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就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 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它一方面重视树立学生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个人能力。比如在美国,每一名中学生在完成中学课程之后,必须完成国家教育规定中的一定量的社会服务时限,学校才允许其毕业。这一点,即使美国总统的子女也不能例外。在香港,无论大中小学生每年都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社会服务。在日本,学校的责任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农工商兵无所不学,衣食住行样样尝试。而在国内,这一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家
2、长害怕学生能力不行,学校唯恐耽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影响升学率。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先进国家的做法,要使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接轨。因为一个人毕竟要走进社会生活的大熔炉中,所以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学生将来应对社会生活所具备的各种技能,为切实走上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20 多年来,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强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非常重视技术立国、技术强国,在基础教育中开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类课程。进入 21 世纪,面对全世界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现代人必须具备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
3、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而这四种能力与人的劳动技能素质的养成是密不可分的。可以预计,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开发,人的全面素质中劳动技能素质将越来越重要。素质教育的思想表明:缺乏劳动技能素质的人才不能认为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现实理论是学校办学还是家庭教育的指导思想上都存在轻视劳技教育的情况。劳技教育的气氛不浓,劳技课不到位的情况确实存在,因此学生劳动技能素质比较薄弱不能令人满意,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在中小学生中有普遍性。现在学生一是缺乏劳动的习惯和理想,青少年学生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四体不勤不在少数,理想当工人、农民的实在太少,二是学生中确实存在高分低能和动
4、手能力比较差的情况,我国能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数理化竟赛,并得了奖、但无人参加世界奥林匹克技能大赛。这些情况表明轻视技术鄙视劳动的传统教育观念依然存在。所以劳技教育的任务非常突出地提了出来,如果我们年轻的学生劳技素质越来越薄弱的话那么我们民族智慧的传统就会丢掉。 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家庭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特殊的身份使得这些“小太阳”、“小公主”倍受宠爱,简直爬上了“贵族 ”地位。如果不从小学阶段入手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无论是对他们本人,还是对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后果都将是非常危险的。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此博有体会,为什么每年新入学的孩子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
5、是越来越降低。孩子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孩子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孩子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那么,作为教师、作为成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小学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国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小学生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学生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学生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
6、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自然角里放上劳动时用的工具、材料这样,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学生脑海里的劳动意识。其次激发劳动实践的兴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小学劳动教学也同样是如此。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的模仿、操作,课堂气氛就会枯燥乏味,从而会使学生感到烦燥、厌倦、劳累。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兴趣的不稳定性,运用多种形式,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劳动环境,使学生的劳动情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让学生在一种美的艺术享受中来学习掌握技能技巧。在这方面通常有这样一些做法:角色游戏。例如在指导学生实践“摆放收拾餐具”、“泡茶”等
7、,教师可找几个学生分别扮作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客人,然后让学生按一定要求模拟摆放餐具或端茶敬客。再让同学们检查评论。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感到生动有趣,乐意参加。现场实践,经验证明,小学生比较喜欢新鲜的场景和新奇的活动内容。现场劳动实践,身临其境,会使参加劳动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积极、主动、兴奋的精神状态,教学效果较好。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好这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或在学生动手实践时播放一些符合劳动气氛的音乐等。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及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环境里得到缎炼,受到熏陶。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注入”情感,从而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教织物洗涤,烹饪
8、,花卉与盆景课程时,积极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热爱劳动,树立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劳动来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将来更好地为让会创造财富。其三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孩子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如:学会进餐、穿脱衣服、洗手、打扫教室卫生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学生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能使同学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校老师会带领学生一起搞卫
9、生;午餐时让学生自己分发饭、菜;放学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整理教室,培养学生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其四是利用家长力量促进劳技培养。孩子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在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孩子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孩子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校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孩子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现代社会需要全面素质的人才。新技术时代已经使基础教育中加强实践教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国际潮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所述,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
10、育的一部分。世界很多国家在这方面都动了很多脑子,十分重视。如德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发达国家在学校里都有很好的劳技教育实践条件。劳动技术开鲜花 家政教育结硕果 浅谈如何在劳动技术课中实施家政教育绍兴市 王颖 家政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早接触的学习活动,凡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均包含在內。其范围涵概精神与物质两大层面,除了技能的学习,更有知识的学习、行为的养成与观念的建立。在日本,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所有年级的学生都要修家政课,专门教中小学生如何做饭,缝纫等家务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在我国,尽管很多小学生从小学学习思想品德,但学生的自理能力依然很缺乏。有些家长片面认为,劳动会耽误学
11、生的学习时间,他们不是积极地支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适当的劳动,而是过分地溺爱、包办,把孩子“供”起来、“囚”起来,致使学生养成懒惰、依赖、娇气等不良习惯。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但得不到发展,而且会使他们失去在劳动中发展智力、运用知识的机会。因此笔者认为家政教育进入小学生课堂,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学会生活、学会交流、学会感受,还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还可将自己学会的家政知识传授给家长。它是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重要部分。那么如何在劳动技术课中实施家政教育呢?笔者归纳如下。一、 让学生增强对家务劳动的责任感和贡献感。家务劳动是劳累的,是否同时又是美好的呢
12、?只要我们让学生明确认识劳动是人类生活的基石;而家务劳动又是整个人类劳动的重要部分,就会深切地感受到家务劳动之美。问题是从事家务劳动总是默默无闻,似乎没有创造什么,没有多大贡献。这使我想起了荷叶、莲蓬下面的藕。莲花是美丽的,莲子是好吃的,然而,人们知道,在淤泥中还长着藕,正是它,给荷莲以最基本的支持,自己居于泥中不声不响,年复一年地作出牺牲与贡献。这是何等高尚的品德!在劳动技术课中,我们可以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为了支持亲人,让亲人作出贡献,为了让亲人生活得幸福而在家庭里辛勤操劳同样是美好的。1、 问卷调查,增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意识。为了让“热爱父母”不再是一句空话,为了让学生懂
13、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也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一份问卷调查。关于学做家务当帮手研究问卷调查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班级 姓名 (1)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否需要参加家务劳动?a 干一点儿b 特别爱干c 从来不,理由: (2)爸爸妈妈做什么工作?这个工作有什么特点?下班回来常有什么样的表现?(3)爸爸妈妈都要做哪些家务?(4)你最喜欢吃什么饭菜?父母经常给你做吗?(5)你几天换一次衣服?谁给洗?你穿过妈妈亲手织的毛衣吗?(6)父母除了管你吃喝穿之外,还要管什么?对你有什么要求?(7)你在家干了哪些家务活?对父母有哪些帮助?为什么当爸爸妈妈小帮手是好孩子? (8)简单家务劳动序
14、号 项目 经常干 偶尔干 不干a 扫地 b 墩地 c 晾衣服 d 擦桌、椅 e 择菜 f 收拾碗、筷 g 叠被子 h 洗小件衣物 (9)请家长夸夸自己的孩子: (10)利用周末做一些家务劳动。(11)你在做家务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想法困难?如果有,提出来 。通过这个问卷,老师可以趁机教育学生从小学做家务,越早越好,并使他们渐渐地认识到为他人着想、学会孝顺长辈、体贴父母、劳动是一种美德。同时促进孩子心理的成熟,深入体会往日长辈为他操持一日三餐、衣食住行的繁琐和辛苦,也就能增进对长辈的理解、感激之情,并且学会体贴长辈。2、故事激励,体会家庭成员的奉献精神。从家务劳动中,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人,主要是妇
15、女,数十年如一日地为亲人操劳,表现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它充满了对事任劳任怨的坚韧精神,对人无微不至的怜爱心肠,对己不求名利的献身情怀。因此我们可以读一些颂扬母亲,颂扬妻子的好作品。这些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崇高形象令人肃然起敬,也给学生应有的教育与鼓舞。让学生体会到家务劳动虽是苦点、累点,但对亲人尽了责任,对社会作了贡献,虽苦犹乐,其乐也融融。二、 让学生体会家务劳动的成就感和创造感。人的心理总是喜欢“新”的。凡事包括新的信息,就具有吸引力。完全单调的、重复的家务活会使人感到厌烦,有所变化就能使人感到新鲜有趣。比如做菜,老是白菜萝卜,萝卜白菜,就不如花样翻新、丰富自己的“菜谱”。很多人在
16、节假日“研究”菜谱,改善生活。这一类新的尝试是要花费心计的,有时还会“失败”。几经试验,终于成功,此时自有一番成就,甚至可以夸耀于众人之前。即使是“家常便饭”,能有所改进,讲究卫生与营养,讲究形、色、味、香,也是一种成就;每逢节日家人团聚,能做出具有地方风味的名菜,更是一种成就,不但可以受到亲人们的赞扬,一种满足感在心中也会油然而生。成就感是一种高级的高尚的心理状态。这种是可靠的,持久的。有成就感的人常常可以在苦中寻乐,甚至以苦为乐,因为他付出劳动是有指望的,有追求的,成就在前面召唤,引导他精神焕发地劳动。成就有大有小,最能振奋人的精神,对社会最有意义的是“创造”。那就是见人所未见,做人所未做
17、,在平凡的、重复千百万次的事情中,找到需要改进的地方,用新的眼光来观察旧的事物,苦心思虑,反复试验,终于发现新的“窍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青年工人陈雨明同志以“占天不占地”的方法,把不大的房间布置得井然有序,科学合理,整洁美观,给人以舒适之感,就是一个好例证。为改善家庭生活而动脑筋,是一种好习惯,也是一种创造精神。在劳动技术课上诸如对房间的布置,空间的利用,环境的净化,美化,家庭开支的筹划,衣物的添置、缝裁,花卉盆栽的培植,家禽家畜的饲养等等,除了课本上介绍的以外,我们都应该让学生有可以钻研、改进的余地。琢磨出好的办法,虽算不上多大的发明创造,可也包含有可贵的创造精神,因为不是因循守旧,而是
18、积极改进。对此多作努力,既符合时代精神,又可得到改善生活的实惠,何乐而不为呢?三、 让学生感受家务劳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兴趣,老师应该让他们体验到家务劳动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如指导学生收拾过季的衣服时我就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容易地找出现在适合穿的衣服,他们听了这话就乐意干了。指导缝香袋一课时,我就给学生讲讲这些活儿在过去是如何做的,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进步要靠人们不断地创造,调动他们的好奇心。指导学生烹饪时,可以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比例等数学原理,以及做饭过程中由于冷热等变化而产生的物理、化学反应。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做家务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情了。 总之,将家政教育搬进劳动技术课,引
19、导学生参与劳动,勤于动手,乐于实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自我服务能力和热爱生活的态度,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可以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000研究,从这里起步-上海市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纪实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http:/www.jtjy.org/showarticle.php?id=22新闻背景: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由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首次列入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
20、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课每周 3 课时,三年共 288 课时,课程计划要求:高中学生每学年一般要承担两个以上专题的研究。通过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和亲身实践,获取多种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项课程改革于 2000 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的高中试行。“研究性学习 ”将逐步在初中和小学展开试点。 三年前,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杨安澜到新加坡考察教育,在一座落满秋叶的校园里,被一个 8 岁男孩的举动深深吸引,男孩子正在冥思苦想设计一个清扫水道中落叶的小车,他在完成一项“长作业” 。杨安澜被深深触动了,小车虽然不能投入生产,但这种大胆的创意多么值得称道。当
21、波音767 飞机冲入云端的那一刻,一个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强烈愿望在他心中升腾。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中国校长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究竟如何培养90 年代中期,一批批中国的校长赴欧洲考察中等教育,欧洲国家主题式、项目式、调研式、直观式学生自主活动的教学模式,令中国校长耳目一新,长期思考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仿佛突然间有了答案。目前,我国高中课程和教学依然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重心,以把学生送入高校为最终目的。高中课堂教学,重视给学生提供完整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以“学科中心”构成的课程体系,易造成学科分割,知识的综合难以体现,这
22、种学习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七宝中学仇忠海校长在思考,能否在学校已有的“专题讲座、专题活动、专题实践” 的基础上,开设一种新的课程,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于是,学校对高中阶段的各个学期进行了整体设计,每个星期抽出三节课,开设了一门“ 开放性主题活动 ”课程,每学期一个主题,在同一主题下,兴趣相同的学生共同设计一个研究项目。上海晋元高级中学提出:“选择教育、充分学习、卓越发展” 。在原有课外活动小组、活动课、研究性活动课的基础上,发展为“研究性学习” 课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学会选择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上海市市西中学基于学校长期办学中建
23、立起来的基本理念,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综合为特征、学会创造性学习” 。很快,上海市实验中学的“主题式学习煲 ”、市西中学的 “高中自研式综合课”、华师大一附中“ 跨学科研究活动辅导” 、七宝中学的 “开放性主题活动课程 ”、大同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上海许多中学的校园里。无论名称如何,这种学习使教育过程与学习过程结合起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 过程和经历” ,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服务研究什么呢?这是研究性学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课间饭后,教室走廊,同学们有的翻阅书刊,有的闭目沉思,有的三五成群在激烈地争论,人人都在思考自己的研究专题。七宝中学高一(5)班谢园园同学也在思考,尽管班主任已将有些同学自报的课题写满了整整两黑板,但她仍然觉得没有头绪。“研究课题要有意义,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客观条件。” 专家的话语在她耳边回响。突然,她想起了不久前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