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298800 上传时间:2019-05-05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要知识梳理1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一、总复习理论框架: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最显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二、主要考点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三、主要考点精述

2、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2)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马克思主义

3、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实践基础、理论来源。(1)社会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2)实践基础(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3)理论来源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 19 世纪初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三个主要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

4、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一本质特征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

5、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3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考纲第二、三、四章)义一、总复习理论框架:定义提出内容作用地位意义哲学基本问题唯物论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定义物质和运动及其关系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意识观实践观实践的本质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意识的产生 11 页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近

6、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特点、局限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理论表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形而上学古代自发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古代形而上学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4普遍联系的三层含义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发展与过程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假象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作用,50 页辩证法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基本规律质变和量变 质、量、度(质的数量界限,质和量的统一) 质变和量变及其关系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辩证法的否定观否

7、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同一性斗争性普遍性特殊性地位和作用矛盾的两重性质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分析方法基本范畴内容认识论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过程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及其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真理观价值观 价值及其特征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

8、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主体、客体的含义、内容、特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5二、大型分析题需要背的原理1、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2)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3)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

9、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一个纽结,并通过这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体现出世界的普遍联系。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发展是前进性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一切事物都处在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中,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恒地存在。一个事物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开始,如此生生灭灭,循环不已,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永恒发人的本质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考查历史创造者的原则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个人与社会历史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人的问题历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

10、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阶级斗争的社会作用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自由和必然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对独立性6展的过程。3、大综合: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学说或矛盾

11、规律原理。(1)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种基本性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3)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是事物的普遍本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4、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矛

12、盾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一定与矛盾的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5、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1)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不平衡的。由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

13、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2)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失去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3)整体是各部分有机之和。(4)整体的作用就在于把各个组成部分互相联结起来,发挥各部分的功能。(5)整体和部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7、度的原理及其意义。(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或数量界限。(2)认识事物的度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的认识事物的质,不致混淆不同事物。在实践中要掌握“适度”原则,才能使工作正常发展, “过”7或“不及”都是错误的。8、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2)实

14、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基本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检验人们的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认识、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对实践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积极的促进实践活动的发展,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活动的发展。9、人类认识的辩证过程: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过程。(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感性认识有待于

15、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3)人的认识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0、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及其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同时又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1)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主要

16、作用表现在:指导作用;解释作用;预见作用。(2)非理性因素是指人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仰、习惯、本能和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激发的作用;调控的作用;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3)在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决定作用,非理性因素受理性因素的决定和制约。11、真理及其客观性、具体真理。8(1)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客观的,这是因为:真理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源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检验真理的社会实践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

17、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变化。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这种认识就是真理。(2)真理的具体性或具体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12、大综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

18、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2)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存在的决定下具有独立发展的规律性,即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意识形态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13、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与历史主体选择性的关系。(1)所谓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历史主体的选择性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活

19、动中的自觉能动性。历史发展的决定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的选择。(2)社会历史发展表明,当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空条件下,往往给人们以多种可能性供人们选择,这时主体选择性将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14、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20、”。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2) 社会规律存在并实践于人的活动之中,但社会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客9观性根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3)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活动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统一的,这就是尊重社会规律和发挥自觉能动性的统一。三、哲学上对立的派别和观点唯物论部分:1、一元论和二元论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辨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部分: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唯物主义辩证法和唯心主义辩证法3、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4、决定论和非决定论5、机械决定论和辨证决定论认识论部分:1、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唯心主义先验论)2、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直观反映)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唯物主义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可知论5、唯理论和经验论6、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7、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8、主观真理观和客观真理观历史观部分:1、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2、唯意志论和宿命论四、主要考点精述唯 物 论(考纲第二章)哲学的一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