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张孩子的小纸条震惊院士!中国年轻人正在被“吃鸡”们架空.库叔导读:2017 年夏天,某单位组织了一次慰问留守儿童的活动。当志愿者们把准备的书本和文具交到孩子们手中时,却意外收到了一张用稚嫩笔迹写下的纸条。 纸条上写着下面的话“叔叔我不喜欢你们带来的东西,我想要一个可以打王者荣耀的手机。或者以后你们给我钱,我们自己买喜欢的东西,你们带来的书和文具,我们不喜欢,谢谢。 ”志愿者们没有给孩子们送去手机,他们开始反思要如何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提供精神关怀,而不是简单地馈赠物品,怎样让他们多一些健康的活动,而不是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中。该事件也引起了科研工作者们的关注,中科院院士焦念志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接
2、受采访时,表达了对网络游戏玩家日益低龄化的趋势深感担忧。 “父母管教和良好教育的缺失,让留守儿童缺乏为他们提供识别、判断、控制网络不利影响的外部支持。这时候,网络游戏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会更大。 ”一些受访院士还希望借助媒体平台,呼吁有关部门全面推行网游实名注册制并对网游设立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加强互联网企业、平台对网游广告管理,同时号召家长放下手机,给孩子多点陪伴、多点关爱。院士们同时倡议,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在每年六一儿童节当天,网游运营服务商能够在某个时段暂停服务器运行,各大网络平台能够主动屏蔽网游内容和相关链接,让孩子们过一个没有网游、充实而阳光的节日。院士们的呼吁不无道理,当下,
3、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 14.1%,人数约为 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 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 1858.5 万。 同样在悄然侵蚀着孩子们身心的,还有各种无孔不入的邪恶动漫,这些充斥着色情、血腥、恐怖、猎奇、变态等异质文化元素的内容,甚至堪比“邪教”洗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极为复杂深远。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多次下发整治网络游戏市场的文件,对邪恶动漫的整顿、肃清工作也正在加强。前不久,全国妇联、中央文明办等 8 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庆祝
4、2018 年“六一”国际儿童节的联合通知 ,再次强调将加大对游戏、文学、直播、视频等网络精神产品对少年儿童影响的监管整治力度。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 而如今“网瘾”已不是少年儿童的“专利,当下成年人对于以动漫、网络文学、直播、小视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内容产品的痴迷,更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 我们需要认清现状,找到根源,才能寻求解决办法,切不可一刀切的“一禁了之” ,陷入“越堵越沉迷”的怪圈。 编辑 | 谢芳本文由瞭望智库综编自中国教育报 、 半月谈 、央视财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1 醒醒吧, “甩手父母”们在江西新余人民医院儿科,每天都有很多前来就诊的小患者。记者注意到,在等
5、候区和输液区,几乎三分之一的家长都在用手机、ipad 给孩子看动画片或者打游戏,把电子产品当做了缓解病痛的无奈之举。记者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也经常用电子产品哄娃。根据共青团中央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儿童“触网”年龄愈发提前,其中,6-10 岁占比超过六成,且八成以上都具备较强的网络能力。一项对 05 岁幼儿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智能手机使用率为 80.4%,越来越多的家长将智能电子产品变成了孩子的“电子保姆” 。网络电子产品时代还催生出一种“隐性失陪”父母,虽然陪在孩子身边,但心思却在刷朋友圈、打游戏上,孩子们看到父母这样,心里会是怎样想的呢?小孩 1:他看手机然后我(也)总想看。小
6、孩 2:聊天,玩朋友圈,看抖音。孩子 3:我和弟弟说你为什么拿着手机玩?我妈之后就会说我就玩一下。我就想手机难道比我重要吗?小孩 4:我一个阿姨,有一天,她在那里玩手机,她孩子才一岁多,她们家又烧了一壶水,小孩就走过去把那壶水打泼了,手上全部都是疤,我阿姨特别后悔。2017 年,一个网络平台做了一项“亲子陪伴”调查,对近 6 万份家长和100 万份学生样本进行了统计,在“你陪伴孩子的主要方式“这项调研中,有 53%的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能参与到孩子正在做的事中,36%的父母以旁观为主,还有 11%的父母则主要忙自己的事。在“跟孩子在一起时,你会经常看手机吗?”这项调研中,从来不看的家长只有
7、7%,经常看的有 27%。可见,手机已经严重“侵占”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很多家长的陪伴只是一种“物理陪伴”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栏目视频手游风靡中小学从哄娃利器到父母的行为示范,再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孩子正在被一步步推向电子屏,而这也产生了一些新问题。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放学就有许多小朋友迅速拿出手机,低头打起游戏,有的甚至一路都在低头打游戏。以“王者荣耀”或“吃鸡”等游戏为例,按每局半小时计算,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孩子,他们每天要打五局以上,也就是在游戏上要花两三个小时,有的甚至要玩十局,就是 5个小时。更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孩子不仅在课下打游戏,还偷偷在课上玩,越来越多孩子沉迷其中。电
8、子产品开启“宅童”时代沉迷游戏,也催生出了越来越多的“宅童” ,这些孩子喜欢猫在家里,跟网络中的虚拟人物做朋友。今年四年级的小杨就是其中之一,一到周末,玩网络游戏就是他最喜欢的事情。小杨:基本上一天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间里面也要玩。记者:休息也不出去跟朋友聊天?小杨:不出去。记者:为什么不出去?小杨:我觉得外面没什么好玩的,而且又累,太阳又晒,我比较懒。记者:那什么最有意思?小杨:就把自己关在家里玩玩游戏什么的,我懒得出去。 在小杨看来,游戏也有社交功能,比起现实世界的社交,他更喜欢虚拟世界里的朋友。小杨:在游戏里面认识了很多聊得来的朋友。就像个社交平台一样可以加很多好友,没事的时候就会在 QQ
9、 上聊一聊技能怎么发射,或者聊游戏更新了,哪些(英雄)更厉害呀等等。很多次就是他们发个信息给我,我只要有时间就跟他们一起上线打游戏。数据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其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 25.4%。同时,我国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等成瘾行为有加剧趋势,24%的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达到 2-4 小时。孩子沉迷网络,家长也有责任。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打扰自己,常常把手机当“电子保姆” ,让动画片和手机游戏陪伴孩子长大;如果家长自己就是“手机控” “低头族” ,怎么能指望孩子管住自己?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要做到。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看看自己上网的方式是否
10、合理、使用的内容是否积极,给孩子树立榜样。另外,平时培养孩子健康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说多陪孩子一起出去做做运动,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很重要,切勿做“甩手家长” 。2 成瘾性电子游戏将摧毁我们的新生代相关数据显示,2017 年中国游戏用户规模达到 5.83 亿人,过去 5 年,手游用户数从 9000 万增长至 5.54 亿,而青少年成为游戏主力用户之一。今年 3 月 3 日,湖南初中生小韦(化名)离家出走后投河溺亡,年仅 14 岁。小韦母亲在朋友圈写道:“孩子们要从电子游戏中走出来,虚拟的世界将会摧毁你们这一代。 ”沉迷游戏后,小韦变得不想读书,玩得开心了连饭都可以不吃。 “就像抽大烟过瘾,打完
11、后就高兴了。 ”因为成绩下滑,又缺乏现实沟通,沉迷游戏让小韦的压力循环累加,终致轻生。近年来,类似因成瘾性电子游戏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的案例屡见不鲜。去年,17 岁的广东青年小刘窝在宿舍连续玩网游 40 多个小时罹患脑梗;杭州 13 岁男孩因玩“王者荣耀”被家长训斥,后跳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医院时还要求登录手游账号;湖南慈利 23 岁女性被年仅 15 岁的初三学生残忍杀害,只因后者沉迷于暴力网游,想体验在现实中杀人的快感广东一所高校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针对 518 名中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游以暴力题材为主。玩家对暴力网游接触量越大,则越倾向于认为世界是丑恶的
12、、他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同时对暴力的赞同度也越高,倾向于采取暴力行为解决矛盾冲突。记者调研发现,目前,受成瘾性电子游戏影响的群体呈现出低龄化、边缘化两大特征。低龄化00 后甚至 05 后被称为“数字化原住民” ,一些经营者在设计、运营成瘾性电子游戏时倾向于针对低龄群体。江苏省电子竞技运动协会副会长孙紫阳说,业余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往往比专业选手更容易对游戏成瘾,因为缺乏辨别力,游戏的设计能持续给他们以精神刺激,获得巨大快感。边缘化成瘾的青少年存在一些共性,如现实世界社交面窄、少有其他获取娱乐的途径等。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振宇介绍,临床发现游戏上瘾的孩子社交能力差,在现实世界中
13、找不到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这是农村、县域留守儿童成为重灾群体的原因。复合成瘾、虚拟代入, “电子鸦片”终成社会毒瘤。成瘾性电子游戏对青少年的巨大杀伤力有两大主因,一是复合成瘾难以断根,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持续的负面影响;二是游戏构建的虚拟世界,以粗暴甚至错误的规则冲击误导了未成年人三观,埋下严重社会隐患。复合成瘾形成恶性循环。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旭辉介绍,游戏成瘾往往伴随交际成瘾、色情成瘾、赌博成瘾等,存在“共病”风险,如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有的甚至潜伏自杀风险。更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一些游戏成瘾者交流能力退化,现实沟通出现障碍。随着网瘾加深、沉溺
14、时间变长,退化、障碍愈演愈烈,导致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感更强,形成恶性循环。受访的一位学者曾长期跟踪一位网瘾患者,因网瘾高中辍学,后通过治疗有所好转,考上大学后又因网瘾逃课、挂科被强制退学,再次戒瘾后又突击考上大学,却第三次因网瘾被退学。虚拟世界入侵现实,给社会“埋雷” 。例如,一款虚拟恋爱的手游上线一个月下载量突破 3000 万。将游戏中的虚拟纸片人称为“老公” ,不断充值提升亲密度,花钱只为睡前听“老公”语音这些行为在低龄玩家中并不少见。情感文学作家陆琪认为,通过游戏设计让玩家产生恋爱愉悦存在伦理风险, “尤其是未成年人,如果在虚拟世界获得过高的恋爱情绪满足,代价将会非常沉重” 。事实上,以二
15、次元文化发源地日本为例,当下的低婚率与无子化问题已经严重到需要政府出面干涉。一些游戏虚拟世界推行暴力为王、强者为尊,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典型的丛林法则。有学者指出:“网瘾者将虚拟规则代入现实,一旦情绪失控,会对社会构成重大危害。 ”2017 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 2036.1 亿元,同比增长 23%。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放任游戏产业对青少年精神世界“无底线”入侵,那么,一时的产业利润将无法弥补日后难以估量的社会危害“无底洞” 。3 邪恶动漫堪比“邪教”当家长们以为孩子正在接受经典动漫熏陶时,很难想象他们看到的可能是心目中圣洁的偶像、快乐的天使被猥亵、被开膛破肚的画面。而当孩子们谈论
16、“肉番” “重口” “黑化” ,家长们也未必知道这些都是邪恶动漫的标签。邪恶动漫集合了色情、血腥、恐怖、猎奇、变态等多种异质文化元素,本该是对未成年人严防死守的东西,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却无孔不入。在搜索引擎上输入“邪恶动漫” ,结果显示有近 800 万个。其中涉及多个动漫网站、APP 终端。点击这些链接,显示的动漫画面往往不堪入目、恐怖惊悚。一批国外邪恶漫画画手,拥有相当体量的粉丝。在捆绑囚禁、虐待虐杀的画作下,多有“刺激”等评论。国内一批动漫博主或画手为了吸粉,也出现一定程度的跟风传播或本土化“创作” 。如新浪微博上的一名动漫博主,经常分享一些恐怖漫、脑洞漫和猎奇漫。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
17、年来说,邪恶动漫的影响极为复杂深远,教唆其形成反社会反人类人格,堪比“邪教”洗脑,毁童年、毁三观甚至毁终生。今年 1 月份,身为母亲的大学老师“mom ”在微信上痛诉“一群可怕的变态正在锁定我们的孩子”“孩子喜欢的很多动画片,被一群居心叵测的人和组织进行二次创作 ”“YouTube 上,以儿童特别是幼童为目标的、明显少儿不宜的荒谬视频,大量、广泛地存在”广东佛山一名中学教师赖奕洲说,他曾经教过一个非常喜欢日本二次元文化的学生,后来发现其得了严重的焦虑症和一定的抑郁症。据说她经常看那些恐怖动漫,然后经常做噩梦。还有家长提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主动搜索邪恶动漫,而是无意中点开,也可能是平台主动推送,孩子觉得“有趣”“刺激” ,就继续看下去了。一位 16 岁的受访男生坦言,他主要通过综合性的网站或论坛接触到邪恶动漫视频。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