)所做的专访之中,罗奇提及了他出家学佛的因缘以及从一名僧人成为杰出钻石商人的经过。1974 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前夕,母亲突然过世,不久之后父亲与兄弟也相继离去。亲人的骤逝,让他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莫大的疑情,在急于探索生死问题之下,他离开美国、放弃原本打算继续深造的学业,到印度的达兰莎拉,进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读佛学。早先,罗奇格西曾在新泽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随汪贾格西(GesheWangyal)学习了 8 年的藏文,娴熟藏语,因此能顺利进入佛学院就读。这位启蒙老师汪贾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扬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僧人,以慈爱、 宽

10、博接引了不少当今美国藏传佛教界的著名学者,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RobertThurman、弗吉尼 亚大学教授JefferyHopkins 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门弟子。之后,罗奇格西于 1983 年在达兰莎拉落发为僧,经过多年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后,1995 年获颁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西学位。他在印度待了 21 年之久(19741995),期间在上师的建议下,于 1981 年回到美国接受“经商 ”的另一种人生与修持考 验,并持 续往返于印度与美国两地。几经波折、历练,成为纽约首屈一指的钻 石商人。在事业成功的背后,有着长 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随之而培养出的严谨、专注、诚信等特质作为支柱,这些人格

11、特质,即是他在书中教导读者用以自我训练、成功致富的钥匙。“切割钻石”的喻旨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或者说,它值得推荐与阅读的原因,在于罗奇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鸿沟,将积极、正面的起心动念付诸实践,并指出了宽广、可行、充 满建设性的商业经营方法。这个实践的过程,也同时涵摄了双重的层面:一是就罗奇格西个人对上师的承诺、面对挑战与理想的层面而言,他弥和了世俗与出世生活的界域,将佛法融入商业生活中;另一方面,就书写目的、内容铺陈与章节架构来说,他也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部分,通过叙述以僧侣身份从事充满竞争压力的钻石行业,到获得成功的历程,来道出经商之路上所蕴含的人生之理。“ 钻石与僧人”,乍看之下

12、,虽易让人联想到又是一则商场传奇,但其实个中深藏玄诣。从字面上看来,“ 切割钻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罗奇格西在俗世的职业。但事实上,在佛教、尤其是藏 传佛教(金刚乘)的传统中,钻石(金刚石)具有其丰富、深奥的象征意义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透明净的特质,代表了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质。因此,“切割钻石的人”,在内在的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洞澈本性、直见本心之人。这般的开悟者,在世间能无入而不自得,一如钻石般清明、稳定,不被任何环境所阻挠。为此,罗奇格西援引了一个兼具世俗与宗教寓意的象征钻石,来阐明内在的观点和潜能,其实比外在的现象有着更高深莫测的影响力,端看如何发现那足以切割钻石的(空

13、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从前半部详实的钻石行业描绘、到后半部的空性禅修指引,从日常生活到习性的转化,罗奇格西仔细铺陈了一条引介读者自我修炼、超越外在冲突与挑战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与商业的经营,将积极、良好的心念,转化为促使事业成功的主要动能。僧人与商人、出世与入世从僧人的身份,跨足诡谲多变的商场,这一路走来,罗奇格西也历经了自我调适、学习与磨炼的各种阶段。他坦言,一开始,在面对上师提出经商的建议时,也曾多所抗拒。因为在经济上,他承袭自父母留下的遗产,并不虞匮乏。但是, 经商并非是为了赚钱或谋生而已,“ 上师要我经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进而运用佛法来帮助人们。”

14、最后,在一次上师给 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终于了解到经商的积极意义,决心进入商界。“我曾经在 1975 年的某次禅坐中, 观知自己未来会从事钻石行业,因此就试着找钻石买卖方面的工作。”这是他投身钻石行业的缘起。但因不懂行规,他屡吃闭门羹,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直到遇见一位创业的老板,才蒙录用。 “我无心赚钱,只想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就行了。 ”无心插柳的结果,累积了多年丰富的从商经验后,罗奇格西在此书中综理出他“商场 佛学” 的心得 结晶。他认为经营商业之道有三:一是赚钱,二是乐在其中,三是以此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而乐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谐与快乐,也就是此书援引金刚经“缘起性空 ”的道理,来 说明、举证、指

15、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觅得喜悦、和乐的秘诀所在。 许多人为了赚取金钱,付出了莫大的代价,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因此,罗奇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来自于 对心灵的关注,也就是对身心调和的重视,他以自己为例,指出妥善运用时间、开发心灵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来,他更设立了一个名叫“ 证悟商业机构”(EnlightenedBusinessInstitute)的组织,专门教导商界人士如何透过禅修,来增长创意与智能、加强“铭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当和尚遇到钻石亦是这个机构的参考用书之一。在书中,罗奇格西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的明晰到可行的建议细则,当和尚遇到钻石提供

16、了一个具体、有效、且融会“ 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赚钱之道。罗奇格西融合经商与修持的成功事例,对许多认为两者互相矛盾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鼓舞和解脱。认为世法与佛法不能兼容的观点,也可能仅是某种偏执的概念而已。此外,虽明知“ 佛法不离世法,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 ”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 实践佛法,以日常生活为道,融洽地治于一炉,往往不是“知”难,存在着认知上的盲点或偏见;就是“行”难,理 论上虽了解,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尤其是在面临压力、挫折和矛盾时,要如何切实地运用佛法,来自助助人?在面临艰难的挑战和抉择时,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绪、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断并勇于承担?在当和尚遇到钻石中,对于

17、许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寻访积极营生之道或探求心灵深度与静谧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而重要的参考。希望有缘阅读此书的您,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和帮助,开创有意义、美好的人生!刘婉俐(本文作者为华梵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研究藏传佛教并从事相关译述,本书即为其所推荐。本文略有删节。)序前言佛陀与生意从 19811998 年的 17 年间,我很荣幸能有机会与安鼎国际钻石公司(AndinInternationalDiamondCorporation)的拥 有者欧佛和尔雅 阿兹瑞兰夫妇(OferandAyaAzrielant )共事,并与公司的核心成 员,一起 创立全世界规模最大的钻石珠宝公司。公司刚开始营

18、运时,只有万美元的贷款和包括我在内的三、四名员工。到了我离开公司,全心投入我设在纽约的训练机构时,年营业额已经超过一亿美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员工更已经超过 500 人。最佳的实验室在我投身钻石事业的这段日子里,一直过着两种不同的生活。在我进入这个行业的年前,就以优等成绩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就读大学期间曾前往美国白宫,接受由总统亲自颁发的总统学术大奖章,还曾接受由普林斯顿大学威尔森国际事务学院所颁发的麦肯奈尔学术奖。这所学院给我的一笔奖学金,让我有机会前往亚洲,向西藏喇嘛学习。就这样,我开始接受西藏古老智能的教育。到了 1995 年,我成为第一位获得“佛学博士 ”,也就是“ 格西”这个古老学位的

19、第一个美国人。这个学位得之不易,必须花上 20 年的时间接受严格的训练与考验。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之后,不管身在美国还是亚洲,我都一直住在寺院里,并且在 1983 年受戒成为比丘。当我的比丘训练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我的上师肯恩仁波切(KhenRinpoche,仁波切意为珍贵的住持师父)便鼓励我进入商业界。他说,虽然寺院是学习佛教智能的理想场所,但忙碌的美国办公室却是在真正生活中,试验这些智能的最佳“实验室” 。有段时间我无法接受这样的想法,对于要离开小寺院的宁静生活颇为犹豫,对于一般美国商人贪婪、无情的形象更是耿耿于怀。然而有一天,师父对一群大学生做了一场特别有启发性的开示,我听完之后,便告诉他

20、我愿意依照他的指示找份商业界的工作。在那之前几年,我曾经在某次日常打坐中,有过某种灵视(vision)。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我会选择何种行业,那行业必然和钻石有关。那时我对宝石没有什么概念,珠宝对我来说真的也没有吸引力,家里更是没人从事过这种行业。所以我必须开始一家家拜访钻石饰店,问他们愿不愿意收我当见习生。以这种方式试着加入钻石业,有点像是报名加入黑手党。天然金刚石这个行业是个非常秘密而且封闭的圈子,传统上都仅限于家族成员参与。在那些日子里,比利时人控制着一克拉以上的大型钻石市场,小型钻石是以色列人的天下,而美国国内的批发市场,则是纽约 47 街钻石区犹太教哈西德派教徒(Hassidic)的地

21、盘。之所以有这种传统是因为,就算是最大的钻石饰店的所有钻石加起来,也只消用几个装皮鞋的包装盒子就能全部装完:上百万元的钻石要真被偷了,也根本没办法查得出来。你只要用手抓上一两把放在口袋里,连所谓的金属探测器也无法查出来。所以大部分的公司都只敢雇用亲戚,更别谈雇用一个只想玩玩钻石的古怪爱尔兰男孩。跨进钻石业门槛我还记得,我拜访了差不多 15 家店铺,应聘最基层的职位,结果没有一家成功。附近的小镇里有一个老钟表匠,建议我先去纽约的一家美国宝石学院(GemologicalInstituteofAmerica)修几门宝石鉴定的课程。有了一纸文凭会比较容易找工作;而且说不定上课时,还能遇上贵人。我就是在

22、宝石学院里遇见欧佛阿兹瑞兰先生的。他也在那里上 课,学习如何鉴定一些所谓“投资级” 或“证书级”的超高品 质宝石。要能分辨出哪些是价值极为昂贵的真正证书级钻石,哪些是假钻或是加工品,就需要能看得出针尖般大小的细微缺口或瑕疵。更麻烦的是,许多微尘常会附着在这些钻石的表面甚至是显微镜本身,从而造成辨识上的困扰。所以实际上可以说我和他都在那里学习如何平心静气。欧佛所提出的问题,和他检验、挑战每个既有观念的方式,立即令我折服。我决定请他帮我找份工作或者干脆要他雇用我,于是我刻意去认识他。几个礼拜后,当我在宝石学院的纽约实验室考完期末考后,我找了个借口去他的办公室找他,跟他要份工作。幸运的是,那时他正巧

23、有家分公司在美国开业(本店在他的家乡以色列)。于是我试着说服他让我进他的分公司,并且拜托他教授我钻石这门生意。我说, “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愿意遵照您的任何吩咐。我会把办公室收拾整齐,把窗户洗干净。您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他说,“问题是我没有 钱雇用你! 这样吧,我跟这办公室的屋主谈谈。他名字叫艾力克斯罗森豪尔。看看他可不可以和我分 摊雇用你的薪水。如果可以,你就帮我们做些杂务吧。”我,一个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就这样从一个一小时块钱的小徒弟做起。每天背着一个普通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待铸造或镶戒的金银珠宝,徒步从纽约热得冒烟的夏日,走到暴风雪随时光临的寒冬。欧佛的太太尔雅,一个安静却极为聪明的

24、也门珠宝匠艾力克斯 盖尔,还有我,会一起围在租来的惟一一张办公桌前,做钻石分级归类的工作,描绘新饰件,以及四处打电话寻找顾客。我的薪水拿不到几次而且还不时被拖欠着。欧佛经常不得不打电话给他的伦敦朋友,拜托他们多借点钱给他。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快就攒够了一笔钱,买到了我的第一套西装。之后有好几个月我每天都穿着这套西装上班。我们常常工作到深夜,下班后我还得走一大段路,回到位于惠威尔亚洲佛教社区(AsianBuddhistcommunityofHowell)寺院里的一个小房间睡觉。过不了几个小时,又得起床搭乘巴士前往曼哈顿上班。在我们的生意小有进展之后,公司搬到了曼哈顿的上城(uptown),那里比较

25、接近钻石区。我们很大胆地雇用了一位宝石工匠,在我们所谓的“ 工厂”,一个大房间内,镶制出我们的第一批钻 戒。过了不久,我获得了足够的信任,让我如愿以偿能够坐在一袋散钻前做分级归类。欧佛和尔雅还问我愿不愿意负责新成立的钻石采购部门(那时这个部门除了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员工)。这个机会让我非常兴奋,马上就投入了这份工作。内圣外俗的生活对于我的俗世工作,我的上师曾告诫过我,叫我不要张扬我的佛弟子身份。我得蓄着和常人一般长的头发(而非光头),衣服也得穿得和别人一样。而且不论应用何种佛教义理,都得悄悄地做,不可浮夸和虚张声势。内在虽然是个佛教圣者,外表却必须和一般美国商人没有丝毫差别。就这样,我没有告诉

26、任何人,便开始应用佛教的义理来经营我的部门。在这之前我已经和阿兹瑞兰夫妇就责任问题达成共识。我负责管理这个部门的所有事务,以宝石来赚取稳定的利润。相对地,就员工的聘用或解雇、薪资与升迁,以及工时与职责等问题,我也有绝对的决定权。我的责任是准时交货并为公司赚取可观利润。这本书就是我如何撷取古老佛教义理,将安鼎国际公司的钻石部门,从一无所有建立成一个年盈余数百万美元的跨国公司的故事。这家分公司不完全是我独自建造的,它的政策也不完全只遵照我一个人的意思。但是我可以说,在我任职副总裁期间所做的大部分决定和政策,都是依据你即将在本书看到的佛教原则而来的。那么,到底我所说的是哪些原则?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三项来谈。第一个原则是,要做生意就要成功,就得赚钱。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里普遍存在着一个观念,认为一个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总好像不应该赚钱,不应该富有。其实在佛教教义里,钱本身并没有罪过。何况拥有较多资源的人要比没有的人更能多行善事。问题是,我们是用什么方式赚钱,我们了解不了解钱从何而来、如何能叫它源源不断,以及我们是否以健康的态度去面对它。整件事的症结在于,要用干净诚实的方法赚钱;要清楚了解钱的源头才能取之不尽;以及要用健康的态度来看待拥有金钱的这项事实。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