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与青少年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Personal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一、遗传与环境,近年来,行为遗传学的大量研究证明,遗传对人的智力和个性均有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在所有影响因素中,遗传所起的作用无论对智力还是对人格特性,都占到50%左右。,在18代的遗传过程中“聪明”老鼠和“笨”老鼠走迷宫成绩的变化,遗传率2(同卵双生子相关系数异卵双生子相关系数),53项研究归结出的三种血缘关系水平者智力测验分数的相关,三种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的人格相关,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抑郁和犯罪行为方面的相似性,2675名双亲
2、和他们10071个子女的智力的关系(%),三个孩子在完全相同的环境影响下,智力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说明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同时存在。,遗传的两种方式,1 每个人的最大限度能力不同2 每个在每种心理能力上表现和发挥的时间表不同,教师的正确态度,了解儿童的遗传条件和家庭环境条件;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对天资较差的学生,永远不能说“笨”;根据学生的遗传时间表,提出不同的目标,实行个别化的教学;针对学生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二、人格的发展,1.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一个人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以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人格概念的解释1,人格是稳定的。今天活泼开朗的人
3、,明天也可能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也喜欢竞争。我们常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一个外向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兴高采烈、情绪高涨的。个性不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但一旦形成,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人格概念的解释2,人格定义的第二部分涉及的是人际过程。人际过程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外部、影响着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那些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如抑郁、愉快、拒绝、需要、愿望、信息加工等。这些过程中,有些是人们共享的。例如,每个人都具有相似的体验焦虑能力或对待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人怎样对待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对人的性格
4、起着决定作用。,人格概念的解释3,第三,人格虽然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特别是儿童生活的群体影响着他们将来变成什么样的成人。,2. 人格的“大五”因素1,因素1:外向,有活力,热情正向特征:健谈、果断、积极、精力充沛、活泼、坦率、支配、强有力的负向特征:安静、缄默、害羞、腼腆、退缩、回避,2. 人格的“大五”因素2,因素2 随和,利他,情感性正向特征:同情、友善、感激、亲切、心肠软、热情、宽宏、可信任、乐于助人、谅解、快乐负向特征:挑剔、冷淡、不友好、爱吵架、硬心肠、冷酷、严厉、忘恩负义,2. 人格的“大五”因素3,因素3 认真,责任感正向特征:
5、有条理的、认真、系统的、有效率、负责、可靠、尽责、严格、讲实际、勤勉、深思熟虑、细心负向特征:粗心、混乱、轻浮、不负责、散漫、不可靠、爱忘事,2. 人格的“大五”因素4,因素4 神经质,神经过敏、紧张正向特征:稳定、平静、安心、不爱发火负向特征:紧张、焦虑、不安、忧郁、担心、暴躁、害怕、高度紧张、自怜、爱发脾气、不稳定、自我惩罚、沮丧、多愁善感,2. 人格的“大五”因素5,因素5 求新性,独创性正向特征:兴趣广泛、富于想象、聪颖、富于创造、有洞察力、求知欲强、处事老练、讲求艺术性、聪明、善于发明、睿智、头脑灵敏、机智、有计谋、明智、有逻辑性、有修养负向特征:兴趣狭窄、缺乏想象、笨拙、墨守陈规、
6、思维肤浅,3. 气质,活动水平 在课外活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的动作能力节律性 生活、学习、作息方面的行为规律性主动或退缩 对陌生人和新情境的最初的进退反应。适应性 对新的或变化了的情境作出反应的能力。反应阈限 能够引起反应所需的最小刺激量。反应强度 行为反应中能量的大小。情绪特征 愉快、友善或者不愉快、不友善。分心程度 面对分心物能继续从事原来行为的能力。注意广度和持久性 完成一个任务或遇到困难时能集中 注意力多久。,气质中的抑制性维度,抑制型(胆小):怕生,退缩,爱脸红,自我保护,敏感,文静,小声说话,听话,富于同情心,不爱打架骂人。非抑制型(胆大):不怕生,进取,爱自我表现,活泼好动,容易
7、违反纪律,不敏感,缺乏同情心,爱打架,大声吵闹。,我国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分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岁儿童的行为抑制性非抑制性呈负偏态(图1)。其中,抑制型儿童的比例略高,大约占全部被试的20%;非抑制型儿童的比例较少,约占总样本的10%。,4. 两种情绪类型,积极型(大脑前额叶左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快乐情绪,爱笑不爱哭。消极型(大脑前额叶右侧脑电活跃):容易引起悲伤情绪,爱哭,爱生气,且不易恢复正常。,5. 青少年的依恋类型,依恋是人对周围人的一种追随、依附和亲密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婴幼儿期与养育者形成的依恋关系类型,将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部工作模式,影响着今后与人交往的
8、方式,并且对以后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1,安全型: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 “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2,回避型: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 “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儿童青少年的依恋类型3,焦虑-矛盾型: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 “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
9、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者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三、 青少年应对压力的策略,当等待生产的父母看一部会引起焦虑的、介绍婴儿猝死症的电影后,一些父母不愿去面临那些关于他们的孩子可能在婴儿期死亡的任何事。另一些父母表示,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信息,以便这种不幸事件发生时有思想准备。这两种不同态度反应了不同的焦虑应对策略。,积极策略和回避策略,回避型:努力不去想这个情境,所以能尽可能多地或尽可能长时间地回避焦虑。“担心也没有用”,“别想它了,想点别的吧”,就是压抑策略。推迟去看医生或推迟同教授的谈话,因为你预料到这种场面对你有压力,你用的就是压抑策略。积极
10、型:尽可能多而快地寻找解决办法,以积极的行动迎接压力。就一个安排好的治疗程序努力去收集尽可能多的信息,或花大量时间考虑一个即将到来的工作面试,这时你用的是积极策略。,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1,积极认知策略祈求指导和权威做最坏的准备努力去看积极的一面考虑处理问题的几种选择凭过去经验办在一段时间里整天忙于做事努力置身这种情境之外,客观地看待它仔细考虑这种情境并争取理解它自言自语说些能让自我感觉好一些的事对自己发誓,下一次事情会不一样了认为做什么也没用,接受这个事实,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2,积极行动策略努力寻找更多的有关信息跟父母、亲戚、朋友谈论这个问题找专家(医生、律师等)谈一谈忙于别的事使自己不去
11、想这个问题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去施行暂时不考虑这些事弄清必须做什么而且设法实现设法让自己的情绪超脱出来从有相似经历的人或群体那里寻求帮助交换或折衷以从这个情境中得到一些有利的东西用体育锻炼来缓解紧张,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3,回避策略当我感到生气或沮丧时,就冲别人发泄继续将自己的情绪保持在正常状态一般避免和他人呆在一起拒绝相信它发生了喝很多酒来缓解紧张吃很多东西来缓解紧张抽很多烟来缓解紧张吃很多镇静药来缓解紧张引自Holahan和Moos(1987),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4,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于问题,由此克服焦虑。例如经济上有问题,适当的行动过程就是想办法多赚钱或减少开销。有了问题时,哪怕想出的
12、只是很简单的方法也比什么也不干好。 (“我先制订一个行动计划然后实施计划”)情绪中心策略减轻伴随问题产生的情绪压力。例如,在考试失败时,用积极的眼光来看待这件事会使自己好受一点,或者考虑能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 (“我尽量去看事物好的一面”),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5,应对策略的效果研究发现,要缓解焦虑,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用策略好。一项有关戒烟的研究中,至少用到一种应对策略的吸烟者成功戒烟的可能性比没用任何应对技巧的吸烟者大三倍。另一项研究发现,对于在婚姻生活中体验到压力的夫妇,用了应对策略的比没用应对策略的能更有效地缓解情绪的消沉。,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应对策略的效果有一项调查询问成年
13、人常用的应对策略有哪些,所给出的27个应对策略各有多大效果。结果发现,越是凭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人,在快乐和总的生活满意度测验中的得分越高。由此可见,人们面临焦虑时倾向于采用一些应对策略,并且有证据表明,使用这些策略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面临压力时的应对方式6,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更有效,从长期看,积极策略更有效。有些问题一两天后烟消云散了。一场令人生气的谈话所带来的刺痛或者某个令人尴尬的时刻常常刚过一会儿就消退了。用回避策略,仅仅是不去想这种体验,就可能渡过难关。很多时候,问题不会消失。一个学生可以不理会他的学习困难问题,可这些问题并不会消失。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不融洽这些问题是不会自生自灭
14、的。所以,为了彻底地消除焦虑,更多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策略。,四、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埃里克森提出的人生发展8个阶段婴儿期 信任对不信任学步期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儿童早期 主动性对内疚小学期 勤奋对自卑青少年期 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成年期 繁殖对停滞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新生儿处在周围人的慈爱中。是否得到了充满爱的照料、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都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人格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的儿童,会产生基本的信任感。它是周围人们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赖。这样的孩子觉得世界是美好的,人们是充满爱意的,是可以接近的。从小没有得到充分关
15、爱和照顾的孩子会产生一种基本的不信任感。这些儿童在一生中对他人都会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学步期:2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一岁以后的儿童想知道:我能做什么?外界的哪些东西是我能控制的?外界的什么东西控制着我?他们常常要试试自己的能力大小。形成了自主性的儿童,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善于自我表现,富于自信心。父母过度保护会阻碍自主性的发展。如果不允许儿童进行探索,不能获得个人控制感和对外界施加影响的认识,儿童就会产生羞怯和怀疑感。在大人谈论自己时用手捂住脸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儿童。此阶段儿童产生的自我控制感是自由意志的开始。具有较强自主性的儿童,在以后生活中,将很愿意掌握自己的命
16、运,自信使他们能向艰难困苦挑战,并战胜它们。羞怯和怀疑的儿童将永远是追随者,他们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童年早期(幼儿期):36岁,主动性对内疚这是儿童形成主动性的关键时期。成功解决这一危机会促使雄心壮志的产生和追求感的形成。主动性与前一阶段的自主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随着儿童主动性的发展,他们体会到完成一项任务的喜悦。不能很好地形成主动性的儿童,会产生内疚感,他们缺乏主动性,总是依赖别人。信心也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强烈的主动性的儿童就有了“追求感这是一种坚定信念,它不受内疚感的威吓,表明我就是我心目中要成为的人”(埃里克森)。这一坚定信念在儿童后来的生活中起着指
17、导作用,也许是推动他完成大学学业的动机,或许为他在以后的寻找职业时的“自我推销”提供了信心。,童年中期(小学阶段),勤奋对自卑儿童进入这一年龄阶段后,会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但不久,他们开始与别的孩子展开了竞争。他们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与同伴进行比较,比学习,也比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如果儿童体验到了成功,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不断增强,这为他们今后成为积极的、有成就的社会成员铺平了道路。但失败的体验,会使儿童产生一种不适当的感情,对今后的创造与生活都期望不高。正是在这个时期,在青春期躁动到来之前的少年时期,儿童形成了勤奋感和对自己力量和能力的信任感,或者形成了自卑感和对自己的天分和能力的低评价。
18、,青少年期(中小学阶段),自我认同感对自我认同感混乱 我是谁? 自我认同感 我过去曾经怎样? 我现在怎样? 我将来会怎样?,青少年期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时间观念和时间混乱; 自我肯定和自我怀疑; 角色扮演成功和角色扮演失败; 成就感和挫折感; 清晰的和混乱的性别认同感; 正确的和混乱的权威感; 思想政治方面的自我认同感,成年前期,亲密对孤独年轻人开始寻求一种亲密感,并在情感方面得到成长,这就需要与他人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真正的、相互的亲密感”,这包括友谊和异性伙伴。亲密感发展的结果一般是结婚。在这一阶段不能形成良好的亲密感的人,会面临孤独。他们可能经历了多次肤浅的关系,但从来没有在真正的密切关系中
19、获得情感满足。有些人回避建立那种需要爱的承诺或亲密感的关系,独身生活及其方便,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成年期,繁衍对停滞进入中年的人开始关心下一代。父母通过教育孩子,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无子女的成人通过与年轻人的接触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在这些活动中,他们产生一种由繁衍、培养、教育下一代而满足的感觉。不关心年轻人发展的人被停滞感困扰着,这是一种厌恶和个人感情贫乏的状态。如有些父母从教育孩子中很少获得快乐,而是充满厌烦,对生活感到不满。在孩子发展中不能展示自己的潜力,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可悲的。,老年期,自我完善对失望以满足
20、的心情回忆往事的老年人,以一种完善感走完最后的发展阶段。老年人回首往事时,常以一种不得已的心态接受现实,走过的路虽然不能再重走一遍,但是有完善感的人接受这一现实,因此感到满足。不能形成这种完善感的人会落入失望的境地。他们觉得自己的时间太少了,年轻人拥有的机会他们都没有了,一生已经过去,他们希望再重新生活一遍,因此常常通过对他人的厌恶和轻蔑来表达他们的失望。生活中没有什么东西比一个老年人的失望更悲哀,也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个充满完善感的老年更令人满足。,五、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化,儿童在与周围人相处过程中,在遗传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些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如社会性情绪、气质、对父母亲人的依恋、
21、交往技能、同情心、亲善行为、自我控制、对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道德情感和行为等。一个社会化的人才能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爱别人,学会接受别人的爱,小环境:家庭,幼儿园,邻居中环境:两个小环境的相互作用外环境:爷爷奶奶,父母工作单位,父母的朋友,社区大环境:父母的社会阶层,价值观,法律,风俗习惯,父母的信仰,六、心理健康的标准,1 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自我意识 自我认同感 恰当的自我期望值,心理健康的标准,2 一个善于自控的人 意志 毅力 自律,心理健康的标准,3 一个随和的人 人缘好,有朋友 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 对人宽容,心理健康的标准,4 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自我满足 接纳自己的缺点 经
22、常把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心理健康的标准,5 一个做事有目标的人 对各种事物有广泛兴趣 有内在动机 有抱负,心理健康的标准,6 一个遇事看得开的人 灵活、变通 适应性强 失败和受挫时不泄气,心理健康的标准,7 一个情绪平和的人 情绪稳定 不动怒,不大喜大悲 乐观,遇事往好处想,心理健康的标准,8 一个爱说爱笑的人 心境好 有幽默感,心理健康的标准,9 一个互助合作的人 帮助别人 接受别人帮助 与同伴相互依存,心理健康的标准,10 一个懂得爱和被爱的人 与别人共情 知道怎样爱和被爱,七、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马斯洛:当我们“努力培养自己原来没有的心理品质、努力地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
23、就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境界。”,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罗杰斯:“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达到一种乐观的感觉及对生活的满足。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面对生活中不断的考验。,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人的本性是善的,当然,人有时也会很敌对、残忍,但如果让我们自由发展,不被生活困难所累,那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充满爱和信任的人。完善的人有时也会表示气愤,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来掩饰某些情感,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积极的、亲切的态度始终影响着他们的行为。,自我完善者的特征,1. 完善的人应该坦诚地对待自己的经历。他们努力
24、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有价值的,然后珍藏这种特殊的经历。,自我完善者的特征,2. 完善的人关注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他们生活在现实的空间里。,自我完善者的特征,3. 完善的人相信自己的感觉,如果他们感到一件事应该去做,就会去做,不会因为过去学到的准则或者因为想到别人的看法而放弃。,自我完善者的特征,4. 自我完善的人不屈从于社会的要求,他们对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需要更加敏感。,自我完善者的特征,5. 他们能深层次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不论这些情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自我完善者的特征,6. 完善的人在生活中有更丰富的经历,他们“更熟悉痛苦的感情,但对快乐也有更生动的体会”,他们比大多数人更理解愤怒和恐惧,这也使他们更深层次地享受爱和快乐的代价。,自我完善者的特征,7. 坦诚地面对自己的情感,可以遏制那些限制我们自己的情绪。,自我完善者的特征,8. 完善的人生活在他们自己的生活当中,而不仅仅是生活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