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鲁迅小说的语言特色摘要:翻开近百年来的历史,我们看到,在文化战线上继往开来成为一代风范的,首推鲁迅。毕其一生,他以其非凡的贡献参与了一代历史的创造,成为一个时代特定的人格代表。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创出的作品,在海内外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在新的时代仍不断展现着它们难以磨灭的现实意义。而在他为数不多的小说中,创作出的阿 Q、祥林嫂、孔乙己这些形象,堪称现代的语文作品中的典范,至今仍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走进这些人物形象,我们不难发现,鲁迅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正是刻画人物形象,展示其性格的重要手段。本文试从这一角度,谈一谈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一、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展现人
2、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特色。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它要求作家用最精炼、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鲁迅的笔下,常常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不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水,朴实自然。例如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出场时的肖像描写,反用寥寥几笔,便使人物神情华肖,栩栩如生:“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它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3、叫人半懂不懂的。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寥寥几字,看似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神奇的地方,然而却抓住了孔乙己与别人不同的特点,把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经济及社会地位揭示了出来。 “站着喝酒”说明他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属于“短衣帮”的;“穿长衫”则表明它是读书人,与“要酒要菜,慢慢地坐着喝的“长衫”客有某些共同之处, “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个是这样的身份特殊的另类。他喝酒的方式与衣着的不相称,反映出它的经济地位和思想意识的矛盾:从经济上说,他的地位很低,是属于“短衣帮”的;但在思想意识上,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仍然把自己看成高人一等的“读书人” 。接下来描写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
4、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从脸色上看,说明他生活很艰难。从“伤痕”上看,暗示他常遭凌辱,从“乱蓬蓬”的胡子上看,表明他生活落魄潦倒。而他那件“又脏又破,似乎是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则说明他又穷又懒,而对这件“又脏又破”长衫,为了显示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他一直没有脱下,揭示了他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则表明他卖弄“学问” 。从以上分析我们看到,鲁迅反用粗线条的勾勒,就活灵活现地把一个迂腐落后、贫困潦倒的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鲁迅曾经说过, “要极节省地画出每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细的再逼真,也毫无意
5、义。 ” 鲁迅在这里所说的“画眼睛” ,实际上也是我国传统的小说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鲁迅这段话强调的是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要紧紧抓住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发展变化的眼睛来写,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灵魂。这种手法的运用,在鲁迅的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例如,在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达十二次之多,通过描写眼睛的发展变化,揭示其悲剧的性格及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悲惨命运。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重要特点之一。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
6、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请看下列句子:1、 “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2、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3、 “读过书, 我便考你一考,茴香里的茴字,怎样写的?”4、 “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 ”5、 “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吗?”6、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 ”7、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8、 “这下回还吧,这回是现钱
7、,这回酒要好。 ”9、 “不要取笑!”10、 “跌断,跌,跌”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 ,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从他主动教酒店小伙计“回”字四种写法上,又自然地流露了
8、他故弄玄虚、标榜自己的迂腐思想;从他跟小孩子的交谈中,我们又看到他孤苦无靠的寂寞和他心地的单纯、善良的一面。孔乙己这些个性化的语言,进一步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地塑造更趋于完美。三、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小说比较突出的语言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 。 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
9、可惜。 ”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面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嚷的,夹着湿透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墨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
10、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这两段文章,一般是动态描写,一段写静态描写,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十分准确、生动的。 “跳”和“拨”这两个词,准确地把少年朋友们急迫心情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因为得到大人们的恩准,终于可以去看戏了,大家非常高兴,便急不可耐地“跳”下船去,也用不着互相推托,双喜和阿发便主动承担了“拨”篙的任务。接下来,“陪”和“聚”也用得很合适。因为“我”是客人,大家对“我”都很客气,很友好。就连年幼的也都主动地“陪”着“我” ,不让“我”寂寞。“聚”字则把少年朋友们亲密无间、团结融洽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且还使人产生船离触石的感觉,犹如身临其境。接着“飞”字,则进一
11、步把朋友们那种急切心情和船速之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四、善于吸收人民群众方言口语,熔炼文言文中有生命的词汇及尝试性地采用了一些外国词汇等,也是鲁迅小说语言的一大特色。鲁迅是非常重视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他曾经说过:“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我认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能的确听懂的话” 他还说:“以文字论,就不必在旧书里讨生活,却将活人的唇舌作源泉,使文章更加接近语言,更有生气。 ” 在这里,鲁迅反复强调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吸收那些有生命的词汇,使文章更加有生气。在这里,我们在鲁迅的小说中就发现不少的绍兴方言,这些
12、方言经过严格地选择提炼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如阿 Q正传中的“老鹰不食窝下食”,“兜搭” , “肚里一轮” , “进去” 。 狂人日记中的“拿过嘴” , “白历历” , “老谱” 。 祝福里的“眼珠间或一轮” , “回头人” 。 孔乙己中的“荐头” , “粉饭” 。 药中的“拗开” ,“乖角儿” 。 离婚里的“团头团脑的” , “杀头癫皮狗吃糖拌饭” , “夹胳一嘴巴“, “三茶六礼” , “打顺风锣” 。 肥皂里“眼睛生在额头上”等等,这些都是方言,是从人民群众口语中熔炼成的,不但读起来生动活泼,意味深长,而且使人物的话语和姿态显出地方色彩,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在鲁迅的小说中
13、,还有不少词语是从文言文熔化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鲁迅的作品中,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讽刺效果,作者有意识的在白话文中掺杂了一些文言词句。例如:“未庄老例,看见略有些醒目的人物,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现在虽然明知道是阿 Q,但因为和破夹袄的阿 Q 有些两样了。古人云: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所以堂信、掌柜、酒店、路人,便自然显出一种敬的形态来。这里的“是与其慢慢也宁敬的”和“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看”是有意识插入的文言词句,目的是讽刺诸如掌柜、酒客和一般市侩之流。因为只有他们才喜欢卖弄这些文言词句,以显示自己的高雅、有文化。在这里起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鲁迅为其他作家在白话文创作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做出了典范,也为丰富现代汉话词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注释:鲁迅评传鲁庆瑞著 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1年第一版鲁迅论外国文字 福建师范大学编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82年6月第一版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 倪大白著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78 年12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