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223522 上传时间:2018-07-22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5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损伤控制性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性手术 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或称,DCO 是近年来创伤外科领域中涌现出来的 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原则,本课程内容,在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时 改变以往在早期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 而采取分期手术的方法 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 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 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即:3个阶段原则: 1 初期简化手术 2 紧接着进行ICU复苏 3 最后进行确定性手术,DCS,?,处理致命性损伤,处理非致

2、命性创伤,Damage control surgery,把存活率放在中心地位放弃追求手术成功率的传统手术治疗模式,核心,不同于常规手术 也不同于一般的急诊手术 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的原则,DCS 的起源 DCS 提出 DCS 发展 DCS 深化,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前期,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雏形,DCS 的起源,当时Pringle、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肝 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术的方法 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

3、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然而,1955年以后,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加之文献报道填塞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及再出血等并发症,“填塞”不再作为主流外科技术而逐年弃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尤其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主张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多数学者,10多年过去后,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时,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或者说 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4、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 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等严重 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惊奇地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存活率达90%,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 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 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

5、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 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DCS 提出,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创伤治疗小组制定了腹部贯通伤病人“损伤控制”的操作规范,包括控制出血后迅速结束手术,持续积极的ICU复苏以及再次确定性手术,这是文献中“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首次报道,1993年,DCS发展,DCS理论初步形成,1997年,Rotondo等对过去20年来采用“损伤控制”原则治疗肝损伤的文献进行了回顾,所统计的495例病人中,死亡率为44%,并发症

6、发生率为39%;合并肝外伤创伤的病人,死亡率增加到60%,并发症发生率增加到43%;两者相加,总死亡率为52%,并发症发生率为40%由于既往的临床实践中,这群极危重病人的存活率为0所以,尽管“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其原则仍逐渐获得认可,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中,这一理念得到了进一步深化。Gawande于2004年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著文描述损伤控制性手术在战伤中的实际应用。,理论深化,一伤员在汽车爆炸攻击中,两下肢、腹部、右手、面部均严重损伤,在战地医院进行了初步处理,切除一损伤严重的下肢,处理损破肠管外置造口,对其余创伤进行包扎,后送德国美军医院继续进行复苏救治,再空运返

7、回美国。伤后36h,伤员达美国Walter Reed总医院,然后进行了分期手术治疗,最终伤员的左面部损毁,右手丧失,经腹部手术重建了肠管的连续性,一下肢在膝上截肢,另一下肢为髋关节解脱,伤残甚重,但他获得了生存。这是应用“控制损伤性手术”这一理念的成果。,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严重创伤病人生理潜在能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联征(体温不升、酸中毒和凝血障碍)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acidosis,and coagulopathy”出现,损伤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目的在于降低严重创伤的死亡率。,随着

8、更多学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使DCS理论不断成熟完善,“损伤控制”可以理解为有双重含义 既控制原发损伤造成的严重后果 出血和污染,使之不再发展 又控制手术本身带来的损伤,保存伤员的 生命,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赢得时间,1. 低 温,2. 凝 血 障 碍,3.代谢性酸中毒,病理生理基础在于,死亡三联征(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acidosis,and coagulopathy),严重多发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特别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当病人送到急诊时其生理功能几乎耗竭,由于存在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多表现为“死亡三联征”(the deadly t

9、riad of hypothermia,acidosis,and coagulopathy),大量失血是严重损伤后机体病理生理改变的基础,即病人的生理状态呈螺旋式恶化,这一恶性循环的特征是低温、凝血障碍和代谢性酸中毒三联征,最终导致机体生理耗竭。,对此,Kashuk等提出“血性恶性循环(bloody vicious cycle)”的概念,正确认识严重损伤后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是理解损伤控制性手术的基础。,(1)体温不升(低温),失血、大量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因,(1)体温不升(低温),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并且抑制凝血激活途径导致凝血障碍低温还可抑制免疫监视系统功能,果,Burch等定量监测创伤后剖腹手术中病人的体温丢失,发现即使对静脉输液、麻醉吸入气体及空气对流毯等均施行加温,病人剖腹手术中每小时的体温丢失量至少为4.6故他们认为迅速终止剖腹手术的主要作用是限制热量丢失,恢复温度敏感性凝血功能。,Jurkouich等报道,病人中心温度从34降至32以下,死亡率将从40增加到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