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式管理读书报告2本学期笔者研读了中国式管理一书,这本书是中国式管理奠基大作,作者是曾仕强先生,他是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笔者虽是管理学专业背景,但读了中国式管理之后,依然深受启发,获益良多。首先所谓中国式管理就是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笔者在本科和硕士期间都修过许多管理学相关课程,但其中大多数都是一些西方的管理思想,以泰勒、德鲁克、巴纳德等等西方管理学大师为代表人物的管理智慧,中国人一直以来不断引入和学习。而曾仕强的中国式管理一书,让笔者感觉耳目一新。在这
2、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管理与中国文化情境相结合,运用了许多诸如儒家、道家等等百家思想,以及中国经典文化作品比如易经等,将中国国学思想渗透到管理这一现代化事业当中。本书研究针对的是具有华人特性的管理学,立足点在中国人身上。语言贴合中国人的实际,且对中国悠久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不夸张、不脱离实际。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合理化管理,它强调管理就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世界经济的发展以西方国家为主导,而他们
3、似乎都在说中国人没信仰,甚至质疑中国企业能否长期、健康地发展。其实,他们并不了解中国人,中国人不是没有信仰,而是早已渗入血液,留下了几千年的烙印。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只有西方基督教伦理文化背景下的理性契约精神,才是商品经济的文化根基。然而,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的腾飞,80 年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和今日中国的振兴,似乎都已经无声地向他们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并向世界证明成功的管理并不是专属于西方,成功的理念更不是只有一种。日本的迅速腾飞让世人知道了日式管理,而中国现在正处于振兴期,中国式管理将如何自处?我们一直强调“见贤思齐” ,而“贤”似乎必然地指向了西方,于是我们引进了西方的资金、技术,
4、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而这些是否符合中国国情,能否有效地推进中国的发展?现实似乎给出了一个不是很满意的答案,3国外屡试不爽的管理方法,当移植到中国时,却产生不了预期的效果,竟是方法错了还是中国人已经病入膏肓?而中国式管理恰是给我们点亮了一个火把,让我们看清身边懵懂的表象,它将植于中国人血液的民族性剖析给世人,让我们懂得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中国文化。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式管理一书进行解读。一、管理修己安人的历程到底什么是管理?管理的定义一直以来也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固定答案。每个人对管理的认知和体会也各不相同,但是一个人对管理的看法代表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
5、一个代表大多中国人价值观的概念,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 。这个概念强调管理的起点是修己,终点是安人,任何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把自己修治好,再通过做人做事的具体表现来促进大家的安宁。管理一方面追求伦理道德,一方面追求管理效益。可谓管理是外在的伦理,而伦理是内在的管理,二者密不可分。在管理的历程中,通过好好做人把工作做好,职场中修炼自己,逐渐提高层次,完成修、齐、治、平的人生任务。我们想要了解这种以中国人为特色的管理学,从与美国、日本的管理相比较的过程中深切体会。美国式管理强调“我要、我成的历程” ,以“目标管理”与“成果管理”等为代表,美国人还突出表现为一种个人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管理就是
6、充满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意味,以竞争为手段。日本式管理与美国式管理相反,他们强调一种“同生、共荣的历程” ,同声同死,培养生死交情,共同奋斗,合力追求团体荣誉,充满了“大和魂”精神。而中国人呢?与美国日本都不相同。目标和成果固然重要,但不足以代表管理的全部,而中国人也不太接受同生共死的观念。中国式管理的修己安人,是伦理也是管理,充满伦理道德精神,先修己,也就是自律,用心改变自己,让员工收到良好的感应,之后自动的改变他们,更加快速有效。人人都先修己,这样会实现有效的管理。修己强调自觉、自律、自主,而安人的目的在于人安己安。在修己安人的过程中,以明哲保身为根本理念,保护自己但不伤及他人。在化解问题
7、时候用推、拖、拉的思想,最终会有很好的结果。笔者结合自身经历,都是十分有体会的。中国式管理的这种修己安人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4二、中国人的“圈子”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我们经常会听到“圈子” 、 “关系” 、 “人情”等等词汇,带有丰富的中国色彩,与西方管理极为不同。日本人的小团体让人们会自然联想到集团主义,而中国的小团体则可能让人们联想到本位主义、朋党之争和内耗。那究竟是小团体错了,还是中国人错了,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在我看来谁都没错,我不赞成将人和小团体隔离开,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中国人的小团体象征着我们美好的友谊代表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少年时的玩伴、青年时的知心朋友
8、,这些都是我们难以割舍的,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从小的生活环境,没必要舍弃。从好的方面来说,中国人的小团体也可以是工作的润滑剂,它利于工作顺利地开展,特别是有新的变革政策时,往往先通过自己的小团体来推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日本同样也存在着小团体,否则便不会出现团队精神,只不过日本把小团体划归到整个公司,而中国则是出现了内耗和挖墙角。小团体本身并不是什么缺陷,与欧美企业相比,小团体让企业更具有人性。当然,小团体的存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可能由于小团体的存在致使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难以展开或者说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这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下,无疑给企业生
9、存发展带来巨大的压力。但积极的方面在于,能让决策者保持清晰的头脑防止专断的产生,这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多变的时局下,小团体可以帮助企业克服急功近利,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所以,小团体本身没错,关键是如何利用,特别是中国的管理者,一定加以合理的掌控,一方面要协调好各方利益,避免内耗的出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企业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对小团体进行合理控制,不能让其肆意发展影响到企业的稳定。三、管理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其意思就是以“人”为中心,人是管理的主体,基于人的理念来组合,按照人能接受
10、的道理来应变。在这里笔者想着重谈一下中国人的德治与法治。对人的管理,中国强调“德治” ;日本重视“人治” ;美国突出“法治” 。日本在管理中重视人的价值取向,组织会把员工视为大家庭中的一员给以照顾,5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美国在管理中更加重视法律规章和制度的完善,以雇佣合同和契约来规范约束劳资双方的行为。但这些成功的管理方式都已经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日本终身雇佣制,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担,特别是在日本经济处于低迷期的现今,这给企业的复苏带来很大的困难和包袱,同时年功序列给企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巨大阻碍,新老员工思想的摩擦,新观念、新思维难以得到重视,这大大挫伤了新进员工的斗志和积极性。而美国的
11、“法治”则带来了劳资对立的局面,而且西方的管理思想强调以一次的成败论英雄,更多的渗透了功利的性质,正是因为缺乏人性化管理,才使得美国企业在出现危机时企业和员工难以做到同舟共济。而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修己安人” ,强调以道德教化,寓人治于法治。不可否认,中国的人治存在着一定得缺陷,比如说“裙带”关系浓厚,导致有法难依,特别是对家族企业来说,随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壮大,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规避人治,如何贯彻实施行之有效的规范准则,一旦处理不好则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人治是值得我们警醒的,但尽管如此,也不必在人治和法治中独尊其一,而应该寓人治于法治,也就是说不应单纯地将绩效作为衡量员工的标
12、准,而应同时考虑到现实情况,允许有缓和和变通的存在让企业更具人性。如何做到寓人治于法治,对中国企业来说一方面要不断地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节制官僚作风,修正不正常的本位主义,推动企业由经验管理迈上科学管理的快车道。另一方面,作为辅助,要让人治充分发挥其特殊功能,让企业更和谐、健康。四、管理准则内方外圆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没有准则?当然有,那就是“内方外圆” , “方”是自己的价值标准,中国人的“方”不会棱角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因为中国人讲究“息事宁人” ,于是用“圆”作为“方”的保护层。 “圆”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凡事只要不触及“方” ,就应以“圆”收场,这是中国人的处世的态度。 中
13、国人讲求“相互主义” , “别人敬我一尺,我敬别人一丈” ,也不会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于是西方会觉得这是一种对公司和企业不负责任的表现,认为中国人敷衍、没有准则、缺乏人性。其实不然,中国人注重情分,注重关系的融洽,并不是自己没有想法,而是更重视谈话的场合和沟通的方式。如果西方企业能领会到这点,也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6每个人的“方”在“圆”中占的比重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每个人诉求的价值是不一样的,但中国人却有一把共同的标尺尊重、平等, “内方外圆”也恰是中国人的美好期待。五、合理的激励方式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投资的热土,然而不少跨国企业却出现了不少的困扰:如何招纳优秀人才?如何留住人才?面临着录
14、用和留住人才的双重压力。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狼非常有个性。有的狼一直在帮助其他的狼,有的懒散,有的喜欢到处游荡,有些则不与其他的狼来往。即使在同一狼群中,你也会看到不一样的个性。 ”这些特征整合成狼性,构成狼群强大的竞争力和适应变化的生存能力。狼的这种分工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要招纳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容忍他们的棱角,这样才会对人才有吸引力,同样也会为企业创造出活力。中国人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束缚,中国人更需要舞台,更需要梦想,所以招纳人才应首先给他们希望,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看到美好的未来。至于留住人才,离不开激励制度。中国人没归属感、不安分、跳槽率高,我觉得这是多
15、方面因素造成的,同样企业也要找下自己的原因,比如说,是不是真的从人才自身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例如,在中国的日企,中高层管理者清一色日本人,同等职务的中国员工和日籍员工,工资待遇区别很大,尤其是不同升迁的制度更是打击到中国员工的士气,而这些管理理念与日本本土企业所宣扬的平等、信赖和追求个人价值都大相径庭。不可否认,日企能给中国员工提供安定的工作,优于国内的工作条件,但中国员工的职业生涯局却不容乐观,而中国人恰是把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当作养家糊口和尊严的象征,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安定,更重要的是成就和认可。日企一方面是要求中国员工像日本本土员工那样忠诚但同时却忽略中国员工的切身利益,跳槽也许就在所难免了
16、。所以,成熟的管理应以本土化作为基石,立足本土,建立相适应的激励制度满足人才需求,这样才能留住人才,使企业走得远走得稳。六、中国式计划 书中谈到,历代做大决策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无知” ,如此才能求贤、寻贤、用贤而臻于大智大慧。我们知道,组织有了明确的目标,必须7进一步做成具体的计划,以便有把握地处理现在的事情,使其顺利开创出预期的未来。中国人善变知变,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喜欢边做边修改。我们生活中也有深切体会。计划时大多确立方向,抓住要点,做一些智慧型决策,依据实际情况,逐渐调整细节,以求落实。在组织甚至是企业中,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说得好:千军万马容易得,一个大将最难求。组织成员的多
17、少并不足以展现机构的实力,决策者的素质才是成败攸关的关键。中国人表面上好像都没有什么计划,什么事情都说“看着办” ,实则上中国人是有计划的,只是中国人的计划会经常地变更,所以只能看着办,他们才能及时地调整计划,这样才能符合不同时空的实际需求。就如同中国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是随时变动的一样。时空一改变,合理的标准就改变,计划也要改变。实际的管理中,我们是必须要有计划的,只有计划明确了,我们的目标才明确,工作才能明确。但我们的计划,不能太死,太刻板,太细致,我们要有回旋的余地,到真正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七、基于文化的企业战略企业的文化是基于本国的文化传统同时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
18、系。民族的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会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到该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世界各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同时也造就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20 世纪 80 年代初,日本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是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恰是基于他们特有的企业文化、本土的文化。现今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式的管理理念正在逐步地成熟完善,也正在接受着世界的检验。我们相信现代的、先进的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不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同样会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模式,只要中国凸显自身文化,努力培育出中国特
19、色企业文化,中国式管理便会越走越远。其实,到底有没有中国式管理,也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争论。但其实有没有并不重要,能不能产生好的管理效果才比较重要。我们不能否定西方的管理科学,中国式管理其实是一种渗透着中国的本土哲学与文化的一套管理智慧。一8方面企业在追求全球化,一方面又要重视本土化管理,这看似是一种矛盾,但其实已成为当代一种不可抵挡的趋势。中国式管理应用了许多国学思想,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指导企业管理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阅读中国式管理一书,笔者对中国的文化也更加热爱与深信。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管理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在发展中国式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扬弃。管理与文化相互交融,吸取精髓,加以利导,促成强有力的中国式管理,促进中国的管理实践长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