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分布(2 课时)第一课时 气温的变化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1)知道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计算日、月、年平均温度及年较差的方法。(2)使学生能够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根据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并让学生动手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所学知识。情感目标:帮助学生养成关注气温的习惯。教 学 重 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教 学 难 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教 学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 入 新 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
2、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答案不是固定的,只要合理,都应当鼓励与引导,还能调动课堂气氛)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我很想知道什么时候气温降到很低了,就可能会下雪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呀?所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 合 作 探 究(一)气温与生活1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2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教师可在下面边巡视,边引导学生从我们的衣、食、住
3、、行等几方面来思考。)3提问总结,及时评价、鼓励。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其他方面的关系。4天气预报中要提到一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5指导学生看书上的图 3.10,请读出一天中,8 时、14 时、20 时、2 时的气温是多2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6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很容易得出答案。7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
4、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_热_晨_凉_,冬_冷_夏_热_。)8提出问题: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9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二)气温的变化1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教材上的图 3.11 和图 3.12(或者把这两幅图投影到大屏幕上),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比较,老师也可适当地引导、提示。)2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
5、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教师正好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时刻,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日变化,如果横坐标表示的是月份,那么这幅图就反映了气温的年变化情况)(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数值约为 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 4 时左右,数值约为 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7 月,约为 24,最低气温出现在 1 月,约为6。(老师强调这是北半球的某地。)(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
6、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 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 30。(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变化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4气温变化曲线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指导学生结合活动题 1 动手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根据活动 1 中的表 3.14 画气温曲线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把握图幅的大小。(2)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3)
7、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处标上点。(4)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让学生同桌合作完成,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错。)5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 55 页活动 2。 总 结 梳 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3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和如何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板 书 设 计Error!气温 气 温 的 变 化 日 变 化年 变 化 )气 温 曲 线 图 判 读绘 制 ) 当 堂 检
8、 测见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课 后 作 业 测 评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教 学 反 思第二课时 气温的分布教 学 目 标知识目标: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能力目标:学会读图分析图。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温的良好习惯。教 学 重 点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教 学 难 点理解气温分布规律。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教 学 设 计教 学 过 程 设 计 导 入 新 课把下面的“三城市气温比较表”投影到大屏幕上面。1 月() 4 月() 7 月() 10 月()北京 4.3 10.2 22.7 10.4伦敦 3.0 5.0 17.0 10.0开普
9、敦 24.6 12.9 9.8 16.2请同学们将这三个城市的气温数据变成气温曲线图,并且在同一幅坐标图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在同一幅图中,用三根气温曲线来反映出三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情况。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绘图,教师注意在下面引导和提示,然后把画得比较好的图4放到大屏幕上投影出来,提出问题:这三根曲线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在经过思考讨论之后,可以回答出有两根是波峰状,一根是波谷状,分别表示的是南北不同半球的气温分布情况。过渡:前面所学是气温的时间变化,而对于全球来说,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也是不同的。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的分布情况。 合 作 探 究气温的分布课件 (
10、大屏幕展示教材图 3.17)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 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答案:气温分布图。出示问题 大屏幕投影: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提示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学会读等温线图。指导读图 引导学生读教材图 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提示:根据以前所学的等高线的定义回答。)(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讨论回答 等温线是把气温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相
11、同;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 4;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等温线闭合处,中心气温低是低温中心,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总结 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提问总结。然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讨论 小组讨论思考,得出答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指导析图 指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的 20等温线、10等温线、0等温线、10等温线,让学生再次掌握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的知识。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 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是怎样的?在经过
12、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会影响气温分布?讨论回答 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过渡 这说明除了纬度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不同造成的,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吸热慢,放热也慢,因此,吸收或放出同样的热量,陆地和海洋的温度不一样,因此,海陆上空大气的温度也不一样。)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
13、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教材图 3.18“气温的垂直变化” ,并根据有关提示,计算出该山顶的气温应该是 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得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思考回答 根据老师的提示回答:在山地或丘陵,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 100 米,气温约下降 0.6。所以,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能有终年不化的5积雪。 总 结 梳 理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在山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要记住分布规律,并且会阅读气温分布图。板 书 设 计气 温 的 分 布 等 温 线 概 念特 点 )气 温 的 分布 规 律 气 温 的 水 平 分 布 低 纬 度 到 高 纬 度沿 海 到 内 陆 )气 温 的 垂 直 分 布 ) 当 堂 检 测见学生用书相关题目。 课 后 作 业 测 评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