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251334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 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 “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

2、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 二、编排特点 1. 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 、数与

3、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 、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 、综合与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 (1-5 增加了) 。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p60、p72) 。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

4、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如 P60 介绍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p72 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这次修订我们对解决问题进行了研究,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 凑十的、p80 第 3 题是 10 加几的、p71、p72

5、第 6 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 6-10 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p56 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 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p68 借助数的组成) 。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第一单元 准备课 (一)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

6、数一数。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数数的资源非常丰富。安排一个校园场景,有非常丰富的数数资源,包括数量在 1-10 的各种事物,每个数量的事物都不止一种。 在教材中我们给出人物数量是 20,以便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 110 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数字什么时候出示可以灵活把握。 把握好教学要求。 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地学会数数的方法。 对 110 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 110 各数。 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

7、德教育。 2. “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如“一张石桌” “三个苹果” “四根萝卜” “四个小凳” “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 “多” “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比较的两种事物,尽量能够建立起合理的对应关系。 练习中安排了不同形式的习题。 第二单元 位置 (一)

8、教材内容 “上下” “前后” “左右” 。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 “上下” “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 6 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 “前后” ) ,所以我们先认识,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 2,在例 1 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 ;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 上下、前后。 以自身为中心。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

9、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第 1 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再通过练习二的第 1 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不涉及左右的相对性。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 7 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

10、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将左右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车辆、行人靠右行、少先队员敬礼用右手等。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第三单元 15 的认识和加减法 “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分为两段:1-5 的认识和加减法、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两段在编排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习习惯的培养。 数的组成。 6 的组成,是通过涂圆圈的方式,让学生在涂色的过程中体会 6 的组成,然后结合直观图让学生完整的填出 6 的组成。学生在一张纸上涂完所有 6 的组成后的图非常形象、直观而且可能很有规律,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 6 的组成并更好地记忆。 7 的组成,没

11、有全部给出,通过操作分木块,给出了 3 组,提出一个问题“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看到 1 组想到另 1 组,让学生联想,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与义务教材相比难度降低了,原来在教学 5 的组成的时候就让学生联想,现在到 7 的组成时才不出全,才让学生联想。 ) 8、9 的组成,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自己摆出,并且 8 和 9 的组成都只给出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联想推出,要求比 6、7 的组成略高一些。 10 的组成,由于我们采用的是十进制计数法,满 10 要向进一,所以 10 的组成很重要。教材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的过程填出 10 的五种组成,再让学生推想出 10 的另外 4 个组

12、成,逐步加深学生对 10 的组成的理解。 (2)加、减法。 这部分计算,主要是结合操作和图(也就是“一图二式” “一图四式” )来教学。教材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具体说 ),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一图二式” “一图四式”老师们有一些现实问题: 经常有老师问一图到底该列几个算式?比如 在一图二式中,列两个加法算式,列减法算式的图,有虚线。而它到了一图四式,不仅列了两个加法算式,还列了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到底什么情况下列减法算式?教师觉得不好把握。 在列减法算式时,有的学生列出了把两部分相减的算式。如:| 。学生列出 4-3=1。学生的算式也是有道理的,这种情况怎么处理?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

13、一些调整。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压缩“一图二式” (不再作为一小段) ,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 ,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 (一加两减) 。 回避了两部分相减的算式。 对于写出把两部分相减的减法算式,我们并不要求,如果学生写出也是可以的。但为了避免给教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回避了这种问题,一般把被减数和减数都给出了,只要求学生根据图算出得数。注意把数的组成练习和计算练习紧密结合起来。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 6、7 和 8、9 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6、7 解决问题 图画呈现问题。 在 6、7

14、这部分,考虑到学生识字不多,在 6、7 这里,主要以图画形式呈现问题,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信息和问题,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只”表示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呈现问题的方式老师们都很熟悉。 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这里重点是让学生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习按照这样的思路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格式不必作过多要求,这里包括本册,都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8、9 解决问题 用画图加简单的文字呈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和前面一样(体验过程,了解步骤) ,只是呈现问题的方式略有不同,这里在前面的基础上采取用简单的文字呈现信息和问题,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文字来理解题意。 让学生自己看图提

15、出问题并解答。 通过前面的体验和学习,学生对一个问题的简单结构应该有所了解,在这里让学生自己看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以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 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第六单元 1120 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 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1)11-20 各数的认识;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 各数的认识 11-20 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

16、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 1 教学 11-20 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例 2 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 3 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 ,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 以内是 1 个 1 个地数,11-20 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11-19 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 是 2 个十。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

17、数单位“十”认识 1120 各数。 教材在认识 11-20 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 1120 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还通过 11 中两个 1 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 2 个 2 个、5 个 5 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 (2)10 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 4 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楱)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一方面可以巩固1120 各数的认识,同时也

18、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 5,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 “被减数” “减数” “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这里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前面是用列式的方法,这里用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问题。 教学中老师们还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如解决乘车要坐几

19、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所学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综合在一起,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体会、巩固和应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戏盘,进行活动。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如 6 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

20、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整时。 这部分内容教材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编排的,我们将时间(准确的地说是时刻)与学生熟悉的活动对应起来,让学生不仅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这一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有帮助的。 概括认识“整时”的方法。 渗透接近整时的习题。 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

21、排了“几时过一点儿” “快到几时”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渗透一天有 24 小时。 P85 通过展示小明一天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法,并通过提问“小明 9 时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知道一天有两个 9 时。 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教材介绍了一些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这两种工具计时的原理比较复杂,可以以学生能理解的方法简单的说明。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巩固整时的认识,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做孕伏。 第八单元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计算的具体内容和结构没太大变化

22、,仍然让学生自主探索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适当突出“凑十法” 。9 加几:让学生自己先探索怎么算,教材呈现两种方法:接着数、凑十法(拆小数凑大数) ,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说说其他的算法。 8、7、6 加几:例 2 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自己想该怎样算。例 3,小数加大数,探讨算法,呈现了三种计算方法:用不同的方法“凑十”和交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至于用哪一种,让学生自主选择。5、4、3、2 加几: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计算,思考怎样想能很快说出得数。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新的认识,并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例 5 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 例 6 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我们希望从解决前面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通过循序渐近地解决一些不同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一般方法和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