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史料分析能力的研究课 题 结 题 报 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新课标下高考考试的客观需要回顾 2012 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整份试卷材料非常丰富,在 20 道选择题中有 18 道使用材料。给我们的直观感受是新材料、新情境。受高考试题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几乎每节课都会有一定量的史料分析的环节,为了取得最佳训练效果,都想寻找新材料、有创新思维的经典史料。到底什么样的史料才是经典史料,是困惑高中老师的一个重要问题。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有图表、有重大历史事件的名人语录,有典籍、民谣。它们是经专家学者反复斟酌后选用的,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较
2、高的教学价值,是史料教学的首选。充分运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对学生阅读连续性文本、进行各种史料分析有着不可或缺的过渡和拓展作用。2.信息时代学生终身成长的需要历史教材中大量非连续性文本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注重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思维习惯、思维能力、思维过程来展示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所以加强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开发和研究运用,对于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史料分析的兴趣,有着极大的意义。二、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将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历史课,都会有史料教学的环节。近几年来的高考命题改革,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
3、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越来越显著,几乎是没有史料无以成题。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需要教师仔细甄别,挑选经典史料,费尽心思。其实教材中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是最佳的史料: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图、器物图、名胜古迹图、历史地图、数字统计图、文字史料等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是我们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非连续性文本对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个课题是由英国的历史教学界首倡的。20 世纪 50、60 年代英国的历史教学界出现了历史科的“无用且无聊的教育危机,面对困境,他们掀起了一股“新历史科”的思潮。那么如何获得
4、历史知识呢? 举措之一是注重发挥史料教学的价值。他们认为,史料教学(大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关涉历史教育之本质问题。非连续性文本更适合低龄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更能调动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如今这场改革已坚持数十年,不仅赢得了学生的欢迎和社会的赞同,而且,英国的历史科教育也彻底摆脱了危机。我国对非连续性文本在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从 2012 年火热兴起,2012 年相关论文 29 篇,2012 年以前还少人问津。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和小学数学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和史料分析整合的研究还没有。但对教材史料的研究运用早已随着高考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迅速
5、发展,教材史料主要分成多段材料的连续性文本和简洁明快、信息量涵盖广泛的非连续性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使用在追求高分数的功利形势下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四、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有了相关的史料,学生自己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地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资料,便是舍近求远,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非连续性文本的有效运用,既能方便有效利用教材,又能培养学生对非连续
6、性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课题是在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大环境下提出的,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旨在提高学生分析史料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适应性较强,具有现实针对性。(二)本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较强,阶段实施过程与目标都很明确,完成课题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三)进行课题实验的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对课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六、主要概念及课题的界定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非连续性文本:是一个新鲜词汇,它来自国际“”阅读素养测试项目。连续性文本,是由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本
7、。比如,大段的教材陈述。非连续性文本,包括图表、表格、清单。当前,非连续性文本越来越多的在高考试卷中出现,尤其对于高中的史料分析,这就需要增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机会,提高我们的史料分析能力。2.史料分析: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使用史料,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这就是史料分析。与“基础知识”目标相比, “史料分析”更具历史学科特点,是让考生“做一点历史家所做的事,学习历史家的论证过程” 。3.二者之间的关系:史料分析,既有直线型的连续性文本大段的文字陈述,更有涵盖信息量更多、知识点碎化的非连续性文本。历史教材中各种表格数据、人物插图、典籍、笔记、碑文、民谣等。这些都可以部
8、分的拿来作为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简洁、信息涵盖量大,需要读懂吃透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其内在涵义,这和史料分析对学生质疑、辨析、论证的思维要求殊途同归。七、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搜集分析,分类整合,寻求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策略,进而指导教师的历史教学工作。2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文本的研究,培养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进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1.搜集统计历史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分布,这些文本一般都具有直观性、具体性、生动性、形象性、实证性、典型性、可读性、探究性、趣味性等特点,分析非连续性文本有效利用的具体
9、情况。2通过历史组的教研活动,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研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分析成功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探究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能力的关系,探寻有效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策略。课题研究的方法:1.行动研究法。进入新课程教学的全体教师都是课题研究的实施者,课题组成员成员既是课题的指导者也是课题的实施者,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中行动,注重实践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2. 文献资料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课堂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研究成果,指导课题研究。3.调查法采用问卷、座谈等方法了解学生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意见,收集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反思和困惑
10、。4.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收集优秀教学案例,进行客观、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推广,不断提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的整合能力。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以及研究者个体对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进行回溯性的研究,探求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分析整合的最优化。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处理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等资料时的方法: 1.明确定位,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功能。纪实的照片、量化的表格等都有体现史实的不同功能。2.提出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提问的目的是:训练学生观察漫画、表格等非连续文本的能力,捕捉发现重要信息。提问有一重要前提,即设问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有的放矢。通过这样的设问让学生在此中掌握观察技巧,进而
11、形成解读史料的能力,授之以渔,为以后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提供方法。3.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探究历史。首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历史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作出判断。其次以图引思,引导学生发掘图片内涵,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在此中,教师的提问是起着引导、点拨作用的问题,必须有思维度和训练能力的目的。选用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史料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1.能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种直观而抽象的历史现象的呈现手段,其直观性,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便于理解;其抽象性,具有知识量大,信息丰富,能够总揽全局,运用得当,可引起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深入探究问题。2.能
12、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量化能力。尤其是非连续文本中的地图和表格在训练这两个能力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能展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历史素养。这方面体现在史地不分家,文史哲不分家,只要能拓展视野的,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非连续性文本皆可入选其中。八、课题研究过程、成果分析与课题反思1研究过程(1)整合相关材料,设计问卷,针对高一新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到学生对教材中、教材外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以及教材中和教材外连续性文本的关注等几个方面,共发放问卷 240 份左右,回收有效问卷 235 份,达到 99%,接近高效样本。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尤其是教材外非连续性文本更有
13、兴趣,尤其是漫画和名人轶事更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并不高,选择有兴趣一般的占到了 54.04%;选择很感兴趣只占到 10.95%;选择比较感兴趣的有 31.24%;不感兴趣占到 3.77%。由于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熟视无睹,因此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效果更不理想。通过调查研究,从中摸清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漫画与图表的兴趣及喜欢猎奇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了心理上的疏导,关注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创新运用,以及适时补充教材外原始文本的史料。提高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2)搜集理论知识和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就行整理归类通过知网等工具,搜集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运用的
14、案例,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并通过人员分工,对必修历史三本和选修历史两本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形成专题研究。(3)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史料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制作课件。通过实践,及时进行反思。上课前,把非连续性文本以自学质疑、活动探究、知识链接等方式糅合在学案中,引起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如三民主义的自学板块,既利用了教材中的时局图、同盟会的会员证,又适时添加了清政府近代与西方国家签订的 500 多个条约和赔款的数额等简短史料,用图说历史的方式替换掉填空题式的基础知识整理。图文并茂、简短精悍的非连续性文本立刻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充分调
15、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堂中在分析运用这些非连续性文本时,强调它们在教材中哪页哪个位置,再次引导学生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的关注并通过朗读、发问等方式仔细揣摩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课后组建历史社团。把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兴趣从对教材中的运用到创新制作,通过比赛,引导学生对画漫画、制作表格的兴趣。(4)材料整合与分析 针对教学中对非连续性文本史料的运用情况分析并加以总结,归纳筛选,找出经验和不足,不断调整,并做好跟踪记录。 2.研究成果: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以及非连续性文本的读书笔记和论文。下面对其逐一进行简单介绍。
16、(1)非连续性文本整理专栏和研讨课本专栏依托历史必修一、二、三和选修历史重大改革、重要人物评说共五本教材,通过查阅教材,对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进行了收集、整理,由于材料众多,为了避免杂乱之嫌,按课程顺序进行整理。并通过研讨课的方式和组内同事共同探讨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情况。(2)运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案例依据教学需要,在教学中利用非连续性文本进行史料分析的案例很多,组内进行交流分析的主要有罗斯福新政 、 美国 1787 年宪法等。其中罗斯福新政一课中笔者着重探究漫画在史料分析中的作用。而美国 1787 年宪法着重探究表格和图示在史料分析中的实效。(3)读书笔记通过大量的阅读,使我对非连续性文本与
17、史料分析的整合这一课题有了更深的理论认识,虽然课题是新的,但内涵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中早已熟悉,对教材中插图表格的运用分析也在教学中时有运用,只是不够系统,随意性很大。通过阅读,充分认识到对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挖掘运用的重要意义。对后期的教学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阅读了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对史料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历史意识有了进一步提高。(4)论文鉴于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整合运用,笔者撰写了媒介素养与高中历史教学融合路径探析等相关论文,为非连续性文本与史料的结合向纵深发展奠定基础。3.课题研究的成效(1)学生受益 在学期开始初期,对高一新生进行
18、了一次“历史学习中非连续性文本兴趣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态度。大部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没有兴趣,认为历史学习就是背背提纲,记记笔记。对于史料分析,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对史料分析也不再害怕了。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社团组建后,很多同学有这么一个感受:就是以前学习历史只是书本上的条条杠杠,是死的无用的知识。对史料分析题,就是照抄材料中的句子,瞎说一气。而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中的漫画及名人日记等的的搜集解读,他们意识到学习历史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是非常有意思的,对当下报纸杂志中的非连续性文本
19、多了一份历史的审视意识。看待问题更客观、更成熟。(2)教师受益 课题的研究,使教师积累了经验,总结了得失,有效提高了个人素质,不仅视野开阔,教学理念更新,还密切了师生关系,从引导学生猎奇的“漫画”到“表格”的讨论中,教师的知识面更宽了,教师成为课堂的推动者和创造者。通过课题研究,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并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2013 年 4 月积极参加连云区教育论文的撰写, 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整合的策略研究获得好评,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高中历史教学中媒介素养与史料分析整合路径探析等。3.问题思考: 课题研究的是高中历史课堂中非连续性文本域史料分析的有效整合问题。适时适度、正确选择一些历史漫画、歌谣等非连续性文本运用于教学可以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对于我们身处一线的历史教师来说,平时教学当中要多留意多收集多选择相关历史非连续性文本,充实历史课堂教学,盘活历史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学史能力,为历史教学开辟一条新途径。由于该课题才刚刚起步,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和运用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领域。小学语文阅读在这一方面做得比较扎实深入,值得我们借鉴,但在具体的学科内化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上,还需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