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设计人:滕州七中语文组 杨列义课 题 逍 遥 游授课人 杨 列 义高二备课组课 型 文 言 文 新 授 课(高二)知识点 1、积累常用的文言基础知识(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词,特殊句式) ;2、识记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庄子,道家思想) ;3、背诵前三段;能力点 1、通过诵读,理清文章思路,领悟作品主旨;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教育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2、培养学生学会怀疑、学会思辨的能力;教学目标重难点 1、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和“逍遥游”的
2、绝对自由精神;2、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授课方法(一) 小组自主、合作 (二) 教 师 点 拨 (三) 师生 讨论 分析授课时数 4 课 时(1 课时预习,3 课时新授)2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本中的音义问题;预习程序:首先,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章的生僻字音问题,并熟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和课后注释通译全文,将遇到的文言问题圈画出来;再次,将个人遇到的问题提交到小组,分组解决;最后,如果有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课堂师生共同解决。2、初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文章基本思路。在解决文言知识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和作者的基本思路
3、。 (学生虽然进入高二,但是我校 绝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基 础依然非常薄弱:文章读不成句,断句不准,文意的理解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时刻培养和强化,课下没有预习课文的意识和习惯。所以,针对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一课时的预习。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占用了一 节课的课时, 实质上是一个 给学生继续强化学习意识、教给学习方法和培养学习习惯 的过程。 ) 第二课时一、 激趣导入师:在评价诸子百家的文学成就时,鲁迅先生曾经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由此可见,这位大家的文学成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高。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好评的大家是谁呢?
4、生(奇):庄子。师:在这之前,我们学习了庄子的一篇文章是?生:秋水师: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庄子文章的奇绝魅力吧!学生板书课题:逍遥游(节选)3(让学生板书课题,既能起到锻炼 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更有督促其 认真书写之意,使他们在课下有意识地去练字。 )二、知人论世,了解庄子及其作品思想(作者、作品及作品思想以“自主学 习丛书”为主, 这样,学生的学习时会将资料和课本完美的结合起来,也避免了 资料的闲置。 这也说明,没有无用的资料,关键是看如何将资料和课堂和文本合理的应用。 )庄子,名 ,约生于公元前 369 年,死于公元前 286 年, 时期宋国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的思想,著名的思想家, 家
5、学派的重要代表,与 并称为“老庄” 。 庄子一书现存 篇。有 7 篇, 15 篇, 11 篇。 是庄子自撰, 、 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 和 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 的主张,追求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三、检查预习读懂文章的内涵,首先就要弄懂文章的意
6、思,字词始终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和重点,所以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自主学习丛书”上重点字词、特殊文言现象的掌握情况。我们还是以组为单位,分成五组。 (各组派一名中心发言人)(一)检查指定预习内容第一组:完成重点字词的注音或写出相应的汉字。 (“自主学习丛书” ) 其 y 若 垂 天 之 云 海 运 则 将 x 于 南 冥 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4 覆 杯 水 于 坳 堂 之 上 背 负 青 天 , 而 莫 之 夭 阏 者 tio 与 学 鸠 笑 之 曰 我 决 起 而 飞 , 抢 榆 枋 而 止 适 百 里 者 , 宿 chng 粮 斥 鴳 笑 之 曰第二组: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7、或异体字的本字。 (“自主学习丛书”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2)三飡而反 (3)小知不及大知 (4)此小大之辩也 (5)而征一国者 (6)而御六气之辩 (7)旬有五日而后反 第三组:下列句中加点“其”字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自主学习丛书” )(既要找出错误的一项,还要 给出正确的答案,并指出其意义和用法)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代词,译为 “它的”指鸟的)B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C.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助词,无义)D.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译为 “它“,指水)第四组: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其名为鹏”的“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自主学习丛书”
8、 )(既要指出例句的意义,还要 说出选项中的加点词的意思 )A.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B. 莫名其妙C. 故虽有名马,抵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D. 有名无实第五组:完成教师制定的句子进行翻译。(各组选派一位代表板书在黑板上,要根据翻 译的原则进 行, 结合高考考点指出句5中的得分点。 )1、鹏 之 徙 于 南 冥 也 , 水 击 三 千 里 , 抟 扶 摇 而 上 者 九 万 里 , 去 以 六 月 息 者 也 。2、野 马 也 , 尘 埃 也 , 生 物 之 以 息 相 吹 也 。 天 之 苍 苍 , 其 正 色 邪 ? 其 远 而 无 所至 极 邪 ? 其 视 下 也 , 亦 若
9、 是 则 已 矣 。3、故 夫 知 效 一 官 , 行 比 一 乡 , 德 合 一 君 , 而 征 一 国 者 , 其 自 视 也 亦 若 此 矣 。4、若 夫 乘 天 地 之 正 , 而 御 六 气 之 辩 , 以 游 无 穷 者 , 彼 且 恶 乎 待 哉通过以上检测,证明大家已经为学习这篇文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我相信这样大家就能更加深刻地去领会文章的内涵。(二)第一节课大家自行预习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段分组提出来,我们一块解决。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各班学情不同,预习时 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需要的课堂时间不可一概而定,教学时,有的班级仅有
10、几个问题 ,教 师抽查发现,学生不是会了,而是放弃了;也有的班级参与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学生能 够提出和高考考点联系密切的 问题, 让我们很是欣喜。 )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含有“笑”的句子来。(学生速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 )1、文中写了几次“笑”?是那几句?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63、文章中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所指的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蜩与学鸠与斥鴳为什么要笑鲲鹏,宋荣子为何要笑文章提到的四种人呢?让我们从文本中寻找答
11、案吧?五、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一)1、提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至第五段,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2、师生共同探讨有关语句的诵读方法。 第二段:“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要把选择问句的语气读出来。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句中“且夫”是发语词,读“夫”时可稍拉长一些,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也”后停顿一下,千万注意, “也”作为语气词应放在上半句尾,即“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下文如有类似情况,朗读方法相同。第五段,应重读“此小年也” “此大年也” 。3、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明确:因为大鹏“图南” ,必须有“风斯在下矣”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4、
12、作者对蜩与学鸠“笑”鲲鹏是怎样的态度?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75、学生一齐背诵文章的前三段。六、总结。今天这
13、节课,我们一块既解决了本文的一大障碍“言”的问题,又借助文章中的三“笑”梳理了本文的思路,对于文章的大体意思有了整体的了解;并且一起探讨了文章的前五段,明白蜩与学鸠和鲲鹏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六、作业。准确地默写文章第一至第三段。板书设计蜩与学鸠笑鲲鹏(有所待不逍遥)斥 鴳笑鲲鹏宋 荣 子笑四种人第三课时一、温故知新。1、随机抽查三位同学默写课文的前三段,每人一段,其他同学默写在语文作业上。2、纠正默写中出现的问题。3、接上一课时进入本课的学习。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二) 1、提名学生朗读课文第六段,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2、师生共同探讨有关语句的诵读方法。 第六段,
14、应重读“此小大之辩也”中“小” “大” “辩” 。 3、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8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 “翱翔” 。4、作者赋予鲲鹏怎样的形象呢?明确:神奇莫测、雄伟的形象。 5、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明确:斥鴳“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6、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
15、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 ,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16、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 (张默生)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三) 1、提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七段,如有问题,师生再纠正。 2、师生共同探讨有关语句的诵读方法。第七段, “故夫” “若夫”中“夫”作为发语词,朗读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 ;最后,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应读得干脆而响亮。 读出不同对象的口气。 3、 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
17、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明确: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94、 、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明确:由“斯已矣” “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
18、荣辱之境” ,但却“未数数然也” 。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5、列子与宋荣子相比又怎样呢?庄子是怎样看的?明确: 列子比宋荣子要更高一筹,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四、重点讲解,质疑探究。 (一)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
19、力, “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 ,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 103、 、哪种
20、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 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 、 “道通为一”的道理; 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 ,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五、总结无论是嘲笑他人的蜩与学鸠,斥鴳,还是展翅高飞的鲲鹏;无论是有一定才智和修养的四种人,还是能够超然于世人毁誉、审定物我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和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 ,共同点是“有所待” ,还都算不得“逍遥游”。六、作业庄子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应该追求的是“无所待”即“逍遥游”的最高境界。你认为庄子能够达到“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吗?请写一篇 300 字以上的议论性短文,要有自己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过程。板书设计有所蜩与学鸠,斥鴳,鲲鹏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征一国者小大之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