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

上传人:ng****60 文档编号:2269816 上传时间:2019-05-0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图书与图书馆史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 80 年代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摘要:20 世纪以来中国的图书馆事业经历了两次大的变革,一次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由封建式藏书楼向以公共使用藏书为标志的近代图书馆的转变;另一次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化、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的转变。两次转变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性质、任务、职能、结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等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本文将以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为主线,以历史时期为次序,论述 80 年代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变化。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事业发展 80 年代后 集群化模式 引言:在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两个最好时

2、期中, 80 年代后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它比前一个时期成绩更大,发展变化更快。80 年代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不仅数量增加,办馆的物质条件得到很大改变,而且办馆方针、办馆理念也发生很大变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中心图书馆制度、总分馆制度是实现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的创举,是公共图书馆走向集群化管理的大势所趋。一、 公共图书馆“硬件”条件的增加1、公共图书馆数量的增加19801999 年这二十年间,是我国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最快的时间。至 1999 年末,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 2765 所,比 1980 年的1732 所增加 62%。20 世纪 70 年代末

3、,大多数县没有图书馆或者只在文化站内附设一个图书馆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大多数县有了独立建制的图书馆,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的目标。到 1999 年,全国有县级以及县以下图书馆2330 个。2126 个县(市)中,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县剩下 159 个,他们基本分布在偏僻落后的地区,属于贫困县。新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数量增加缓慢,主要原因是县市图书馆已经达到饱和,据统计2009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数量为 2850 个,其中增加的主要是大中型城市的区图书馆。2、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比较重视其他类型图书馆如高等学校图书馆等的建设,而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发

4、展建设一直不够重视。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国家加大了图书馆基本建设的投资,使得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加大投入,公共图书馆设施状况得到极大改善。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房屋建筑面积达到 850 万平方米,比 2000 年增加252 万平方米,增长 42.1%。平均每馆房屋建筑面积由 2000 年的2236 平方米,提高到 2009 年的 2984 平方米。仅据 19961998年的统计,这 3 年间竣工的大中型图书馆就有:广东深圳南山图书馆、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新馆、浙江图书馆新馆、山东烟台市图

5、书馆新馆、首都图书馆新馆、安徽省图书馆新馆、南京市图书馆新馆、云南省图书馆新馆、深圳文化中心等。他们的建设投资平均高达 1 亿多元,建筑面积平均为 2 万平方米。其中南京图书馆馆新馆和深圳文化中心的投资更是分别达到 2 亿元和 7 亿元。二、公共图书馆“软件”条件的发展提高1、人员结构逐步优化80 年代以来,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数量稳中有升。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从业人员 52688 人,比 2000 年增加 4109 人,增长 8.5%,比 1980 年增加了 2.4 万人左右,增长近 80%。平均来看,每个公共图书馆有从业人员 18.5 人,比 2000 年增加 0.5 人。比

6、 80年增加了 2 人。从人员结构来看,中高级职称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逐年提高,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中,中级职称 16724 人,高级职称 4177 人,分别比 2001 年(中级职称、高级职称人员情况指标,自 2001 年开始统计)增加 3906 人和 1901 人,分别增长 30.5%和 83.5%。中级职称人员比重为 31.7%,高级职称人员比重为 7.9%,分别比 2001 年提高 5.3和 3.2 个百分点。平均来看,2010 年平均每个公共图书馆有中级职称 5.9 人、高级职称 1.5 人,分别比 2001 年增加 1.1

7、 人和 0.6 人。 2、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升,计算机台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均大幅增加。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共有计算机 126207 台,比 2004 年(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情况指标,自 2004 年开始统计)增加 71768 台,增长 131.8%,年均增长 18.3%。电子阅览室终端数 72150 个,比 2004 年增加 45129 个,增长 167.0%,年均增长 21.7%。平均来看,2010 年,平均每馆有计算机 44.3 台,电子阅览室终端数 25.3 个,分别比 2004 年增加 24.3 台和 15.4 个。由于电

8、脑在 90 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慢慢发展,所以 21 世纪前无法得到相关统计,暂不分析。近年来,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步伐加快,电子阅览室占阅览室总面积的比重逐年增加。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积为 34.4 万平方米,比 2004 年增加 20.4 万平方米,增长145.7%,年均增长 19.7%。平均每馆电子阅览室面积由 2004 年的 51.5平方米,提高到 2009 年的 120.6 平方米。电子阅览室占阅览室总面积的比重从 2004 年的 10.1%,提高到 2010 年的 16.9%。3、社会服务效益增强随着服务条件的改善,公共图书馆社会服务效益也显著增强,流通人次、书

9、刊外借人次及册次都明显增加。2010 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达到 32167 万人次,比 2000 年增加 13313 万人次,增长 70.6%;比 1980 年增加 21768 万人次,增长 210.7%。书刊文献外借人次为 13277 万人次,比 2000 年增加 3678 万人次,增长 38.3%;比 1980 年增加 7825 万人次,增长 143.5%。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为25857 万人次,比 2000 年增加 8944 万人次,增长 52.9%;比 1980年增加 15547 万人次,增长 150.8%。三、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的发展信息的大量涌现,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

10、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文献信息的需求日益多样化,由此,导致图书馆的读者需求、工作内容、服务效能、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都要发生变化,在这些变化中,突出表现在图书馆整体化、协作化以及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而采取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是实现图书馆之间协同发展、走资源共享道路的必然选择。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公共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由点到面、由分散到融合的发展阶段。图书馆不再仅仅追求自身发展的“大而全” ,而是转向与其他图书馆的协同合作,以实现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城市图书馆集群化管理模式妥善地解决了图书馆文献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问题,较好地保证了集群内馆际

11、间的互联互通,降低了区域内各成员馆的办馆成本,提高了整个区域图书馆的文献信息的保障和服务水平,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区域图书馆纷纷在管理模式上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北京主张“扶植基层图书馆,使图书馆的服务覆盖全社会” ,通过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和普及,北京地区还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推广到街道、社区,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还通过汽车图书馆、在基层建立分馆等方法不断延伸图书馆的服务;天津主张将社区图书馆、汽车图书馆、行业分馆发展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主要力量;广东主张“以建设文化大省为旗帜,构建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全新体系” ,其中广东将流动图书馆创新覆盖到欠发达的地区,深圳则提出图书馆之

12、城,让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佛山提出“联合就是力量” ,它将各个各个图书馆发展为一个联合的图书馆联盟。东莞提出“总馆+分馆是图书馆服务辐射全社会” 。上海中心图书馆提出 “以人为本,重心下移,一卡流通,方便借阅” 。杭州市图书馆也提出“一证通”制度。在集群化管理模式和普遍均等的服务理念旗帜下,各地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延伸服务如火如荼从中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将图书馆服务推广和延伸已经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行为准则,在社会文化服务中不断延伸“普遍”的服务,正在成为图书馆业内的共识和更高层的追求。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发展目标的调整和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必将取得更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