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授课教师:魏丹丹 单 位:桦南县土龙山中学教学目标1. 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2. 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3. 学习西北农民的朴质等美好品质及抗日时期人们所具有的坚强、力求上进等精神品质。一、导入老师清唱歌曲小白杨导入新课。Ppt 出示西北高原图片,生活中的白杨树图片。(设计意图:由歌曲入境,结合背景,联系生活中的白杨树,分析文本。)2、探究写作手法师生精读 59 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出白杨树的外在形象。2.白杨树有何内在品质。3.分析为何写楠木?有何作用?(设计意图:了解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及所蕴含的内在品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学习白杨树所蕴含的象征精神,理解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赞美中华儿女所具有的良好品质。)三、自主学习1.师生齐读,概括出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师生共同解读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及所蕴含的内在品质。)四、合作探究1. 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第 8 段,分析白杨树所具有的内在品质。(ppt 展示:将 “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对比品味文章语言。)“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小结: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3、。(设计意图:分析对比、欲扬先抑的作用,分析排比、拟人、反问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写作时运用此种写作方法。)2.齐读课文 8、9 小节。思考: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明确: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3.划出文中几个直接抒情的语句思考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线
4、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示例:开头段作用,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引出下文。在内容上: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五、拓展迁移1.1941 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题白杨图。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师生共同朗读,品味真情。2. ppt 出示片段写作的片段,师生共同赏析。3. ppt 展示图片,如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等。说说其中所具有的象征含义。(设计意图:学以致
5、用,锻炼学生赏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六、作业布置片段写作:请选取一个意象,运用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赋予意象以象征含义。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等。(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教师引申莲、竹子、大雁等所赋予的象征含义。)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运用对比、欲扬先抑、象征的手法高度赞美白杨树,实际上是赞美广大西北农民的质朴、哨兵的不畏严寒、坚毅品质,抗日战争时期人们的不畏困难,浴血奋战的精神。我们在写作时可借鉴本文的写法。再次播放歌曲小白杨,在美的意境中感悟文章主旨。板书设计白 环境之美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树 象征之美白杨礼赞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6、,概括全文内容。2.勾画圈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3.学习白杨树所蕴含的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一、导入ppt 展示柳树、松树、梅花、杨树的图片,师引导生对应学过的古诗名句。师小结: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二、破题题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 明确:怀着敬意的赞扬。三、作者介绍学生提前搜集资料,课
7、堂展示。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时,茅盾根据自己 1940 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设计意图:知人论世,调动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此环节教师可展示西北高原图片及抗日战争时人们作战的场景,引导学生不忘历史,当今仍肩负使命。)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生字词标音。划出好词好句。2. 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这是一棵(极普通)但又
8、(不平凡)的白杨树。5、朗读训练 ,理解文意。茅盾先生在全文中多次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概括全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2.划出文中几个直接抒情的语句思考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3.文章为何不直接写白杨树,却在第二段写到高原景象,有何作用?(设计意图: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朗读第 2、3 段时播放西北高原景象。)4.朗读第五段,概括出白杨树的外貌特征。5.朗读第七段,分析白杨树的内在品质,象征精神。6.朗读第九段,分析为何写楠木?(设计意图: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掌握能力不
9、同,出示全部问题,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及对文本的理解,还可做到“帮传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二)合作探究:1.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 1 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
10、部分(第 56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 9 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2.划出文中几个直接抒情的语句思考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设计意图:明确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开头段,过渡段,结尾段的作用。)示例:开头段作用,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引出下文。在内容上: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3.文章为何不直接写白杨树,却在第二段写到高原景象,有何作用?(设计意图: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学生朗读第 2、3 段时播放西北高原景象。提示勾画圈
11、点描写高原景象的词语。)教师追问:看到高原景象你的感受会如何?茅盾有何感受?(设计意图:抓住心理感受的词语,体会先抑后扬写法的妙处。思考过渡段的作用。)小结:白杨树是普通的树木,因为它生长环境和它的随处可见,我们都能理解,但它又是不平凡,不平凡之处体现在何处呢?预习下节课内容,并思考你会把哪些情感赋予给哪些景物中呢?可以写一写。白杨礼赞教案(编辑:佚名 日期:2010-10-4)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二、课时安排 2 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
1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 1938 年底到 x 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
13、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 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妙手偶得 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 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
14、思。旁逸斜出 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2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 1 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二部分(第 24 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 56 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 78 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
15、 9 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1 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2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3 自由朗读 23 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明确: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4 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
16、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四)结束语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五)布置作业 1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 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
17、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 学生朗读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2 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
18、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1 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2 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 7 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
19、(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
20、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4)学生自由朗读第 7 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5)小结:第 8 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1 学生阅
21、读课文第五部分。2 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塞北的雪 2017/11/13 16:52:57五)总结全文1 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2 以白杨树的“不平凡
22、”为抒情线索。第 1、4、6、8 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六)布置作业 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板书设计白 环境之美杨 不平凡 形神之美树 象征之美16:56:57塞北的雪 2017/11/13 16:56:57白杨礼赞教案2016-08-23 11200 人 4 页5.0 分 用 APP 查看白杨礼赞教案教学目标1、 准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基础上赏析白杨
23、树的外在美和内在美。2、 通过对白杨树具体形象的分析,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 通过状物手法的讲解引导学生仿写状物散文。教材分析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礼赞白杨树,赞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抗战的北方的军民。作者采用象征手法,一方面是为了托物言志,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说不能说的话,冲破国民党的文网。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故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和背景美。通过背景材料的介绍引导学生把握“白杨树”的象征义。教学难点:通过当堂仿写训练的形式学习状物手法和烘托手法。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流程预习阶段1、字词整理。2、成语积累:妙手
24、偶得、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旁逸斜出、纵横决荡2、读顺课文。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通过写景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赏析本文的画面美并尝试仿写。一、导入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二、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三、解题切入文本本文是茅盾先生所写的散文,题
25、目为白杨礼赞,那么什么叫做“礼赞”?怀着敬意的赞扬四、品味本文的情感美1、听读课文,划出全文直接礼赞白杨树的语句和段落【预设】第 1 小节、第 4 小节、第 6 小节、第 8 小节、第 9 小节2、齐读这些段落,品味文中“怀着敬意”的赞美。3、这些段落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进行抒情?直抒胸臆4、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敬意”“赞美”。五、品味本文的画面美1、作者为什么要高度赞美白杨树?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来【预设】第 3 小节:“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1/3 页第 5 小节:全部第 7 小节:“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2、 将这
26、些语句按照白杨树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进行分类。3、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成板书白杨树 干笔直外在形象极普通 枝靠拢叶向上皮普通对抗西北风内在品质 不平凡4、 学习作者在描写白杨树时运用的方法把握一定的顺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白描,突出了白杨树的“内外兼备”的美,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形象鲜明的白杨图。5、齐读“白杨图”部分六、拓展迁移1、运用白描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一定的顺序,仿照第 5 小节,参考第3 小节和第 7 小节在以下提供的意象中任选一种,写出它的内外兼备的美。【备选意象】梧桐、苍松、银杏树、枫树、梅树、喇叭花、向日葵、莲2、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七、作业:课后修改小练笔。第二课时
27、【教学要点】1、学习环境烘托的手法并了解其作用,并能将这种手法学以致用进行小作文练习。2、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掌握本文中“白杨树”的象征义。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 3 小节划线、第 5 小节、第 7 小节划线),男生读“白杨赞”(第 1 小节、第 4 小节、第 6 小节、第 8 小节、第 9 小节)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1、这样的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课文第 2 小节,男生读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生长环境 黄绿错综(色彩) 无边无垠(幅员)坦荡如砥(地势) 雄壮伟大4、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
28、,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5、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极普通)白杨树(不平凡)烘托雄壮伟大的生长环境2/3 页三、学以致用。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学习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2、师生交流并点评。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 不是2、知人论世: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时,茅盾根据自己 1940 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
29、感受写了这篇散文。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他们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3、朗读课文第七小节(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2)、按照原文来读。(3)、比较表达效果:“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1)、齐读课文 8、9 小节。(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楠木的“贵
30、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五、拓展迁移1、1941 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题白杨图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3、师生交流。六、作业:1、背诵课文第七小节。2、将课上的练笔修改后誊写到作文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