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一章 音乐的本质与功能1、 音乐的起源:音乐起源与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2、 音乐的发展:音乐起源的过程本身实际上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从总的规律上说是一个不断分化,不断融合,不断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运动变化的过程。3、 音乐的本质: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主观反映的结果。所以,音乐也只能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主观反映。4、 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听觉感知为主要感知手段;在时间流动过程中展开和完成其艺术形象的塑造;艺术形象的感知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情感体验具有更大的个人性和不确定性。音乐作为独立的艺术具有以下特征: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
2、是时间艺术、音乐是情感艺术。5、 音乐的功能:是指音乐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政治功能)很早就被作为一种宣传手段,在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发展最早的功能之一。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家都认为:音乐可以教育人。(其他功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作为社会成员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手段。论音乐教育的功能:音乐教育对儿童的身体、智力(语言与认知) 、情感(情感与意志) 、个性、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和音乐素质(歌唱能力、韵律活动、打击乐器的演奏能力、音乐欣赏能力、音乐价值倾向发展)的提高有着独特的作用。第二章
3、音乐教育与儿童发展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应该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提高肌体的运动能力;维护和增进儿童的身心健康。2、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语言与认知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儿童扩大词汇积累,增进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提高口语表达的质量;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帮助语言发展有缺陷的儿童获得发展方面的矫治或补偿。理想的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儿童整个认知系统的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以及生产新信息的意向和能力。3、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情感和意志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儿童情感体验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帮助儿童形成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积极的态度倾
4、向,而且有助于帮助儿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4、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他对音乐及音乐活动的独特的个人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系统;同时在儿童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意识及能力的形成过程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5、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良好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与他人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理解、交往与合作,帮助儿童形成维护社会秩序、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儿童打下最初的民族文化和多元文化意识的基础。第三章 现代儿童音乐教育1、 五种重要的近现代外国儿童音乐教育体系: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瑞士教育家 1900 创立了体态律动。
5、课程内容包括合乐动作、即兴表演、视唱练耳等三方面的内容体态课程有两种训练组成:身体的运动训练和身体对音乐的运动反应的训练二、柯达依音乐教育体系:匈牙利 20 世纪 柯达依教学法体系。他的贡献创造了一种立足于本国民族、民间音乐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三、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德国音乐家 20 世纪创立了奥尔夫体系。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致力于通过创造性参与活动,使幼小儿童能够更自然地进入音乐世界的音乐教育体系。四、铃木音乐教育体系:日本音乐家 20 世纪创立了才能教育体系。贡献在于将日本民族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崇尚融入了儿童小提琴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创造出了以大量模仿优秀范例的艰苦训练为主线,严格督
6、促、热情鼓励与母亲“伴学”同伴“榜样”为辅线的音乐教育体系。五、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纽约曼哈顿维尔学院牵头进行研究的一项成果。该研究运用了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加强调学生主动的探索性学习。2、 五种重要的近现代中国儿童音乐教育发展阶段一、20 世纪初期到 40 年代末的儿童音乐教育 强调音乐对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二、20 世纪 50 年代到 60 年代中期的儿童音乐教育 强调对音乐审美教育功能三、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期的儿童音乐教育 政治思想教育功能四、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到 80 年代末期的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知识、概念
7、和学习读写乐谱和乐器学习开发智力与创造力五、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至今的儿童音乐教育 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体系第四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基本观点第一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通过音乐教育活动,使儿童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对儿童产生的教育影响是整体地对儿童发生作用的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过音乐活动中的审美过程对儿童施加整体的全面发展教育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3、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音乐知识技能教育在儿童与音乐作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顺带教儿童一些必要的音乐知识、技能,会有助于更好的通过音乐对儿童进行全
8、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第二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特点:游戏性、综合性、整体性第三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原则:实践原则、和谐原则、低耗高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途径:一、教师安排的与幼儿自发的音乐活动二、专门性的与渗透性的音乐活动三、显性的与隐性的音乐教育课程第五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施者-教师1、教师的世界观与行为特征2、教师鉴赏分析音乐的能力:1、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情绪性质及其审美价值的能力2、辨别音乐作品基本结构及其审美价值的能力3、识别音乐作品的年龄适应性的能力4、察觉音乐作品的潜在教育价值的能力3、教师表现音乐的能力:应用嗓音、身体动作、乐器和其他艺术符号等
9、等来表现音乐的能力4、教师音乐与文化涵养5、教师的教育涵养第六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外部环境-社区与家庭1、家庭音乐生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2、社区音乐生活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第五章 幼儿园的歌唱活动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歌唱能力发展:歌词、音域、节奏、音准、呼吸、情感体验与表达、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九个方面2、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育目标本身的教育目标:1、让幼儿享受参与歌唱活动的快乐2、发展幼儿运用嗓音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发展幼儿的艺术认知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能力2、发展幼儿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的能力3
10、、发展幼儿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4、发展幼儿守纪律、负责任、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3、幼儿园歌唱活动的教育内容:歌曲、歌唱的表演形式、理解和表现歌曲的简单知识技能、嗓音使用和保护的简单知识技能、在歌唱活动进行合作交流的简单知识技能等等。4、幼儿园歌唱材料的选择:歌词的选择、曲调的选择、歌曲的整体选择曲调选择的特点:1、音域较狭窄2、节奏较简单3、旋律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位骨干4、结构较短小工整5、词曲关系较简单5、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导入1、动作导入2、歌词创编导入3、情景表演导入4、故事简述导入5、歌词朗诵导入6、游戏导入7、填充参与导入8、副歌前置导入9、无意义
11、音节玩唱导入10、直观形象导入6、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声音帮助学前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的声音的主要方法有: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示范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往下唱7、咬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1、教师和幼儿同伴的正确榜样2、从情感体验入手,由内向外,以情带声3、教师从歌曲情感分析入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分别指导幼儿唱好“连音” 、 “跳音” 、 “重音” 、 “保持音”等基本演唱方法4、教师的伴奏以及讲解、指导语言具有良好的情感感染性第六章 幼儿园的韵律活动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韵律活动能力发展韵律活动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身
12、体运动能力、运动合乐能力、独立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五个方面。理想的音乐教育能够全面的促进这些能力的发展,是儿童能够自如的自我享受的舞蹈和舒适的与他人共同舞蹈。2、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目标韵律活动本身的发展目标:1、让幼儿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2、发展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合艺术动作语汇韵律活动的全面发展的目标1、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2、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的能力3、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4、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
13、好社会性品质3、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内容1、韵律活动(基本动作;模仿、象征性动作,舞蹈动作)2、韵律活动及其组合(韵律动作和韵律动作组合)3、韵律活动的类型和表演形式类型:律动、舞蹈、歌表演以及伴随音乐或歌曲进行的动作表演游戏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和领舞群舞4、韵律活动的简单知识技能掌握动作的知识和技能;变化动作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动作的知识和技能;使用、制作道具的知识和技能5、韵律活动的常规活动开始和结束时布置和清理场地的常规;听信号或指令开始和停止活动的常规;上、下位以及各种空间站位、移动的常规;分组、结伴以及分配角色的常规4、幼儿园韵律活动材料:动作、音乐和道具5、幼儿园韵律活动
14、的导入1、观察导入2、回忆导入3、基本动作复习或练习导入4、队形复习或学习导入5、舞谱导入6、动作创编导入7、游戏导入8、故事导入9、音乐欣赏导入6、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如何利用韵律活动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选择、安排循序渐进的动作学习序列。从较慢的速度开始,并采用儿童最舒适的进度逐步加快速度。可以从儿童自然动作开始的动作,应先从儿童的自然动作开始过渡。不适宜分解学习的动作可以采用“拖”的方法。7、发展动作的随乐性8、发展动作的表现性9、创编动作:1、自由的即兴表演 2、有引导的动作创编10、创编动作组合:1、按情节创编 2、按音乐创编11、提出其他创造性意见或建议;对学
15、习中程序或方法;对韵律活动的队形变化或人际交流方式;对分组、角色分配、道具使用等问题第七章 幼儿园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打击乐器演奏能力发展打击乐器演奏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操作乐器的能力、合乐性、合作性以及创造性等四方面。理想的音乐能够全面地促进儿童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应用打击乐器与音乐交流、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2、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育目标打击乐器演奏本身的教育目标:1 让幼儿享受参与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快乐2 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3 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4 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打击乐活动全面发展教育目标:1 发展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
16、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2 发展幼儿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控制的能力3 发展幼儿的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4 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3、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教育内容1、打击乐曲一类是伴随歌曲或旋律器乐演奏的器乐曲;另一类是纯粹由打击乐器或替代性的打击乐器来演奏的打击乐曲;2、打击乐器演奏的简单知识技能与乐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配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指挥和看指挥演奏有关的知识技能3、打击乐器演奏的常规场地的管理常规乐器管理的常规乐器演奏的常规4、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材料:乐器、音乐、配器方案5、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17、的导入1 总谱学习导入2 总谱创编导入3 主要声部学习导入4 主要声部创编导入5 音乐欣赏导入6 故事导入7 韵律活动导入8 歌唱导入6、舒适有效的演奏7、有表现力的演奏8、发展节奏感与织体感9、参与配器设计打击乐器的编配步骤。熟悉音乐揣摩、分析安排节奏形和音色的布局试奏和调整记谱和转换乐谱10、即兴指挥11、提出其他创造性意见或建议改变节奏性;改变音色;改变个别乐器演奏方法;提出增加新的特色乐器等的意见或建议第八章 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活动1、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发展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倾听、理解、创造性表达和个人音乐趣味倾向等四方面。理想的音乐教育能够全面促进儿童这些方面的发展,使儿童能
18、够形成有关的初步意识和能力。2、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教育目标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让幼儿享受参与性音乐欣赏活动的快乐。发展幼儿运用各种媒介表达自身音乐感受的能力。发展幼儿倾听和感受音乐的习惯和能力。让幼儿积累自己的优秀音乐主题或片段库存。音乐欣赏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发展的幼儿的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艺术表达的能力2、发展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能力和进行自我情感调控的能力;3、发挥幼儿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积极、独立的个性品质4、发展幼儿的守纪、负责、公正及能合作、善交往的良好社会性品质4、 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教育内容倾听周围环境中的音响欣赏音乐作品音乐欣赏的简
19、单知识技能:1、了解音乐作品的名称、主要内容和常见表演形式2、了解常见乐器的名称3、能听出并理解作品的主要情绪、内容、形象及作品的主要结构4、能分辨常见人声和乐器的音色5、能根据音乐作品的音响展开想象、联想6、能运用一定的媒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4、幼儿园音乐欣赏材料:音乐作品、辅助材料5、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的导入1、从完整作品开始2、从作品的某个部分开始3、从某些辅助性材料开始(动作材料、语言材料、视觉材料)第九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1、影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因素:儿童、社会、学科、心理学以及教育哲学中的价值取向五点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制定的过程:目标筛选、目标整理和目标表达三个
20、阶段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分层结构: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独立教学活动目标4、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从心理学角度可以分为认知、情意、行动;从音乐的角度可以分为歌唱、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音乐欣赏;按社会互动理论可分为与人的互动和与物的互动。5、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意义1、对教师工作的意义:教师只有通过提出和撰写教学活动目标的工作,才能更加明确自己在实施教学活动方案时的努力目标,才能按照目标的要求来控制自己的行动,以保证目标的切实达成。2、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教师只有通过提出目标和撰写教学活动目标的工作,才能随时检查和提醒自己是否考虑了儿童的全面发展,才能越
21、来越注意通过目标的提出和撰写工作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育质量,以确保儿童的全面发展。6、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原则1、系统化原则(首先音乐知识技能的获得与音乐感的发展,其次,学习技能策略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极的个性及社会性的发展)2 系列化原则(首先,能力目标系列化,其次,材料目标系列化)3、行为化原则(首先,必须针对将要实施教育的特定儿童群体的现状和发展,其次,必须针对将要使用的音乐教材内涵的教育潜能,第三,必须针对教师或儿童的特定的可见行为)7、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方法1、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提出。首先,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其次,本阶段的音乐教育目标,第
22、三,本阶段本班教育工作的问题或重点,第四,所选的特定音乐教材的教育潜能,第五,提出和撰写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三个原则2、音乐教学活动目标的撰写。首先,必须固定以幼儿或教师为行为出发的主体,陈述是主语可以不出现,其次,必须陈述可以看得见的行为,必要时可以补充说明隶属哪一类发展目标,第三,必要时还可以补充说明该行为的附加条件及行为反应水平等方面的限定语。第十章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指导与评价1、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结构功能、类型及设计原则结构功能:“适应性功能”和“发展性功能”结构: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类型:按音乐实践可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
23、前三属音乐表现后属体验活动目的可分为:音乐课、音乐角活动、音乐会或音乐娱乐活动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的设计原则:有重复有变化的原则层层深入不断提高的原则动静交替的原则2、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设计的书面结构活动的名称(含年龄班)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准备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指导要点和评价要点。3、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指导的方法:示范和演示4、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指导的原则教师、儿童相互作用的原则面向全体儿童、尊重个别差异的原则在整体审美情景中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原则5、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评价的内容、方法、原则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评价的内容:活动的基础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材料和环境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幼儿
24、园集体音乐活动评价的方法: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书面评价和口头评价全面评价和重点评价独立片段评价和连续评价幼儿园集体音乐活动评价的原则:诊断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建设性原则第十一章 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调节1、适宜唤醒理论儿童音乐活动过程中影响儿童心理唤醒的五种因素(289)幼儿因素:分为幼儿的即时因素与长时因素。即时因素是指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即时需要。长时因素是指产生上述即时需要的生理、心理基础。教师因素:分为教师的即时因素与长时因素。教师的即时因素包括教师的情绪因素和教师的行动因素。长时因素包括教师在先前的实践基础上已经形成的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材料因素:指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作
25、为教育影响因素使用的所有的有形材料和无形材料。程序和方法因素:程序因素主要指相互联系的有关教学片段(步骤)的活动性质、活动内容、先后秩序、相互关系、结构功能等。方法因素主要指教师与儿童的教学实践方式,如旁观与参与、模仿与创造、识记与探索、独立活动与协作活动等。时间和空间因素:时间因素指整个活动的进行时间,活动各环节、步骤、内容等的持续时间,以及这些时间片段之间的比例关系。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研究1、观察法 2、调查法 3、试验法 4、行动研究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第一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基本观念1、学前儿童美术的特点1、从本体论角度看,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的一种生命活动2、从认知论角度看,学
26、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3、从情感表现角度看,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与交流的工具4、从认知角度看,学前儿童的美术是整体智慧的发展的一部分5、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个性的表现2、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念、高尚的审美情操,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审美教育的特征: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与体、智、德、劳各育之中。学前儿童审美判断的特点。主要是一种印象的批评,即凭借第一印象,
27、直接依清新、强烈、活跃的感觉而下的判断。他们往往对欣赏的对象不加过多的分析和综合,而凭带有强烈感情的感知来判断欣赏对象是美的还是丑的。这种判断大多是一种直觉反映,而被判断为美的对象就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欲望产生的源泉。3、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内容和种类内容:艺术知识,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艺术欣赏,包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鉴赏能力艺术创作,包括创作作品的构思能力和表达技能种类: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艺术教育4、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本手段,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经验会相互迁移,相互促进,他们相辅相成,都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
28、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5、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需要的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第二章 学前儿童美术发展1、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发展的阶段与年龄特征阶段:本能直觉期(02 岁)艺术符号感知占优势时期(2-7 岁)2、学前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与年龄特征学期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1、涂鸦期(1.5-3.5 岁)2、象征期(3.5-5 岁)3、图式期(5-7 岁)幼儿绘画教育内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绘画的形式语言: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绘画的题材:景物、人物等3、学前儿童绘画中的特殊表现
29、拟人化“透明”画张开式夸张法4、学前儿童手工发展的阶段与年龄特征手工发展的阶段:无目的活动期(2-4 岁)基本形状期(4-5 岁)样式化期(5-7 岁)幼儿手工教育活动的内容手工工具、材料及其性质手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剪撕、编织等手工的题材:玩具、装饰等5、学前儿童美术的心理机制儿童美术行为是其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与意识相结合的产物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第三章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基本理论体系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纲要的艺术领域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纲要的艺
30、术领域内容与要求: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巧和能力指导他们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术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纲要
31、中对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 ,又要有利于长远在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学前儿童美术基本技能:手的动作,包括手眼协调、手的控制能力。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利用。提供范例的标准范例应该有美感。范例的描绘方法应该适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应该是多样化的,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事物的形态,可以启发儿童的思考。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基本原则:审美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贯彻审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为儿童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引导儿童感知
32、对象的审美特性。让儿童在美术活动中得到审美愉悦。贯彻创造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和动机。丰富儿童的经验,培养其独立构思的能力。教给儿童必要的操作技能和操作工具的使用方法,并鼓励他们创造性的运用。改革评价方法,鼓励儿童积极创造。贯彻实践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前儿童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注意避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和单纯的思想内容说教两个极端倾向。4、幼儿园日常美术教育活动的形式与指导要点幼儿园日常美术教育活动是基本美术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可以有美术角活动、美术室活动、参与日常环境布置活动、参与节日活动中的服饰与演出道具等的制作活动、渗透于其他领域教育
33、活动中的美术活动、日常外出中的美的欣赏活动和家庭中的美术活动等形式有:小组活动、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第四章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实践指导1、对话法提出的依据与特征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针对美术作品,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依据:艺术作为文本其意义是无限开放的艺术欣赏是欣赏者与艺术文本两主体间的相互交流长期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存在着错误做法特征:对话法强调对话首先是两个主体间的相互交流欣赏着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艺术欣赏中的对话是欣赏主体各心理功能的整体直觉2、对话法的实施要点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自己首先要会
34、和美术文本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中介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提供其欣赏的现在“视界”教师要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师不但要自己学会提问题,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3、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的心理过程及其特征过程: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2-7 岁儿童在美术欣赏感知和理解方面的特点。在自发情况下,儿童对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经启发和引导,学前儿童能感知美术作品的某些形式审美特征。学前儿童更喜欢感知描绘熟悉的物体、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4、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各阶段的指导要点准备阶段、实
35、现阶段和效应阶段第五章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实践指导1、学前儿童艺术视知觉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幼儿阶段心理发展的自我中心,使得幼儿时期的艺术视知觉具有完形的知觉特点,儿童画中的透明式与展开式的画法就是这种特点的表现。2、学前儿童艺术体验与反思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指导 119)艺术体验加工阶段,教师引导儿童想象和体验的策略。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体验时要注意自身审美情感的表达,要以自己对对象的情绪表现来感染儿童,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审美的状态。教师要利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引导儿童进行“移情”和“拟人” 。可以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来加深对对象的体验3、学前儿童艺术表达阶段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由于受自身肌肉动作发展的影响,学前儿童的绘画表现出一种稚拙感学前儿童在绘画表达过程中会出现最后的作品与预先的设想不一致4、命题画教育的特点及其教育指导要点物体画教育的指导要点:引导儿童详细完整的观察、理解物体的结构特征。引导儿童采用涂染法和线描法两种方法来描绘物体。通过系列课题来帮助儿童掌握物体的造型。情节画教育的指导要点。感知物体间的空间关系在画面上设置构图中心以突出主题,这是情节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