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文化活动与地理环境文化产生于人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并在人类不断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得到发展和进步。人类的文化活动必然产生、发展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必然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类 文化- 环境共同构成了特定的地域文化系统。第一节 地域文化系统的构成一、人文化系统环境共同构成地域文化系统地域文化系统的结构就是人类活动、文化系统和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构体系。文化系统是人与环境联系的纽带,人通过文化系统对环境产生作用,环境又通过文化系统对人产生作用,其相互机制表现在文化与环境、
2、文化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二、文化与文化系统(一)文化的概念与组成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或社会文化) 、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1)物质文化: 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 具体的器物 器物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体现在器物中的精神、欲望、智慧、爱好等 物质文化的特点物质性: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产品,反映创造者的主体意识。 基础性:人类社会、其他形式文化存在和发
3、展的基础。 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该时期文化的标志,石器文化、青铜文化、铁器文化 时代性:与物质生产的技术发展有关。2)制度文化:社会文化或行为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各种制度:政治、经济、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 行为规范(非正式制度):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行为习惯(尊老爱幼等) 。 正式制度:由权威机构颁布实行的正式条文。 组织机构:实施制度的组织机构制度文化的特点:强制性和权威性。 动态性。随着物质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性。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当在人们观念中影响深刻并形成理论体系后,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随物质文化变
4、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3)精神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 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的特点: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地域)具有不同的特点 从结构上看,文化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文化是上述“三位一体”的统一,如一座建筑物(民居)它是由多种材料建成的,是属于物质文化,但典型的民居多由四合院甚至几个四合院组成,反映中国传统的大家庭制度,几代同堂,这种格局属家庭制度文化;民居内的各种摆设、建筑装饰等属于艺术产品,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文化。这样我们从建筑物中可以看到物
5、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者的有机结合的典型,可以说是文化的“三位一体”。(二)文化系统文化因子 文化丛 文化系统 文化区 文化圈 文化因子。因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既可指某个行为因素,也可指某种生产工具,某种思想、观念等。文化从。相互联系的文化因子于一个有机统一体中构成文化丛。文化系统。在一个地域内,各种具有地域特性的文化丛之集合组成了一个文化系统。文化区。从属于某一系统的人们所居住的特定地域称为文化区。文化圈。一组相关与相似的文化区在空间上连续或不连续的分布构成文化圈。例如:耕地是一个文化因子耕地、播种、锄草、施肥、灌溉、收割、晾晒、储藏等则构成耕作文化丛。(三)地域文化系统的特征 自然
6、环境是地域文化系统形成的基础从个体角度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个人的信念和知觉、价值观和准则及行为有塑造作用。对社会而言,地域文化系统对社会起着整合或非整合的作用,文化的社会整合是指某一社会群体认同共有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行事方式。第二节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一)直链型文化生态关系环境决定论学派认为, “人基本上是自然环境的消极产物,人是可以由自然塑造的泥土。” “环境(自然环境)现象对所研究的文化行为的起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主导作用。 ”在这一研究方法中环境被认为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过程。环境以单
7、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着文化,环境对文化的作用是因果直链型关系,即:ABC (二)网链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自然环境仅仅提供行为的某种可能性,或有某些方面限制人类的文化活动。在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要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文化与环境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因素网络。即:A B、AC 、BC(三)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注重于人类环境关系中人对
8、环境物象、观念的研究,其目的是探索和环境有关的人类行为动机。因此,只要揭示出人类对于其生存环境的观念,对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选择,就可以解释人对环境所产生的知觉决策的行为激励。(四)和谐文化生态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论。战后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已认识到,作为地球改造者的人对自然环境利用的主动性在日益增加,自然对人类文化活动的影响也更加明显。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把人看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地协调遵循的原则:动态协调、综合协调、长远协调、全球协调、科学协调、主导协调。协调论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协调性。二、文化与社会文化
9、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地域文化系统中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其相互作用过程是文化的整合过程。文化整合是指文化系统内各种文化因素、文化丛之间的谐调平衡关系。各种文化因子、文化丛之间是谐调的,就是整合,否则就是不整合。内整合:各种文化因素或文化丛整合关系构成文化系统或称文化地域综合体。地域文化系统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三成分的整合关系,即内整合;地域文化系统内文化整合的关系就象自然环境中各种自然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协调的关系,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出了限度,就会导致彼此之间的不谐调或不平衡,结果就会带来灾害。外整合:地域文化综合体文化与新文化的整合关系,即外整合。文化在时间过程中是不断变化
10、的,地域文化系统在时间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的文化传统,当外来文化影响时,总是经过一定时间与原文化传统相整合(不是照搬) 。这种地域文化的新整合,促进地域文化系统的发展。第三节 形成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文化源地是指某一文化事物(或现象)或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或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文化源地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区一、文化扩散文化扩散是文化现象的空间移动过程和时间发展过程的特征。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 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事物 (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 一地传往另一地 的过程文化传承:文化从 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 的文
11、化传播过程 空间时间1、文化扩散的类型 文化扩散可分为两种类型: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1)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 文化通过人群,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如同滚雪球那样,其空间分布也越来越广。 在扩展扩散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 传染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 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 刺激扩散 (sitmulus diffusion) 传染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 概念: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特点:目的性强举例: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师向学
12、生传授文化知识 等级扩散 (hierarchical diffusion) 概念: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到低或者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特点:层次性强举例:苏格兰威士忌酒最初由下层社会传入上层社会 中央会议精神的层层传达我国购买家用小汽车的顺序是先高收入家庭,而后是普通家庭刺激扩散 (sitmulus diffusion)概念: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另一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摒弃了具体形式的扩散过程。特点:文化形式变化大举例:滑冰到滑旱冰的演化 中国科研人员将电脑英文操作系统改为汉字输入系统登山运动到攀岩的演化(2)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指具有
13、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团,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去,就把这种思想、技术带到新的地区。 如:唐人街的华人文化一.单项选择:1.企业在另一地方设厂的同时,也将企业文化传到该地,这种现象属于 ( )A.传染扩散 B.等级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2.下列文化扩散属于等级扩散的是( ) A.7 世纪中期,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B.南方人滑旱冰娱乐方式的兴起C.欧洲移民将欧洲的宗教、生活方式带到了美洲D. 7 世纪中期,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设立太学,地方设立国学3.清朝初年,人口大量增加,人们希望种植产量更高的农作物,就在这个时期,甘薯的种植由福建、
14、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这种文化扩散方式是 ( )A.等级扩散 B.传染扩散 C.刺激扩散 D.迁移扩散判断下列文化传播属于什么方式:1.电脑进入中国时,先由高校科研人员掌握,而后普及到家庭等级扩散2.17 世纪末,沙皇彼得大帝时期,西欧文化向俄国的扩散传染扩散3.西伯利亚人受南方驯养牛和马的启发,开始在家乡驯养鹿刺激扩散4.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文化传承(二)文化扩散过程1扩散的动因。 一种文化特征、一个文化因子、甚至一个文化系统,只要它有价值,有意义,便会为人学习、仿效和接受; 人类对幸福(体现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懈追求,即是创造文化的原动力,正是它促进了人类的相
15、互交流; 每一次具体的扩散过程都有其具体的原因。2文化扩散的阻滞文化扩散阻滞,有自然阻滞和文化阻滞两类。自然阻滞:例如海洋和沙漠,它们增加了文化扩散的实际距离。还有其他地形要素例如山脉和沟谷,历史上就成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障碍而导致了文化的孤立与封闭。例如: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两侧的文化差别很大,原因在于喜马拉雅山和撒哈拉沙漠的阻隔。文化阻滞:文化传播有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遇到某些障碍因素阻挡其向外传播。由于某种传统文化的禁忌、习惯,政府的法令、限制或自然环境的隔阂,常常使某种思想、创新、方法不能被接受或采纳。例如,由于我国偏远地区的居民中传统的生育观念的制约,使得计划生育的开展在此类地区
16、的推广受到严重阻力。3文化扩散过程中的文化接触。文化接触或文化涵化,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相接触,经过一段很长时间,两者相互采借、适应,彼此发生了改变。文化扩散、传播的结果是导致新文化的移人,并与移入地区的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融合、同化,以致最终产生替代原有文化的新文化。 文化涵化的关键特征:两地域文化接触的变数:(a)文化相异程度, (b)接触时环境, (c)优越和卑下,(d)接触媒介人物。地域文化改变的方向(方式):(a)代换, (b)附加, (c)混合, (d)退化,(e)创新, (f)抗拒。地域文化改变的结果:(a) “混合” 或“同化”, (b)合并, (c)灭绝, (d)适应。 二、
17、 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文化因子或文化从或文化系统) 的实际分布范围。它往往指一种文化因子、文化丛、文化系统的分布的地理范围。例如某种服饰或语言在地图上的分布范围,就成为该种服饰或语言的形式文化发布区。世界的法语分布区、中国的伊斯兰教分布区、美国的爵士音乐分布区等等,都是以某一种文化特征作标志而划分出
18、的文化区。通常所说的文化区指的是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具有以下特点(1)在同一文化区内,文化特征具有大致的均质性,但非等质,中心区和边缘区文化特征的性质有一定的差异。(2)形式文化区包括核心区和边缘区两部分。(3)形式文化区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4)形式文化区的边界具有过渡性。(5)两种形式文化区的交汇地带为文化的共存带。职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一个职能文化区不要求文化特征全面的一致性,而常常是政治、社会、经济职能的辐射区。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农场、一个教区一个学校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职能文化区的
19、特点:(1)职能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在空间上是均匀的。(2)每个职能文化区都有一个中心点( 节点)。如首都就是国家的中心点。(3) 每个职能文化区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构。如国界和政府。(4)职能文化区有时是相互重叠的。如不同报纸的发行范围往往是重叠的。乡土文化区:是在居民头脑中存在的一种区域意识,是对某一区域的文化心理认同,而且这一区域名称也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乡土文化区是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含义的地区,如我国习惯称呼的“老少边穷”,就是一种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在于: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市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的一致性。乡土文化区是
20、存在于人们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某种利益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在当地民俗中。第四节 文化景观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景象,这种异质性表现为自然风光的独特性外,还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差异上。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一、文化景观及其构成(一)文化景观的概念及特征1文化景观的概念景观内涵:景观一词来源于德文 landschaft,指风景画,指景物、景色。后被引入地理学,表达地域综合体。基于地理现象有两大类:自然现象与人文现象,景观相应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2文化景观的特征(1)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地
21、域单元、人文现象的总特征;(2)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3)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的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4)文化景观随时间发展不断变化,人类按其文化标准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并把它改变成文化景观,每个历史时代都对文化景观发展有所贡献;(5)文化景观完全不同于自然景观,自然景观是文化景观产生的基础、背景和依托;(6)文化景观具有一定的话语体系,能直观地反映一定的景观内涵,具有易读性的特点。(二)文化景观的构成物质文化景观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态,可被人们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文化景观。如聚落、建筑、服饰、人物、街道等。非物质文化景观是不被人们直接感知的、无形
22、的,但对景观的发展有重大作用的文化景观。如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关系等。此外,非物质文化景观还包括一种可以感觉到而难以表达出来的“氛围”,它象区域个性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是该地各种文化特征的综合感受,只有靠心灵感受和领悟才能真正深刻体味到、感受到。文化地理学家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聚落的布局、土地利用的格局、建筑风格。聚落布局是聚落中各种形式的房屋、道路以及其它特殊建筑物的排列在空间上的差异。土地利用格局反映了人们为经济和社会用途而划分土地的方法。建筑是人类思想观念的物质外化。建筑风格是形象最为鲜明的文化景观,建筑风格客观反映和记录了居住地的文化特征。二、文化景
23、观的研究斯宾塞和霍华斯 1963 年在农业的起源一书中对三个近代农业区的农业文化景观的研究惠特尔西在 1929 年提出的“人类相继占用说”,美国地理学家鲍觉民把它翻译成“文化史层说”。文化景观的发展方向既受制于自然规律,又受制于文化。文化创造了景观,同时景观又巩固文化。第五节 文化塑造地理景观一、文化的空间观念世界各地的人对事物各有不同的复杂认识,他们的认识与所处环境的各部分对他们的重要性不同。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对环境的认识是不相同的。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常常是不确切和不完全的,表现在这些认识并不是实际具体环境的确切的复制品。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是有选择的,包括那些对人来说是重要的或者人能加以区分的
24、因素。因此,对具体环境的认知性表述常常是失真的和程式化的。对于环境的认识真正是“心理上的”我们在心理范围内解释环境,在认识与感觉环境时也是有选择的、不完全的。我们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接收环境信息,以对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其处理结果储存在我们的脑子里。凡是有意义的、连贯的和合适的,当然都深受我们的文化经历的影响。二、透视环境价值观人们对环境的态度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政治、社会经济具体情形紧密相关。因此对文化的研究需要把文化置于现实生活的具体情景中,研究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随时间的发展其文化对环境理解的不同,人们会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塑造适合自我价值标准的景观。 总的来看;1)各
25、种文化在其对环境的取向上有很大的差异。2)对环境的认识不是固定不变的。3)不同的地域文化或地域文化系统的不同时期的特征是复杂的、变化的,有的时候也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三、文化的空间观念结构不同文化在理解环境空间时有不同的空间观念结构,一般情况下的空间认识线索,是按或上或下、或高或低的垂直空间向度,以及按距离他们或近或远的中一心和边缘的水平空间向度形成对环境的观感结构。 1.垂直空间向度在大多的宗教意识中天堂、尘世和地狱代表宇宙的垂直度空间。对人来说,宇宙有一个垂直度空间。我们趋向于把“上面”和“ 好”相等同,在我们讨论不 同历史时期人们对高山所持的敬畏态度中已经包含了这层涵义。 高度还同地位和肯定的事物联系在一起。2水平空间向度和中心概念对许多文化来说,地球的水平空间向度在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关于水平空间的非常普遍的观念是“中心” 和“ 边缘 ”的思想,许多文化是围绕着“ 中心”和“边缘”的思想来组织水平空间世界的,此外,还存在着一个普遍的认识,认为中心总是“好的”。四、地方感地方感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setting) 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主要包括地方依恋(placeattachment) 、地方认同( place identity) 、地方意象(place image) 和机构忠实(agency commitment) 等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