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初一分班练习-写景散文阅读一、阅读夏选段,完成选段后的练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 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 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 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 长鸣。火 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 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 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 势,在田野上 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 观点, 这大约有
2、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 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收获之已有而希望 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 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 腾下,蓬蓬勃 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内容(2 分)2为什么作者说“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2 分)3.选段描写景物具体形象,语言准确生动。请分别以修辞和用词
3、的角度各选一处加以赏析。运用修辞的句子: 赏析: 词语用得传神的句子: 赏析: 4.仿照句子,以第二段材料为内容,仿写一句。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夏之色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冬之色为寒的白,如寒冰,如冷雪,呈现了对生命的冷静的思考。【课外选段】(一)阅读方纪的三峡之秋 ,回答文后问题。三峡已 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下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
4、的秋天的气息。早晨,透明的露的露水闪耀着,峡 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 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一 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错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 地流淌, 变得有如一
5、条明亮的不溪。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也许 由于这 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 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 时候,它忽然出 现在同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 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分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 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
6、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这一天,正是中秋。1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_(从文中摘要填空) (1 分)2本文在写法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移观察点并选择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多角度表现三峡之秋的各自情态。请你根据选文填空。 (4 分)选文描写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的景色,分别突出了它_、_、的特点,多角度表达了作者_ 。3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 分)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第(2)段:描写
7、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4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 分)5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 分)6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 分)(二)阅读青春庭院 ,回答文后问题。故乡 青青的庭院是我儿 时的乐园。宽大的庭院到 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 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 显得空旷。因 为庭院的绿太
8、 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 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每到六月的 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 红火红的花朵, 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近 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 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车一样
9、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时光如同 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一晃小女也十 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 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 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 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 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
10、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 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的铺开,西 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 缘生长, 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 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 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 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故园的 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1 ) 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 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
11、 躲 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2 ) 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 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2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 ”?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3.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第段中说, “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夏:1.描写夏天的热烈。2.夏天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3.略4.夏之色为中性的黄,如麦浪,如棉苗,体现生命的承前启后。三峡之秋:1.成熟2.明丽、热烈、平静;
12、表达了作者赞美(三峡秋天的美好风景 ) ,热爱(大自然或祖国山水 )的思想感情。3.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 “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第(5)段: 描写“渔火” “灯标” “驳船” “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第(6)段:描写“月光” “山色 ”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共 4 分,景物和特征各 1 分。意思相近即可。 ) 4.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 (3 分。答出 “恰当”给 1 分;理由说明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5不设统一
13、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 分。找对比喻句得 1 分,分析 2 分。)6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 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 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 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 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7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 分。答对一处即可得 2 分。)8.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青春庭院1.(1)写出了石榴花的火红,衬托出绿的深浓。 (2)用眨眼喻写窗户的闪亮,衬托出绿的满而深。 (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2.油亮深浓,错落有致,生机盎然;浸润心田,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3.写出了故乡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表达了对青青庭院的深深怀念,同时间接地写出了绿的盎然生机。 (3 分。意思符合。有欠缺酌扣) 4. 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 (5 分。含义 3 分,作用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