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纪地质学作业答案一、选择题1、风化壳: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陆地上形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层),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主要风化壳类型有: ( ) A. 碎屑型风化壳 B. 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壳C. 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 D. 硅铝-粘土型风化E. 硅铝-铁质-铝土型风化壳(红土型风化壳)壳2、最主要的两种搬运和沉积介质:( )A. 空气 B. 流水 C. 冰川 D. 生物3、世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有:( )A. 大洋中脊地震带 B.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C. 大地裂谷地震带
2、 D. 环太平洋地震4、第四纪(Quaternary)在国际地层表中可划分为多个世,包括:( )A. 全新世 B. 上新世 C. 中新世 D. 更新世 E. 渐新世5、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纪生物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 )A. 晚期智人阶段(新人) B. 早期猿人阶段(古猿)C. 晚期猿人阶段(直立人猿人) D. 早期智人阶段(古人)6、冰碛物按其存在位置,分为:( )A. 底碛 B. 侧碛 C. 终碛 D. 冰缘堆积7、物理风化作用包括有以下哪些方式: ( )A. 水化作用 B. 层裂(岩石的释荷)C. 水解作用 D. 碳酸化作用 E. 冻融作用8、划
3、分第四纪地层的标志包括:( )A. 构造与地貌标志 B. 生物标志 C. 考古标志 D. 岩性和岩相标志9、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有以下哪些方式:( )A. 层裂(岩石的释荷) B. 水解作用C. 碳酸化作用 D. 水化作用 E. 氧化作用10、冰碛物按其存在位置,分为:( )A. 底碛 B. 侧碛 C. 终碛 D. 冰缘堆积物11、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包括:( )A. 冰川遗迹冰碛物 B. 红色风化壳 C. 海滩岩 D. 动、植物化石标志12、地下水按照埋藏条件分为:( )A. 包气带水 B. 潜水 C. 滞水 D. 承压水13、物理年代学测量方法包括:( )A. 古地磁法 B. 热释光和光释
4、光法 C. 电子自旋共振法 D. 裂变径迹法14、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 )A. 岩性 B. 时间 C. 节理发育情况 D. 地形 E. 气候15、岩溶地貌是( )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所产生的地貌。A. 地下水 B. 地表水 C. 湖泊水 D. 降水16、河流阶地的类型包括:( )A. 堆积阶地 B. 埋藏阶地 C. 基座阶地 D. 侵蚀阶地17、冰川作用的类型:( )A. 冰蚀作用 B. 冰川的搬运作用 C. 冰川的堆积作用 D. 冰川融化18、以下属于风蚀地貌的是:( )A. 风蚀蘑菇 B. 雅丹地貌 C. 新月形沙丘 D. 沙垄19、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5、是什么?( )A. 岩石的可溶性 B. 岩石的透水性 C. 水的溶蚀性 D. 水的流动性20、冰川类型包括:( )A. 山岳冰川 B. 湖泊冰川 C. 大陆冰川 D. 河流冰川21、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包括:( )A. 大陆冰川的变化 B. 海水温度的变化C. 全球性构造运动 D. 局部性侵蚀与沉积物的均衡作用22、以下属于岩溶(喀斯特)地貌形态的有:( )A. 地下河道、天生桥、溶洞 B. 溶沟、石林、峰林C. 盲谷、干谷 D. 牛轭湖、心滩二、判断题23、更新世是冰期时代,全新世是间冰期时代。( )A. B.24、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地形、构造和水。( )A. B.25、在多级阶地
6、发育区,阶地级数越大,年代越老。( )A. B.26、地质构造对地貌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形成背斜的地方一定出现山地,出现向斜的地方肯定形成谷地。( )A. B.三、解释题27、三角洲 :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因流速减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三角洲又称河口平原,从平面上看,像三角形,顶部指向上游,底边为其外缘。28、落水洞:是从地面通往地下深处的洞穴,垂向形态受构造节理裂隙及岩层层面控制,呈垂直的、倾斜的或阶梯状的。洞口常接岩溶漏斗底部,洞底常与地下水平溶洞、地下河或大裂隙连接,具有吸纳和排泄地表水的功能,故称落水洞。29、褶皱 :由于水平力的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背斜
7、:褶曲的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背斜成为山岭。但是,由于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而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向斜:褶曲的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与背斜相反。30、冻融作用 :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由于温度周期性的正负变化,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于是土层经受反复的冻融并发生应力变形,产生冻涨、融陷、流变等一系列不同于非冻土区的力学表现。冻融反复交替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四、填空题31、世界大地震活动带主要有:
8、、 、 。 答案: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32、侵蚀基准面可划分为 和 两种。 答案:终极侵蚀基准面;暂时侵蚀基准面两种33、人类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四个阶段,即: 、 、 和 。 答案:早期猿人阶段(古猿);晚期猿人阶段(直立人猿人);早期智人阶段(古人);晚期智人阶段(新人)34、新构造运动的地质表现形式主要有 、 和 。 答案:新构造运动的地质表现形式主要有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和地壳均衡运动35、划分沉积环境的主要标志包括: 、 和 三方面。 答案: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五、问答题36、新仙女木事件 答案:“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北欧地区出现的
9、寒冷事件,“新仙女木”的“新”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约出现于 12.5kaBP11.5kaBP。“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新仙女木”事件是一个气候寒冷时期,持续约千年。开始时气温迅速下降,结束时气温又迅速上升,而降温及升温的时间只有几十年甚至十年,因此称为气候突变。它是由于全球海洋中的温盐环流关闭所致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事件是末次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的快速突变事件和短周期现象,合理评估现今气候一环境条件并做出气候变化的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中国东部陆架海也普遍发现了“新
10、仙女木”事件的沉积记录。由于中国东部陆架位于欧亚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受季风的强烈影响,因此有着独特的响应。37、冰期与间冰期 答案:冰期 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又称为冰川时期。两次冰期之间唯一相对温暖时期,称为间冰期。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又称“第四纪大冰期”。第三纪末气候转冷,第四纪初期,寒冷气候带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使高纬度地区和山地广泛发育冰盖或冰川。这一时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 万年前,结束于 12 万年前。规模很大。在欧洲冰盖南缘可达北纬 50 度附近;在北美冰盖前缘延伸到北纬 40 度以南;南极洲的冰盖也远比现在大得多。包括赤道
11、附近地区的山岳冰川和山麓冰川,都曾经向下延伸到较低的位置。38、新构造运动 答案:指新近纪以来或第四纪以来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包括:(1)大规模拉张运动;(2)大规模俯冲、碰撞活动;(3)大规模走滑活动;(4)褶皱运动39、土壤 答案: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之后,不稳定的矿物有不同程度的分解,产生的可溶物质随水流失,剩下的物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产物)残留在原地,形成一些在地表条件稳定的产物,(多为铁、铝的氧化物)残留原地,称残积物(Eluvium)。残积物的棱角明显,无分选、无层理,在成分上与母岩呈过渡关系,常分布在山顶和平缓的山坡上。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积物和经生
12、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陆地上形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层),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物理化学生物风化作用土壤;土壤(Soil):岩石经过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之后,再经过生物风化作用,形成具有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的松散堆积。40、冰碛物 答案:冰川搬运与堆积的各种物质,如巨砾、砾石、卵石、砂和粘土等。冰碛物中的砾石表面,保留许多冰川作用的遗迹,如冰川擦痕与磨光面,以及受到冰体的压力使砾石产生一种塑性变形,形成马鞍石、灯盏石、压坑石(又称猴子脸)等。冰馈物具有以下特征: 无分选性,大小岩块与砂砾石混杂一起。 堆积物上、下性质
13、差不多,无层理。 岩块或砾石无定向排列。 碎屑物多具棱角、磨圆度较差。 冰碛石与冰碛漂砾表面上常见冰擦痕。 为纯的机械性堆积。 冰碛物内部保存寒冷孢子与花粉41、地层接触关系 答案: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引起剥蚀,所以,地壳运动在岩层中记录下来各种接触关系。它们是构造运动的证据。地层接触关系是构造运动的综合表现。常见地层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三种。42、风化壳 答案:岩石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之后,不稳定的矿物有不同程度的分解,产生的可溶物质随水流失,剩下的物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的产物)残留在原地,称残积物(Eluvium)。残积物的棱角明显,无分选、无层理,在成分上与
14、母岩呈过渡关系,常分布在山顶和平缓的山坡上。地壳表层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在陆地上形成一层不连续的薄壳(层),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这层风化外壳称为风化壳(Crust of weathering)。43、河流阶地 答案: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最突出的地貌形态,它记录着所属流域范围内第四纪构造运动,古水文、古气候变化等等的历史。河漫滩形成以后,由于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原因引起河流下切加深,因而河漫滩位置抬升脱离了谷底的组成部分,洪水也再不能淹没,即成为阶地。许多河谷常常有一级或数级甚至十余级阶地, “阶地”因似阶梯状分布在河流两岸谷坡上而得名。阶地愈高时
15、代愈老。阶地形态由阶地面、斜坡、前缘、后缘、阶地高度等几个单元组成,阶地一般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基座阶地、内叠阶地、上叠阶地和埋藏阶地。44、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 答案: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 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1)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表。 (2)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 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两个下限:全新世1.17 万年;第四纪2.588 百万年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
16、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45、为什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碳酸钙,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沉淀碳酸钙? 答案:纯水的溶蚀力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 CO2时,才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将 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被水流带走。在含有 CO2的水中,CO 2与H2O 化合成碳酸。碳酸又离解为 H+与离子。水中的 CO2含量越高,H +也越多,而 H+是很活跃的离子。当含多量的 H+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H +就会与 CaCO3中的结合成,分离出,而使CaCO3溶于水。可见,在大气压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Ca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在高温地区,虽然气温高,CO 2
17、和 Ca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化学作用快。六、论述题46、海平面变化的原因? 答案:世界海平面变化,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是消除海底的水均衡(hydro-isostasy)以后的全球性海面变化(eustasy),有人建议称为真正的海面升降运动(real eustasy)。为了清晰起见,我们简称之全球性海面变化。第二为相对的海面变化(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s),指大陆与海洋水面之间的相对运动。两类变化的原因并不相同。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包括:大陆冰川的变化;构造运动,海洋盆地的堆积作用,海水温度的变化,岩浆水的增减;孤立盆地的干涸;大陆湖泊的变化;浅海海水的移注等
18、。相对的或地区性的海面变化的原因包括:局部性地壳运动冰川的均衡作用;水的均衡作用;大地水准面的变化(Geoidal-eustasy);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局部性侵蚀与沉积物的均衡作用;冰川的引力等。总之,全球性海面变化的基本原因,一为海水体积的改变,二为海洋盆地容积的改变。而海水量的改变包括水圈的体积变化,大陆冰川(冰川)体积的变化,海盆的干涸,海水温度的变化等几个方面。47、喀斯特地貌形成条件和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地球上分布相当广泛的一类地貌,它是由于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岩盐、石膏、钙质砂岩等)的溶解引起的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喀斯特”最初涵义是石灰岩溶蚀地貌。
19、它取自南斯拉夫的一个地名喀斯特高原,那里发育着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南斯拉夫学者司威治在研究时,借用了这个地名来概括这种地貌。后来学者们把这一涵义推广把一切可溶岩石形成的地貌通称为喀斯特。不过,在喀斯特地貌中,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与国民经济关系最密切,人们研究也最多。所以,通常称呼的喀斯特地貌实际上指的是石灰岩溶蚀地貌,我国许多人称之为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除了可溶性岩石这个根本条件外还与下面一些自然因素密切相关:(1)岩石的透水性:水渗入可溶性岩石内部是加速岩石溶解和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2)地下水的运动:地下水排水条件好,交替作用强,喀斯特发展速度快;地下水
20、运动缓慢,则情况相反,溶解的碳酸钙不能及时带走,停滞的地下水很快成为饱和溶液而失去再溶蚀能力。(3)水的溶解能力:净水溶解能力是比较低的,当水中合有碳酸(H2CO3)时,溶解能力加强。自然界碳酸的来源很多,主要来自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CO2)和雨水的化合,以及土壤层中各种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合。此外,气候和岩石成分、结构、产状、厚度等,对喀斯特的发育也有很大的影响。48、第四纪气候变化原因假说的理解. 答案:(1)辛普生假说(G. C. Simpson, l934 年) 英国气象学家 G. C. Simpson (辛普生)认为: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于地球上的某种原因,使得地
21、球上实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发生巨大变化,导致地球气候在一个长时间内发生冷暖干湿变化。太阳辐射以 50 万年的周期发生趋势性的增强或减弱的变化。 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温度升态,融雪量增多,当融雪量增加到等于积雪量时,积雪量最多,也是冰川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称为冰期。这个阶段不是太阳辐射极盛阶段,是在极盛的前期。而太阳辐射仍处于不断增加过程中,地球气候明显增温,逐渐转入温暖时期,即为间冰期。因此太阳辐射的极盛阶段,恰好是间冰期。 (2)米兰科维奇假说 南斯拉夫天文学家米兰科维奇(Milankovich)于 1930 年提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轨道的变化有关。地球运动的轨道变化包括地轴倾斜度的变
22、化、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和岁差。 首先介绍地轴倾斜度的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黄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交角大小就是地轴的倾斜度,又称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大约以 4 万年为周期变化于 2124 度之间。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形成四季更替的原因。因为它的变化可以使各地吸收太阳辐射的数量发生变化。当黄赤交角变小时,低纬度地区能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由于高纬度地区降温有利于冰川形成与发展。当黄赤交角变大时,结果相反。其次是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地球公转轨道变化于圆形轨道与椭圆轨道之间。变化周期大约要 10 万年(9.2 万年)。当椭圆偏心率变大时,北
23、半球夏季变短而热,冬季变长而冷,这是地球在夏季通过近日点的情况。如果地球在冬季通过近日点,北半球冬季变短而暖、夏季变长而凉。当椭圆偏心率变小时气候变化趋势则相反。 再者是岁差现象。指春分点和秋分点,这是黄道和赤道相交的两点,春分点每年都沿着黄道向西移动位置,因为春分点在黄道上的位置年年不同,故称“岁差”。其位移周期是 21000 年。岁差使地球上各个地方季节开始的时间和季节的长短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候发生冷暖变化。 米兰科维奇的理论,于 1973 年经过印度洋深海的 E49-18 与 RC11-120 两个钻孔的分析,所得曲线证实了冰期发生的天文学说。面且放射虫与氧同位素波谱也表明其周期变化,
24、说明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氧同位素变化和其他海域一致。除上述两个假说外,还有地质时期地壳运动,导致地壳的隆起与沉降,从而相应地引起气候变化。比如用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的理论能很好地解释第四纪以前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的原因。它主要是根据古地磁等资料重建大陆的分合深化历史,确定大陆相对于两极的位置的变动,以及由于海陆位置的配置所引起大气环流和洋流在方向性上的改变,以说明各地质时代气候变迁的原因。此外,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则认为,自侏罗至新近纪末,世界大洋海水温度在变冷,最终接近于零度,此时正是第四纪冰期将要开始的时期。他认为:在北极圈的范围内,北冰洋四周都是大陆,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潮流的循
25、环,它的表面就比较容易结冰。一旦结冰,冰面对反射太阳热的作用加强,它下面的海水就形成一股冻流流向大西洋和太平洋,使之两洋的海水也逐渐变冷,逐渐形成大规模的冰盖、冰川。这个第四纪大冰期发展过程的模式并不是无休止地发展下去的。当冰盖和冰川扩大范围时,就必然引起冷而干的气流向外扩散,以致冰前的海域和地区温度继续降低,降雪里减少。这样由于缺乏给养,冰盖和冰川就不得不退缩。所以,冰盖和冰川的发展当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自身退缩甚至消失。总之,对地质时期气候冷、暖变化的起因研究,不仅对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49、第四纪沉积物和其他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物其基本特征区
26、别主要包括哪些? 答案:(1)陆地上第四纪沉积物除在特殊条件下固结坚硬之外,一般呈松散状态或半固结状态。(2)在松散堆积物中,生物化石保存较丰富,在海相地层中,微体生物遗体化石分布广泛。(3)第四纪陆相堆积物因受内、外力地质作用,地貌、岩石性质、气候、水文等因素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堆积物,所以无论是在地层性质、厚度以及空间分布上都多变化。(4)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50、简述古人类发展演化阶段 答案:根据近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国际上一般认为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人类的发展大体上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即腊玛古猿、南方古猿、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等阶段人类起源地点在亚洲南部和非洲的可能性较大
27、。 在腊玛古猿阶段与南方古猿阶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空白。其他各个阶段的年代,都有一个时期互相重叠,同时并存。1、腊玛古猿在约 1000 万年前至约 380 或 200 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2、南方古猿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 50%),不大的脑,长臂和
28、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古人类学者把这一进程分作猿人和智人两大阶段,每段再分为早晚两个时期。早期猿人肯尼亚 1470 号人 、坦桑尼亚峡谷“能人”晚期猿人印尼爪哇人、德国海德堡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早期智人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晚期智人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能人(Homohabilis) 约 150 万到250 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 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
29、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Homorudolfensis)。随着发现的标本数量增加,解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人这一名称专指小的标本。能人属标本的脑量只有 450、500 和 600 立方厘米,与南方古猿的脑量存在着重叠,而硕壮人的脑量在 700 到 900 立方厘米,显然要大得多。原先认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为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 3、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 20 万到 200 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
30、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有证据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和硕壮人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Homoergaster,170 万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 190 万年前至 170 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 100 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属于直立人),在非洲发现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约 100 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注意:此时人类第 1 次走出非洲。约 80 万年前,直立人来
31、到如今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 20 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4、早期智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 3 万到 25 万年前,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 2 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 60 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 30 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就欧洲和近东而言,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直立人的西部群体中产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但是东亚、南亚和非洲的直立人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从
32、大约 25 万年前至 3 万年前是尼安德特人繁荣的时期,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为高级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 2 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 3 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 3 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 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气候因素、文化不占优势、被智人屠杀)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线粒体 DNA 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 46.5 万年尼安德特人种系和智人种系分开。之后约6 万年前,随着冰河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 3
3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5、晚期智人 约 1 万到 5 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即属于晚期智人)。大约 10 万年前,一大群智人占据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领域,一般认为这群智人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产生于大约 15 万年前至 20 万年前。智人显然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群体。入侵西欧的智人叫做克罗马农人,他们的文化很发达,在拉斯考克斯岩洞和肖威岩洞里留下了著名的绘画。智人(克罗马农人)出现后,他们的工具明显更加高级,叫做奥瑞纳文化。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 150 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 5 万年前至 6
34、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 万年前到达亚洲,1.2 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 5 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是人类第 3 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期间,猛犸象和剑齿虎灭绝。 51、构造地貌及其识别标志并简述各种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 答案:概念:主要由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形态,称构造地貌。识别标志构造地貌的识别标志是构造面(如岩层层面、褶皱面、断层面、侵入岩体表面、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面等)。如果构造面与地表面基本一致,就称为构造地貌
35、。各种构造地貌的类型及其特征(一)水平岩层构造地貌水平岩层倾角小于 5。1.构造平原2.构造阶地构造阶地的特点:(1)岩层水平。(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阶地陡坎的下部。(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3.方山、尖山方山由水平岩层构成的孤立的平顶山。尖山方山进一步发展,顶部呈锥形,称为尖山。4.丹霞地貌是一种特殊的水平岩层构造地貌。以广东韶关丹霞山最为典型。丹霞山由第三纪红色砂砾岩组成。一些中新生代的红色盆地堆积,经构造上升和流水切割,由水平岩层构
36、成一种顶平、坡陡、麓缓的地形,称为丹霞地貌。5.剥露构造平原地壳上升以后,如果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则构造阶地、方山、尖山等全部被破坏掉,由被挖掘出来的坚硬岩层组成新的地表面,称为剥露构造平原(次成构造地形)剥露构造平原一般比原始构造平原复杂,常常带有微起伏,并可有少量堆积。(二)褶曲构造地貌岩石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到剥蚀所形成)(1)原生褶曲构造地貌a.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新生代的构造褶皱带,大多数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b.挤压构造盆地在水平挤压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
37、逆断层不断收缩,便形成挤压构造盆地。c.背斜山和向斜谷(2)次生褶曲构造地貌a.向斜山和背斜谷地形倒置(逆地貌)正向构造形成负地貌,负向构造形成正地貌的现象。形成原因:岩性的差异;构造裂隙的发育;地貌的演化阶段;b.单面山和猪背脊(岭)。如果岩层软硬相间,常形成单面山或猪背脊。单面山沿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岩层倾角一般小于 35。与岩层倾向一致的坡,称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坡,称前坡。猪背脊岩层倾角较大的单斜构造地貌。岩层倾角一般大于 35。c.受褶曲构造控制的河谷发育顺向河顺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次成河地表岩层遭受侵蚀,软弱岩层形成负地形,这种沿软弱岩层发育的河
38、流,称次成河(S)。次成河一般为顺向河的支流。逆向河次成河下切侵蚀后,逆着岩层倾向发育的河流,流向与岩层倾向相反,称逆向河(O)。再顺向河原始构造被破坏后,沿着新露出的坚硬岩层层面发育的河流,称再顺向河。(3)穹隆构造地貌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小于 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的沉积岩中,或岩浆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上拱,形成穹隆构造。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中形成的穹隆,又称盐丘。(三)断层构造地貌1.断块山地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山地。地垒式山地掀斜式山地2.断陷
39、盆地(地堑盆地)受正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称断陷盆地。(a)地堑断陷盆地;(b)簸萁式半地堑断陷盆地;(c)复式半地堑断陷盆地; (d)复式地堑式断陷盆地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称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和差异剥蚀作用,常使断层面裸露地表,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 。在山区,断层崖受到与断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4.断层线崖断层上盘受到强烈剥蚀,当上盘出露软弱岩层,下盘出露坚硬岩层时,上盘剥蚀速度较快,结果上升盘比下降盘还低,这种断层崖称断层线崖,又叫逆向断层线崖。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称断裂谷。(四)火山
40、和熔岩地貌火山是由地下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一种地貌形态。火山喷发类型:中心式喷发裂隙式喷发1.火山锥地下深处的岩浆或碎屑物喷出地表,堆积所形成的一种锥状地形。按火山锥的内部结构和组成物质,分为碎屑锥、熔岩锥、混合锥和熔岩滴锥。2. 火山盾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盾形丘陵,称火山盾。3.熔岩平原(高原)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坦地形,称熔岩平原。4.熔岩垄岗熔岩沿地表流动形成长条形的垄岗地形,称熔岩垄岗。5.熔岩隧道熔岩流表面下的一种窄长的通道。6.熔岩堰塞湖熔岩溢出后向低处流动,常阻塞河谷,形成熔岩堤坝,坝上游积水成湖,称为熔岩堰塞湖。(五)侵入岩体构造地貌埋没于较松软岩层之下的侵入岩体,经长期剥蚀出露在地表,但基本保持原始的侵入体形态,称侵入岩体构造地貌。它是一种剥蚀构造地貌(或次成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