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其中 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
2、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二、学生情况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2、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 100以内笔算加、减法
3、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 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 1 时=60 分,1 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7、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
4、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 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
5、识的思维过程。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2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2014-2015 学年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进度表时
6、间 周次 教学内容或活动内容 备 注9.1/9.5 1 长度单位 9.8/9.12 2 长度单位/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15/9.19 3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22/9.26 4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9.29/10.3 5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10.6/10.10 6 角的初步认识 10.13/10.17 7 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 10.20/10.24 8 表内乘法(一) 10.27/10.31 9 表内乘法(一) 11.3/11.7 10 表内乘法(一)期中测评 11.10/11.14 11 观察物体/表内乘法(二) 11.17
7、/11.21 12 表内乘法(二) 11.24/12.8 13 表内乘法(二) 12.1/12.5 14 表内乘法(二)/量一量,比一比 12.8/12.12 15 认识时间/数学广角 12.15/12.19 16 数学广角/总复习 12.22/12.26 17 总复习 12.29/1.2 18 复习迎接测评 1.5/1.15 19 复习迎接测评 1.16/1.30 20 成绩统计分析、总结 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一单元1、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8、限整厘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 1 厘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谈话引入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 , “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
9、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 1 情境图。 )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教师小结。师生量课桌。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 3 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小结:(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教师指出刻度线、O 刻度、长度单位 “厘米”并明确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生回答生按要求比一比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
10、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自由发言生 1:5 拃。生2:5 拃半。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学生可能回通过师生用各自的一拃量课桌的长度,体会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测量同一长度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体会掌握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5巩固新知四、小结2认识 1 厘米。教师指出:这个刻度 0 很重要,它就像起跑线一样,表示从这里开始。从刻度 0 到刻度 1 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板书:1 厘米)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 1 厘米呢?谁上来指指看?我们发现了什么
11、师:因为每个大格的长度都一样,所以我们在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时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同学们你们觉得 1 厘米的长度怎么样啊?追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厘米呢?教师呈现食指的宽度、田字格的宽度、图钉的长度。用 1 厘米来说一句话:我们的食指宽大约是 1 厘米。你也能用 l 厘米说一句话吗?3认识几厘米。师:刚才同学们认识了 1 厘米,那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看从 0 到 3 的长度是几厘米,从 O 到 7 呢?4教学例 3(量一量) 。(1)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用手比划下它的长度,说说它可能是几厘米,教师边讲解边示范: (2)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量出这张纸条的长度吗?
12、怎么量?5实践应用。拿起数学书,找到封面上比较短的那条边,估计这条短边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看你估计得是否准确。再量一量数学书长边的长。1完成教材第 4 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1 题。先估一估大约几厘米,再量一量。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2 题。说明:接近 8 厘米的,我们说它大约是 8厘米。同桌合作,量一量一步是多少厘米?测量从脚尖到脚尖的距离。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 1 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刻度 1)学生活动(每一个大格的长度都是 1 厘米。 )(很短。
13、)(让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积极发言。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量一量。再汇报交流。(把尺的刻度2 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把大数减小数,就是这张纸条的长度。 )让学生看刻度尺,说出铅笔的长度,再说说是怎么想的。看着尺子上的刻度,说出手掌的宽和一拃的长大约是几厘米。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强化练习,加深1 厘米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6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 厘米 cm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量法:把尺的刻度 O 对准物体的一端,
14、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设计了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认识 1 厘米,安排了三次活动:第一次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 1 厘米的长度,体会每一大格的长是 1 厘米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第二次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为 1 厘米,学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宽度、牙齿、开关、纽扣、小奖品的宽度等等,我想对学生建立 1 厘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势比划出 1 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
15、活动,让学生正确7建立 1 厘米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长度观念。然后应用厘米来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让学生在尝试测量、比较、交流中,逐步总结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今天课堂上学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对准 0 刻度,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种方法,在判断中,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在这里我让学生比较了两种不同的量法,学生认为第 2 种量法从刻度 3 量起比较麻烦,要数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体现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这个活动中,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
16、的积极性很高,达到了在玩中练,在练中玩的学习效果。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都能明白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较短的物体长度。但也有个别学生在量物体长度时总忘记对准“0”刻度。在今后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测量的机会,以便熟练掌握测量方法,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时也要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这节课中涉及的估测内容学生们完成得不好,估测能力差,大部分学生是靠用尺子量来完成估算习题的,比较依赖测量工具。我必须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活跃。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是第二种方法也是一句话带过,有的没有掌握好。2、课题:认识米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
17、能: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 l 米的表象,知道 1 米=100 厘米。(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建立 1 米的表象。教学难点:理解 1 米=100 厘米。教学准备: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二次备课8一、复习引入二、探究新知三.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教师指出:
18、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 。 (板书课题。 )1认识米尺。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 1 米。 (板书:1 米)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 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 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
19、示。2观察刻度。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 表示从0 到 10 是 10 厘米,接着是20、30、40、100。1 米里面有几个 10 厘米?1 厘米 1 厘米地数,1 米里面有几个 l 厘米? (板书:1 米100 厘米)3量出长绳。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 1 米。(注意:量时刻度 O 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 2 米、3 米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 1 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1量一量,填一填。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3 题)(教师出示一支
20、铅笔。 )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生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生 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不合适。 )(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生来量。 )(让学生说。)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10 个 10 厘米。 )让学生数并作答。(100 个)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感受用厘米量较长的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认识米。通过对米尺的认识帮助学生理解,米尺一共是 100 厘米,就得出 1 米=100 厘米。这时再进行一些简单的米和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加深对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理解。练习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参与看、指、9积累
21、运用四、小结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 1 米?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 1 米?2估一估。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4 题)先估量,再在合适答案后的口里打“” ,说说理由。3操作性练习。(l)认识卷尺和皮尺。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5 题。分小组合作测量,4 个人用 1 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小结: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 1 米。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 1
22、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米数。 )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比划、量、找等大量的操作,促进他们对米的认识,并培养良好的数感。板书设计: 认识米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1 米100 厘米教学反思:这节课,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感觉上得太匆忙,不轻松。而且,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不认真听操作要求,这也是个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3、课题:认识线段
2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10(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教学准备:弯曲的两根毛线(不同长度) 。学生:学生尺。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情境导入二、互动新授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为什
24、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1教学例 6(认识线段) 。(l)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谁能想个办法比比它们的长度?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教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2)教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板书课题。 )(3)认识线段是直的。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 拉直,现在呢?(教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判断?小结:把线拉直,两手
25、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3)找线段。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护书本的教育:如果把书搞坏了,边变成弯弯曲曲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一定要爱护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看成线段。 (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比较快。 )引导学生观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弯弯曲曲的。(不是。 )(一下子看不出长短。 )(学生拉直毛线。 )(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 )是线段。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6、。用手把线拉着,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突出线段“直”的特点,接着动手量出线段的长度,巩固长度单位的知识。11三、巩固新知总结(4)量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 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 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 3 厘米的线段吗?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教师演示:从刻度 O 开始,画到刻度 3 的地方。设疑:如果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 2,你还能画出长 3 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2)做一
27、做。教材第 6 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教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画出的线段一定要直。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1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1 题。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 (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原因。 )2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3巩固应用。(l)完成教材第 6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6 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量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四条边相等。)(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 7 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学生演示。)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 2 开始,画到刻度 5 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 5 开始,画到刻度 8 的地方。学生练习画,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使学生的探索活动空间变大。创设“尺子坏了怎么量”的环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和想象力。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4、课题:确定长度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