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1、孔子孔子(公元前 551 年 9 月 28 日公元前 479 年 4 月 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
2、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
3、足靠的时候.2、孟子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约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ng )氏。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 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
4、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 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故事】孟母三迁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
5、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3、颜回颜回(前 521前 481) ,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今属山东)人。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不仅赞其“好学”,而且还以“ 仁人”相许。历代文人学士对他也无不推尊有加,宋明儒者更好“ 寻孔、颜乐处”。自汉高帝以颜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三国魏正始年间将此举定为制度以来,历代帝王封赠有加,无不尊奉颜子。【故事】颜回退金颜回幼小时跟孔子学习,
6、因家中比较贫寒,常常以稀粥充饥,但是他却学习刻苦守时。有一次,孔子见颜回又是第一个到私塾,便问:“颜回你吃的什么饭?” 颜回说:“一张饼,一碗汤。”其实他吃的是一碗粥。他却把粥上凝结的薄皮称作一张饼,把薄皮下称作汤。颜回虽然家贫,却十分乐观,并且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了给一位穷学友的母亲治病,他曾劝说父亲向别人借了碎银子给他的穷学友。不料,有几个多事的学生,却将此事传说成颜回偷了别人家的银子送人情。于是便有人说丢了东西,怀疑是颜回偷的。可是孔子不信,但又没有理由堵住多事人的口舌。第二天,颜回又是第一个先到私塾。一进门,见地上有一锭金子,上面还写着:“天赐颜回一锭金。 ”颜回本想不理,但见写有自
7、己的名字,于是就在金子上写了“外财不发穷命人 ”几个字后,放回原处。通过这件事,孔子更加相信了颜回,并当着大家的面说:“贤哉,回也 !”4、曾子曾子(前 505 年 10 月 12 日前 435 年),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现山东省平邑县)。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曾子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编论语、著大学 、写孝经、著曾子十篇 ,后世尊奉为“ 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曾子是儒
8、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鲁悼公三十二年(前 435 年),曾子辞世,终年 70 岁。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故事】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 ,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
9、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 在这里, “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5、端木赐端木赐(公元前 520 年公元前 456 年):复姓端木,字子贡 (古同子赣),以字行。汉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 浚县) 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对他好时他看人不顺眼,别人远离他了又会埋怨别人,如子思。性格自私,骄纵使气。才华横溢。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
10、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成为汉族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 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 先贤端木子”。【故事】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
11、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 6 年。6、冉雍冉雍(前 522-?),汉族,中国春秋末期鲁国陶(今山东定陶) 人。字仲弓。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 ,人称“犁牛氏” 。 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 “命三子往从学焉” 。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 “仁而不佞孔子称其 “可使南面”,即可担任封国之君(雍也) 。后来荀子更敬重他。 荀子十二子 称:“ 下则法仲尼、子弓 (即仲弓)之义” ,将他和孔子并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追封为“ 薛侯”。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加封“下邳公” 。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 封为“薛公”,明嘉靖九年(1530 年)改称“先贤冉子” 。【故事】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 (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 ;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