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44048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挑战杯--哲学社科类-全国特等奖作品汇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刺绣“非遗” 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调查研究来源: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小类:社会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通过对湖北省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三大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规律,研究其文化内涵,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详细介绍: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

2、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雅”与“ 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 与“苏” 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 (1)站在楚文化的视角, 追溯了汉绣的历史线索。立足于文化变迁现象,站在整个文化圈的范围内挖

3、掘汉绣的历史渊源。对于现实风貌的考察,主要从生产组织、从业人员、市场状况、社会环境展开,力求介绍现状的同时,引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2 )从文化的层面思考汉绣,认为主要存在“ 二元并存”现象。汉绣的二元并存主要是“雅”、“俗” , “汉”、“ 苏”的并存,“ 雅”与“俗” 表现在艺术风貌、选题、材质、工艺方面等方面,主要是一种历史的原因;“汉”与“ 苏”表现在市场方面,主要是地域传统文化在市场经济时代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所致。(3 )讨论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先是肯定了汉绣作为工艺美术的良好经济属性。然后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 地域性”与“ 时代性” 的核心问题。解析

4、汉绣遗产与地域文化传播,通过分析传播方式,即实物传播、表演传播、媒介传播,提出传2播的策略要形成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形成传播层次的多元化、要形成传播周期的有效化、要形成传播内涵的地域化、要形成传播内容的品质化,目的为更好的通过刺绣载体有效的传播优秀的地域文化形象并建设文化产业。最后提出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必由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开阔视野,将工艺文化放到大文化的范围内展开研究,进行汉绣文化的创新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以把握汉绣绣品的形式美和地域性问题;结合纺织服装学,以提供汉绣物质基础(包括纺织科技基础)和文化基础;结合经济管理学,加强汉绣文化产业运作的理论对策;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5、工作,以提供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结合企业市场运作,以提供绣品交易循环及文化传播基础,并实现汉绣遗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作品图片 作品专业信息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汉绣流派的社会学考察、文献研究、市场调研、比较分析,追踪其历史变迁, 研究其文化内涵 ,把握其现实生存状况及面临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汉绣的衰落现象分析其深层次文化原因,探讨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价值及必要途径,为汉绣走向文化产业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汉绣乃至中国刺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参考和借鉴。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通过社会考察、比较分析等方法,结合专家访谈,融合提炼观点,依据理论、方法

6、正确,具有科学性。目前重视“俗文化 ”,忽视“雅文化”,课题结合姊妹绣种研究,重新考察,展开文化差异研究,提出汉绣“二元并3存”现象,制定出一套科学、可行的途径,具有先进性。从文化变迁追溯汉绣历史变迁,区别于工艺美术视角判断;思考 “二元并存” 现象,区别 “俗文化” ;考虑非遗多学科性,提出传承发展途径,具有独特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际价值:(1)有助于认识汉绣真实面貌。“ 世俗性”成为汉绣发展的重要瓶颈。(2)有助于推动汉绣文化产业培养。重新认识汉绣,展示汉绣魅力,必然将汉绣培养为文化产业。现实意义:(1)有助于指导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地域性传统文化,蕴含着荆楚地域文化,在弘扬地域

7、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有助于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和途径探索对传承发展汉绣有着重要现实指导意义。作品摘要:通过对武汉、荆沙、洪湖地区不同流派汉绣遗产的田野考察、文献资料研究、市场考察、历史考察、文化考察、以及同姊妹艺术进行比较分析。在把握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汉绣目前存在二元并存现象的观点,即“ 雅” 与 “俗”二元文化并存, “汉” 与“苏”二元市场并存;进一步研究了汉绣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首先研究了汉绣遗产的传播方式,然后提出了传播策略,旨在完成文化的统一;又提出了传承发展的必须途径,即结合文化学研究、结合设计艺术学、结合纺织服装学、结合经济管理学、结合国家非物质文

8、化遗产保护工作、结合企业市场运作的“六个结合原则”,进一步通过传承与发展刺绣遗产,实现最终的有效保护工作。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获奖情况: 1.作品获得第八届湖北省挑战杯特等奖,2011.6;成果的鉴定及评价意见: 1.湖北省文化厅.见附加材料;2.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见附加材料;3湖北省妇女联合会妇女发展部.见附加材料;4.湖北省群众艺术馆.见附加材料;5.荆州市文化局.见附加材料;论文发表: 1. 比较视角下汉绣生态环境刍议C. 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集, 2011.2;2. 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研究J.纺织科技进展, 2009.6; 3.浅谈汉绣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山东

9、纺织经济,2009.4;4. 解析慢设计及其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 纺织科技进展, 2010.2; 5. 论汴绣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纺织科技进展, 2009.3; 6.现代汴绣绣品的变迁J. 四川丝绸, 2008.4; 7. 论汴绣发展的文化对策C. 服饰新视界 . 2009.1; 项目情况: 1. 项目参与: 构建湖北中东部地区刺绣文化产业带的研究(编号 09YJA760034).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艺术学规划项目. 2009.12 批准.在研;2. 项目参与:武汉地域性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品牌建设研究以汉绣为例(编号 09061). 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 2009.7

10、 批准.已完成;3. 项目负责人:汉绣的市场优化(编号 002). 武汉纺织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项目. 2008.12 批准.已完成;媒体相关情况: 1.(通讯员).武汉举办汉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中国纺织报2010 年 6 月 25 日;2.(通讯员). 千年汉绣, 故乡仅存百余传人 .楚天都4市报2010 年 6 月 7 日 B09 版 ;3. (通讯员).汉绣时装如梦似幻.长江日报2010 年 1 月 8 日 27 版;参考文献:1.唐家路 .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正明 .楚文化史 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 第 3 次印;

11、 3.彭浩. 楚人的纺织与服饰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 4.湖北省群艺馆.湖北民间美术探源M.湖北美术出版社, 1987; 5. 叶继红.传统技艺与文化再生:对苏州镇湖绣女及刺绣活动的社会学考察M.群言出版社,2004.12; 6.刘征. 汉绣与吴氏家族J. 湖北档案,2007(10); 7.方李莉.传统手工的现代价值J. 中华手工,2004(01 ); 8.胡平.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复兴J. 装饰, 1999(06); 9. 邱红.探寻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汉绣”J.装饰,2006.12; 10. 叶云,叶依子 .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J.湖北社会科学,2008.9 ; 11. 汉绣市场运营

12、中的绣品优化J. 纺织科技进展,2009.6; 12. 冯泽民.赵静.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J. 丝绸,2010.4; 13 李砚祖. 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性与地域性再谈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1;调查方式: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亲临实践;个别交谈;会议;图片、照片;书报刊物;影视资料;集体组织;自发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关于中国刺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大名绣及少数民族代表绣种,湖北地区刺绣的研究相对较少。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局 1984 年的武汉手工业精英集对汉绣近代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介绍针法着色构图方面的基本情况;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13、 1987 年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对汉绣的根源进行追溯,并从艺术构思,针法技巧,应用范围,美学思想方面作了研究。2006 年中南民族大学邱红在探寻即将消逝的民间艺术汉绣中,从汉绣的发展历史、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民俗传承功能,对“汉绣” 传统的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和开发等方面,以期引起人们对“汉绣”中社会功能、文化内涵的关注,促进地域性民间文化研究;以上研究都是基于汉绣本身的世俗文化的研究。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作用,但并不利于汉绣的市场化。 2007 年中南民族大学叶依子和叶云在汉绣流考中通过对汉绣的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流变考查,分析了汉绣的艺术特征,揭示汉绣艺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

14、、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该研究在汉绣历史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有理论价值。2008 年叶云和叶依子论汉绣的保护与传承论述了汉绣在众望所归中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但汉绣保护与传承的具体工作仍旧处于“自生自灭 ”的状态, 传统工艺“ 以艺养艺”的优化发展, 是保护与传承汉绣的可行性策略;以上研究也是基于汉绣世俗文化的研究,在考察现状和发展汉绣方面,迈出了步伐。2009 年武汉科技大学叶云等汉绣的娩出与发展研究了汉绣在荆州、汉口、洪湖发展的5近代历史;武汉纺织大学郑高杰在汉绣市场运营中的绣品优化中介绍了汉绣绣品现状,分析了绣品的市场价值;结合汉绣文化背景和市场历程, 论述了其细分

15、市场和目标定位, 以及绣品的优化调整;汉绣的研究开始从保护的理论研究转变到发展的应用理论研究。2010 年武汉纺织大学冯泽民等汉绣文化内涵及其传承发展中介绍了绣品种类、艺术风格和工艺特色,围绕文化内涵分析,揭示了汉绣手工技艺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对汉绣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提出了思考;该研究虽然基于汉绣世俗文化,但是开始思考汉绣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可行性传承与保护模式。 综上所述,汉绣历史文化与审美的研究多,社会考察与传承发展及文化产业少;世俗文化是主流,雅文化是端倪。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 - 一份来自淮河沿岸六个癌症高发村水污染治理现实紧迫性的调研报告 6来源: 第十二届“挑战

16、杯”作品小类:社会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简介:本作品依托两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历时近 5 年,针对淮河沿岸六个典型癌症高发村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调查,探寻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过程中的困境,揭示沿岸癌症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并提出可行性的治理建议与改善方法。详细介绍:九八年的“零点行动”让人们看到了淮河的污染状况,同时新闻媒体频繁报道了淮河沿岸居民癌症高发问题,这两种现象的并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水质与癌症病发这两者之间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减少村民患病率应当从何处入手?究竟采用何种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治理淮河水质?带着这些问题,“ 今日

17、淮河” 学生调研团,以大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实践行动,对淮河流域癌症高发地区开展调研并撰写调查报告。此份调查报告主要关注淮河流域水污染与沿岸癌症高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问题,探究癌症村形成的原因,并由此反映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寻求治理措施。近 5 年的调查时间里,基本上证实了癌症高发病率与淮河水污染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水污染问题。同时,在调研过程中,开展对淮河流域水质现状、淮河治理措施等方面的宣传活动,发起“情系淮河,关注民生 ”的万人签名活动,并与淮河卫士共建 5 个净水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民生、治理淮河。在综合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民众宣传淮河

18、水质及沿岸民生状况,力求引起人们的关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治淮队伍中来,尽快使沿岸居民摆脱癌症苦海。作品图片 7 作品专业信息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借助社会实践的平台,亲赴淮河流域对河南沈丘县为主的癌症高发村进行调研,寻求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质状况的相关性,由此反映淮河水污染的现状和沿岸人民生存现状。由癌症问题入手关注沿岸民生,进而倡导社会关注水污染,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患病村民的生活。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2011 年 2 月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淮河水利问题搬上日程。该作品与时俱进,由理论数据分析和实地考察结果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数据均由淮河流域相关政府及相关环保组织提供,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

19、实地调查结果则是暑期实践团历经四年,在取得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得出的,案例具备真实性。以往的调查只是宏观上考察了淮河水质的几年的变化,但该作品的研究视角则侧重于水质与癌症死亡之间的关联,更具新颖性。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淮河沿岸癌症高发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已经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大学生结合理论数据与实地调查研究结果,用敏锐的视角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发与淮河水污染的相关性,为“环境与疾病 ”的课题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地例证。并由此反映出淮河流域水质现状以及居民的生活状态,提出合理性建议。号召将“可持续” 的观念运用到经济发展中。作品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之一,淮河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

20、精神财富。然而近年,淮河沿岸居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担忧:村民常年饮用受污染的水,各种消化系统疾病频发且死亡率逐年攀升,这些疾病高发的村落分布在淮河沿岸,俨然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癌症村” 。 2011 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明要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对淮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想法。为探究淮河沿岸居民病发问题的根本原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2007 年,我们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淮河沿岸开展调研活动。调研团对淮河沿岸多个癌症村进行实地勘察、走访,逐渐将目光聚焦到了淮河水质问题上来。2009 年 8 月“今日淮河” 调

21、研团8再次出发,以河南省沈丘县为重点调研对象,对沿淮水质污染现状、社会经济功能、以及政府政策和相关措施等进行了深入调查。综合四年多时间的资料积累、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沿岸癌症病发率与淮河水质确实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要解决癌症村的病发问题,重点是要做好淮河水域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这要求政府、企业、民众从物质、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给予治淮工作全力支持。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2007 年调研团荣获全国“千乡万村科普环保行动” 优秀小分队 2007 年调研团获“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称号 2009 年“淮河污染区地表饮用水的生物净化与村民救助”项目获康师傅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金奖 2010 年 12

22、 月 获学校“摇篮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011 年 6 月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特等奖参考文献:1丁宗凯,等.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监管机制的公众调查研究:环境保护科学.( J)2007.33(6):97-99. 2 国务委员宋健谈淮河水污染防治:还淮河碧水清风.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公报.(J)2005(7):26-30. 4胡巍巍.近年来淮河干流区水质变化及原因分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1(1 ): 74-77. 5李云生,王东,张晶 .淮河流域“ 十一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报告: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23、社.2007.(M) 6刘军.淮河水污染治理政策执行评估:环境研究与监测.(J)2008.21(2):40-43. 7 李冬燕. 淮河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科技信息.(J )2007(35):520. 8王官勇,戴仕宝.近 50 年来淮河流 域水资源与水环境变化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2008(1):75-78 9王科,苟克宁.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思考: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 )2006.26(2):165-168. 向东,凌江,黄小增.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环境保护.(J)2005(6):55-56. 10闫云侠,李柏年.淮河流域水污

24、染及其治理:水利发展研究.(J )2005(3):17-19.调查方式:调研团在前期依托文献调查法,之后进行实地考察。将访谈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与县政府、环保局开展座谈会。有选择的进行个案分析,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进行水质监测。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20 世纪 80 年代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十一五” 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开始关注淮河流域污染问题, 但是将淮河污染与癌症村形成联系在一起分析的却比较少见。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一文从淮河流域污染现状及其治理情况、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淮

25、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对策三个方面9进行了分析;生态下的淮河水污染治理探究从污染源的探寻、淮河污染的恶果、责无旁贷的应对措施、前景展望等四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淮河污染治理分为淮河污染治理历史、淮河水污染治理难点、污染治理意见三个问题进行介绍。 2011 年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做出了新的规定。文件明确指出,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实施大江大河特别是淮河、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河水治理。以文件形式加大了对以淮河为主要对象的河流污染的关注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关于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研究基本还局限于对淮河流域相关数据的分析,对淮河流域居民生活状况的研究明显不够。而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所掌握的研究数

26、据因为检测断面和统计方法的差异又有所不同,因此不同单位或者学者提出的治理方案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淮河污染问题与民生亟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2005 年 7 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与癌症的相关性研究正式启动。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着眼于研究淮河沿岸癌症高病发率和淮河污染的相关性而且亲自走访癌症村获取一手资料的情况。 中国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来源: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小类:社会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10简介:金融危机来袭,使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

27、成功率迫在眉睫。 本作品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是实现自我价值;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旺盛而高校供给不足;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有利,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能为大学生创业者、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 详细介绍: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原本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创业型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些年来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人意,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8、迫在眉睫。 本项目选择大学生创业成效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研究视角,运用抽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因素,揭示创业成功者示范效应是促使大学生创业的首要因素;基于个人素质对大学生创业成效影响的分析,发现实际能力是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发现创业教育供需失衡,学生需求较大而高校供给不足;从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来看,区域发展潜力是大学生创业者最关注的区位因素,市场环境和人才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最为有利;在对中美创业教育比较分析后发现,中美创业教育的授课方式区别明显,中美创业教育在实践活动的开展

29、上差异较大,中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系统化程度不同。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主要建议: 1. 鉴于创业成功者对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影响作用,建议通过“找典型” 和“造典型”两种途径来发挥大学生创业典范的示范效应。 2. 在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将实际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创业知识教育与创业实践训练并重。 3. 大力倡导和促进创业型就业,鼓励更多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道路,减少社会就业压力。 作品专业信息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金融危机导致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创业型就业是解决此问题的佳径,但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下。本调查旨在分析影响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因素,揭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以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为高校与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报告从大学生选择创业影响因素入手,分析个人、高校、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成效的影响,又据此揭示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及问题,并进行中美创业教育对比分析,经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