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美国总统选举制度复杂,过程漫长。选举的主要程序包括预选、各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确定总统候选人、总统候选人竞选、全国选民投票选出总统“选举人” 、 “选举人”成立选举人团投票表决正式选举总统和当选总统就职典礼等几个阶段。预选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第一阶段,通常从大选年的年初开始,到年中结束。预选有两种形式,分别是政党基层会议和直接预选。前者是指两党在各州自下而上,从选举点、县、选区到州逐级召开代表会议,最终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后者在形式上如同普选,一个州的两党选民同一天到投票站投票选出本党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这是大多数州目前采用的预选方式。预选结束
2、后,两党通常将分别在七、八月份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最终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并讨论通过总统竞选纲领。全国代表大会之后,总统竞选活动便正式拉开帷幕。这一过程一般要持续至周。在此期间,两党总统候选人将耗费巨资,穿梭于全国各地,进行广告大战、发表竞选演说、会见选民、召开记者招待会以及进行公开辩论。此外,候选人还将通过多种形式阐述对国内外事务的政策主张,以赢得选民信任,争取选票。全国选民投票在选举年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第一个星期二举行(年是月日) ,这一天被称为总统大选日。所有美国选民都到指定地点进行投票,在两个总统候选人之间作出选择(在同一张选票上选出各州的总统“选举人” )
3、。一个(党的)总统候选人在一个州的选举中获得多数取胜,他就拥有这个州的全部总统“选举人”票,这就是全州统选制。全国选民投票日也叫总统大选日。由于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选举人团”制度,因此总统大选日的投票结果,产生的实际上是代表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位“选举人” 。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根据美国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选举人票的数量,体现州权平等原则,根据各州在国会的议员数量而定。例如,每个州都在国会有名参议员和至少名众议员,所以,任何州都至少有票。但人口多的大州,除了这票以外,众议员人数越多,选举人票数也就越多。年,美国宪法修正案批准华盛顿特
4、区可以像州一样有总统选举人。这样,美国国会有参议员(任期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 、名众议员(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 ,加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票,总统选举人票总共为票。一位候选人赢得的选举人票超过总数的一半(张) ,即当选总统。真正的总统选举是在月第二个星期三之后的第一个星期一举行(年是月日) 。届时,各州和哥伦比亚特区被推选出的“选举人”将前往各州的首府进行投票。获张选票以上的候选人将当选总统,并于次年月日宣誓就职。就职典礼是美国总统选举的最后一道程序,只有到当选总统于次年月日手抚圣经 ,宣誓就职时,美国的总统选举才告结束。在美国政治中,副总统不担任实际工作。他的公务是担任国会参议院主
5、席,但这主要是礼仪性的,因为他只有在参议院表决时赞成票和反对票相等情况下才投票。副总统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据总统的要求而定,一般无足轻重,如代表总统参加外国领导人的葬礼活动等。根据美国宪法,如果总统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总统接任总统职位。先当副总统是登上美国总统宝座的途径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有三位副总统在总统任期内接任总统职务。杜鲁门因罗斯福去世,约翰逊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别继任总统。此外,有几位副总统还当过总统候选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汉弗莱、蒙代尔和布什。美国副总统不是由美国公众直接选出的,而是由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挑选并经两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统候选人在选择副总
6、统候选人时首先要考虑此人的政治资历和条件,但主要看他在党内代表哪部分势力以便取得平衡,尽可能争取最大多数选民的支持。但大选结果不取决于总统候选人对副总统的选择,而是取决于总统候选人。年美国大选期间,许多美国人认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布什的竞选伙伴奎尔太年轻、不老练、不值得考虑,而认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卡基斯的竞选伙伴本特森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但大选结果,布什获胜当上了总统,奎尔自然也成为副总统。副总统候选人通常是国会议员,但参议员被挑选为副总统候选人的机会较大。原因是参议员一旦当选副总统,就担任参议院主席,这可加强总统与参议院的联系。另外,在总统大选日,选民还要在联邦范围内进行参议院和众议院选举。
7、根据美国年宪法,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院有议员名,任期年,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众议院议员名,任期两年,期满后全部改选。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更替和交接制度是每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封建王朝采用的是世袭制,资本主义国家采用的是普选制。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领导人更替和交接制度呢?因为列宁去世早,这个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解决。斯大林上台后,大搞个人集权和个人崇拜,没人敢触及这个问题,致使苏共始终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的最高领导更新机制。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苏共政治生活已经被称为 “老人政治” 。1982 年 11 月,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逝世,安德罗
8、波夫继任;15 个月后,安德罗波夫逝世,契尔年科继任;短短一年之后,1985 年 3 月,契尔年科逝世。苏共的高层职务事实上的终身制,严重阻碍了领导层的新老交替,其后果就是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和领导素质呈现出明显的递减之势,造成庸人治国、病夫治国的局面。终身制也使苏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挑选、培养、锻炼和考验最高领导层的接班人,使得那些在党内缺乏足够威信、理论修养较差、领导水平不高,甚至怀有不正当目的的人通过投机、钻营,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党的各级领导大权。这些人往往在面临重大转折关头或社会经济政治危机时,意志软弱不坚定,无能、无力、无方,甚至加速和加重危机的爆发和到来。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9、中的重要成员,中国共产党十分注意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针对苏共及当时中国共产党存在的事实上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提出要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干部离退休制度。虽然中国此前从未明文规定过领导职务终身制,但实际情况是干部的任职一般不受年龄、健康、任期的限制。1980 年 8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扩大会议,专门讨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问题。邓小平在会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的形成,同封
10、建主义的影响有一定关系,同我们党一直没有妥善的退休解职办法也有关系。 ”他还尖锐地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 ”1982 年 2 月,中共中央作出 关于建立退休制度的决定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这项制度对担任高级领导职务干部的年龄界限作出了规定。同年 4 月,国务院发布 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几项决定 的通知。随后,全国人大对国家领导人的任职届数作出了均不得超过两届的明确规定。从中共十二大开始,党章做出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
11、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这个规定也适合于党的领袖,但党章本身并没有明文规定领袖任职的具体届数。尽管如此,从邓小平同志开始,党的最高领导职务终身制实际上被废除。在中共十六大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 7 位常委除胡锦涛外,全部退出中国最高领导层,以实际行动开创了党的领导人任职两届的先例,不仅在事实上确立了领导人“到年龄退休制” ,还确立了“有限任期制” 。在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主动提出不再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标志着中共领导人的更替制度又向前进了一步。应当说,中国的领导人更替制度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西方是定期的换人换党,中国是定期的换人但不换党。一个制度
12、要想运转良好,不仅要具有灵活性,还要具有延续性。西方的制度有灵活性,但缺乏延续性,往往随着新政府的建立而出现大幅的改变。中国最高权力的更替实行的是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年龄限制、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 “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 “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制度的借鉴。这种模式综合了东西方制度的优点,避免了其缺点。一党领导,可以避免委托代理风险并能制订长期的发展战略,全国选拔和长期培养可以在“产生成本”不高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选出最优秀、最有能力、最有实践经验的人才,可以避免西方民主制度的“只会选举、不会治国”的政治平庸化,年龄限制和定期更替则可以带来新的血液,避免政治强人和恋权恋栈的出现。中共领导人和领导机构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每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每届中央委员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和中央领导人,在下届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继续主持党的日常工作,直到下届中央委员会产生新的中央领导机构的中央领导人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