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doc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68355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建材检测行业大透视中国加入 WTO 之际,我国政府曾经与世贸组织达成协议,在加入 WTO 头几年将对部分产业和市场实行保护性措施,以后逐步放开。据悉,建筑材料检测市场就属于这类逐步放开的“对象” 。也就是说,从 2005 年 12 月 11 日起,国内建材检测市场才按照中国政府入世的承诺全面对外开放。这对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国内检测机构和检测市场来说,无疑是个考验,难免受到或多或少的市场冲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建筑材料检测行业状况究竟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亟待解决?是否已经受到国外检测机构的冲击?在建材检测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一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

2、程师马振珠,请他就上述问题来一个检测机构数量众多 马振珠教授告诉记者,中国的检测机构成立历史并不长,从形成到今天大约经历了 20 年的时间,而且大都是从实验室演变而来的,建材检测行业也不例外。解放初期,我国曾经成立了少量的基础检验实验室,主要承担进出口商品的检验工作。这就是当今检测机构的雏形。到了 20 世纪 8090 年代,中国检测机构才有所发展,成立了近 5000 个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检验实验室,主要设立在国内专业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产品质量监督部门及相关的大型企业中。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我国入世以后,国内出现了第三次检验机构建设浪潮:私有(个体)的检验机构纷纷成立,少量国有检验机构在

3、政府的协调下成立检验集团,国外检验机构也有部分进入国内市场。 我国的检测机构大多由实验室承担着。据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统计,目前我国的检测机构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宽,在世界上是罕见的,仅与建筑、建材有关的实验室就多达 4600 余家,这还不包括原国家建材局批准的 43 家检验实验室。据记者调查,在这 4600 余家建材建筑检验实验室中,仅企业试验室就占去了 40%的份额;而监督检测机构所占的比例少得让人惊奇,只达到整个行业的 30%,监测力量颇为薄弱;科研院校检测机构几乎与监督部门基本持平,占 30%。而且在这众多的实验室中,绝大部分实验室的检验装备相当简陋,科技含量也不高,固定资产

4、不足 200 万元。实验室操作人员更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不超出 10 人。年检测收入不足 100 万元,除去成本,利润微乎其微。 定位不准发展失衡 从马振珠的言谈中,记者了解到我国的建材检测机构之所以发展缓慢,皆因定位不准、发展失衡所致。因为建材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都是以科研院校和大型建筑企业内部试验室等附属机构的面貌出现的,大都带有科研与教学性质。而以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名义设立的监督检验室,带有政府色彩,且一直附属于母体的部门进行运作,还没有形成独立企业运作的理念。但是,按照国际惯例,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检测机构是不能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服务市场的,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以后。这就为中国的建材

5、检测机构带来了市场风险和压力。 作为第一方的建材企业实验室,尽管数量众多,但由于其自身性质和地位等先决条件的束缚,加之政策不配套,在经济实力、检测技术、技术装备和人才引进等各个环节均难以伸展手脚,常常处于劣势状态,这使得他们在建材检测市场所占的业务份额至今才达到 10%。这是我国建材检测业之所以做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由各级监督机构设立的建材实验室,尽管成立时间短暂,但由于有政府背景和政策保护的绝对优势,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克服各种劣势,通过垄断检测任务的形式很快在规模和检测能力上占据优势,成为目前建材检测市场中主流的检测力量。可是,垄断行为所带来的副作用也不能小觑,比如工作效率低下、技术水平

6、不高、服务意识差、体制转换慢、自身竞争能力差等,这一切制约了他们的发展步伐。这也是我国建材检测业之所以做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来依靠国家投入的科研院校检测机构,在建材检测行业中算是最早走向市场的。他们与时俱进,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不断加大技术力量、硬件设备和办公场地等方面的投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检测变成主业发展,并相继转型为第三方独立法人检测企业。但是由于缺少驾驭市场的人才,市场定位不准,服务不到位,业务进展并不理想。这是我国建材检测业做不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政策成为发展瓶颈 在分析中国建材检测业做不大这个现状时,马振珠教授不无遗憾地说:“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原因外,还有些因素不得不考虑进去

7、,如建材检测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市场化程度较低、技术门槛不高等。还有,它的运作模式也应该改变,再也不能依附于任何部门或科室了,应当进行体制转换,将检测机构搞成独立法人。此外,它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也应当从政府的政策调节与掌控中解脱出来” 马振珠告诉记者,中国检测市场目前还是个不完全开放的市场,有时还处于无序状态。既没有形成一套独立运作发展的管理模式,又缺少科学而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单就建材检测认证机构的设置数量、检测项目和经营范围而言,就很难用几个量词来说明。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具备检测和认证资质的机构共有 169 家,专业从事建材检验与认证一体化的机构只有中国建

8、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一家。而无资质的检测机构就难以计数了,这种状况说明我国检测市场法制不完善、管理混乱和监督缺失。 当记者和马教授说起如何搞活和全面开放检测市场这个问题时,他摇了摇头说:“最大的瓶颈,首先就是政策风险问题;其次是行业体制单一的问题;再有,就是受区域管理制约的问题。如果不彻底改变这三种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中国的建材检测业将会再次走向死胡同。另外,建材样品的检测、建筑工程和材料质量检测本身,都需要大量的各种型号与功能的检测设备。因此,无论从交通和运作方便上考虑,还是从检测成本、监测工作效果方面拷量,建材检测业目前想开展跨地区检测,还是颇有难度的。因而,要打破目前这种格局,就必须打破市

9、场垄断,对建材检测市场进行重新定位,全面放开。” 国外客商觊觎市场 聊起国外的检测机构,马振珠教授侃侃而谈。他告诉记者,国外知名的检测认证机构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尽管数量不多,有的地方仅此一家,而且还是私有化的,但信誉度极高,涉及范围较广,在世界各地设立了好多分支机构。像闻名全球的瑞士 SGS 验证、测试、认证服务机构,在海外就设有 840 个办事处和 320 个实验室,检测机构遍布全球 140 个国家,员工人数多达 32,000 人,仅全球客户就多达 70,000 家,目前他们已经在中国建立了检测实验室,至少有 7000 家中国企业获得 SGS 集团管理体系质量认证,年收入一度达到 14 亿元

10、人民币;还有德国的 TUV 检测认证机构,去年在全球获得 10 亿欧元收入;美国的 UL 机构(编者注:即材料与试验交流协会),虽说是个民间性质的国际型认证与检测组织,但经营机制非常灵活,通过会员制的运作方式来获取利润。据说,一个会员每年要向该组织上缴 600 美元会费。目前它拥有国际级会员 10000 多名,涉及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最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它制定了 10000 多项产品和行业标准供全球企业参照执行。 “对于国外检测机构的大举入侵,我国建材检测机构该如何应对?”记者担心地问道。 “是啊,如果我们不积极主动地应战,采取合作、合资的方式,参与全球范围的竞争。到时候这些检测机构就

11、会凭借其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雄厚的资金、优质的服务,与我们展开强有力的竞争,极有可能在一些行业部门取得检测业务的主动权。而一些不具备竞争力的检测机构,就将面临着被吞并、被挤垮的危险。听说,国内有几家实验室已开始与海外检测机构接触了,试图进行合作,并且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这无疑为检测认证行业找到了一条走出去的捷径。”马振珠教授越说越兴奋,随后他话锋一转,将话题转到中国建材检测市场上来。 “说句实话,国外的一些检测机构早就觊觎国内建材认证检测市场了。像美国的某检测认证机构就曾经找到我,洽谈合作事宜。只是我国采取了保护性措施,使他们无法一步到位,占领国内建材检测市场。”说到这里,马教授一脸的遗憾。

12、 当记者追问为什么不与美国检测认证机构合作的缘由时,马振珠教授很是感慨:“原因有很多,政策不到位、市场机制不完善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政出多门,像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一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都在自己的大旗下,制定了企业、地方与行业标准,成立相关的检测机构,这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违反了市场法则和第三方必须严格遵守的科学、公正、准确 的职业操守。” 面对困局如何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建设规模日益扩大,房屋建筑发展速度更是惊人,仅房屋装修工程的年产值就已超过 10,000 亿元,其中建筑材料费用超过了 60%。由此可见,中国的建筑材料需求市场是非常大的。然而,作为国民经济

13、构架中不可或缺的建材检测认证机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远没跟上建材市场的需要。如何改变这种困局,积极应对海外检测机构的大举入侵?记者将心中的疑问“抛”给了马教授。 “我国建材检测市场的大门已经对全世界开放,外国检测、科研机构将陆续进入我国。”马振珠教授对记者说,作为中国唯一具备监测与认证一体化的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尽管他们先后对三峡工程、2008 北京奥运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尽管他们的年检测收入已从几年数百万元跃升到 7000 万元,但作为公正的第三方仍不能掉以轻心,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全面引入国际通用的实验室管理导则 25 条要求,加强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二是抓紧搜罗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到有关产品认证标准的制订中,利用现有检测资源来开拓认证业务,打造中国的认证品牌;三是针对国内各检测机构专业性强、范围窄的特点,考虑成立检测集团,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壮大,真正成为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机构;四是建立建材检测人员内部培训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因为建材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及材料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如今已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的重点,因此必须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