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科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一)本学科水平及规划本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西医结合肾病重点专科”, 2009 年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是江西省中西医结合肾病医疗中心。肾病专科现有专科医师 35 名,其中主任医师 5 名,副主任医师 12 名,主治医师 12 名。肾病专科设有四个临床肾内科病区,开放床位 200 张,每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患者 3000 余人次,专科附设:肾病病理室、血液净化中心、肾病实验室、肾移植协作组、肾科信息室。 本学科坚持中医为主,中、西医并重的治疗原则,对肾病综合征、IgA 肾病、狼疮性肾炎、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主攻病种制定了科学的诊疗方案,研发了
2、 2 个院内制剂,8 个协定方,取得满意疗效。行肾活检 7000 余例。诊断方面以肾活检病理诊断为基础,中医辩证辩病相结合的国内首肯诊断标准,引领全省中医肾病和中西医结合肾病的发展,取得了领头羊的地位,在西医同行起到主导地位。在 12 个国家重点专科综合水平 6-7 位。下一步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现有设施规模为基础,以改善病区条件为突破口,以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提高内涵建设,中、西医并重,打造一个引领江西、中部有优势、全国有特色的知名学科。坚持以中医药为主导,秉承中西医结合的方针,在水肿病、肾风、慢性肾衰治疗上有特色,其他肾脏病治疗有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疗效,建设成全方位系统治疗肾病医
3、、教、研于一体的名科。争取在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期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二)管理发展计划:健全学科带头人负责制,明确学科带头人的职责与权利,使学科由行政负责制转为行政指导下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不断增强学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通过医院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强化肾科各病区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能,强化肾科病区、血液净化中心、腹透室、实验室、病理科在学科结构中的交叉作用。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gA 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为重点病种,计划继续完善中西结合诊疗规范及护理常规;按国家局要求进行了单病种管理,信息录入工作;继续严格执行了双重诊断及国家行业标准,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三级医师查房
4、、会诊、转诊制度;建立了危急重症病员信息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和加强了病房工作质量综合考核。下一步拟进行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的持续优化、慢性肾病特色有效方药研发等临床研究;建立慢性肾病诊治规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体系,建立可供临床推广应用的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的临床方案,发展中医药防治慢性肾病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理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病的学术水平及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的中医参与率。(三)学科队伍与人才培养计划:肾病科目前形成以王水华为学科带头人的人才队伍。有主任医师 5 名,副主任医师 10 名,主治医师 10 名,住院医师 10 名(含研究生 3 名)等 35
5、名医务人员。王水华为现肾病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组创“四联”疗法,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有明显疗效。完成“江西区域肾小球疾病的临床与病理”等省部级课题多项。同时加强陈帮明主任医师、吴兆东主任医师、王敏主任医师、黄红恩主任医师、王国斌副主任医师、魏林副主任医师为学术骨干和青年后备骨干三个层次的队伍建设,为实现创建一流学科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下一步人才培养:做好后备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工作,抓紧选拔和培养新的业务学术骨干。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组建合理人员梯队,在未来 5-10 年,计划引进 2-5 名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人才,引领我科科研。把引进人才作为扩大人才
6、队伍规模、提高人才整体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重要手段。坚持按需引才的原则,立足于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多层次需求,大力引进紧缺的各类人才。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外出进修与院内培训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岗位练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式的培养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其所长的原则,大胆、放手、科学地使用人才,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释放人才的潜能、实现人才的价值。我院是江西中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与江西中医学院联合培养肾病领域医学硕士研究生,
7、提高我科教、研水平。加大接收了全国兄弟医院及本地市县医护人员提供学习血液净化、肾脏病理。扩大举办医学继续教育讲座(培训班)授课、肾病科专题继续教育讲座。全科人员继续教育完成率达 100。继续完善建立了下级医院对口支援关系,派出专家到对口支援单位讲座、咨询、查房、义诊,指导应用本院肾病科重点病种诊疗规范。扩大接收市县医疗单位人员进修规模。(四)门诊、病区建设:2010 年九江市中医院新建住院大楼 72000 平米,肾科将扩大一个病区,使床位达到 250 张,肾科医疗用房将扩大一倍,大大改善我科住院病房拥挤现状;对现有医护人员进行更加系统的教育与培训;进一步加大设备投入,购置先进病理诊断设备(如电
8、镜等) ,完善病理诊断环节,提高病理诊断水平;购买先进仪器,逐步组建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研究实验平台;整合透析资源,引进新的设备,开展新的透析模式,打造一流透析中心。下一步工作计划:力争在 2010 年年底将四个肾脏病病区提高至五个病区,开放床位 250 张,床位使用率达 100%。增大目前现有肾脏病门诊规模,开设多个专病门诊,提高患者依从性,作好慢性肾脏疾病的门诊长期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院后随访制度,建立院后咨询热线,为患者长期提供生活指导,不定期开展肾脏病科普讲座,提高大众对肾脏疾病危害意识,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建立适宜各种肾脏疾病膏方,便于患者长期使用。建立肾脏患者专用
9、营养室,指导患者正确摄食。继续扩大血液净化中心规模,加强新的血液净化技术研究,加强中医药对肾脏替代患者并发症研究。(五)科研工作的管理与学术交流立足于临床研究,挖掘中医中药治疗肾脏病的中医疗法,加大院内制剂的研发。同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科学研究,将现阶段主要进行的临床研究进行拓展,与大中院校科研部门开展横向联系,构建前沿科研平台,开展如药效学、药物毒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研究,借助现代科学,探讨祖国医学精髓。积极申报课题,提高本学科科研档次,由目前主要进行的市级、省级课题延伸,着手申请国家级课题。针对重点疾病科研工作:继续加强三种肾脏疾病科研工作,在全国重点学
10、科建设中,力争在三个重点疾病方面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内著名单位申报省部级课题,及力争省部奖项。积极承办全国性乃至国际性的学术会议,要使学术交流成为重点专科学术人员的自觉行为。通过学术交流,找出差距,获得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通过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科研合作伙伴,努力开拓合作领域,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逐步扩大我科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在国内的竞争能力。(六)中医学术经验整理研究建立了本学科的文献资料数据库,完成了本学科 4 个稳定主攻方向疾病(水肿、尿血、肾风、虚劳)的古代和现代文献资料的全面系统的收集,对四个疾病肾病综合征、IgA 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小球肾炎古籍图书和期刊
11、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类工作。共收集 42310 条纪录。古籍资料:收集资料涉及 326 种古文献,记录 12475 条,326 种古文献均有详细的古籍提要、作者、朝代、成书年代、版本等介绍,所有古籍涉及的作者(共 239 位)均有详细的作者介绍。现代期刊资料:共收集期刊资料 17254 条,其中 12365 条有全文数据。 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促进了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开展了肾病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中医内科肾病学科名词术语进行规范。持续开展对本专业有代表性的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整理和研究,加强对散在于民间的具有一定科学和实践价值的方药、诊疗经验和方法进行收集、整理、提高、应用。大力开展非药物疗法的研究,并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出具体实施措施。针对我院使用多年的排毒保肾丸、养阴益肾颗粒、固肾冲剂等具备成果转让条件的自制院内制剂,计划联合国内著名院校开展基础、药理、毒理等作用研究,并择机与中药生产企业签约合作开发。下一步工作计划:探索性使用中医四大经典-金匮要略中经典名方(如抵当丸、桂枝茯苓丸、无比山药丸等)在慢性肾脏病各期的运用,使用经典名方全程参与慢性肾脏病各期治疗,继承、发展中医,促进中医经典现代化研究,提高中医非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技术在慢性肾脏疾病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