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2324122 上传时间:2019-05-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养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摘要:“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 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 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关键词:中医养生;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由于长期以来受到某些中医学派的影响,部分医家与学者将“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作为指导冬夏养生的原则,并经媒体的宣传混淆了视听,使许多人进入了养生的误区; 加之现代人对生活方式的过度追求,致使大众广泛接受了夏季养生必藉绿豆汤、西瓜甚至冷饮以“清凉解暑” ,以及空调营造的低温环境

2、,而一到秋冬季节就食用具温热之性的牛、羊、狗肉或参、芪、虫草以“冬令进补”的观点,形成了“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1 历代医家的见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 ,曰: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揭示了人与天地四时相应,惟有顺应外界四时气机变动,采取适宜的养生方法,才能保持人体健康的道理2 。具体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原则的理解以及在指导养生的实际运用上 ,历代医家有不同见解,例如医家王冰认为“养即制也” ,主张“春夏制其亢阳,秋冬制其盛阴”; 但大多

3、数医家认同“春夏季养生当以温养人体阳气为主,秋冬季养生则以培补人体阴分为要”的观点3 。诚如清代张志聪所言: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其从根而培养也。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 4 ,马莳5 、高世栻亦持此观点。换言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实质上强调了养生保健的原则在于顺应自然之道6 。2“养” 含义“养”字含义较多,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养”意指调和、调养。说文解字: “调,和也。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中“四气调神”即是说人应顺应四时之变而调养,也即春夏应调养阳气,秋冬应调养阴气,保证人体

4、气机与四时季节的和谐统一,并非春夏应温补阳气,秋冬应滋补阴气。马莳认为: “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 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 7 ”此即“顺气而养”的观点。人们之所以陷入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春夏补阳、秋冬滋阴的误区,系没有正确理解“养”字的本义,望文生义造成的误解误读。3 “春夏养阳”3.1“春夏养阳”的机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自然界变化的普遍规律。春夏之季,阳气活动旺盛,万物生机盎然,气候温热,机体腠理开泄,汗出多,阳气消耗亦多,加之乘凉饮冷,更易损伤阳气,这就是春夏养阳的简单道理所在8 。3.2 如何 “春夏养阳”季百草发芽,推陈出新。肝气应春而旺,升发

5、而条达。且春在五行中属“木” ,有生长、升发、条畅的特性。故春季养生应顺应“生”的规律,养少阳生发之气,并辅以辛散升浮之品,以应时扶助阳气。春夏阳气升发,而非阳气旺盛,切勿过用寒凉之品伐伤内里阳气,日常饮食和治疗疾病都应护养阳气。民间流传“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药方” ,春夏饮食宜适当添加辛温之生姜,亦有此意。张志聪曰: “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 ,如同自然界夏季地表热甚而深井之水颇凉9; 夏令之平脉为洪脉,亦可证明夏季气血趋向于体表。暑热则阳亢,气盛则伤阴,故夏季多见烦热多汗;阳加于阴谓之汗,故汗多易耗气伤阴。且汗为心之液,心气通于夏,而热易扰乱心神,故夏季应注意清心宁神,益气生津

6、。但此处的清心并非是贪凉饮冷,汗出本已耗伤阳气,养阳应为护养阳气,防止伐伤生长之阳。老百姓所言“夏季宜食西瓜、绿豆汤等消暑之物”并非和夏季养阳相悖,但食物不宜冰镇,更不宜过度食用。 抱朴子内篇有云: “夏不欲穷凉” 10 , 摄生消息论 夏季摄生消息亦指出: “不得在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 ”11 养老寿亲书夏时摄养第十道:“不可放纵取凉,以防贼风中人。 ”12其意为: 夏季过度追求凉爽容易耗伤阳气,尤其易伤体表之卫阳,使外邪容易侵犯机体,故平日也不可依赖空调等降温之物。同时,春夏阳气升浮,造成内里脾阳相对虚弱,且暑多夹湿,湿易困脾,使得脾气不升,脾运不展,容易出现脘腹痞满,精神

7、疲乏,肢体困重的现象13 ,故还应适当辅以健脾之品。在中医用药时,春夏季节尽量勿伤人体阳气,尤胃之阳气,避免应用大量苦寒之品,或可稍加桂枝、升麻、薄荷等药物以养生长之气,可获良效。 “冬病夏治”如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采取夏月三伏天背俞贴敷疗法,配合内服培补脾肾之剂,亦取“春夏养阳”之意,此多为素禀阳虚之体,其病每于春夏稍愈,秋冬加剧,治疗则必须于盛夏阳旺之时,即予以培补,至秋冬才可能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1415 。4 “秋冬养阴” 4.1“秋冬养阴”机理秋冬气候肃杀,阴气当令,肌表致密,阳气内敛而致偏盛,更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喜食辛辣温热之品,每易耗阴助阳,故秋冬应时时注意保全阴分,此谓秋冬养阴之理。

8、4.2 如何 “秋冬养阴”秋季暑去而凉生,万物凋零,同气相求,与清肃下降的肺气相应。且秋季多燥,阴液易损,而肺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故秋季应注意顺应其收敛、肃杀的特性,宜收不宜散,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切勿升散以免耗伤肺气。同时注意保护阴液,防止出现肺燥之证。冬季水气当旺,寒凉、闭藏同肾之性。人体阳气潜藏,腠理闭固,气血沉降,脉象偏沉。故冬应养“藏” ,潜养阳气并保护阴液,防止中焦脾胃烦热耗伤阴液,导致干燥上火、大便秘结等症。 “冬令进补”意为顺应冬季“藏”的特性,储蓄精气,保阴潜阳,并非等同于冬季宜过度温补。冬季切忌取暖无度,过食肥甘厚味,恣食温补之品,助阳伤阴。5 讨论与总结总之,平人在

9、春夏之时,饮食起居宜顺应阳气生长升发的特性,以助生长之能; 秋冬之时宜顺应阳气收敛闭藏的特性,以益收藏之本,顺应四时即是黄帝内经的养生观。要做到与万物俱浮,与万物俱沉,顺时气而养天和,达到人与天地协同而动的作用16,17 ; 并根据体质偏性适当调整。切忌生搬硬套,盲目跟风,而应以经文为指导,找到适合自身的养生方式。参考文献1王庆其主编 内经选读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72邓月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诸说辨析J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 16( 5) : 64 653程士德主编 内经讲义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824唐华伟 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10、”的实质是调整阳气的运行J 四川中医,2006,24( 7) : 28 295夏清华,曹勇,程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观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 23) ,158 159 6范占民,路现平,田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本意探析J 河北中医,2009 , 31( 3) : 454 4557 明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58李志庸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 26( 4) : 846 8479高彩虹,杨道文 浅谈“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方面的应用J 世界中医药,2013,8( 2) :152

11、15310 梅全喜抱朴子内篇 肘后备急方今译M 1 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29 11 陶弘景,丘处机 养性延命录_摄生消息论M 1 版 北京: 中华书局,2011:135 12 陈直 寿亲养老新书M 1 版 北京: 中华书局,2011: 9213 周蓉,张文平 四气调神大论 “天人合一”季节养生法浅析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 6) :627 62814 云刚,李晓光,徐涛 小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J 山东中医杂志,1998 , 17( 2) : 8915 蒋垂刚,梁立安,谢感共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探讨J 现代中医药,2004,3: 6 716 高彩虹,杨道文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中医养生 方 面 的 应 用 J 世 界 中 医 药,2013,8( 2) :152 15317 姚磊,符德玉,胡盼盼,等 596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糖脂水平四季分布特点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 6) : 50 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