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中医药相关政策解 读,2017年9月,中医药法部分法条解读,医改中医药政策要点,目 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重点内容,2015年2月1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街道二O五所社区中医馆时说:“走过很多社区,但像这样在社区里办中医馆的就你们一家。开设中医科、中药房很全面,现在发展中医药,很多患者喜欢看中医,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中草药价格相对便宜,像我们自己也喜欢看中医。”,我国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巩固全民基本医保,通过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320元。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扩大城市公
2、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在介绍2014年重点工作时指出:,刘延东副总理批示,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
3、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的中医药内容,第一篇“总体战略”中的第一章“指导思想”、第二章“战略主题”中均提到“中西医并重”。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第三篇“优化健康服务”:将中医药内容独立设立第九章“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并分为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创新等三部分表述。第十章“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第二节“促进健康老龄化”中提出:推进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第四篇“完善健康保障”:第十二章“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第一节“深化药品、医疗器械流通体制改革”中提出:健全中药材现代流通网络与追溯体系。第五篇“建设健康环境”
4、:第十五章“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第二节“强化药品安全监管”中提出: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国际化进程。第六篇“发展健康产业”:第十八章“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中提出: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第二十章“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第一节“加强医药技术创新”中提出:加强中药新药等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中药等内容。第七篇“健全支撑与保障”:第二十二章“加强健康人力资源建设”第一节“加强健康人才培养培训”中提出:加强药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复合人才队伍建设。第二十三章“推动健康科技创新”第一节“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中提出:依托现有机构推进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和科研机构能力建设;第二节“推进医
5、学科技进步”中提出:重点部署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健康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第二十五章“加强健康法治建设”中提出:推动颁布并实施中医药法。第二十六章“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出:加强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医药法的部分法条解读,11,(一)中医药立法的进程,2003年 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列 2005年 国家中医药局起草中医药法(草案) 2006年 全国人大453名代表提交14分议案、提案 2008年 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2013年 列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 20142015年 列入国务院法制办一档立法计划 2014年7月8月 向社会公开征
6、求意见2015年12月9日 通过国务院常务会审议 2015年12月21至27日 全国人大18次常委会第一次审议,12,(一)中医药立法的进程,2016年8月30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对中医药法(草案)完成了第二次审议。,2016年12月19日至2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中医药法(草案)进行第三次审议。,13,(一)中医药立法的进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过程中,立法机关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主要有:两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将中医药法草案印发全国各省和中央有关部门、中医药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单位,书面征求
7、意见深入广东、福建等五省调研,听取各部门和专家意见召开立法通过前评估会就主要问题同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卫计委、中医局等部门交换意见,共同研究,会议以144票赞成、3票反对、3票弃权,高票表决通过了中医药法。,2016年12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五十九号主席令,中医药法正式公布,定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16,12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回答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问题。,2016年12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
8、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17,(二)中医药立法的总体思路,一是 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依法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是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建立符合自身特点的制度规范。 三是 坚持扶持与规范并重,保障医疗安全。 四是 处理好与现行法律的关系,仅对不适应的制度作适当调整。 五是 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促进中医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8,(三)中医药法内容分类,1、中医诊所备案管理办法 第14条2、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办法 第15条
9、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 第30条4、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 第44条5、修订中医药标准制定办法 第50条、,(四)中医药法的配套细则与规定,20,、(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法。 立法宗旨,(五)中医药法的部分法条,21,2、(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 建立独立系统的中医管理体系,第一章 总 则,我国目前中医管理体系现状,要发展中医药事业,没有中医药自己的管理体系是不行的。过去中医一直处在从属、边缘化的地位,有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才有了娘家。但现在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只有十几
10、个省市有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部分在卫计委里的中医处加挂了一个中医药管理局的牌子。地市、县市很少或甚至没有中医药管理局,很多县卫计委里连一个中医股都没有。 中医界一直自嘲是“高位截瘫”,上面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间没有身子,下面没有腿。这次中医药法专门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各省市自治区都应该成立中医药管理局,有条件的地市卫计委也要成立中医管理局,县卫计委里至少应该有一个中医股。,24,3、(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扶持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发展。 合并、撤销政府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应当征求上
11、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 保护中医医疗机构,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25,、(第十四条)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医疗机构管理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并遵守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 举办中医诊所的,将诊所的名称、地址、诊疗范围、人员配备情况等报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中医诊所应当将本诊所的诊疗范围、中医医师的姓名及其执业范围在诊所的明显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备案范围开展医疗活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拟订,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 中医诊所备案制,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2017年7月出台细则,26,5、(第十五条)师承与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经省、
12、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 解决历史遗留的民间中医合法行医这一重要问题,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2017年7月出台细则,27,中医药法:“第十五条 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的规定,通过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并进行执业注册。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应当体现中医药特点。”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由至少两名中医医师推荐,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
13、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安全风险制定本款规定人员的分类考核办法,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布。”,从事中医医疗活动的人员分类,29,2015年,全国平均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0.33人(中医药十三五规划指标为0.4人),有8个省的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北京、四川、内蒙古、甘肃、天津、重庆、青海、浙江)。,社会上一些人对这一条有误区。有一大批经过长期师带徒、确实身怀绝技、能解决很多疑难杂症的人,可以依据这一条进入中医师队伍中。有一些爱好中医、但没有扎实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疗效的人,也想通过
14、这个途径进入中医师队伍。还有一部分社会上的江湖游医、靠虚假宣传,甚至坑蒙拐骗的人也想由此进入中医师队伍。针对目前鱼龙混杂的情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短短一个月内已经召开了三次会议进行研究讨论,三月份又组织多个专家组到十几个省市去调查研究,最终要制定一个确有医术中医人员的考核、注册、管理的办法。,怎么考核呢?中医药法说的是考核,没有说考试。不能用考执业中医师、考中医大学毕业生的办法,用一门一门课程的考试来考民间的确有医术的中医。每个确有医术中医所从事的专科、专病、诊疗技术和方法都不一样,应该分为综合、专科、专病、专门诊疗技术四类来进行临床和疗效考核。当然考核这些人是不是有真才实学,能不能治病救人,
15、完全不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也不合适。本人认为,考核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可以占30%。临床疗效、专科专病专术的考核可占70%。,32,6、 (第十六条)“中医医疗机构配备医务人员应当以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主要提供中医药服务;经考试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在医疗活动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应当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第二章 中医药服务,33,7、(第三十条)生产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在申请药品批准文号时,可以仅提供非临床安全性研究资料。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
16、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前款所称古代经典名方,是指至今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色与优势的古代中医典籍所记载的方剂。具体目录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2017年7月出台细则,如何界定中药经典名方是关键 据统计,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方剂近10万个。 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般将古代医药史上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其中记录了众多的方剂。此外,还有其他的中医治病多用方剂。 2008年1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第一次在官方语境中明确下来“经典方无需临床”。 八年过去,查阅
17、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可以发现,罕有豁免临床直接上市的中药案例。最大的问题在于,没人知道到底什么是经典方,经典方的名录有哪些,后续政策该如何实施。按照字面理解,清代及以前的方剂都是经典方,但这个数量大而杂,有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甚至存在较大毒性。,经典名方目录遵循的原则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医优势病种选择方剂,主治要兼顾已上市中成药涉及较少的病证;处方中不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大毒药材;处方中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药材品种目录的一级保护品种。处方中药味均按2015年版药典的法定标准;处方适合工业化生产,成药性较好;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处方中不含有十八反
18、和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原则上处方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群;但对确有疗效的、特色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以适应临床需求。国内未上市品种。,36,8、(第三十二条)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向医疗机构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不需要取得制剂批准文号。,第三章 中药保护与发展,省级药监部门备案,省级药监部门审批 取得制剂批准文号,38,9、 (第三十三条)中医药教育应当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以中医药内容为主,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 明确中医药教育的原则,第四
19、章 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教育的主要类别,40,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中医药不仅是医学,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所以要加强对中医药的传承与文化传播。,41,10、 (第四十四条)国家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标准由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 鼓励发展中医药的大健康服务与产业,第六章 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2017年7月出台细则,养生保健,医 疗,中医药服务包涵的内容,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业,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及医疗耗材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检测
20、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健养生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340号提出: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中医特色康复服务,相关支撑产业,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文化和健康旅游产业,中医药服务贸易,46,当前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主要在非医疗机构提供,如社会上各种中医药的健康、养生、调理、美容、按摩和足底按摩等机构。据中国保健协会2012年中国保健服务产业发展蓝皮书统计,我国大大小小的保健服务企业总数已达140余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
21、员3700余万人,这里面大多数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保健服务机构。,47,11、(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政府责任,第七章 保障措施,48,12、(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政府定价目录规定的权限,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体现中医医疗服务成本和专业技术价值。 合理调整中医服务价格,使中医机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 保障措施,49,中医药价格低廉是把双刃剑。 2015年全国中医医院门诊病人次均诊疗费用206.39元,比综合医院 237.58元低13%(31.19元),住院
22、病人人均费用6609.47元、比综合医院( 8953.35元)低26%(2343.88)元。在全国医院准许收费的9360个医疗服务项目中,中医项目仅占3.6%;北京市平均每个中医诊疗项目的收费价格为8.85元,中医包括主任医师看一次病不及一碗面条钱;中医诊疗项目97.1%亏损;2011年北京13家中医医院的104个中医药项目共计亏损8.84亿元。中医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过低,中医医院仅依靠服务收费难以补偿亏损。结果是迫使部分中医医院不得不放弃很多有独特疗效的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了生存而弃中从西,使患者对这些疗法的需求无法满足,也使一些宝贵的传统疗法长期不用造成失传。,50,中医的 “简、便、廉、
23、验”可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但是如果“过廉”,则会影响到中医服务供方的积极性,势必会阻碍中医医疗服务的临床使用。目前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已不能体现其价值,影响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进行合理的调整势在必行。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医药服务价格体系。当前价格调整的原则应当是:“总量稳定,结构调整,削峰补谷,降高补低”,总体上保持医药价格稳定,不提高人民群众负担,不超越社会的支付能力。 价格调整的主要措施:(1)降低大型高端医疗设备、部分检查项目的收费标准(2)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全成本核算(3)制定合理的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建立对中医的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51,13、(第五十九
24、条) 中医药的管理,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中医药依法自主管理,以本法为准,与其他卫生医药法律同等地位,本法未作规定的,可执行其他法规。,第八章 法律责任,52,(六)中医药法的重大突破(王国强),53,(七)中医药法的亮点(黄薇),54,(七)中医药法的亮点(黄薇),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重点内容,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服务,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划首次提出每千人口公立中医院床位达到0.55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职业类(助理)医师达0.4人,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
25、总产值达到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到2030年,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的贡献率更加突出。,规划纲要的亮点,规划纲要的亮点,医改中医药政策要点,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明确改革总体目标和2009-2011年具体目标,提出改革策略措施。,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基本理念,确立三个基本,(一)深化医改的总体情况,淡泊名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疗保险制度中对劳动者或社会成员最基本
26、的福利性照顾。(人社部负责),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从基层改起,从基本保起,由下而上由基层到城市循序渐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与人才、信息、法制建设,保障医药卫生体系有效规范运转。,第一阶段(2009-2011):打好基础、形成框架、试点探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6号),医疗服务,第二阶段(2012-2015):提升质量、制度建设、全面推进,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12号),第三阶段(2016-
27、2020):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8号),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五部门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 -1个目标、3个领域、9项任务 17个城市国办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国办发201233号) -7个方面 311个县五部门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卫体改发201412号) -医院运行新机制原则性要求 700个县国办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 -县级公立医院全覆盖国办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8、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38号),国办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卫计委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卫医发20152号)卫计委关于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改善护理服务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15号)卫计委关于印发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589号)卫计委关于开展超过1500张床位公立医院备案工作的通知(国卫规函2015640号)国办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号)卫计委关于落实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卫药政发201570号),“三步走”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
29、革,第一批试点城市17个(2010年),第二批试点城市17个(2014年),第三批试点城市66个(2015年)+试点省4个,第四批试点城市100个(2016年)+试点省7个,所有地市以上城市全面推开333个(2017年),“五步走”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医改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医改中谋发展医改中医药工作的目标不缺位、有特色、见成效推动建立中西医共同发挥作用的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放大医改的惠民效果,(二)医改中医药政策要点和工作进展,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
30、1233号),卫生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卫医管发201020号),国家卫生计生委、财政部、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卫体改发201412号),1、公立中医医院,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社会办中医,(一)合理规划布局中医药资源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政策要求:全国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 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可以按照每千常住人口0.55张配置,在地市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地市办中医类医院,在县级区域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 “十三五”
31、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1.公立中医医院, 资源和服务的要求,改善医疗服务,改善群众就医感受 与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针对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最强烈的问题提出十项措施,通过优化诊区设施布局、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合理调配诊疗资源、改善住院服务流程、持续改进护理服务、规范诊疗行为、注重人文关怀等,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明显提高社会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1.公立中医医院, 资源和服务的要求,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探索了五种模式融医疗、养生、康复、预防保健于一体、全链条的医院发展模式多种中医药方法综
32、合应用的综合治疗模式多专业联合诊疗的服务模式涵盖医院、社区、家庭、养老的服务模式大医精诚的中医药文化弘扬模式,1.公立中医医院, 资源和服务的要求,机构:2015年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2684所、占全国公立医院(13069所)的20.54%。 333个地市中,313个地市设置了公立中医类医院,占地市总数的94%,未设置的地市20个。 1930个县(市,不含市辖区)中,1749个县(市)设置了公立中医类医院、占县(市)总数的91%,未设置的县(市)180个。床位:床位数73万张、占全国公立医院床位数(430万张)的17.01%。每千常住人口中医床位数0.53张。,1.公立中医医院, 资源和服务的现
33、状,门诊服务:2015年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诊疗量占公立医院总诊疗量的19.02%。 每床日均诊疗量2.76人次(公立医院2.47人次),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为7.95人次(公立医院7.6人次),单位水平中医院的门诊工作量高,且高于综合医院,这是中医类医院的特点与优势。住院服务:出院人数占公立医院出院人数的比例为15.91%。 病床使用率为86.39%(公立医院90.4%),平均住院日为10.07天(公立医院9.8天),这两个指标中医类医院均明显不如综合医院。 与综合医院相比,公立中医医院的门诊优势较明显,1.公立中医医院, 资源和服务的现状,开展提升工程,推动基层中医药各项政策贯彻落实加强基层
34、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基层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在基层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质量监管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军营”活动,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策要求,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拓宽中医药服务领域(治未病、康复、养老等多元化服务)4.推进基层签约服务5.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每人掌握4类以上中
35、医药适宜技术)6.做好基层中医药城乡对口支援工作,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策要求,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策要求,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同类机构的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96.9%社区卫生服务站占81.0%乡镇卫生院占93.0%村卫生室占60.3%,中医诊疗量,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量占同类机构诊疗量的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8.4%社区卫生服务站占6.1%乡镇卫生院占5.4%村卫生室占40.8%,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北京市、湖南省、青海省的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中医馆(国医堂);12个省(区、市)设
36、立中医馆(国医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比不足60%;最低的是江西省(5.45%)。,中医馆,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现状,乡镇卫生院“中医馆” :7省(区、市)设立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的乡镇卫生院占比达到80%以上(云南省94%、海南省93%、天津市89%、宁夏85%、四川省83%、山东省81%、重庆市80%)。,将社会办中医纳入中医药资源配置范围,将中医专科医院和中医门诊部、诊所、坐堂医诊所作为社会办中医的优先领域。 社会办中医的资源和服务争取达到中医机构的20%。,3.社会办中医,政策要求,鼓励举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和中医诊所,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不作布局
37、限制,取消具体数量和地点限制,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申请举办的执业中医师执业年限由5年调为3年。允许离退休名老中医在公立医院注册执业的同时,开办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诊所。,3.社会办中医,政策要求,3.社会办中医,同等对待政策,政策要求,机 构:占社会办医院的7.77%,占中医类医院的32.32%床 位:占社会办医院的9.55%、占中医类医院的10.36%诊 疗 量 :占社会办医院的6.7%、占中医类医院的7.56%出院人数:占社会办医院的5.33%、占中医类医院的7.41% 机构数相对合适,但规模较小、服务量不足,中医门诊部诊所,3.社会办中医,现状,机 构:占全国社会办门诊部诊所的23
38、.63%诊疗量:占全国社会办门诊部诊所的19.94% 中医门诊优势尚未显现,1.同步推进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运行机制 解决:“以西补中”、“以药补医”的问题,让干中医的人“不吃亏”(鼓励中药饮片使用、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 真正落实对中医医院投入的倾斜政策,弥补历史欠账,让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与其功能定位相符,2. 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二)同步推进公立中医医院改革,公立医院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1.同步推进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同步开展、体现特点、发挥优势,1.分级诊疗政策,分级诊疗已经
39、明确的政策:,对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的地区,要区别对待中医医院,将中医医院门诊中医诊疗服务纳入首诊范围,充分发挥中医医院的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首诊看中医的需求。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为突破口,同步开展中医药诊疗慢性病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中医药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中医类别医师可以作为家庭医生在基层提供签约服务。逐步实现每个家庭医生团队都有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医师或乡村医生。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基本医疗服务涵盖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
40、;公共卫生包括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健康管理服务主要是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签约服务,包括中医药“治未病”服务,7部门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号,中医药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3.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强化临床诊疗中医思维大力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中医药诊疗能力,发挥中医药在急慢分治中的作用,3.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建设:加强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诊疗环境。大力推广实施中医医疗技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配备必要的诊疗设备。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肛肠科、肿瘤科以及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专科和临床薄弱专科、
41、医技科室建设。提高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为大病不出县发挥中医药作用,3.加强中医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引导中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鼓励通过组建中医医联体、城乡对口支援或帮扶、推进中医类别医师多点执业等多种措施,提高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中医诊疗水平,提升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建设,推广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中医药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医保改革是基础,后付制向预付制,筹资水平、精细化管理,医药改革是关键,2. 完善中医药服务补偿机制,a.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不含中药饮片)按购入
42、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1),中药饮片鼓励政策,b.核算中医医院药占比时,将中药饮片从分子中排除。 c. 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时,核算国家基本药物使用金额占比,将中药饮片纳入分子计算。,N+ +N,N,M,(1),中药饮片鼓励政策,d. 中药饮片不纳入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仍按国家现有规定采购,并探索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备案,做到公开透明。,(1),中药饮片鼓励政策,a.保留中药饮片加成:福建省三明市、广东深圳市、甘肃庆阳市取消了中药饮片加成,其余省(区、市)均保留了中药饮片加成。b.控制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333个地市中,329个地市的中医类医院执行、执行率为99%。c.中药饮片不纳
43、入集中采购平台:333个地市中,321个地市执行、执行率为96.4%。 门诊中药饮片处方数占门诊药物处方数的29.45%(标准30%),高于全国平均值的有14个省(区、市);中药饮片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重21.62%,高于30%的有2个省(区、市)。中药饮片鼓励政策执行以来,公立中医医院并未显示使用中药饮片的积极性。,(1),中药饮片鼓励政策执行现状,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所列337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收费项目,除此之外的对于确需保留项目、新增项目,按规定审核备案后也可纳入收费项目。(9360项;3.6%)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充分体现
44、中医和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当前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的思路: 改革医疗服务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积极开展按病种、按服务单元等收费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多种收费方式相互补充衔接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支付政策衔接。,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a.推行2012版全国规范:12%的地市全部实施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27%的地市部分实施,61%的地市未实施。2省所有地市均实施,15省部分实施,14省的所有地市均未实施。b.调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63%的地市调整了中医医疗服务价格。11省所有地市均调价,15省部分调价,5省的所有地市均未
45、调价。 2015年全国公立中医类医院的门诊中医医疗服务项目收入占医疗收入(不含药品)的比例为6.37%,门诊中医非药物疗法诊疗人次数(针灸、推拿、微创、手法复位、其他)占总门诊人次数的比例为15.73%。 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因价格问题,在中医医院使用比例较低,应加大鼓励力度,切实体现中医特色优势。,调整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c.探索定价方式改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了9个中医药参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联系点。甘肃、江苏在单病种收费中实施中西医治疗同病同价;山东、湖南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大幅提高中医诊疗优势病种费用(仍低于西医诊疗费用);青岛、长沙将中医门诊优势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实行中
46、医诊疗“一口价”;甘肃、江苏专门设置中医辨证论证费(中医诊查费),高于西医诊查费的部分由医保支付;北京市正在积极研究中医药参与按疾病诊断相关组(DRGS)付费方式改革。 山东省在按中医优势病种付费方面开展的比较早,已经形成了模式,尤其是威海市做得比较好,建议各地区吸取这些地方的好的经验,努力探索付费方式改革。,目前的医保中医药相关政策,用药范围管理,诊疗项目管理,支付方式改革,体现在四个方面,医保鼓励政策,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用药范围管理,坚持“中西药并重”原则。将中药(含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制剂)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2009年版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药品品种2151个。其中中成药品种987个,占总数的46%。采用排除法制定中药饮片目录。除主要起营养滋补作用、价格昂贵的药物以及动物或动物脏器、干(水)果类饮片外,其余均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诊疗项目管理,采取排除法制定基本医疗诊疗项目目录。除了非疾病治疗和辅助性治疗等项目外,其余符合规定的治疗性中医诊疗项目可由医保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具体支付比例由各统筹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基金承受能力等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