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强文化建 设 做好“文化经济” 大文章历史反复证明,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和凝聚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旗帜,是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渗透在经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特别随着当今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甚至一体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将越来越突出,经济竞争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如何能增创新优势,继续加快发展是摆在当前的重要问题。正是在这关键时期,我市从战略高度上提出了打造文化新城的战略目标,实行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以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
2、这是我市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 实际行动,是应对新的技术革命浪潮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举措,是富民强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一定要认真看待和把握文化经济发展的态势,深刻认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把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做好“ 文化经济 ”这篇大文章。一、统一思想,增强文化发展意识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一刻都离不开文化。特别是当今,文化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
3、的潜力和后劲。为此,我们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增强文化发展意识,不断加加快文化建设、打造文化新城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要增强机遇意识。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加快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对于文化建设来说,也要如此。当前,文化建设正面临很多难得的机遇。首先,文化的战略地位正逐步提高。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提出要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做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我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新要求。这充分说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已得到全社会的肯定。重视文化,发展文化,已成为当今的潮流和趋势。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人们的消费重
4、心将从吃穿住行逐步转向文化、教育、娱乐等精神产品,文化消费需求的扩大必将拉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将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0 后,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而且必将成为对外开放的一个新的领域。在历史发展的机遇前,我们一定要开拓进取,乘势而上,迅速掀起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二要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样文化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获得不断发展。首先,要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加快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文化建设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主要靠政府包办,单位
5、内部也缺乏动力、压力和活力,致使文化发展困难重重。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影响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运作机制。其次,要高度重视艺术创新。一项艺术没有创新能力的,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所以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弘扬主旋律,积极提倡多样化。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仅在内容上要创新,而且在表现形式、传播手段、营销机制等方面也要进行全方位创新。此外,还要加
6、强技术创新,推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特别是推进信息产业与有关文化产业的结合,运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开辟文化发展的新天地。三要增强产业意识。文化是事业,更是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文化建设走产业发展道路是必然要求。但是,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文化事业看作非生产性行业,文化基本上成为政府免费提供给群众的福利。而且在这种体制下的文化产品生产很少注意研究人们的需求,导致文化需求和供给的矛盾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文化单位全靠财政拨款是难以生存,更是难以迅速发展的。为此,必须牢固确立产业意识,克服“等靠要” 思想,努力开拓经营,通过市场运作,获得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发展是硬道理,靠自己发展
7、更是硬道理。我们既要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又要看到文化也是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建设的突破口来抓,立足自身优势,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做优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动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四要增强效益意识。文化产品既有一般商品的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我们不能只用经济效益一把尺子来衡量一部作品的好与坏、成功与失败。但就大多数文化产品而言,如果没有市场覆盖面和市场竞争力,就意味着
8、没有观众读者,也就谈不上好的社会效益。所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应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一个地方来说,在正常情况下,文化产品生产应该讲投入产出,讲成本核算,否则,就难以维持文化的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甩以我们要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必须研究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创造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并积极地引导文化消费,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中实现文化资源的增值。二、兼顾并重,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范畴广,种类繁多。要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就要做到兼顾并重,充分发掘和发展本地的文化资源,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本地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事业才可得到全
9、社会的认同,获得长足的发展。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实行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并重。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要发挥专业文化的优势,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同时,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普及群众文化,把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要坚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精神组织专业文艺创作,突出抓好具有时代精神与本地特色的文艺精品创作;稳步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加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整合社科研究资源,强化文化新城建设的学术和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工作,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
10、、广场文化,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活动内容创新、活动组织创新、活动体创新,培养群众兴趣,吸引广大群众。还要建立健全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鼓励非文化单位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场所,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逐步实现人人享有文化服务的目标。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实行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必须强化城市文化辐射功能,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如果说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 和“骨”,那么文化建设则是城市的“气” 和“神”。城市的规划建设 要高起点、有特色,切忌 “千篇一律” 。要把文化建 设纳入城市总 体规划之中,合
11、理布局城市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点,逐步建成若干标志性文化设施或文化广场、文化街、文化带。城市小区也要安排配套的文化设施。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保护文化遗存的关系,充分利用富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环境主题。中心城市要发挥对外文化交流的龙头作用,重点办好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节庆活动。与此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状况,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我们要继续开展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经常性、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同时继续巩固和完善镇、村级的文化网络建设,用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实现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共同发展。全面
12、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实行整体推进与创造特色并举。在全市打造文化新城的进程中,各镇区既要按照全市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各项文化事业,又要研究和发挥比较优势,创造特色,形成个性。特色和个性是一个地方的“名片” 。在我市有可园、鸦片战争遗址等重点文化遗产,同时还有戏曲、醒师、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具有浓厚的东莞特色。这些都是无形资产,会带来可观的效益。各镇区要在继承、保护的基础上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我市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同时要利用各镇的地方特色,充分挖掘产业文化优势,打好“名人牌” 、“名品牌”、 “名节牌”、 “民俗牌”等,进一步提升镇区的文化品位。总之,通过分类指
13、导、上下联动、优势互补,形成全市整体推进又各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实行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必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没有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难以持续快速发展。为此,要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逐步扩大市场准入,鼓励多元投资,繁荣文化产业。要加强力度引导本地企业争创名牌,经营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以管理保障和促进市场的繁荣。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文化产品生产、传播的宏观调控。要健全监督机制,提高执法水平,坚决打击一切不健
14、康的文化活动,使文化市场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三、真抓实干,加快文化新城建设步伐加快文化新城建设步伐,就要建立促进产业发展的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管理体制从适应向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就是要使文化体制适应发展产业和壮大事业的要求。没有这样一个新的体制,文化产业是发展不起来,事业也壮大不起来的。我们要结合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从办文化向管文化、从管具体向管宏观、从着眼“小文化” 向发展 “大文化”、从就文化抓文化向经济文化一体化转变。要着眼于大局,着力于抓大事,切实加强科学规划、宏观管理、政策引导、条件保障等,为全社会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要在确保党管意
15、识形态的前提下,大力推进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重点保障:对公益经营性文化单位,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对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独立核算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加快文化新城建设步伐,就要推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促进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经济文化一体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没有文化的经济是粗放的经济,是缺乏竞争力和难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经济中文化含量越高,就越有竞争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也是经济,文化也是生产力。我们要跳出就经济抓经济、就文化抓文化的思维定势,坚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把文化发展
16、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部署、一起实施。同时要建立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文化工作的评价考核,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加快文化新城建设步伐,就是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加快文化新城建设的合力。建设文化新城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这就需要加强组织,强化领导,健全机构,形成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文化新城的建设中来。文化部门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群众积极性,因势利导地发展群众迫切需要、喜闻乐见、基础较好的文化门类和设施,引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
17、;教育部门要把文化艺术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加强艺术教育,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使学校成为当地的文化中心;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行业协会要发挥各自优势,建立健全各自的文化阵地,加强对本系统文化工作的部署,精心组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要把建设文化新城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乡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发展文化事业,活跃文化活动,共同推进文化新建设。新闻单位和大众传媒要大力宣传文化建设先进经验和典型,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全社会营造加快文化新闻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快文化新城建设步伐,就要着力建设高素质的文化工作队伍,
18、培养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加快文化新城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构筑文化人才高地。为此,要改革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吸引海内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前来参加建设。同时,要建立本地文化人才培养体系,大力培养精通某一领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拔尖人才,形成一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提高原创文化竞争力的骨干队伍;大力培养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的职工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产业劳动大军。当前,还要十分重视培养造就文化产业领域的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能将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有机整合的文化企业家。要引进一些既懂文化工作又精于经济管理的人员,充实到文化事业单位中去。同时,从事文化管理工作的同志也要主动学经济、学企业管理、学市场开拓,使自己尽快成为文化经营管理的内行。总之,进入新世纪,面对文化全面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全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