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2319155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62 大小:2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2016狂犬病防控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件- 2 -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年1 月29 日抄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中心病毒病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 2016 年1 月29 日印发校对人: 李昱附件: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 Rabies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 年1 月目 录摘要 . 1Abstract . 2前言 . 4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 . 5(一)病原学. 5(二)实验室诊断 . 7二、临床学 . 9(一

2、)发病机理 . 9(二)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 11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 . 11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 133诊断标准 . 15三、流行病学 . 17(一)疾病负担 . 17(二)感染动物来源 . 18(三)我国人间狂犬病流行特征 . 19四、人用狂犬病疫苗 . 22(一)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 22(二)我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历史和现状 . 24(三)人用狂犬病疫苗免疫程序的演变 . 25(四)人用狂犬病疫苗的免疫机制、毒株及质量标准 . 27(五)疫苗的血清学效果评价 . 291暴露前免疫 . 302暴露后程序 . 303特殊人群 . 324疫苗效力及免疫失败 . 335. 疫

3、苗安全性 . 34(六)暴露前及暴露后预防成本效益评价 . 36五、被动免疫制剂 . 37(一)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 . 38(二)被动免疫制剂的作用机制 . 39(三)被动免疫制剂的保护效果 . 40(四)被动免疫制剂的安全性 . 42(五)经济成本与研究进展 . 43六、人间狂犬病的预防建议 . 44(一)暴露前预防 . 441. 基础免疫 . 442. 加强免疫 . 453. 使用禁忌 . 45(二)暴露后预防 . 461. 暴露的定义与分级 . 462暴露后处置 . 483再次暴露后的处置 . 554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置 . 565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服务实施 . 60附表1 . 64附表2

4、 . 65参考文献 . 67编写人员周航,李昱,陈瑞丰,陶晓燕,于鹏程,曹守春,李丽,陈志海,朱武洋,殷文武,李玉华,王传林,余宏杰编写人员单位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周航,李昱,殷文武,余宏杰)10004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陈瑞丰)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陶晓燕,于鹏程,朱武洋)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曹守春,李玉华)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丽)10001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陈志海)10004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传林)审核专家唐青,扈荣良,董关木,严家新,俞永新审核专家单位

5、102206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唐青)130122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扈荣良)100050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董关木,俞永新)430060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严家新)1摘要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

6、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本指南系统回顾了狂犬病的病原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流行病学、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机理、效果、安全性和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置,以及暴露预防处置方法等内容的科学证据,在此基础上对狂犬病暴露前和暴露后预防处置的伤口处置、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使用等技术给出了推荐建议。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2AbstractRabies, caused by the infection of rabies virus, is a

7、zoonoticinfectious disease. Its majo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presented as specific hydrophobia, aerophobia, pharyngospasm,and progressive paralysis. Reports on the deaths of rabies havecontinuously remained the top ones, among all the notifiable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na, which pose serious th

8、reats to thehealth of the Chinese peopl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onrabies in our country, to regulate the 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of rabies and to reduce the deaths caused by rabies, the Chinese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as organized a panelof expert

9、s, in the reference with Guidelines issued by WHO,American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nd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compiled this document-“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HumanRabie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6)”. The Guidelinesconducted a systematic review o

10、n the etiology, clinicalcharacteristics, laboratory diagnosis, epidemiology of rabies andprovided evidence on varieties, mechanisms, effects, side-effectsand security of rabies vaccine, as well as on other preparations3on passive immunity of its kind, on methods related toprevention and disposition

11、of exposure etc, finally to have comeup with 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above mentioned varioustechniques.The guidelines will be used by staff working on preventionand control of rabies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Prevention at all levels, from the departments of outpatient anddivisions of

12、 infection and emergency control in all the medicalinstitutions. The guidelines will be updated and revised,following the research progress from home and abroad.4前言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感染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临床大多表现为特异性恐风、恐水、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近年来,狂犬病报告死亡数一直位居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给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带来

13、严重威胁。暴露后处置是暴露后预防狂犬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及时、科学和彻底的暴露后预防处置能够避免狂犬病的发生。为指导基层疾控机构做好狂犬病预防控制工作,尤其是暴露后的预防处置,降低狂犬病所致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疾控中心的技术指南,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制定了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 版)。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狂犬病防控工作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医疗机构感染科和急诊科等专业人员。根据使用中反馈的问题和狂犬病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本指南今后将不断更新、完善。5一、病原学和实验室诊断(一)病原学狂犬病病毒(Ra

14、bies virus,RABV)属于单负病毒目(Mononegavirales)弹状病毒科( 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1。狂犬病病毒颗粒呈子弹状,长100-300nm,直径约75nm。病毒基因组长约12kb,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从3到5端依次编码5 种结构蛋白,分别为核蛋白(Nucleoprotein, N)、磷蛋白( Phosphoprotein, P)、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 M)、糖蛋白(Glycoprotein, G)和依赖RNA的RNA 多聚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or Largepr

15、otein , L )。病毒颗粒由囊膜( Envelope ) 和核衣壳(Nucleocapsid)两部分组成,基因组 RNA 及外层紧密盘绕的N、P、L 蛋白共同构成具有转录、翻译功能的核衣壳;颗粒外层脂质膜表面镶嵌着G 蛋白以三聚体构成的纤突(Spike),为病毒中和抗原及与宿主受体结合的部位, M 蛋白位于外壳内侧和核衣壳之间,连接内外两部分1, 2。狂犬病病毒不耐高温,悬液中的病毒经56 30-60 分钟或100 2 分钟即失去感染力。脑组织内的狂犬病病毒在常温、自溶条件下,可保持活力7-10 天,4可保存2-3 周。狂犬病病毒在pH 7.2-8.0 较为稳定,超过pH 8 易被灭活。

16、狂犬病病毒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乙醇、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碘制剂以及季铵类化合物(如苯扎溴铵)等敏感3。1:500 稀释的季胺类消毒剂、 45%-70%乙醇、1%6肥皂水以及5%-7%碘溶液均可在1 分钟内灭活病毒,但不易被来苏水溶液灭活4, 5 。不同型别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不同:在犬、猫等哺乳动物中传播,也称“ 街毒” 的狂犬病病毒毒力很强,感染后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病死率几乎100%,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传染病;而在蝙蝠中传播的狂犬病病毒毒力相对较弱。直到20 世纪50 年代,RABV 一直被认为是狂犬病的唯一病原6。通过对来自尼日利亚的与RABV 有血清学相关性的病毒即LBV(

17、Lagos bat virus)和MOKV (Mokola virus)的鉴定,以及对1970 年分离自南非被蝙蝠咬伤病人的DUVV(Duvenhage virus)病毒的分析,发现了狂犬病病毒群的复杂性,由此出现了“ 狂犬病相关病毒( Rabies-related virus)”和“狂犬病血清型 ”的术语,目前分别将 RABV、LBV、MOKV、DUVV 确定为四种血清型。1950 年以来在欧洲分离到的蝙蝠病毒与DUVV 呈血清学相关性,应用单克隆抗体反应将欧洲蝙蝠病毒进一步分为EBLV-1(European bat lyssavirus 1)和EBLV-2(European batlyss

18、avirus 2)。针对狂犬病相关病毒多样性的遗传进化研究,产生了新的专业术语“ 基因型 ”,并继续发现了新的基因型,如1997 年从澳大利亚果蝠中分离到的ABLV(Australian batlyssavirus)确定为基因7 型。为了更好地对日益增多的狂犬病相关病毒进行归类,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nternationalCommittee of Taxonomy Virus, ICTV)主持设立了狂犬病病毒属,将现存的基因型作为狂犬病病毒分类的基础,并结合系7统发生进化树的拓扑结构、单克隆抗体反应谱,以及生态、宿主、地理范围等特征确立了病毒种类。2014 年,ICTV 最新分类结果明确了1

19、4 种(Species)狂犬病病毒。除了上述7 个基因型代表7 种不同的狂犬病病毒外,21 世纪新发现的另外7 种病毒包括从中亚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KHUV(Khujand virus)和ARAV(Aravan virus),从俄罗斯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IRKV(Irkut virus)和 WCBV(West Caucasian bat virus),从非洲肯尼亚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SHIBV(Shimoni bat virus),从法国、德国食虫蝙蝠中分离到的BBLV(Bokeloh bat lyssavirus)和坦桑尼亚非洲灵猫身上分离到的IKOV(Ikoma lyssavirus)7。201

20、1 年从西班牙蝙蝠中分离到的LLEBV(Lleida bat lyssavirus)尚未经ICTV 明确归类1 。(二)实验室诊断标本采集:病人发病后(死亡前)可采集其唾液(间隔3-6 小时,至少采集3 份)、脑脊液、血清及颈后带毛囊的小块皮肤;病人死后最好采集其脑组织标本(小脑和脑干)进行实验室检测6, 8 。直接免疫荧光法(Direct Fluorescent Antibody Test, DFA)是狂犬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人和动物脑组织中的病毒抗原6, 9。临床病例活体组织标本(如颈后部皮肤毛囊)亦可进行DFA 检测6。直接快速免疫组化法(Direct Rapid

21、Immunohistochemical Test, DRIT)及酶联8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亦可特异检测狂犬病病毒抗原6 。病毒核酸检测可用于早期诊断,以逆转录PCR 法(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 )(包括Real-timeRT-PCR)检测体液(唾液、血清等)和脑组织等标本,但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6, 9。脑组织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还可进行病毒分离。细胞培养分离所需时间(1-2 天)远少于小鼠颅内接种分离法所需时间(10-21天)6, 9,且前者的生物安全

22、风险远小于后者。未接种过疫苗的患者,发病早期几乎没有中和抗体产生,到发病晚期(通常在临床症状出现后7-8 天),病毒在脑内大量增殖后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低水平的中和抗体。通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中和抗体,可作为狂犬病诊断的依据之一3, 6, 9。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推荐的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标准检测方法包括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ocus Inhibition Test,RFFIT)和小鼠脑内中和试验(Mouse Neutralization Test,MNT)3, 9。由

23、于RFFIT 法无需使用小鼠,所用时间短( 24 小时),目前已被广泛采用。RFFIT 方法也是我国现行药典规定的检测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的标准方法之一。此外,常用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方法还有荧光抗体病毒中和试验(Fluorescent AntibodyVirus Neutralization Test, FAVNT)6 。用ELISA 法测定的抗狂犬病病毒糖蛋白抗体滴度与用病毒9中和试验测定的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约80%符合率),但相应试剂盒尚未普及3, 6。此外,还可以通过检测中和抗体,监测暴露前抗体背景及暴露后疫苗注射的免疫效果。WHO 狂犬病专家咨询委员会认为:中和抗体水平等于或高于

24、0.5IU/ml 时,接种者才具备了有效的保护能力;如果发现中和抗体水平低于0.5IU/ml,应进行加强免疫,至达到有效保护水平为止3, 6。二、临床学(一)发病机理大多数人间狂犬病病例是由于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所致,少数是由于被抓挠或伤口、粘膜被污染所致,因移植狂犬病患者捐赠的器官或组织发病也偶有报道,但病毒不能侵入没有损伤的皮肤。嗜神经性是狂犬病病毒自然感染的主要特征,病毒的复制几乎只限于神经元内。病毒最初进入伤口时,不进入血液循环(通常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病毒),而是在被咬伤的肌肉组织中复制,然后通过运动神经元的终板和轴突侵入外周神经系统10-15。在一些蝙蝠变异株中,由于嗜皮肤性,病

25、毒增殖也可以发生在感觉神经10, 13, 15 。病毒进入外周神经后,以运输小泡为载体,沿轴突以逆轴浆运动的方向向中枢神经系统“向心性”移行,而不被感觉或交感神经末梢摄取10-13。其移行速度取决于转运方式,逆向轴突运输速度较快,可达5-100mm/天,如一定范围内(如10m 至2cm)10的突触同时受感染,病毒移行速度甚至会更快。病毒在轴突移行期间不发生增殖,当到达背根神经节后,病毒即在其内大量增殖,然后侵入脊髓和整个中枢神经系统。动物实验发现,狂犬病病毒从脊髓上行到脑的扩散速度非常迅速,一旦侵入脑则迅速增殖,脑干最先受累,也是感染最重的区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增殖后,病毒通过在运动轴突的顺向

26、轴浆运输“离心性”扩散进入腹侧根、被根神经节及其感觉轴突,并感染感觉轴突支配的肌梭、皮肤、毛囊及其他非神经组织,主要累及神经丛和唾液腺腺泡细胞,并经唾液腺排放到唾液中,再由咬伤伤口或被带毒唾液污染的粘膜传播到下一个受害者。在感染末期,心、胰腺、肾上腺和胃肠道等神经外组织也同时受累。临床发病时,病毒已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神经外的器官中。人间狂犬病潜伏期从5 天至数年(通常2-3 个月,极少超过1 年),潜伏期长短与病毒的毒力、侵入部位的神经分布等因素相关。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就越短。此外,肌肉特异性小RNA 可能通过抑制病毒在肌肉中的转录和复

27、制影响潜伏期6, 9。狂犬病实验感染动物(如犬)的最长潜伏期为半年。在潜伏期内,病毒主要存在于外周肌肉或神经细胞中6, 10-19。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感染狂犬病病毒后,随着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扩散,均可引起严重的进行性脑、脊11髓、脊神经根炎,病毒数量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20,21 。人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狂躁型和麻痹型两种,临床分型可能与病毒对神经组织不同位点的特异性反应有关,而与病毒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解剖定位无关22, 23。电生理学研究发现,麻痹型狂犬病的虚弱症状与外周神经轴突病变或者脑白质变性有关24, 25 。病毒首先侵入运动神经元解释了狂躁型狂犬病人亚临床的前角细胞功能失

28、调要早于感觉消失症状的出现,并且症状首先发生在被咬伤部位附近,再逐渐发展到身体其他部位。同样的解释也适用于麻痹型狂犬病人的前驱症状和体征。犬类麻痹型狂犬病的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显示,脑干部位神经束的完整性受损,限制了病毒向前脑的传播。病毒的免疫逃避策略加之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阻碍了中枢神经系统中病毒的清除。目前尚无狂犬病病人因免疫抑制或加强而死亡的证据。如无重症监护,病人会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后1-5 天内死亡。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尽管脑、脊髓、脊神经根的炎症广泛分布,但并没有破坏神经组织结构26。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或功能障碍20, 27-29。(二

29、)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1狂犬病暴露者的伤口感染对于狂犬病暴露者而言,除了罹患狂犬病的风险外,动物咬伤还可以导致各种复杂的外科伤口、可能的严重并发症12以及继发的细菌感染。致伤动物不同,所导致的伤口类型、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均有所不同。例如,普通外科创伤的伤口感染率通常为5%-7%30 ,而在 III 级暴露中,犬咬伤伤口大部分为撕裂伤(约60%-76.5%),而猫咬伤大部分为穿刺伤(约85.3% );犬咬伤伤口平均感染率约14.8%,而猫咬伤约为26.8% ;手、足部位的咬伤伤口感染率明显较其他部位要高;犬咬伤容易引起化脓性软组织感染,而猫咬伤容易引起淋巴管/淋巴结炎、丹毒等31, 32。引起咬伤伤

30、口感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动物口腔,48%的犬咬伤和63%的猫咬伤感染伤口分离出需氧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犬咬伤感染伤口分离出的主要细菌是犬属巴斯菌属,而出血败血型巴斯菌属是猫咬伤感染伤口内最主要的菌种32-37。灵长类咬伤感染伤口内分离的菌种包括嗜血杆菌、核粒梭形菌、微小消化链球菌、放线菌属、产碱杆菌和直肠沃林氏菌(拟杆菌属)。猪咬伤伤口分离出的菌种主要包括猪放线菌、拟杆菌属、大肠杆菌、黄杆菌属、多杀性巴斯杆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MRSA)等37。巴斯菌属、链球菌、葡萄球菌、摩拉克菌和奈瑟菌属是最常见的需氧菌;梭形杆菌属、拟杆菌属、噬卟啉拟杆菌属是最常见的厌氧菌,且其中大部分细菌为

31、产-内酰胺酶,甚至是耐甲氧西林的菌种(MRSA),因此,在伤口感染或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时,需考虑病原菌耐药因素38-43。132狂犬病的临床表现狂犬病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狂躁型(大约2/3 的病例)或麻痹型。由犬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狂躁型,而吸血蝙蝠传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现为麻痹型25-27。狂躁型患者以意识模糊、恐惧痉挛,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瞳孔散大和唾液分泌过多等)为主要特点。麻痹型患者意识清楚,但有与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相似的神经病变症状。GBS 是脊神经和周围神经的脱髓鞘疾病,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

32、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以及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与GBS 不同的是,狂犬病患者一般伴有高热、叩诊肌群水肿(通常在胸部、三角肌和大腿)和尿失禁,而不伴有感觉功能受损。根据病程,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急性神经症状期(兴奋期)、麻痹期、昏迷和死亡几个阶段。但实际上发病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一系列可以独立分割的表现6, 20。(1)潜伏期:从暴露到发病前无任何症状的时期,一般为1-3 个月,极少数短至两周以内或长至一年以上,此时期内无任何诊断方法。(2)前驱期: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的早期,通常以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开始,50%-80%的患者会在原暴露部位出现特异性神经性疼痛或感觉异常(如痒、麻及蚁行感等),可能是由于病毒在背根神经节复制或神经14节神经炎所致。此时期还可能出现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症状。前驱期一般为2-10天(通常2-4 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