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小题,每小题 3分,共 60分)1.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晋 姬姓贵族 山西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A. B. C. D.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 。这一现象反映
2、出( )A. 分封制度被废除 B. 新的社会制度确立C. 等级制度被破坏 D. 贵族特权被废除3.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研究这类文献可以佐证的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度 B. 宗法制度 C. 分封制度 D. 郡县制度4.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拥有奴隶群。尤其是崇古的儒家学派的学者,面对着这么大的巨变,大惑不解。 ”儒家学派的学者“大惑不解”是因为“巨变”( )A.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 缺乏应有的
3、理论基础 C. 加剧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D. 削弱了宗法制的作用5.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乱人来之,遵擅暑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延。效战国以土地传子孙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 安史之乱 B. 藩镇割据 C. 均田制瓦解 D. 租调制破坏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7. 学者黄仁宇认为:“新朝代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
4、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有些地区秦朝所设郡县原封不动地任其存在,其他地区则派遣新任命的王侯,世守为业。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 中央集权制 B. 郡国并行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8.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 ( )A. 察举制 B. 推恩令 C. 郡县制 D. 封国制9.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 西汉中朝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 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5、D. 明朝内阁制度10. (2010枣庄高三期末)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11.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12.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某一制度曾有过
6、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材料中所述制度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 )A. 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B. 控制思想文化发展,培养了皇帝的奴仆C. 形成了“重文”传统,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D. 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13.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汉代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与这些制度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对应搭配正确的是( )A. 品行考试成绩门第声望 B. 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C. 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D. 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14.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
7、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 “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 秦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15. (2010淄博模拟)有人评价说,宋朝一代,官员多如天上银河里的星星;又有人说,宋朝一代,目不见官。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官员人浮于事 B. 北宋科举考试的发展C.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D. 北宋吸取了前代的教训16.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图一 图二 图三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等级制度越来越严格 D大臣地位不断削弱17.据张廷玉明史记载:“明太祖初一
8、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 ”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明初制度承袭元制 B. 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C. 殿阁大学士成为中央核心机构 D. 明太祖时皇权空前加强18. “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唐朝 B. 北宋
9、C. 明朝 D. 清朝19.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行省制的推行 B. 丞相制度的废除C. 内阁地位的上升 D. 军机处的设立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三省六部制 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明朝的内阁 清朝的军机处A. B. C. D. 二、非选择题(共 20分)21. 材料一 公元前 106 年,分全国为 13 部( 州),每部 (州 )派刺史一人,于每年秋天巡行郡国,按“六条问事
10、”的职权 ,监督郡国材料二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 ,以 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材料三 (北宋)规定州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提常平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 材料四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1382 年改称都察院,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官 员号“代天子巡狩” ,大事奏裁,小事可立决。明太祖置锦衣卫指挥使,下属南北两 镇抚司,除 负责侍卫、密缉盗贼奸宄外,北镇抚司还掌管诏狱,各地重罪逮至京师 ,往往由北司 严刑审理,而后直接奏请皇帝。请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汉、唐、宋、明四朝的官制特点。(6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采取该措施的目的。(2 分)(3)根据以上材料,明朝制度同汉、宋相比有何不同?(2 分)这种演变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 分)(4)简述汉、宋、明三朝措施起到的共同进步作用。(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