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选读教案目 录一 为政以德01二 克己复礼 三 待贾而沽(略)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五 仁者爱人六 君子之风七 求诸己(略)八 周而不比九 出辞气远鄙倍十 学以致其道十一 诲人不倦十二 高山仰止十三 沂水春风十四 中庸之道十五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选读- 1 -一 为政以德【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基本要求l背诵 2.1、2.3、13.6 章和 16.1 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2重点掌握“必” 、 “用” 、 “社稷” 、 “相” 、 “国” 、 “家” 、 “年” 、 “劝”在文中的意思,并
2、理解“共” 、 “道” 、 “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4结合课文,说说孔子提出为政者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发展要求1 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2 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说明【教学建议】词语理解的主要目的是理解课文意思,除参阅课文注解外,教师对于未加注而学生不能解释的词语要稍加疏通。有些固定短语成为汉语成语或者熟语的,要古今参照,使学生明白其意义,熟悉其用法。16.1 章可以涉及孔子与学生对话辩论的章法艺术。为政者的基本素质可以结合“为政以德”的内涵进行阐发,如:德行、
3、教化、诚信、平和、仁爱、秩序、重民、端正等。“教学要求”中“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让学生学习掌握,也可以把各段串联起来达成。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理。孔子认为, “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论语选读- 2 -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可大受),也才能做成事。所以后代的儒家主张格物、致知、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自身的修炼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
4、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 。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 。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所以于统治者而言“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需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的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写作】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 200 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论语选读- 3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实词(含通假字、古今异义词)(1)居其所
6、而众星共之(所:地方,处所。共:通“拱” ,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通“导” ,训导。齐:整治,整顿。 )(3)有耻且格(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4)子适卫,冉有仆(适:到,往。仆:驾驭车马,赶车。 )(5)庶矣哉(庶:人口多。 )(6)道千乘之国(道:通“导” ,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指国力中等的国家。 )(7)敬事而信(敬事:严肃谨慎地对待政务。敬,做事情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8)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表示揣测,估计。这里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 “恐怕” 。尔是过:宾语前置句,用“是”做标志,即“过尔” ,责备你们。 )(9)陈力就
7、列,不能者止(陈力就列:能施展出能力就就其职位。陈,陈设,这里有施展的意思。就,趋向,靠近。列,行列,位次。 )(10)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出现危险。持:持正,扶位。颠:跌倒。扶:扶起。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1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兕:一种类似野牛的独角怪兽。一说为独角犀牛。柙:关野兽的笼子。椟:匣子。 )(1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恨。 )(1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串贫而患不安(有国有家者:有国者,指诸侯。有家者,指大夫。国,诸侯的封地。家,大夫的封地。寡:人口少。贫:财物少。 )(14)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修文德:
8、整治礼义教化。文德,礼乐仁义的政治教化。 )(15)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增加。附,增益。 )(16)年饥,用不足(年:收成。饥:年成不好,灾荒。用:资财。 )(17)盍彻乎?(彻:十分抽一的田税制度。 )论语选读- 4 -(18)草上之风,必偃(上:加。偃:仆,倒伏。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19)使民以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劝:努力。 )(20)临之以庄(临:面对。庄:庄重。 )(21)举善而教不能(举:举荐,推举。荡舟:覆舟。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通假字、固定短语)【以】(1)为政以德(介词,用)(2)使民以时(在时候)(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
9、主(介词,起提宾作者,把)(4)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示反问。以,介词,因为)(5)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6)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7)使民敬忠以劝(连词,表递进,而且)(8)临之以庄(介词,用)【而】(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承接关系,无义)(2)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又,或不译)(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5)其身正,不令而行(连词,表转折?,却)(6)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不译)(7)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于】(1)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2)季氏
10、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于)(3)虎兕出于柙(介词,从)论语选读- 5 -(4)龟玉毁于椟中(介词,在)(5)固而近于费(介词,和,跟)(6)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7)哀公问于有若曰(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译)【必】必不得已而去之(连词,表假设,如果,如果一定)【盍】盍彻乎(盍:何不,为什么不。 )【如何】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3 判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为政以德(介宾短语后置)(2)既庶矣,又何加焉(宾语前置)(3)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4)是社稷之臣也(判断句)4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举善而教不能(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优秀的。 )5成语(熟语)
11、(1)民无信不立(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3)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4)既来之,则安之(5)分崩离析(6)祸起萧墙(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二、言辞欣赏论语选读- 6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喻,形象地说出了为政以德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为政以德则恒定不移而人心向之。 )2庶矣哉(虚词连用,可见出孔子看到卫国人口众多时的惊叹。 )3 (161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的论辩层次及对待学生的语气。 )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比喻,形象地写出君子之德的感化力量和小人之德的脆弱。 )三、课文链接【作业】【课后小结】二 克己复礼【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
12、”的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文言虚词。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基本要求1背诵 12.1、3.1、16.2、13.3 章。2掌握“敏” 、 “希” 、 “阙如” 、 “奚” 、 “鲜” 、 “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 、 “目” 、 “事” 、 “诸” 、 “弟” 、 “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达作用。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论语选读- 7 -发展要求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
13、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 、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说明有些句译可参阅杨伯峻的论语译注 。每一章的基本观点可以尝试用简短的词句加以概括。 【教学建议】对 3.1 章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杨伯峻和南怀瑾都认为应理解成“这样都可以狠心做出来,那么什么事情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教师可参阅论语译注 、 论语别裁 。16.2 章的“十世” 、 “五世” 、 “三世”具体例证可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考证。13.3 章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的翻译应该加上“你怎么能乱说呢” ,语意方能完整。 “正名”是一个重要概念,古来说法歧出,教师可适当参阅各种说法。1.
14、2 章的“弟”应该讲作“悌” ,指的是弟弟对兄长的正确态度。2.8 章的“色难”也是一个重要短语,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理解关系到对该章基本观点的理解,建议参阅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说法。论语中的礼是个人的礼,也是社会秩序的礼。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人与人之间会有矛盾,礼就在其中起调和的作用,与法律互补,其作用甚至比法律更大,所以孔子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他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的政治偶像是制定周礼的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其要恢复的自然是周礼。周礼的核心内容是“各安其分” ,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和血
15、缘关系的宗法制度。所以孔子强调“孝”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孝敬父母还是小孝,大孝者为孝于天下,看天下的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一样,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叫做忠了,所以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政权已下移,已到了“陪臣执国命”的地步。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论语选读- 8 -的“实” 。社会的混乱是由“名” 、 “实”混乱引起的。解决“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解决治国之指导思想的问题,所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16、不兴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该课每一章大致可以归纳出基本观点,譬如 12.1 章的“克己” ,3.14 章的“崇古” ,3.1 章的“秩序” ,16.2 章的“道” ,13.3 章的“正名” ,1.2 章和 2.8 章的“孝悌” ,17.2l 章的“报恩” ,3.章的“仁”等观点。对该课的主题阐发,应该在学生对每一章的基本观点有所领悟的基础上进行。 【写作】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不少于 200 字。【课时安排】3 课时【教学过程】【作业】【课后小结】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目标】
17、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3背诵重点章句。【教学要求】论语选读- 9 -基本要求1背诵 18.5 章和 18.7 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2理解“弑” 、 “之” 、 “津” 、 “为” 、 “是” 、 “食” 、 “见” 、 “丈人”在文中的意义。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发展要求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说明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的一面,教师在讲
18、述中可以列举相关历史人物,体会其浩然正气与不灭的民族精神,从而深刻理解儒学的积极意义。【教学建议】这一课教学要抓住叙事要素,从行为细节、对话语气中想像当时的社会现实、孔子的精神和心态。重点抓住前四章教读。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14.2l 章的教学要让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背景和报告的艰难,体会孔子“卫道”的精神。18.5 章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接舆的风歌含义,理解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要通过反复诵读进而体会孔子内心的苍凉。18.6 章要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和孔子作为的看法。18.7 章相当于一篇微型小说,要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子路的感叹。对孔子和隐士的评价,应该辩证地来看。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 。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与他们交流,“欲与之言” 。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忧国忧民,担忧这个时代,这种忧郁是一样的,只是做法两样。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替天行道”的社会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