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290153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03.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向青春举杯板块一:吟诵青春教学目标1 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2 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的阅读感受。3 能准确地领悟诗歌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教学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赏读沁园春长沙 、 相信未来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 、 六月,我们看海去 、 雨巷第三课时:小组推选代表,诗歌朗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赏读沁园春长沙(一) 由沁园春雪导入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二)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 1925 年,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2、一方面,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开始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诗人日益发展。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 年 2 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湖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1925 年 10 月,毛泽东到广州,创建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重游汀江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是词牌,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属和长调。双调,114 字,上阕 13 句,四平调;下阕 12 句,五平韵。风格: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长沙”是

3、题目。(三)内容简析上片重在写景:开头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生讨论回答)中间七句:眼前所见湘江秋景图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发出感慨: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特点: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景: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小结:看湘江秋景发诘问下片重在抒情:由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同学少年”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设问作结:含蓄回答“谁主沉浮”写人中蕴含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凌云之志(情: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下片小结:忆少年英姿抒豪情(四)鉴赏要点情景交织的崇高美:雄奇壮丽富有立体感的湘江秋景,辽阔的视野,浓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运用对比手法,描绘形象鲜明。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从诗中找出重点词句,作以简要赏析。(五)当堂背诵这首词。二赏读相信未来(一)意象: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诗的语言特点:用丰富的意象,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情感,意思表达具有跳跃性。有韵律,节奏感强。(二)讨论前三节的意象所表达的意思,诗人的情感。1.“蜘蛛网” 、 “灰烬的余烟” 、 “失望的灰烬” 、 “美丽的雪花”2.“紫葡萄” 、 “深秋的露水” 、 “凝露的枯藤、 ”3.前三句中字前后部分意思的连贯。 “孩子的笔体”(三)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致青年公民 六月,我们看海去 雨巷比较诵读一 读指导参看课本第 14 页示例。二 分诗诵读三 诵读情况检查让部分学生上台

5、诵读(自荐,小组推荐)第三课时一 歌朗诵会二 作业:1 以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感受,自命题写一首小诗。2 阅读语文读本 “青春颂”部分的五首诗沁园春长沙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感知分析语言文字,再现诗中意境,品味其组成的宏大气势。 2、 了解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中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展开联想,体会诗人壮阔的胸怀和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教学难点】 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形成的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的体悟。 【教学思路】 这首词是语文诗歌阅读欣赏中的第一课。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词作博大、生动、雄浑的意境 。 本课时以词的上片为教

6、学的主要内容。这部分里作者将生机勃勃,明丽可爱的秋景和昂扬、奋发的革命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让学生体会到一个伟大人物的崇高情愫,深广胸怀和精湛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意象的感悟能力。 【课型及方法】 1、 课型:诗歌讲读鉴赏课 2、 方法:播放录音、反复诵读、教师讲解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导入: 二、题解: (提问:回忆词牌作用,问本词词牌和题目) 词,又称为长短句,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题材 ,萌芽与南朝,形成于宋,盛行于宋。它原本是配合燕乐( “燕”通“宴” )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

7、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的 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沁园春”是本词的词牌名,与词的内容无关。沁园: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 沁园春双调,114 字。上片 13 句,四平韵;下片 12 句,五平韵。 (联系沁园春 雪 ) 。长沙是题目“长沙”是词的题目,和词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 三、学生齐读 注意读音: 沁园春(qn) 百舸(g) 峥嵘(zhng rng) 寥 廓(lio ku) 挥斥方遒(qi) 浪遏飞舟() 四、写作背景介绍。

8、 这首词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请同学们重温历史的画面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同学们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五、播放录音,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9、朗读、领会,品评、鉴赏。 上片: (一)起三句:注意“独”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有语序倒装,有成分省略,要明白地读懂诗句的意思,我们就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和补充。本词的开头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是这样。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生: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 师:说得不错。我们叙述事情的习惯一般是先说时间,在说地点人物最后在说情节。“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者其他的词语呢? (生:不行。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 师:对。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

10、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 ,坦荡从容。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这三句,在来看一看这三句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独立寒秋图) (二)分析湘江寒秋图 :注意:“看”字统领 一个“看”字,领到哪里?(生:“万类霜天竟自由” ) 师:对,共 7 句。 这在诗词中这叫“一逗领起” ,俗称“领字” ,是词学中的专用名次,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在朗读的时候 因为“看”是领字,所以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师范读此 7 句) 。现在

11、大家再齐读这 7 句(生齐读) 。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有谁能找出它有哪些意象? 山、林、江、舸、鹰、鱼 师:这几句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样看的?(生:放眼望去。 )对,是“远眺” , (师演示)这写的是“远景” 。 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这是“近观” , 师演示。这写的是“近景” 。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又是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生:“俯瞰” ,写的是“低景” (师演示)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 师:好。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生:染、击、翔) 师:“染”为

12、什么用得好?(生:用了拟人手法。 ) “争”字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翔”字用的好吗?我感觉用游是不是好点呢?鱼儿怎么能在天空中翔呢?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 师:其实诗句里不光这些动词用得精练形象,在诗人眼里,山是万山,林是层林,江是漫江,舸是百舸,而且万山红就要红个遍,层林染就要尽染,漫江碧就要碧个透,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同志用词是

13、生动传神。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特点:色彩斑澜 生机勃勃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师:最后一句总括了所有的景致:“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不是更应该竞自由吗?这实际是对被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 (生:号召和呼唤。 ) 对,如同说: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为生存自由而斗争。 古人写秋多悲秋、哀秋,如大屏幕上所视几句都是作者在秋天中所抒发的忧愁之感。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登高

14、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红楼梦 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为何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吗?为何如此与众不同呢?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生:与气度、胸襟、心境、性格、身份有关。 毛泽东最与众不同的是什么?他是一介普通书生吗? 生:不是。他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杰出的政治家。 是的,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哪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 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境界开阔,气势磅礴,充满豪情。 古人云:“诗的品评在意境的高下,而意境的高下,又决定于人的品格的高下。 ” 怪不得最后诗人不是顺势而问“秋光正好,何日再游?”而是

15、出人意料地提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廊,向苍茫大地,谁 主沉浮?”一个“怅”字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课本注释说,它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其实, “怅望”不是一般的望,而是心有所思,心有所想的望,是心有所念,心有所忧的望,也就是说“怅望”这个词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 “独立寒秋”的诗人,仰天俯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三) 煞尾三句: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师:词人由大自然的胜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

16、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书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壮志豪情。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 。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下片: 下面请同学们齐读下阕,思考一下下阕是如何回答上阕所提出的问题的。 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跟着是怎样回答的呢? (一) “忆”“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呢? 不寻常的岁月。 那我想问大家一句那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在全词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呢? 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

17、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度非常的自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大家在来看,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他回忆的这些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 (二)忆的内容 恰领起的七句。 好我们先来看前面四句 这几句写出了同学们的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呢?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后面三句,指点江山,指点在这应当什么讲?(生:评论)江山呢?(国家大事) 激扬文字则指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18、。这两句写出了他们对国家政局的关切,并积极参与变革社会的实践。 粪土当年万户侯。则是表明他们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这三句向我们表明了他们的活动和志趣。 (前面我们也说过, “长沙”作为题目,与词的内容是有关系的。长沙是毛泽东早期的求学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地方,在这里,有着许多的回忆,911 年,毛泽东 18 岁时到湖南长沙,在此从事革命活动 13 年。1913 年至 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 书,1918 年与何叔衡等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文章。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

19、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 年与何叔衡等创建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 年共产党成立后,他又组建了中 共湘区委员会并任书记。1923 年离开长沙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到 1925 年回湖南湘潭从事农民运动。同年秋,他自韶山经长沙转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重游岳麓山、水陆洲、湘江这些读 书时经常与朋友游聚的旧地,追述往事,写下了这首词。 “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 ,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 年中国

20、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 作者选用典型的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 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不是一般的游水嬉戏,也不是单纯回顾往日的友谊,而是用中流击水的气魄豪情给同伴们以期待和鼓励,是对革命前途的展望。 击水:指游泳。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浪遏飞舟:有两种理解。 师:可能有同学又要问:下阕为什么不能直截了当地回答呢?譬如说:“承担大任舍我其谁,革命前途系于我辈。”“知识青年担当大任,仁人志士主宰沉浮。 ”这样不是更明白易懂吗?(笑问)我这两句诗写得比毛主席的怎样?(生:诗味

21、不浓,像口号不像诗。 ) “稍逊风骚”是吗?诗歌讲究形象性,要把一个主观意念用具体的形象的画面来表现出来,而不是赤裸裸地说出来。这也是一切艺术的共性。毛泽东曾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 ”我这两句诗就太直白了,所以不像诗。 沁园春长沙中的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 。词下阙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阙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阙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归纳总结全词: 师:纵观全词,上阕写

22、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 ,下阕由“忆”到“记” ,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相信未来(简案)【课程目标】 1通过适当的活动体验,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4通过比较阅读,掌握诗歌、散文的

23、结构特征,体会诗歌、散文的语言特色,理解与掌握其中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5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7部分学生可尝试诗歌写作。【分解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诗歌的写作背景。2、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说出诗中蕴含的情感。3、理解与掌握其中的修辞技巧,分析说明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4、把握朗读的特点,用流畅的普通话和适合的语气、语调,以个性化的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目标叙写】 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在艰难困苦和精神备受打击的时代环境里对信念的坚守和执着,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

24、生理想。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读出这首诗歌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理解并说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体味本诗的韵味。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这首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尝试诗歌创作。【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这首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体味本诗的韵味。【教学难点】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尝试诗歌创作。【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介绍作者与本诗背景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 ,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25、济沧海。 时隔 1200 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边读,边思考:从这首诗你读出了哪些内容?诗歌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贫穷, “我”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信念产生的原因等。12 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 3 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 4 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 5 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 6 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 7 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四、分析

26、鉴赏,把握主旨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 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 1 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 2 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 4 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 5 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

27、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 “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 “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 “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3、齐读诗歌的 1、2 两节并思考:1、2 两节结构类似,作者用几乎相同的句式对现实进行了象征式描绘,同时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仔细阅读,找一找所用的意象,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 (学生能结合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来理解都可以)4、第 3

28、节朗读时应怎样停顿?说出你的理由。本节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妙处何在?明确:修辞手法是比喻作者用色彩明亮、气象壮阔的事物来比喻“我”的手、手掌和笔,摆脱了前面两节中的灰暗冷峻的一面,抒发了一种惊天动地的豪迈情怀,开拓出宏大壮阔的意境,强化了心中永不磨灭的理想。5、第 4 节起诗人的视角有什么变化?“腐烂的皮肉” 、 “脊骨”两个意象表达什么意思? 明确:作品由“我”转向了“她”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后人的“睫毛”与“瞳孔”能拨去历史的尘埃,不在乎“腐烂的皮肉”而要挺直“我们的脊骨” ,等待历史“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 。创伤是表层的,脊梁不断,困难是暂时的相

29、信未来自有公正评价,未来的人一定能看清历史,辨明是非 。这三节阐述了“相信未来”的理由,同时想告诉人们,尽管有“迷途的惆怅” ,有“失败的苦痛” ,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一定光明。 6、最后一节,诗歌的抒情方式和前几节相比有怎样的不同?你能通过朗读、通过你的声音来加以区别吗?前几节诗主要通过意象的转换抒情,本节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 7、讨论:诗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有何艺术作用?明确:反复手法的运

30、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8、再读诗歌,加深理解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读出这首诗歌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9、作业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热爱生命 (食指)见语文读本 (必修二) 完成下面问题:反复诵读,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这首诗的意象并写出含义写出这首诗抒发的思想感情结合这首诗的思想情感,谈谈你的人生理想和如何面队人生道路上的艰辛和坎坷资料链接一(1) 相信未来作者简介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 年生,60

31、 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 90 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 ,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 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

32、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 1968 年,这时正值文革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空白期,然而民间的创作却顽强地生长着,诗人食指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民间写作者。就在 16-19 岁的青春时期,食指便以一代人灵魂的历程写出了海洋三部曲 、 鱼儿三部曲 、 相信未来等 30 余首为时代立言的好作品,这些诗歌不胫而走,在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中广为传颂。食指相信未来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在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尽管“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尽管“ 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 ,人们依然用 “美丽的雪花”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

33、信未来”,现在重读依然让人动心。 十八岁和其他 我的四季一体化教学案教师版教学设想:两篇课文在“向青春举杯”的“体悟人生” 板块,都属于研习要求。因为阅读难度不大,故放在指导阅读中处理。“体悟人生”借助换位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词语。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2、帮助学生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重点: 1、通过整体感知,诵读品味,结合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 2、掌握散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

34、生思考和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评价作者在文中表述的人生思考和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布置预习任务,请学生的家长协作完成十八岁和其他的教学:看完本文,标出文中最能引起共鸣的语句,与孩子交流。如有可能,也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说说心理话。2、熟悉文本十八岁和其他 ,引导学生从家长与子女两个角度,畅谈阅读感受以及和父母交流后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1、检查预习,听写字词:似水流年(解释:时间快) ,晨曦初露(写)缠绕(读 rao) ,沉湎缅怀,眷恋(注意写法) ,懊悔(注意写法) ,惆怅(注意写法)急躁(写读 z

35、ao) ,怪癖(读 pi) ,摭(zhi)拾,光宗耀祖(注意写法) ,蓬莱仙境(读写) ,其乐融融(注意写法) 2、亲情,人类社会从远古就有的一种最为朴素、最为原始,也最为绵长的情感。 一个人从脱胎于世,便构成了他与父母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缘分,于是有了漫漫人生路上相依相守、同呼吸共命运的经历与责任。 对这个世界来说,你可能只是一个人,但对某些人来说,你可能就是整个世界。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爱的箴言十八岁和其他 。 二、解题: 本文选自台湾散文精粹 。杨子,生于 1923 年,原名杨选堂,广东梅州人。作品有浸洒的花朵 、 感情的花朵等。暨南大学商学院毕业。历任前线日报 、 中

36、国时报 、 新生报 、 民族晚报主笔,并任教职,兼涉政界。曾任台湾大学讲师、中興大学副教授、台湾省政府編译室主任等职。 本文是一位父亲在儿子十八岁生日时,回忆过往,对孩子的成长写下的感言。以感性的文字表达了理性的观点,以平等的态度向孩子倾诉发自内心最真挚的建议。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自由阅读课文)自读提示:(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 (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对于“两代人的矛盾” ,作者有怎样的看法?(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 (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

37、节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四、讨论总结 1、讨论问题(1)东东的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2)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 )(对于“两代人的矛盾” ,杨子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受到流行观念的影响。 “父与子”时常被看做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韵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

38、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父母的愚昧和落伍。父母在思想上老旧得追不上年轻人的时代。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 “独立”的急躁。两代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和理解。他认为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不能有时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 )(3)标出文中最能引起你共鸣的语句,说说你感动的原因。 (略)(4)你对自己的父母满意么?为什么?你准备怎样和他们沟通? (略)(5)文章里选了几个怎样表现父子亲情的细节 ?(半夜抱孩子看医生,拍照,假日带孩子骑脚踏车到处炫耀,托起孩子身体为他洗澡,抱孩子在走廊上走半夜,陪孩子考幼稚园、考初中、

39、考高中等。 )(6)仿照例句造句:“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2、总结随着社会发展,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逐渐从“家长制”向“忘年交”的角色转换。调研显示,当大学生和父母“产生矛盾”时,八成人会选择和父母“主动进行沟通” ,只有 13的学生选择“冷战”方式来解决;当问及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母一般会充当什么角色”时,父母单方面给予“忠告”的只有 37,另有 63的父母会采

40、取“像朋友一样和我分担” 、 “视情况而定” 、 “作为旁观者,让我自行处理” 。 其实亲情一直在我们心中,它陪伴我们度过生命中每一刻快乐和不快乐。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心中的话大声说出来,告诉父母,我们爱他们,也将永远记得他们的爱。 概括说明课文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作者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与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孩子珍惜青春。父亲在信中表达了哪些观点?不要轻易否定父母的人生经验,不要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叛逆,和父母多沟通做知心朋友,多读书享受读书的快乐,珍重青春珍惜时光。父亲在给儿子的信中表现了怎样的态度?平等、理解、反省、激励

41、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作者的心情是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 第一段:矛盾、失落的心情。即“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与似水流年的迷惘相交织。第二段:担忧的心情。怕因自己的不经心或任性等,给孩子造成伤害。 第三段:高兴、满意开怀的心情。即“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了” 。 作者认为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四点:受到流行文化观念的影响。父母的愚昧和落后。下一代对父母生活经验的无条件否定以及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 、 “独立”的急躁。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与理解。解决办法:孩子们要避免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影响,避免轻率地对父母

42、下评判。父母要更新思想,追上时代的步伐。双方要像朋友般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共享喜乐,分担忧愁。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同情孩子读书苦,但不能不鼓励和要求孩子,甚至鞭策他尽力去争取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同时作者还祈祷孩子有天能做个率性的读书人,在学问的海洋中,能够其乐融融。作者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提出了哪些希望? 作者希望孩子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希望他们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希望他们能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作者用“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

43、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 ”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他对青春的感受。你们能否也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段话来表达对青春的理解呢?读完全文后,你能否总结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全文以一种与孩子娓娓交心的谈话行文方式展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爱。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小标题来结构文章,使复杂的青春命题得到简化,获得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五、练习作业 (1)回家给父母看课文,和父母好好沟通一回。 (2)做同步导学练习。 (3) 预习我的四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散文的学习方法,理解我的四季中赋有哲理的话语。 2、引导学生认真对人生

44、进行思考,以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考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自读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 ,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我们哪些启示? 二、自读研讨: 自读提示: (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3)贯穿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

45、念和人生态度?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或者按照老师的提示作思考解答:“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只要我认真地活过,无愧地付出过,人们将无权耻笑我是人不敷出的傻瓜,也不必用他的尺度来衡量我值得或是不值得。 ”三、讨论交流(1)概括作者的人生四季有着怎样的特点? (运用象征手法,作者把自己的人生比做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文章表面写的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其实是在写作者的一生经历和作者对人生的种

46、种感悟。春季,播种希望;夏天,战胜磨难;秋天,感悟收获;冬天,自我检点。)(2)作者的人生之春是艰辛的,但作者没有无尽的感慨命运的不公,她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 (作者没有怨天怨地,而是意识到了自己在获得生命的同时,也应当承担起生命赋予自己的责任。文中这样写到:“我只有低着头,弯着腰,用尽我全身的力气压着我的犁头,我知道,每一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 ”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生命就像奔涌的洪流,如果没有岛屿或暗礁,岂能激起美丽的浪花?是啊,不经历风雨,又怎能看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老师也真心希望每一位同学,能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3)贯穿

47、于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 (从文中可见作者的执着追求的人生信念和永不退缩的人生态度。贯穿作者人生四季的一条主线就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4)划出作者对人生感悟的句子,说说这些感悟给你怎样的启示?“在这世界上,每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 ”(说明一个人既然拥有了生命,他就有责任为自己的生命地块即人生负责。在人生的历程中不要指望别人来为你的人生做什么,自己的生命质量只能由自己来决定和完成,自己的人生只能是自己走过。 )“人要是能够期待,就能够奋力以赴。 ”(这种期待,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生命征程中的信念和动力,信念和动力能够鼓励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路途中奋力前行,为一个既定的目标不断地付出自己不懈的努力。一个人一旦有了信念,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命的奋斗之中去。 )“厄运只能将弱者淘汰,即使为它挡过这次灾难,它也会在另一次灾难里沉没。而强者却会留下,继续走完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