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 化 产 业 通 论中 南 大 学WS0708092012.12.1.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各自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文化事业是由政府直接管理的,面向社会大众服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文化部分,如学术研究、博物馆等。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性文化行为,企业化经营方式,文化价值的市场转换性,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功能,高技术和高智力含量的特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从行业划分看,文化事业主要是负责建设和管理社会的公益性文化,其特征是公
2、共服务性、非盈利性和先进文化的导向性,一般不能纳入产业化轨道,不能以文化产业的方式来管理;文化产业则是指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部分,即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要通过企业运作使一部分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商业价值,并同时以文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过程来实现文化的社会传播。从发展宗旨上看,文化事业是为了实现文化的社会目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社会的精神文明,为社会公众提供健康有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适应并引导人们群众高品位的文化需求,以社会效益为第一要务;文化产业则主要是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和市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第一追求,以生产和经营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创造最大化
3、利润,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财富。从管理体制上看,文化事业似乎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体制,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来运转,拥有国家赋予的特许经营权或代理管理权,有着垄断性的行政配置资源,其决策机制源于政府规划、文化政策法规和上级意图的指令性管理;文化产业实行的是企业管理体制,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靠商业运作来创造利润,其股权结构包括国有的、集体的、私营的、外资的以及其他混合所有制的共同参与,以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法人治理结构的要求自主决策,实现文化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如何理解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与功能?在文化产业中,文化性与商品性是兼容而合二为
4、一的,是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文化产业的一切产品和服务都必须具有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的特性,因而,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它具有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属性和双重功能:一方面,文化产业要体现文化的经济属性,发掘文化的市场潜能,实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又要注重文化的精神价值,发挥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先进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规范性和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导向性。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时,不仅有物质消费,同时还有精神消费;而精神消费会产生思想的影响力和观念的积淀性,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人的精神体验,是非判断和生活态度。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经济性与经济的文化性是互为因果的,经济效益与
5、文化效益需要兼顾而不得偏废。3.我国原有文化体制的弊端以及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的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事业体制和运行机制。这种体制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是不利的,主要表现为:文化事业高度意识形态化;所有制单一化;文化机构行政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僵化等。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状况,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障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理顺党和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文化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淡化政府
6、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建立新的文化宏观调控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将取代行政指令而成为对文化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确立真正的市场主体。确立文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文化产业部门应该在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文化事业运作新模式,淡化文化事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实施国家、社会和个人多元办公公共文化事业的新政策,实现文化事业的社会化。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用市场的功能来培育文化市场,规范市场体系,以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使文化企业的市场行为符合经济合理性和公众的社会利益。4.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1985 年以前,这
7、是文化产业的起步阶段,它以文化的流通领域的发展为标志,特别是娱乐业从无到有的起步,有力地冲击着既有的文化观念,刺激了全社会文化消费的滋长。第二阶段是 1985 年到 1992 年,这是文化产业的自我培育和成长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化出现了产业化趋势,产生了一批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以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广告公司和演艺公司为标志,出现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第三阶段是 1992 年到 1998 年,这是文化产业走向自觉阶段。从 1992 年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到 1998 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标志着我国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政府工作的体系,文化产业化的浪潮从多种所有制企业进一步扩展到国有大型骨
8、干文化单位,以影视制作公司的出现为标志,文化产业逐渐由流通业扩展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从较少规模的事业单位发展到大的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产业开始有效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第四阶段是 1998 年以后,这是我国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阶段。这期间发生的两件大事直接催生文化产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是 2001 年 12 月 11 日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使得刚起步的文化产业受到世贸规则和外来文化资本的强劲挑战;二是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我党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正确决策,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党和
9、政府工作额一项重要任务,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已经从自发走向自觉,而且从自觉走向规范,并被确立为一项重要的国策。5.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文化事业与文化企业的边界日渐清晰。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分法的指导思想,指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 ,同时强调“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企业的市场化主体渐趋明朗。无论是新增的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还是从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而来的文化企业,都将逐步建立其规范化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文化产业呈现集团化、园区化趋势。市场的优胜劣汰带来了文化企业的并购与重组,一批大
10、型的文化产业企业集团应运而生。文化产业环境不断优化。从思想认识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国的共识;从政府职能上说,各级政府开始转变职能,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从全球视野上说,为了应对加入 WTO 的挑战,我国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了一套与国际惯例、国际标准相适应的新观念和新规则;从产业政策上说,各级党委和政府陆续出台了系列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建立起文化产业组织体系;从投资环境上说,拓宽了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等。6.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起步较晚、起点较低、体制不健全、观念滞后、政策法规不够完善、文化程度不高、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知识产权
11、保护不力等问题。为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历史环境中赢得自己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实施一些有效的举措。继续推进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打造现代文化企业制度,培育文化市场竞争主体,把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现代文化企业,真正把文化生产经营单位放开搞活。积极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为了应对国际文化产业市场的挑战,我们需要做到:利用 WTO 的文化贸易规则,规划好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以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应对国际文化产业挑战的现代企业制度;以产业园区和文化基地建设孵化应对国际文化产业挑战的大型产业集团和产业群;以文化资源的高效配置和转换增强应对国际文化产
12、业挑战的核心竞争力;开拓海外文化产业市场以应对国际文化产业的挑战。推进文化产业的科技提升。提升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主要体现互联网文化产业、影视和广播业以及数字化图书馆等领域。7.我国文化产业在兴起阶段的特征:政府与企业互动,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文化产业政策逐步完善。出现了一批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了 许多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链,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企业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8.我国文化产业在发展中的缺憾:体制瓶颈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资金短缺市场融资与投资管理有待加强。人才匮乏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制度。管理滞后文化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实力
13、偏弱文化产业创新力不足。9.文化资源(名词解释) 。文化资源,是指能够突出原生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活动痕迹,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的一类资源,包括历史遗址、民俗文化、乡土风情、民族音乐、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等。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前提准备,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具有文化属性。文化资源是凝结了人类文明和传统品质的不可再生资源,一旦遭到破坏便很难修复。10.文化产业资源(名词解释) 。广义地说,文化资源就是指一切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从资源的社会性存在来看,文化产业资源具有这样几个特征:资源的生产性。资源的价值型。资源的传播性。资源的非消耗性。资源的再生性。文化产业资
14、源可以分为: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的精神资源和人才资源。11.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我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散” 、 “粗” 、 “泛” 。所谓“散” ,具体表现在文化资源开发主体及资本投入、开发项目及主题、产品定位及功能三个方面。 “粗”具体表现为:产品资源开发上的粗制滥造,产业资源规划上的粗心浮气,环境资源维护上的粗枝大叶。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上的“泛”集中表现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对“散” “粗” “泛”三大病因深入分析后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它们是文化资源认识误区的结果。很多人误认为,只要贯之以文化的命名就可以产业化。其次,它们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理念
15、缺乏的后果。所谓深度理念是文化工业产品是否包含民族特色、文化理念、理想模式和思想气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再次,它们是文化资源主体观念错置的结果。实现文化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离不开人才战略的支持,而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最后,它们是文化资源整合观念缺乏的结果。文化的功能发挥常常是一个综合性的反应结果,过于夸大某种文化元素会反过来伤害文化本身。12.文化产业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原则。文化的可持续原则决定了文化产业建设对于人类精神遗产的尊重和保护。责任原则。文化产业的社会责任既包含产业责任也包括文化责任。从产业责任来讲,文化产业能否做大做强对于一国的国际地位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从文化责任来讲
16、,文化产品的文化责任感越强,它的产品价值就越大,也就更能深入地影响人。市场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作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面向市场。创新原则。创新是文化产业利用文化资源的根本。开放原则。封闭没有出路,开放才能搞活,我们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胆吸收和借鉴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管理经验和科技手段。13.文化需求(名词解释) 。文化需求是文化市场构成的要素之一,主要是指人类对于文化产品(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性需要。文化需求具有层次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文化需求具有特殊
17、性:个人需要的复合性,组织需要的专门性,社会需要的强制性。14.文化产品(名词解释) 。文化产品亦称文化商品,是文化市场构成的要素之一,指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文化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公益性文化产品和非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具有精神性,意识形态性,创意性,价值延伸性和增值性等特点。15.论述文化市场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市场结构要素包含文化需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文化需求,主要是指人类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消费需求,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每个价格水平上,消费者愿意和能够购买某种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的数量。文化产品亦称文化商品,是文化市场构成的要素之一,指具有特定文化含量的精神消费品
18、。文化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公益性文化产品和非公益性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具有精神性,意识形态性,创意性,价值延伸性和增值性等特点。文化需求和文化产品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文化消费中,有需求、有产品、有消费,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化市场。消费行为又称为购买行为,一个市场消费行为是以是否购买消费品为标志的。一般而言,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三个: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政治因素。文化市场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首先,文化产品生产是消费的基础,文化产品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水平和消费的对象。文化产品价值能随着消费传递而增加。其次,文化产品能提高文化消费者知识水平,而消费者知识水平提高必然刺激文化生产水平提高,导致新的文化产
19、品出现和新的文化资源被发现。16.文化市场的含义及文化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所谓文化市场,就是某种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满足一定文化需求的活动。文化市场由文化需求、文化产品(服务)和文化消费三部分组成。文化市场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文化市场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总量。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产品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而且必须是能够实现的需要,即市场需求。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文化产品人们不愿意购买或根本买不起,那就是超出了文化市场的需求,这样的产品生产再多也没有意义。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总水平,不可能超过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市场需求总量。文化市场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构成。既然一个地区的文化
20、产业总量被市场所限定,那么,其相应的文化产业构成和布局也将受到市场的制约。文化市场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前景。从上所述,我们知道,从静态看,文化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规模和布局;就动态看,文化市场的前景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前景。17.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文化产业的运行机制是指文化产业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以推动整个系统运转的形式和功能。文化产业的运行是以组织系统为载体,以利益和竞争为推动力,通过市场的价格、供求和竞争等手段实现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同时,国家政府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重要手段实现宏观管理和调控,从而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协
21、调、持续运行。按照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由组织系统、动力机制和调控机制三部分组成。文化产业运行的组织系统:文化产业运行的组织系统可分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以及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等。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主要实施对文化产品的策划、撰写、编写和摄录等创意设计工作,以及印刷、复录拷贝的产品复制工作,如报纸杂志社、出版社等。提供文化服务的企业主要包括直接从事文化旅游业和休闲娱乐的企业和公司。所谓文化中介服务机构,是为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和文化服务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以保证这些企业在市场中正常运行。文化产业运行的动力机制:各经济主体由自身的经济利益产生对经济目标的追求,形成产业运行的经
22、济动力。利益调节和约束机制是构成动力机制的核心。科技进步机制、投融资机制、人才吸纳机制等构成了文化产业运行机制的从动力。科技进步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化产业运行的调控机制:文化产业运行的调控机制主要由市场配置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两部分组成。其基本功能是将产业系统内的各个利益主体、决策主体的经济动力与经济运行目标挂上钩,使微观主体的活动与产业经济运行相衔接。市场配置机制,是市场机制内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之间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政府调控机制,政府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主要是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文化产业的结构政策和文化产业组织政策,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23、此外,还有金融手段和行政手段等措施。18.文化产业的功能。经济增长功能。文化产业已逐渐成为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意识形态功能。精神的传承性与影响力。舆论宣传的引导性。防御文化殖民,保障民族安全文化。教育与审美功能。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休闲娱乐,陶冶情操。文化传播功能。在传播中优化文化,传承文化观念,传播地域文化,保存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19.文化产业运行的特点。由于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的特殊性,其生产阶段和消费阶段与制造业有着显著
24、的区别。从生产过程看,文化产业具有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二重性。从生产的产品看,文化产品是物化的精神和精神的物化。从消费过程看,文化产品可以重复消费,并通过多次消费而增值。从生产目的看,文化产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从产品的生命周期看,文化产品具有恒久性与传承性。20.文化产业运行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文化产业在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概括来说,主要有体制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人才因素等方面。体制因素。条块分割、交叉管理的体制桎梏。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有待改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文化管理体制。市场因素。文化市场发展缓慢,市场体系不健全、不规范,重点、骨干文化企业发展缓慢
25、,规模小、竞争力弱。政策因素。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法规制定滞后,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政策法规缺乏配套和规范。人才因素。在观念上对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从业者的创新力不足。面对文化产业运行中存在的诸多制约因素,必须抓住关键和难点逐一化解。充分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对文化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为产业运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培育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开拓融资渠道,促进多种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和多元化投资的市场化格局的形成,为文化产业良性运行提供内在动力。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培训和开发,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消除人才匮乏瓶颈。
26、21.文化品牌的功能与价值。文化品牌的市场功能。品牌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反映着一个民族竞争能力的强弱。品牌具有鲜明的识别功能。品牌能够帮助顾客缩短选购商品的过程。品牌具有使产品增值的功能。品牌具有满足顾客心理需求的功能。品牌具有维护顾客与生产者权益的双重功能。文化产业是极富个性化特征的产业,产品的独特性、差异性、丰富性是文化产业的突出特色。文化品牌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品牌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代表着企业乃至民族形象。品牌反映综合实力。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22.塑造文化品牌的基本要求与途径。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途径多种多样,方法层出不穷
27、,但是企业要创立品牌必须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仅包括外部的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应具备的微观基础。一般来说,文化企业进行品牌塑造有如下基本要求:实施科学管理,树立品牌意识。塑造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人文素质,将企业建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明确目标市场,确立自身优势。不断培育人才,进行技术创新。根据著名品牌诞生的经验分析,一般创立品牌的过程大致会经历“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质控制,品牌传播,品牌保护”等运作流程。品牌策划是塑造品牌的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工作。品牌策划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市场目标,经过细致的调查分析,创意谋划,制定在未来市场经营过程中最佳战略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品牌定位
28、是企业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选定特定的消费群体和特定的市场范围。品质控制是保证企业产品品牌生命的关键。一般来说,品牌产品的品质主要有产品的核心品质、形式品质以及附加品质等三个部分组成。品牌传播是企业将独特的品牌策划、新颖的创意以及良好的品质特点有效地传达给特定消费群体的过程。品牌保护是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利用各种法律法规保护企业品牌利益的活动。23.文化产业管理(名词解释) 。文化产业管理是管理者为了向广大的文化产品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运用各种管理职能,对文化产业的人、财、物、部门、地区等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文化产业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体系,法制行为管理
29、体系和经济行为管理体系三个方面。24.文化产业管理体系的构成。概括而言,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是由体现传统的政治、行政管理方法为主导,兼有法制行为与方法、经济行为与方法等多种管理模式混合的综合管理体系。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体系。行政管理方法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文化所实行的管理方法,即由文化行政部门(如各级文化部和宣传部)来统一管理文化。这种方法的根本职能是保证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得到具体的执行,体现中国传统体制精神强调文化产业对于人们意识形态的正确影响,使文化产品生产的精神品格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文化产业的法制行为管理体系。文化产业的法制管理体系,是指文化管理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文化
30、产业的一种不断健全与完善的管理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部门所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具有管理规范性的法规、条例、决定、命令、规章和细则等进行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的经济行为管理体系。经济行为与方法管理,是文化产业最具活力的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需要严格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需要对能够市场化、企业化与不能市场化、企业化的文化产品与生产、服务做出细致的界定。这种管理体系对解决计划经济下的各种文化机构所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25.文化创意(名词解释) 。在文化产业的意义上,文化创意是指以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专门对象的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活动。文化创意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文化产业的先导,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