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段的作用1、开门见山点题。2、贯穿全文线索。3、总领全文。4、引起读者注意思考。5、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故事法、场景法)6、如果用倒叙,有设置悬念作用。7、如果用歌词、诗词点题。引用诗的作用1、呈现美好的意境。2、深化主题。3、引起下文。4、增加文采。概括中心思想、提炼文章主旨一、中心思想的概念在记叙类文章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或写景状物所表达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思想情感就是文章主旨。 (作者借帮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和思想感情)二、考点1、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直接考察2、请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直接考察3、本文给你什么启示或启发间接考察4、理解关键句子(主旨句)间接考察5、理解题目内函间接考察三
2、、提炼归纳方法1、从文章题目入手。2、从文章开头和结尾入手。开头开门见山,直抒胸怀。篇末点题,逐章显志(含意深刻的句子)3、从写作背景入手。4、从文章中含意深刻的句子入手抒情议论类(画龙点睛)5、从刻画的人物形象入手。6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7、分析文章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途。8、分析材料入手。四、答题格式1、记叙文的中心句包含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两方面。2、归纳中心时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达, “通过”就是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1)记叙文:本文记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 ,表现了(反映了)的思
3、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2)散文: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事件(景物) ,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赞美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3)小说:本文记叙了(刻画了)故事(事迹、事件) ,表现了(揭露了、揭示了、批判了)的思想(实质) 。此格式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五、概括方法和1、标题法2、叠加法3、一线串珠法4、六要素法对策1、用原文中直指摘取主旨句加上关键词,进行综合概括。2、结合文章重点自己概括总结。注意:1、文章中心只能从文章具体内容中提炼出来,绝不允许主观臆造,必需真正读懂领会全文,绝不能断章取义,以偏盖全。2、归纳中心,一定要透过现象
4、,抓住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上。3、概括中心的语言要准确、全面、严密、简明。品味写作手法,赏析写作技巧一、 写作手法1、表达方式:(1)记叙(2)说明(3)议论(4)描写(5)抒情(三言两手)2、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借代(4)夸张(5)对偶(6)排比(7)设问(8)反问3、表现手法:(1)托物言志(2)抑扬结合(3)寓情于景(4)借景抒情(5)象征性(6)烘托(7)以小见大(8)白描(9)反复(10)设置悬念(11)对比4、结构手法:(1)开门见山(2)逐章显志(3)伏笔照应(4)铺垫悬念(5)承上启下(6)首尾呼应(7)顺叙(8)倒叙(9)插叙(写作特点)二、评价文章写作特
5、点:1、选材(1)是否围绕中心(2)是否典型(3)材料安排是什么,顺序是否有详略(详略是否得当)2 结构(1) 是否严谨、巧妙,具体表现为哪些方面。(2) 注意过渡、照应、线索3、表达方式除记叙外还有什么表达方式,它们和记叙什么关系,有什么表达作用。4、语言(1)是否生动形象,富于表现力。(2)平实、自然、亲切。(3)饱含感情。(4)文学色彩浓。(5)幽默风趣。(6)语言清新流畅。(7)辛辣讽刺。(8)谴词造句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9)成语典故的活用。(10)句式变换。(11)语体特点(口语、书面语)5、刻画人物方法(1)侧面描写(2)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怎样为
6、中心思想服务,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常见表现手法定义及作用1、对比(1)定义: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即为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主题。(2)作用: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示本质,加强文章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2、象征(1)定义:文章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方法即为象征,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要有共性。托意于物凭借具体的物象来表示与之形
7、近形似的概念、思想感情等。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使(2)作用: 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思想感情表现的含蓄让人寻味。3、欲扬先抑:(1)定义:它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2)作用: 造成鲜明对比,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果在文章最后出现“扬”的话,可起卒章显志的作用。先贬义,再大力颂扬描写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
8、所写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注意: “欲”是目的, “先”是手段,主从关系十分明确,不可等同,更不能倒,应根据目的和手段,安排好主从详略,不可调以轻心、草率行事。无论是抑还是扬,都必需掌握好“度” ,过了一定当的“度”就可能因失实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效果。4、讽刺夸张:(1)定义: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手法,可突出人物强化感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合理的、错误的或腐朽的人或事,用讽刺、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的所以,以达到贬斥、( )、批判的目标的。(2)作用:夸张: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讽刺: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可以使语言辛辣幽默,加强文章深
9、刻性和批判性。5、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有差别的事物用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1)定义: 用类似的事物用陪衬的叫正衬。 (同类或相似的事物)用有差别的事物用陪衬的叫反衬。 (相反或相对的事物)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主要事物为铺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手法。有其它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分三类: 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2)作用 可以突出主体事件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6、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10、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其中“托”为借,假托的意思,文章往往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表现志。7、借景抒情: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的写作方法。即为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分别:借景抒情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喜恕乐哀愁,但这种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作品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
11、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 ,所以看出此“物”非“景” , 物不是写景。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 “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8、设置悬念:为了引起读者兴趣,作者常在作品的开端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制悬念,又不立刻解答,而由开端的线索任情节自然以展下去,到一定阶段或结束处才解开矛盾或提示谜底。增强作品吸引力,感染力,9、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特点更好的表现主体10、伏笔;指后文将要出现人物、事件和物品在前文作出喻事。11、照应:指后文叙写与前文叙写形成?,作用贯通全文,突出中心渲染气氛,使结构严紧,使文章浑然一体。
12、分析照应:(1)首段与题目照应(2)首尾照应(3)前设悬念、后有照应(4)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重叠照应)突出中心,点明文章线索。12、铺垫指水到渠成,作者将事情的真象,已经一点点告诉读者只要认真,最后会有果真如此之感( 在过程中一点点透露出来了)13、过渡: (1) 词语过渡方法 (2) 句子过渡(3)语段过渡(1)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的场景(2)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作用 (3)转换不同叙事方式(由顺倒,倒顺,顺插)(4)交待说明有关记叙要素要过渡(5)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起作用(承上启下)14、动静结合15、虚实结合16、点面结合17、以小见大18、卒章显志19、渲染烘托分析写作特点:1、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2、从文章结构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如层次段落是否清楚。段落之间过渡照应得怎样。整体结构是否严密。叙述方式有什么变化。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3、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4、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四、考题:1、本文使用什么表现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直接型)2、某事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直接型)3、写作特色赏析,语段赏析(间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