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46217 上传时间:2019-05-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 物第 1 课:我们知道的植物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 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 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目标】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三)教学过程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 1 页的大图, 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

2、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 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 。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 ?”等。在学生说完后 ,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 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形成班级记录表, 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 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教师出示教科书第 2 页的图片 ,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

3、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 ,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 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 “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 ,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2,然后教

4、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 3 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 ,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 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 会生长, 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 的

5、, 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 ,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 ,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 ,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

6、学生活动手册的“第 1 周”中画好, 这样便于指导。教学反思:第 2 课:观察一棵植物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 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3(三)教学过程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

7、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

8、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 ,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 “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 ,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 然后画根, 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

9、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 2 和第 3 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

10、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 1 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 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 和谁去比一比), 茎有多粗( 抱一抱 ),叶是什么样的 (和菊花的比一比); 大树上还有小动物 ,你能找到吗?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4教学反思:第 3 课:观察叶教学目标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2 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 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1

11、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 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 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1 能在好奇心驱使下 ,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教师准备:课件(三)教学过程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教学开始后,

12、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 “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 ”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13、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 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 ,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5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

14、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 ”“叶的大小如何? ”“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 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 ,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3.探索:观察

15、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 ,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摘下来的 ,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 “长大后”的叶, 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的研讨,是

16、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 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 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17、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 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 ,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6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教学反思:第 4 课:这是谁的叶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叶是多种多样的 ,同一种植

18、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的指导下 ,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 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3 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1 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 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 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 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二)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三)教学过程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 ,但应

19、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 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 ,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 供上课时观察, 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 ”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

20、的展示。7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 ,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 ,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 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

21、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 ,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 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

22、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 ,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 15 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 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 学生有话要说, 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

23、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 ?”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 ,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慢。教学反思:8第 5 课:植物是“活” 的吗?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1 在教师指导下 ,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 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 “活”的。

24、【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 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聚焦:植物是 “活”的吗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 15 页所示的“班级记

25、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 ,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2.探索:收集植物是 “活” 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 “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 1 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 ,结合自己 1 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 1 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

26、说一说。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 “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 ,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 “长在泥土里” “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 “要喝9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 ,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 ,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

27、变化 ,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 ,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 “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 “活”的。学生说完后,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 1 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 ,它是活的吗? 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附

28、: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 ,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 3 厘米长的一小段, 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 ,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 0.5 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第 12 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 35 天: 天气暖和的话,大概 5 天就能长出新叶。第 67 天:新叶慢慢生长 ,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 811 天: 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及更多的叶会陆

29、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教学反思:第 6 课:校园里的植物时间:(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在实地观察中 ,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2 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 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1 通过实地观察 ,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10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1 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 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 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人类

30、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 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 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二)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三)教学过程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

31、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 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 :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 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 ,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 ,答疑解惑。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 ,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 ,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 :“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 以后会怎样变化呢?” 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 ,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