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运用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中小学生限于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生产实践经验,让他们接受系统性强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无疑会有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让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数学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来认识、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数学成为中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儿童初学数学时,他们并不是一无所知的,无论是
2、生活经验还是学习中的基础知识,他们都有一些。但什么是数学,在儿童初学阶段,我们在引导认识的时候,不可能给出抽象的概念,而只能通过具体的内容,说明我们在使用数学。 二、结合实际 ,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数学的魅力所在就在于“数学很有用”,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但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并能做得到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创设生活情境、采撷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
3、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例,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可以先不回答,而是表扬他们观察的很仔细,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
4、系。看来,学好了数学就能发现和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发布时间:2012-01-20)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宜兴新庄小学 胡银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会感觉亲切、自然。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很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即使做了千百道应用题,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知该如何应用。既不清楚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
5、。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现在,还有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只在课堂内、考试时才感到有用,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就感觉不到数学的存在,更感觉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现行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中不仅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景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相互融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一、 从生活 实 例中构建数学知 识 ,认识 新知的 实
6、际 背景和 应 用价 值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共同遭遇数学问题,去解决生活问题,才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1) 如教学六年级的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通过用橡皮泥、胡萝卜等材料自制圆柱,然后切削加工成等底等高的圆锥,再通过把盛满米或水的圆锥形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反复实验,发现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的关系,发现规律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总是圆锥体积的三倍。如果两者底或高不同,结论就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 实
7、际操作中 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V=sh/3。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是靠教 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而是 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操作。自己解决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体验到数学来自生活实践,来自 亲身体验同 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2) 如教学六年级的“折扣”一课时,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师:肯德基套餐打折了,请同学们看看广告牌,自己估算一下,你认为买哪种最合算?出示模拟广告:1:套餐(1)(原价 22.5 元 现价 20.5 元)套餐(2)(原价 22.5 元 现价 18.5 元)套餐(3)(原价 2
8、2.5 元 现价 16.5 元)学生一看就选择了套餐(3),因为它下降得最多。 再出示模拟广告:2:套餐(1)(原价 18.6 元 现价 12.00 元)套餐(2)(原价 14.60 元 现价 9.20 元)套餐(3)(原价 17.40 元 现价 11.50 元)问:现在买哪种最合算?在数字的变化中,学生感到有些困惑,这时教师可引导他们先算算再讨论交流,部分学生认为套餐(1)价格下调了 6.60 元,下降的钱数最多。所以选择套餐(1)。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套餐( 1)原来的价格最高,下降的幅度并不是最大,双方各执己见。学生在矛盾中迫切期待结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算一算下降了百分之几,学生很
9、快找到答案。此时再来教学“ 折扣”,学生学起来亲切、自然易于掌握。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大数学”的存在。构建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经验必须依赖学生的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式的数学情景,自然而然地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二、数学回 归 生活, 实现 数学生活化的再 扩 展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教学
10、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景,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 让学生置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 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 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会对生活中的各种优惠措施理解得更深刻,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回归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的再扩展。如在学习了最小公倍数后,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如:公交 2路车每 6 分钟开出一辆,公交 8 路车每 10 分钟开出,上午 6时他们同时从公交公司开出第一辆车问他们下次同时出发是什么时间?在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假设要为所在班级改铺地砖,
11、有多种不同规格的地砖可供选择, 让学生算算各需要多少块?选哪种规格的最合算?又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上、下两册书,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 20 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 买 30 本,那么老 师带的钱能买几套这样的书?这道题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 命题 方式,提高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时,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明显“领悟”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我们还可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引导 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 识与实践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
12、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可创设这样一个情景:“ 五一 ”节快到了,小红全家准备去上海游玩,她爸爸准备了 5000 元钱打算旅游 5 天,回宜兴不得超过晚上 8 点,让学生为小红全家制订旅游计划,学生通过查找宜兴到上海的汽车、火 车(无锡 上海)、 飞机(无锡 上海)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等。制定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以便使他们游玩得更有计划,其 乐无穷通过这样 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三、生活情境数学化,数学 问题 生活化。教育家伯利亚说过
13、:“数学老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发现和挖掘生活中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践题:老师准备买一套新房,请同学们为老师想想: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同学们有的说要知道每平方米的房价、地理位置、交通情况、物业管理等。然后老师出示房价、优惠政策及楼层差价等计算总价。接着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老师房子买好以后,为了美观、舒适,我准备装修,你有什么信
14、息可以提供给老师?”学生经过调查、走访、了解信息、收集数据。有的学生调查宜兴的地砖市场,有的学生调查宜兴的木板市场,有的学生调查宜兴的油漆市场提供给老师很多信息。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计算房价,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解决实际的技能得不到提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
15、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基于此认识,我认为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体现以下几点:一、 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
16、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
17、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 ,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 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例如教学“比一比” 通过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蓝猫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引导学生发现猫大哥客厅里的数学秘密,学生兴趣高涨。又如教学“统计”,借助媒体创设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展开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8、二、 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 时,通过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如在学习“认位置” 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又如在学习了“统计” 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
19、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一年级的小孩子正如他们在课堂上所说的那样,“我把我的书包分类清理好了”、“我学会了数数,上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我就知道摆多少双筷子了”、“我学了加减法,就可以帮助妈妈上街买菜,不会算错钱了”,也就像家长说的那样,“我的孩子回家把他的玩具和他书包里的
20、书都分类收拾好了,真不错!”“我的孩子现在都会自己看钟去上学了 ”。可见,新教材在培养学生数感和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劳动意识,体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总之,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内容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扎根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把生活和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数学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数学教学
21、 生活 体验摘要】:生活处处皆数学。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校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作者单位】: 启东市城南小学 【关键词】: 新课标 数学教学 生活 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摘 要:数学问题生活化与生活问题数学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21 世纪是一个需要开拓、充满生机的时代,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教育的主导。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
22、现实的、有意义的。因此,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与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有益于学生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数学。关键词:新课导入;例题教学;知识运用;生活化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 。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富有艺术性,必能吸引学生,引发兴趣,燃起智慧火花,开启思维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个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 。创设两者相结合的情境导入新课,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先让学生进行一场比赛:学生甲(班里的飞毛腿 )围教室的四
23、周跑一圈。学生乙围课桌跑一圈。思考:谁先跑完,为什么跑步快的反而输?学生炸开了锅,纷纷说:“这不公平,因为学生甲跑一圈的长度比学生乙长得多。 ”“要两个人都 绕着相同的地方跑才公平”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一圈的长度即周长,你知道学生甲跑的与学生乙跑的,谁长?你想知道长多少吗?为什么跑相同的地方就公平了呢?只要你认真学习这节课的本领,你就知道了,想学吗? ? 又如教师在教学左右的时候,课一开始就直接地问:“小朋友,你们有信心上好这堂课吗?请举起你的小手。 ”(小朋友很坚定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 ,此时,教师不动声色,马上直奔主题,问:“你知道你举起的是左手还是右手吗?”学生兴趣盎然,很自然地集中了注意
24、力。然后教师告诉小朋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左右的知识,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能从自己身上举出像这样的好朋友吗?(左耳、右耳,左眼、右眼)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二、例题教学“生活化” 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 ,如果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就能降低难度,擦亮智慧之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许多著名特级教师展示的成功课例,无不把课堂创设成一种近似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生活式”的课堂中不知不觉学知识、学本领。如:柱体和球的认识
25、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是很抽象也很难理解的,生活味不浓,趣味感不强,往往容易与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相混淆。为此,我在教学时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在重点难点处加以描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新课前让学生找一找已认识的老朋友们,再请小朋友夹一夹,请老朋友到书中休息休息,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书还是平整的。接着请小朋友和新朋友打招呼,请它们也到书中休息休息,学生马上叫起来:“不行不行书长高了, ”“书变胖了。 ”此时老师总结新朋友是立体图形,它们的名字中的一个体,把它们夹在书中,书就会长高,变胖。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倍感亲切,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学生记忆深刻,学得扎实。三、知
26、识运用“生活化”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曲” ,如果能精心设计题目,提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就能放飞潜能,创造奇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新基础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理解、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通过知识的应用,问题的解决,可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如在学习了元、角、分的认识之后,布置学生做“小鬼当家”的游戏:请家长给 1020 元钱,小朋友用家长给定的钱设计五种不同的购物方案,要求不多不少正好用完。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活
27、动,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学生直接把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时,用身边的人和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不那么遥远,数学能学;我们可以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数学有用。参考文献: 1 游臻: 小学数学操作有效性策略初探 小学数学教育 ,2006 年 3 月. 2 郑小兰:对当前数学课堂的几点思考 中小学数学 ,2005 年第 5 期. 3 沈正会:怎样操作才是真正的操作 中小学数学 ,2007 年第 1、2 期. 4 赵雅君: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有效性的思考 , 小学数学教育 ,2006 年第 11 期. 作者简介:李牧(1980.10- ) ,女,辽宁辽中,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