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262980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游褒禅山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3、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从而理解作者所阐发的治学态度和人生哲理。【教学重点】1、重点积累“名”、“舍” 、“谬”、“穷”“明”“ 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 和“深思慎取”的思想。【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顾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为了掌握

2、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游记,可与学生以前所学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或视频。第一课时1、 形象导入,激发热情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回答并相机引导。)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

3、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回答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3、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在初中我

4、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小石潭记、登泰山记、醉翁亭记等。 、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 抓住景物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课题)。这篇游记与我们过去学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议论,记游实际上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师:同学们,大家是否还记得毛泽东面对滚滚北去的湘江,红林尽染的群山,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学生齐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徐志摩面对沉浸在夕阳余晖中的康桥,又吟唱出了一种怎样的缠绵与不舍呢?(学生齐答: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朱自清面对清华园中那方笼罩着朦胧月色的荷塘,又是怎么说的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流露出的是一种淡淡的感伤。敏感的中国文人总是喜欢徜徉在山水间,在自然里汲取精神成长的智慧与力量。那么宋代的王安石面对褒禅山的探险之旅,又会体悟出怎样深刻的人生哲理呢?那就让我们走进文本,思接千载,与先哲对话。(板书:游褒禅山记)(设计意图:一堂语文课如果能有出彩的导入,就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进入文本的愿望。所以我在设计导入的时候,既注重对学生旧有知识与经验的唤起,来求得一种阅读共鸣,又力求有特色,起

6、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把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二、明确目标,感知文本(一)教学目标1.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文字词知识;2.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二)、解题同学们,请把书翻到 35 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褒禅山记 (板书)也是一篇游记。我们看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样写的。设计意图:故意漏说“游”字,一为激趣,一为激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不同。释题: 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初中学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 文体特点: 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2、山

7、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 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 文体知识: 记:本文属于游记。(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自己来写游记,要写什么内容?)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二)了解作者王安石师:古人解读文章讲究知人论世,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王安石,来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王安石图片及介绍文字)1、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王安石(1021 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他“少好读书”。1

8、042 年登进士第。1061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 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 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2、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唐宋八大家中独

9、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本文是王安石 34 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 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关于王安石的故事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荆公微笑道:“这也算考过老夫了。老夫还席,也要考子瞻一考。子瞻休得吝教! ”东坡道:”求老太师命题平易。” 荆公道:“ 考别件事,又道老夫作难。久闻子瞻善于作对,今年闰了个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是个两头春。老夫就将此为题,出

10、句求对,以观子赡妙才。”命童儿取纸笔过来。荆公写出一对道:“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这对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荆公问道:“子瞻从湖州至黄州,可从苏州润州经过么?”东坡道:“此是便道。”荆公道:“ 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带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其半路名为半塘。润州古名铁瓮城,临于大江,有金山,银山,玉山,这叫做三山。俱有佛殿僧房,想子瞻都曾游览?”东坡答应道:“是。 ”荆公道:“老夫再将苏润二州,各出一对,求于瞻对之。苏州对云: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润州对云,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东坡思想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出。荆公

11、晓得东坡受了些腌赞,终惜其才。明日奏过神宗天子,复了他翰林学士之职。 后人评这篇话道:以东坡天才,尚然三被荆公所屈。何况才不如东坡者!因作诗戒世云: 项托曾为孔子师,荆公反把子瞻嗤。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写此文十六年后(1070 年),王安石拜相,他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 15 里,风景秀美,“文革 ”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 200 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三)朗读正音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列出的语音提示,放声自由朗读。褒

12、bo 禅 chn 山 始舍 sh 卒 z 葬之 庐冢 zhng 音谬 mi 有穴 xu 窈 yo 然怠 di 而欲出 咎 ji 其欲 瑰 gu 怪 相 xing 之 深父 f 胜 shng 道 今言“华 hu”如“华 hu 实”之 “华 hu”、学生齐读全文。在齐读前先检查三个长句中停顿的划分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无物以相之(xing)长乐王回深父(f)何可胜道也哉(sh ng)(设计意图:古代诗文学习,诵读十分关键,“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到这种程度,才能够为学生理解文本奠定基础。)熟读课文,感知内容。 (

13、1 )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虚词、实词和特殊文言句式;标注出疑难字句。 (2 ) 听录音,有感情地小声读,读完之后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和原初体验。 (3 ) 师生交流,质疑释疑,完成对课文的翻译,熟悉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思想内容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三、点拨关键文言知识点(可由生利用工具书和课后注释等自行疏通文意,后质疑大意中概括文言知识。疏通文意与文言知识积累 (1 ) 第 1、2 段 一词多义:“卒”:死,“卒葬之”。终于。士兵,“疲敝之卒”。 “文”

14、: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 “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词性活用: “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名”: 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2 ) 第 3 段 一词多义: “观”: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景象。“非常之观”。建筑物的一种,读 gun,“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得”: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心得、收获。“往往有得”。 “夷”:平坦。“夷以近”。铲平、削平。“

15、今操蔓夷大难”(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相 ”:帮助、辅佐,读 xing。“无物以相之”。宰相、丞相,读 xing。“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 古今异义: “非常”:“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虚词: “以”:作介词用: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 表并列。“险以远”。 表承接。“由山以上”。句子: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然力足以至(而不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

16、,否则意思不连贯。 (3 ) 第 4、5 段 一词多义: “悲”: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胜”:尽,shng。“何可胜道也哉”。能承担,禁得起,shng。“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优美的,shng。“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胜利,shng。“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词性活用: “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3 总结虚词其的用法 (1 ) 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 (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

17、慧空禅院)。 (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前“其”:代词,它(代“穴”)。 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 (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前“其”:代词,它(代后洞)。 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 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指古人)。 (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指自己。 (9)既其出助词,无义。 (10)视其左右 代词,洞,洞壁。 (11 )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 (12 )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18、指导整理“其”字的几种用法。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 20 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下面,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其”字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如“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 指褒禅埋葬之时);“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个。 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如“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代仆碑)。“以其求思 之深而无不在也 ”: 代词,他们(指古人)。 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

19、”讲。如“始舍其址”。 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 如“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 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 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无义。如“既其出” 副词,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附:一、文言虚词用法(一)“ 其 ”字的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 代词,那,指褒禅埋葬时2、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这,指慧空禅院3、独其为文犹可识 代词,它,指仆碑4、问其深, 代词,它,指洞穴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那些,指好游者5、盖其又深, 代词,它,指后洞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他们,指游客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代词,他们,指古人7、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加强反问

20、语气,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 代词,指自己9、既其出 助词,无义10、视其左右 代词,它,指洞壁11、谬其传 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2、咎其欲出者 代词,那些,指欲出者13、吾其还也 副词,表商量语气,还是(二)“以”字的用法:1.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因为2. 由山以上五六里 而,往3. 余之力尚足以入 用来4.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5.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因果,因为6.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修饰,而7.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果,因为8. 夫夷以近 而,并列9. 不随以止也 承接(三)“而”字的用法:1. 而卒葬之 承接或递进2. 而记游者甚众 因果3.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

21、之乐也 并列、因果4.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递进5.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转折6.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递进7.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转折8.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因果四、熟读成诵,背诵第 3、4 段。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一读,关注文中字词,了解文本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好,我们一起关注了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那么,大家现在来想这样一个问题: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意图:解析文本时寻找切入点特别关键,如果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就可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溯下探,游刃有余;而且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

22、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读文言文就纠结在一字一词上。)于是余有叹焉。理 清 思 路 :一二三 中 心 句 1-2 3-4 5 结 构 关 键 句 “于 是 余 有 叹 焉 ”1、研读文本,探究赏析。 速读全文,概括每段大意。(整体把握内容)明确:第 1 段山名考证; 第 2 段游华山洞; 第 3 段游洞心得: 第 4 段观碑心得; 第 5 段同游者谁由学生讨论,明确文章结构。 第三部分(1、2):记游山所见及经过。 第二部分(3、4) :写游山的心得。 第三部分(5) :游山的时间及同行者。2、游览路线图三、重视诵读,理清思路一读,关注文中字词,了解文本大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师:好,我们一起关

23、注了一些重要的文言知识点,为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那么,大家现在来想这样一个问题:纵观全文,文章中哪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设计意图:解析文本时寻找切入点特别关键,如果切入点找得好、找得准,就可以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上溯下探,游刃有余;而且这个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而不是一读文言文就纠结在一字一词上。)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如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如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 明确: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生:于是余有叹焉。师:非常准确!那谁能说一说这句话里“于是”和“叹”怎么讲呢?生:“于”是“对于”。生:“是”在古代为指示代词,这里应翻译为 “这种情况”;注释告诉我们“叹”是“感慨”的意思。二读,抓住重点段落,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师:好,那既然如此,“是 ”到底具体指代的是上文的哪种情况呢?我们请中间的同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程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