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初 文档编号:23218 上传时间:2018-04-3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2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茅盾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现代中国革命家,在茅盾的创作系列中,蚀三部曲有着独特的意义,其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反映了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革命时期女性在革命浪潮中的“众生态”,具有无可辩驳的文学史意义。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参照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特别是鲁迅的醉眼中的朦胧、茅盾的从孤岭到东京等文献,透析茅盾对于五四人的解放与革命关系的体验,总结茅盾小说塑造女性形象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文学的“革命”书写,具有重要意义。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序言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从当时社会语境来介

2、绍茅盾的蚀三部曲,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及社会现状;1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传统东方型女性,二位转型期女性,三位西方型女性;2革命与自由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对于革命的态度和个人追求,她们对“革命”意义理解的粗浅,对“自由”意义阐释的局限,使得她们往往在一个目标追求落空之时以另一个目标的替换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可以算作是一种代偿行为表现;3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并分析形成该特色的影响因素,如“双性化”特征、“边缘性”的生存地位及异化的生活状态等;4后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茅盾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阅读茅盾的蚀三部曲,阅读革命文学论争集,阅读中国现

3、代文学史(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相关章节)等相关文献资料;2对中国现代革命与文学书写的关系有整体性了解;3回到当时的文学史发生现场,结合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中国新文学史料19181980年连载的“茅盾自传”,分析三部曲产生的社会语境和作者意图;4结合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阅读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及关于“革命文学论争”材料,评价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结合新世纪以来作家的“革命”书写,管窥茅盾写作的当下启示。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2010年11月10日前,与导师商量选题,导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2010年12月20日前,收集

4、资料,完成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并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改2010年12月25日,开题。并根据开题小组的意见,对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进行修改2010年12月30日,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2011年1月17日,完成第一次提纲2011年1月25日,完成第二次提纲2011年3月月15日,完成初稿2011年4月15日,完成二稿2011年5月5日,完成定稿2011年5月中旬,进行答辩2011年5月1830日,根据答辩情况进行最后修改。2011年5月30日6月5日,上传所有材料,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五、主要参考文献1李音“莎乐美”的蛊惑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6月,第20卷第3期,45472张仲英论茅盾模

5、式的开创性极其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1661673丁尔纲“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重新解读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3卷第3期,31394梁竞男希望与幻灭茅盾幻灭对国民革命中心武汉叙事之细读M基金项目2009年度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QN023)阶段性成果2010673765刘丽从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看其性爱观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6月,42446蓝棣之论茅盾蚀三部曲的连贯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77蒋朝群茅盾的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CHI

6、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1228唐欣身体叙事中的性别主体辨析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C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2007年3月10日34379徐仲佳性爱的现代性与文明的再造茅盾早期性爱思想浅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期12212810张奇志真实的社会史诗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3月第20卷第1期10710911张朋钊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626712樊丽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

7、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748313曹书文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艺术整合茅盾小说创作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25卷第2期757914李永东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1031091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416白薇现代女性步履的真实文本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同时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788117朱德发现代知识女性章秋柳论茅盾小说人

8、物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9卷2834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对茅盾蚀三部曲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条路线其一,从作者创作背景出发,结合时代潮流与作者生活经历来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及作品中出现的文学现象;其二,立足作品本身来探讨其主题,着重于作品突出特征的辨析与理解;其三,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角度分别剖析其思想蕴含,尤其是通过主人公人物的形象分析来观察一批“时代女性”的生活境遇及生命历程,并探讨寻求终极出路的问题。从作品的创作背景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动乱的社会背景、流行的社会风尚、社会成员对革命性质与革命前途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包

9、括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都影响着作者对作品的创作。李音提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思潮,即唯美主义,这一思潮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其反叛性、颓废性的特点成为流行于文学艺术家圈子的一种时尚,而这种唯美颓废的文化对上海市民也产生极大的冲击和影响,并且与上海正在兴起的以享乐为目的的大众文化的潮流融为一体。唯美主义的大众化对时代女性的形成最具影响性的是它的性享乐主义带来了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性话语爆炸。1张仲英在谈及茅盾模式的创作中提到30年代文学较之于“五四文学”明显强化了“救亡”意识,强烈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要求使作家的历史使命意识空前增强,一大批作家(包括原先提倡“个性主义”

10、的作家)顺乎文学新潮走向“社会化”。2丁尔纲从茅盾1927年顷的思想与创作的历史评价角度对茅盾所说的我“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进行了新的阐释。他认为放在当时中国革命现实、国际共运与中共党史史实大背景上作宏观考察,茅盾“幻灭”的是他参与建党时就形成的“革命速胜论”,即认为中国革命是一步到位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过。对于“幻灭”的理解,是茅盾既勇于否定自己的错误,又勇于否定党内错误路线的清醒意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对革命的执着追求。3梁竞男结合茅盾在1928年的生活境遇来揣摩其创作心态,再现了幻灭中当时武汉作为革命中心的氛围和景况,对小说中的不良现象持

11、批评态度,如对静女士的幻灭持批评态度。4从作品阐释的主题来看,对茅盾作品的史诗性品格、性爱观及现代性等作出了多角度的见解。刘丽对茅盾蚀三部曲的解读是从性爱观入手的,她认为其中赤裸裸的性爱描写似乎背离了革命作家所遵循的革命意识,但正是其小说中所表现的性爱思想以及把新性观念的改造与社会变革结合起来的魄力显示了一位革命家兼文学家的创造力和独特性。5蓝棣之考察了蚀三部曲中主要人物及其与作者的关系之后,得出了如下判断幻灭写失望,动摇写怀疑,追求写悲观,但其并不都是消极的,而有其积极意义所在,即失望时有所批评,怀疑时有所思考,悲观时有所否定,因而可以重新选择。6蒋朝群在他的论文中提到,茅盾善于选取时代潮流

12、中的女性作为革命理念的载体,其小说创作的脉络又表明作者试图通过女身来表达自己头脑中的革命理性秩序。然而,其文本中新女性生存意义却面临被革命消解的处境,其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呈现较为复杂的状况。7唐欣从中国现代小说的现代性入手来探讨蚀三部曲的身体话语,并由此联系到革命性问题的书写及男性与女性间主体地位的定位。在他看来,女性在展示自“身”时意味着个体“自由”,在以身体诱惑男性时,女性成为自足的主体;对于男性而言,对女性身体的观看则使女性成为其欲望化想象的客体;而看待女性身体的不同方式,也呈现出革命者与反革命者的本质区别。8在徐仲佳看来茅盾早期性爱思想的阐发带有明显的再造文明的意识。而且茅盾本身也认为

13、在文明再造过程中以性爱为中心的道德改革与政治制度的改革应该是相辅相成的。9张奇志认为茅盾小说反映的三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与其创作主题相应和,即反映重大事件的时间性和战斗性,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的深刻性和明确性,以及内容上的互补,时间上的相互衔接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成就了其小说的史诗性质。10从作品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蚀中的三位主人公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既被当做一个“时代女性”的群体作了整体性的分析,又单独作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体作了细致全面的剖析。张朋钊对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的定义是她们仍然属于“五四”新女性之列而还没有成为革命的新女性,仍然是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们一方面是封建

14、制度的叛逆者,反封建传统道德的勇士,一方面又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信奉者和个人主义者。她们在背叛、反抗封建主义的同时,又走上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道路,陷入了“个人主义”的泥潭。11樊丽从更为微观的角度分析了蚀三部曲中“时代女性”形象之外在和内在的共同特征并探讨了茅盾的创作心理。这些“时代女性”普遍具有少妇的风韵和魅力,不仅有着成熟而富有吸引力的自然形体,而且有着丰富的人生体验,尤其是两性关系的体验。与此同时,她们身上都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几乎都被大革命失败引起的苦闷所包围,因而她们的追求都带了幻灭的悲哀。具体表现为自身无法摆脱的矛盾冲突梦想和现实、灵与肉、情与理、生与死的冲突。12曹书文站

15、在女性的立场上去关照女性在特定时期的生存、命运和精神困境,并且对男权中心社会的价值观进行了重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作家对男权意识的超越。他从女性的历史境遇角度出发探究其现实处境,正是几千年来女性在两性关系中长期处在的消极被动地位使得她们被迫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健康的人性要求去爱,去遵从必须遵守的温柔敦厚美德。可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她们收获的不是尊重与平等,更多的则是性别的歧视,因此在茅盾笔下的知识女性对个别男性的不满进而发展成对整体男性的憎恨和报复。可即便如此她们依然得不到感情的慰藉,于是转而从同性群体中寻找力量和保护,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途径却恰恰能给予她们足够的精神力量以抵抗失望。13李

16、永东认为茅盾蚀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可归为“颓废”一类14,但是他对“颓废”的解说则来自尼采对颓废的看法自然过程的“腐败”或“衰颓”并不必然同颓废相联系。颓废是意志状况的一种现象它是生活意志的丧失,这种丧失促成了一种针对生活的复仇态度,并通过憎恨来表现自身。”15并且他同茅盾一样对她们持以理解态度。白薇通过比较与茅盾同时代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提出了新的看法。她着重阐释的是幻灭中的静女士,她推翻了之前大多数评论者的看法,认为静女士既非现代,也非传统,在她身上体现出跨时代的动态特征。作者以为静女士在政治上的含混与她在人生观念上的“漂流”意识是同一的,并且静女士那种不安于宁静与惯常,宁愿漂流于

17、探险般变化的生活大河中的生存观正是现代社会氛围与情绪的透露。而由此带来的寻求、失落、幻灭、矛盾等躁动不安的精神与心理现象,也正是现代人精神特征的真实写照。从这个意义上说,处在茫然、动荡之中而人生观的不确立或未来得及确立,正是变化时代一种新的人生起点和人生观的建立过程。16朱德发通过对静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三位时代女性的比较来分析她们性格及命运上的异同,并以章秋柳为阐释重点,剖析了她身上的双重悲剧因素和变态心理、报复情绪。在他看来章秋柳仍属于现代知识女性之列,因为她的政治观、社会观、爱情观、道德观都深深地打着个人主义烙印,所以总是处理不好个人与革命、个体与集体、情感与理智之间的紧张而深刻的矛盾冲

18、突,而这也是其性格决定的悲剧根源。17总而言之,在蚀中我们看到那些“时代女性”身上常被自动赋予“革命”的使命与责任感,并且有着对自己个人生活“自由”的安排与追求,这些固然与当时社会“救亡”思潮和唯美主义思潮的盛行以及茅盾自身的政治理念有关,但是走出作品的围栏,窥探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我们也不难发现真实世界中女性的现实处境,那便是女性“双性化”的趋向,即女性开始逐步摆脱刻板的性别角色,拥有部分男性性别特质,融合男女性别的优点于一身的一种趋势。至于作者对待革命问题和革命道路选择问题的看法上,他所提供的并不是具体的解决思路或方法,而是一种方向的引导,他想要表明的并不是“应该怎样走”而是“不该怎样走”

19、的意图,因而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茅盾刻画了几条不同女性革命道路均未成功的例子来警示后来者。在具体的形象塑造上,茅盾创造出的是一类基于“小我”妄想通过个体的单薄之力来谋求“大我”实现的“时代女性”,可最终结果的失败还是将她们推回边缘的位置,甚至在窘迫中过着有违心意的生活。我认为正是这些“时代女性”身上的个人主义痕迹导致了她们“双性化”特征、“边缘性”的生存地位及异化的生活状态。主要表现为对“革命”意义理解的粗浅,对“自由”意义阐释的局限,她们的往往在一个目标追求落空之时以另一个目标的替换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并且在这两者交织过程中呈现出驳杂的女性众生态。参考文献1李音“莎乐美”的蛊惑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005年6月,第20卷第3期,45472张仲英论茅盾模式的开创性极其意义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7期1661673丁尔纲“有点幻灭”但“并没动摇”重新解读1927年顷茅盾的思想与创作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年6月,第23卷第3期,31394梁竞男希望与幻灭茅盾幻灭对国民革命中心武汉叙事之细读M基金项目2009年度曲靖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9QN023)阶段性成果2010673765刘丽从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看其性爱观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6月,42446蓝棣之论茅盾蚀三部曲的连贯性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377蒋

21、朝群茅盾的女性书写与革命话语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1228唐欣身体叙事中的性别主体辨析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C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2007年3月10日34379徐仲佳性爱的现代性与文明的再造茅盾早期性爱思想浅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6月第2期12212810张奇志真实的社会史诗论茅盾小说的时代性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3月第20卷第1期10710911张朋钊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6

22、26712樊丽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748313曹书文男权意识与女性话语的艺术整合茅盾小说创作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3月第25卷第2期757914李永东时代新青年的颓废叙事重读茅盾的蚀三部曲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第29卷第2期10310915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416白薇现代女性步履的真实文本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同时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

23、2年3月788117朱德发现代知识女性章秋柳论茅盾小说人物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9卷2834本科毕业论文(20届)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目录摘要13【ABSTRACT】13一、作品背景及社会语境14二、女性形象分类概括14(一)生存观161、顺从意识162、反抗意识173、征服意识184、毁灭意识19(二)性别观191、青春意识192、婚姻意识20(三)生命观201、自我意识212、生命意识22三、革命与自由的交织22(一)革命目标的狭隘化231、利己主义观念。232、个人主义思想。23(二)革命方式的单一化241、参与社会运动的被动性。242

24、、牺牲自身幸福的主动性。24(三)革命逻辑的简单化。25(四)对自由的曲解251、疯狂报复的心理机制。262、歇斯底里的精神气质。263、疯狂地寻求感官刺激。26四、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27(一)寻求自我的超脱与解放。27(二)独立性的刻意强化。27(三)符号式的双性化特征。27(四)女性价值的重新定位。28五、后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茅盾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28(一)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281、儒、道、释的交融。282、反对封建两性关系的不对等关系。29(二)对革命阴暗面的理性批判29(三)女性内心世界的异化处理29结语30参考文献31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摘要】本文通过对茅盾蚀三部曲中不

25、同类型女性形象的分析,来剖析在大革命背景下女性进行人生道路选择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因素及其具体表现。依据生活经历及思维观念的标准将这些女性分为传统东方型女性、转型期女性及西方型女性的同时对她们的生存观、性别观、生命观作进一步的阐述,深化革命与自由这两个因素对这些女性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作用,并探究茅盾笔下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和这种女性书写的当下意义。【关键字】观念;革命;自由;女性形象。【ABSTRACT】BASEDONTHEMAODUNSNOVELETTES“VANISHES“,“VACILLATION“,“PURSUE“,THEARTICLEANALYZESDIFFERENTTYPESOFFE

26、MALEIMAGESINTHECONTEXTOFTHEGREATREVOLUTION,HOWWOMENCONCRETEPERFOMCE,WHENTHEYSELECTTHEROADOFLIFETHATISAFFECTEDBYVARIOUSFACTORSACCORDINGTOTHELIFEEXPERIENCEANDTHETHOUGHTIDEASSTANDARD,FEMALESCANDEVIDEINTOTHETRADITIONALEASTFEMALE,THETRANSITIONPERIODFEMALEANDWESTFEMININEMEANWHILE,THISPAPERFURTHERDESCRIBES

27、THEIRSURVIVAL,SEX,LIFEVIEWANDHOWDEEPENTHEREVOLUTIONANDFREEDOMINFLUENCETHATFEMALESCHOOSETHELIFEPATH,ANDFURTHEREXPLORESMAODUNWRITEABOUTFEMALEUNIQUEIMAGEANDCONTEMPORARYSIGNIFICANCEOFWRITING【KEYWORDS】CONCEPTREVOLUTIONFREEFEMALEIMAGE一、作品背景及社会语境茅盾的蚀三部曲创作于1927年至1928年间,以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即大革命为创作背景,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作品组成,分别以大革

28、命来临前夕、大革命行进之时和大革命失败为创作背景,反映了该时期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尤以几位“时代女性”为代表,刻画了一批热衷革命、追求自由的人物形象。其中幻灭文本创作于1927年,所描写的是大革命来临前夕,青年知识分子满腔的热情与昂扬的激情有所寄托并付诸于革命,他们对革命的前途充满憧憬与期待,并坚信着依靠自身的力量足以力挽狂澜取得成果性的胜利。此时的他们是血气方刚而敢作敢为的,拥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与雷厉风行的行动力,只是因着年轻气盛,因着经验缺乏,一味的莽撞,却只能换来头破血流的悲剧下场。至于动摇所描写的是对大革命行进中一些政治策略与落实情况的批判,突出的是革命者在革命危机时刻对一些政策

29、落实及革命方式的动摇与思考。最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大革命过去之后的反思和对人生选择的悲观表露。“追求”的起名与其说是当时处境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倒不如说是作者对革命目标与前途的美好祝愿来的更切合实际。虽然文本中的人物在政治路途中频遭打击,甚至丧失了崛起的勇气,但是他们依旧不懈地奋斗着、努力着。显而易见的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社会背景与人物身心状态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所处社会境况的理解与认知,通过三部前后相继富有连贯性的文本描述,我们也可以很明晰地了解其中的变迁。特别是以“时代女性”为代表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的选择,以及其中所经历的坎坷,碰壁后的生活态度都极具代表性。二、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对于

30、茅盾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向来众说纷纭,见解不一,但大致上分为以下几种一类如张朋钊1、樊丽2、徐小凤和余先萍3等人的概括方法将其囊括为一类,即1张朋钊论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J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62672樊丽论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时代女性形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74833徐小凤,余先萍论茅盾笔下时代女性的精神悲剧兼与五四时期女性作比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时代女性。与五四时期女性相比较,这些时代女性虽然有了新的特征(如具备了革命的意识等),但是仍虽然属于“五四”新女性之列而还没有成为真正革命的新女性,仍然是尚未走上革命道路的小资产阶级女性。她们一方面是封

31、建制度的叛逆者,反封建传统道德的勇士,一方面又是资产阶级个性解放、个人奋斗的信奉者和个人主义者。第二类如钱理群、温如敏、吴福辉等人在著作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4中引用的茅盾本人的看法,将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分为两类,即一类是以静女士、方太太为代表的东方型女性;另一类则是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为代表的西方型女性。前者和谐、匀称,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的精神联系;后者代表热烈、狂欢,则从道德伦理观念、生活追求到性格、气质都迥异于传统东方女性,是受着欧风美雨的新思潮直接影响而产生的西方型女性这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她们声称“既定的道德标准是没有的,能够使自己愉快的便是道德”,她们是真正的“现代”人

32、“既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亦不冥想未来”,反对克己的清教徒生活,崇尚享乐,厌恶灰色的平庸,追求刺激,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强悍的泼辣的个性,她们在精神实质上与民族资本家的男“英雄”们是相通的。她们本来都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改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较新的一个观点是由白薇5提出的,她认为幻灭中的静女士,她推翻了之前大多数评论者的看法,认为静女士既非现代,也非传统,在她身上体现出跨时代的动态特征。作者以为静女士在政治上的含混与她在人生观念上的“漂流”意识是同一的,并且静女士那种不安于宁静与惯常,宁愿漂流于探险般变化的生活大河中的生存观正是现代社会氛围与情绪的透露。而由此带来的寻求、失落、幻灭

33、、矛盾等躁动不安的精神与心理现象,也正是现代人精神特征的真实写照。我对白薇的见解表示认同。因为第一类时代女性的笼统划分是以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划分标准的,缺少对女性内部特征的探究,只能提供一个整体的模糊特征,不利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而受到普遍认可的第二类分法是以思维观念作为划分依据的,但是这种划分存在一个问题,即对文本中女性的定位不够精准,这样也容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读。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文本中女性的生活经历及思想观点作为划分依据,注重她们不同生命历程的表现,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而不应该只是作静态的分析。因此我认为学报2005年8月第4期75774茅盾从牯岭到东京,茅盾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

34、版社1991年版,第179页。5白薇现代女性步履的真实文本茅盾笔下的女性形象与同时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比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2卷第2期2002年3月7881可以对蚀三部曲中的女性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金凤姐、胡太太为代表的传统东方女性,之所以将她们定位成传统东方型女性是因为在她们生活在封建秩序分崩瓦解的时代,一方面因墨守成规无法响应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因社会环境对她们的定位无法摆脱旧有的依附形象。她们深受着封建礼教的荼毒,被三纲五常束缚着手脚,没有受过新文化的熏陶,仍然深陷囹圄,但是当社会的变革风起云涌之际,她们又深感恐惧与不安,渴望救助又无处安身,只能慌乱地抓住身

35、边的救命稻草不计后果地求生。第二类则是静女士、方太太为代表的转型期女性,她们沐浴过“五四”新文化的教化,却又没有完全抛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育,在她们身上既有着西方式的开放思想,又有着传统东方女性的保守思维,因而她们也更容易面临矛盾的两难处境。第三类则是以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为代表的西方型女性,这类女性受过现代先进文化的教育,沐浴着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新风,艰信男女平等的地位。她们是最肆无忌惮的一群,将自己定义为最具先进性的女性群体,冲破了所有的封建阻碍,张扬着生命最绚烂多姿的一面,但是与此同时她们也饱受着世俗眼光的挑剔。这三类女性在茅盾的笔下相映生辉,展现着大革命时期中国女性的真实生活全貌,从更为

36、具体的角度加以剖析如下(一)生存观不论是大革命初期、中期还是后期的社会状态都是动荡不稳定的,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好的改善,更没有足够安抚人心的举措来抚平民意。社会的萧条、局势的动荡、物质条件的缺乏、加之精神的颓荡,都像笼罩在人民头上的阴霾挥之不去。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生存,人人以求自安、自求多福,生存问题被摆在了首位。而生存观有别于生存技巧之处在于,前者是指导后者的一种思维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把握生存观的差异是掌握生存技巧的前提。对于生存观念问题的探讨,更深层次的又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解读。1、顺从意识金凤姐和胡太太不明故里的配合胡国光父子的社会运动行为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革命需求而只是一

37、味的迎合他们的需要,金凤姐为了胡炳的工人纠察队缝制旗号并没有深刻理解其中的滋味而是投其所好以取宠罢了,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只是为了获得安身立命的保障。静女士本是为了躲避传统婚姻的压力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求学,可是即使只是“静心读书”的愿望在急躁的社会风潮下也难以顺利实现,她的周围尽是些满怀壮志的年轻的躁动的心,似乎不响应革命的旗帜、顺应革命的形势便是一种格格不入,而感情生活的无所皈依也被视为异类遭受排挤,那时的静女士是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的,她的胸中有渴望静心读书的欲求,也有青春期情感的萌动,但是现实的环境逼迫着她放下书本参加社会政治运动、抛却情感的负担接受别人伸过来的橄榄枝。此时的静女士更多的表现出东

38、方女性顺从的品性,她选择了去武汉找工作参加社会运动实现自身价值,对抱素和强惟力的情感需求作出了反馈,她做着对于那个环境而言顺其自然的举动,不再以莫不关心的姿态来抵触。方太太陆梅丽的出场并不像胡国光先前预想的那般惊艳,也没有新派女子咄咄逼人的威棱,而是温婉可亲又谦虚和易、没有政治气味的。起初因孙舞阳的一块手帕而疑心不安,只是一味的哭泣,内心局促不安却无法排遣,听任丈夫方罗兰的劝解和好友张小姐的劝慰后也只能作罢,而之后的对两人离婚方式的处理也是带有妥协的因素的,她与丈夫协商后的结果并不是即时分开而是以妹妹的身份暂时住在一起。这般顺从一是因为心中难以割舍的旧情;二是念及丈夫的不舍;三是出自对孩子的保

39、护心理。现实的关系网络所编织成的层层重压使得陆梅丽无法轻巧地脱身,只能以嘴上的倔强在现实中妥协。2、反抗意识动摇的开头部分是伴随着金凤姐与胡太太因家产纠纷引发的争吵开始的,一方面妖娆的金凤姐顺从于妾室的地位,但另一方面她也有着捍卫自身权利的强烈反抗意识,并不囿于卑微的处境而是想通过革命时机来获得财产的安全。而作为正室的胡太太一心维护家族的利益绝不肯输让外人半分,虽无其他过于激烈的争斗,但是口舌之争却是难免的。言语的冲突恰恰反映的就是内心的争斗。然而两相比较,金凤姐的举动似乎更带主动性,当她意识到局势的变动应该早作打算明哲保身之时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多处寻找援助并勾搭上胡国光的儿子胡炳,如此荒谬的

40、行为一半出自双方的相互吸引,一半源自社会风潮的误导。当时的社会正处在风云交替之际,旧的道德观念已受动摇,新的道德观念尚未建立,按照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是要培养出节妇烈女6,而茅盾塑造的金凤姐却是离经叛道的代言人,她是茅盾传达个人道德观念的传声筒,也是反映当时时代风气转换的标志之一。6刘丽从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看其性爱观的形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第3期,2008年6月,4244陆梅丽面对丈夫方罗兰对孙舞阳不清不楚的关系起初时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而是用消极的冷战方式来对待表达内心的不满反感与抗议,后来审视了自身“损人不利己”的处境便断然下来离婚的决心将抗议进行到底。静女士身上最具反抗性的行为

41、体现在对个人婚姻被安排的反对上,静的母亲自始就不愿意她外出的,并将静的婚事放在所有日程的首位,她宠爱着女儿却又无法直接干预女儿的决定,只能旁敲侧击地给予建议与敦促,而作为母亲眼中向来乖巧孝顺但又有主见的静女士也是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的,只是离家前的她少年意气过盛又缺少对这个激进社会的充足体验,所以执意着、反叛着、抗拒着,毅然决然的收拾行囊远赴他乡求学,寻找自己理想的生活。孙舞阳是革命女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她不甘寂寞尚思追求的热烈爽快的行为因为现实的黑暗而染上了悲壮的色彩。在生活中她因行为的放荡不羁而被同性所嫉妒、攻击,在工作中她抱着不服输的姿态巾帼不让须眉,引来异性的追逐。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

42、子,她认真的生活着,感受着多姿多彩的生活经历所给予的不同体验,拒绝平庸与默默无闻,在各种场合都有她充满魅力的身影出现,她是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人,她不屑于平常女性的生活方式,执意于特立独行的新女性生活模式,勇于挑战世俗的眼光。3、征服意识静女士当得知自己的初恋竟是卑鄙无耻的女性逐猎者、卖国的暗探时,她所有的美梦都破碎了,受伤之际搬到了医院疗伤,接触了一批爱国人士,在思考了命运问题之后摆脱了悲观的宿命论去武汉寻觅自己新的生活,她决定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不适宜的现实处境。她不再是那个感受命运奴役的被动者转而成为了主动的追梦者,在武汉的生活中她经历了多个工作环境和领域的调动贡献

43、着一己之力并且也寻觅到了挚爱,她成了第一个真正俘虏强惟力的女子。茅盾蚀三部曲当中“时代女性”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征服意识普遍都体现在对异性的征服上。幻灭中的慧女士、动摇中的孙舞阳和追求中的章秋柳都将解放自身的目标转换成了驾驭异性的实践。章秋柳的名言就是“我理应由完全的自主性,对于我的身体,我应该有要如何便如何的自由。”孙舞阳和慧女士的所作所为也是如出一辙的。她们的思维方式都是对封建传统贞操观及男权主义的严重挑战,与以往女性相比都是一个质的飞跃。只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将她们对世界、社会、异性、生活的看法看作是对自我人生的掌控,她们要征服的不仅是外在的环境更是自我的生活道路。4、毁灭意识当静女士

44、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并畅想着未来甜蜜的生活不可自拔时,强惟力却要奔赴战场投入战斗了,对于他的决定静女士的内心是愤怒的,而且这种愤怒被施加到了所有的男性身上。虽然现实的结局还是与强惟力的分别,静女士纵使有千般万般的不舍都要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是她自己选择的命途也该由她自己来承担所有的后果,当静女士看着强惟力走得不见了,回身往床上一倒,悲梗着声音说自己简直是做了一场大梦,一场太快了的梦,现在梦醒,依然只剩自己。她所有的希望都落空了,所有的理想都覆灭了,对于这发生的一切她唯有接受,接受被寄予希望又注定毁灭的生活。陆梅丽的幻灭来的似乎有些迟缓,主要表现在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上,她虽受过新式教育,但是本质上

45、跟静女士一样是个传统型的女性,将家庭视作归属,把个人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但是这样的心态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当她无法理解丈夫方罗兰与孙舞阳之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并且也无法妥善处理他们两人的交往后便只能一个人忍受个人的痛苦,在躲避劫难的尼庵里陆梅丽亲眼看到了方罗兰与孙舞阳不避嫌疑的亲密,无法接受这种现实的陆梅丽只能在痛苦中倒地,回天乏力。毁灭,意味着无所寄托,绝端的失望。这种状态用来形容章秋柳、王诗陶等人最是合适。她们追求过、渴盼过,但是也失望过、落寞过。以章秋柳为例,她对待病入膏肓、失去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的史循表现出了极大的关爱,她发誓要拯救这个生活于水火之中的病人,并且不惜牺牲自己的情感与肉体,可

46、最终的结果却是以寂灭告终,她不仅没有达成救人的愿望反而拖累了自己失去了心理与身理双重的健康。居里夫人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当章秋柳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健康肉体而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任何梦想时,她是万念俱灰的,所有的革命理想与自由追求都化作了水中月,难以企及。而王诗陶为了革命烈士的遗腹子竟也欲图走上不归路。现实的残忍让所有的理想都化为了泡影,余下的只有遗憾与寂灭。(二)性别观从茅盾描绘的系列作品来看,生活在大革命时期的女性比之前五四时期初期和后来的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女性最幸运的一点是她们的性征特点是受尊重的,躲避了那些时期女性的性征被遮蔽的状态,避免了被同性化和无性化的遭遇,使得她们的青春朝气得以勃

47、发、女性魅力得以呈现、婚恋观念得以自由。1、青春意识在茅盾蚀三部曲中的三类女性人物毫无例外的都拥有着青春的年华、姣好的面容、健美的身材、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她们都具备着对男性强大的杀伤力,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她们的生活也受制于异性。对于第一类传统型女性而言,她们的青春是决定她们日后生活质量砝码,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生活模式下,她们必须依靠自身的先天条件来获得生存的尊严,因而她们的青春是“服务性”的,并且服务的对象指向他者,即异性。对于第二类转型期的女性而言,青春既是她们生活的仰仗,又是她们取悦他人的条件。一方面她们具备有别于传统女性坐以待毙等待施舍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她们也渴求得到外界的响应与认可。她

48、们还是不够自信的,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体认自身,获得自身的价值。所以她们的青春是“供求性”的,是服务于自身与他人双向的源泉。第三类西方型的女性对待自己的青春拥有最完全的支配权和决定权。她们沐浴着西方新思想的洗礼,并且融汇于自己的生活,在思想上是开放的,在生活中也是无拘无束的,她们从来不需要依靠外界来获得支撑内心的力量,而是自发自主地供给自身以生活的激情与工作的热情。故而她们的青春则是“内需性”的。2、婚姻意识对待恋爱的态度直接影响到这三类女性的婚姻观念。以第一类女性为例,她们迫于传统礼教的束缚往往是未经恋爱便接受了父母安排的婚姻的,尚未体验过恋爱的酸甜苦辣便直接踏入婚姻的河流,婚姻对于她们只是

49、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变、从女孩到妇女角色的转换。她们缺少的一直都是决定自己生活的主动权,只能在既定的生活轨道上适应并接受自己无法改变的。而第二类女性较之第一类女性幸运之处则是,获得了对自己生活道路一定程度上的决定权,思想上她们不像第一类女性那般闭塞,初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意识,在行动上也已经尝试了改变,只是对待婚姻问题还是偏于传统的,她们是矛盾纠葛的一类人,虽然口中念叨着要自由,但是传统思维观念还是制掣着她们的思想,她们在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同时也会溜回到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老路,所以婚姻更像是她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项仪式、必须完成的典礼。至于第三类女性,不消说她们是最为开放无拘的,她们随心所欲地选择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无所避讳地接受着来自异性的关注、心胸坦荡地看待着他人或惊奇或鄙夷的目光,她们从来不管来自世俗的压力,只求自身的满足与充盈,她们的恋爱似乎都不以婚姻为目的,她们需要的似乎只是相处时的欢愉,合则两利,分则两散,绝不拖泥带水。(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