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净界法师:印光大师文钞选读第一讲 监学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次学人很欢喜,有这个殊胜的因缘,来跟诸位共同的学习印光大师文钞。在我们正式讲到课程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下,我们学习这个课程的目的。在法华经当中,佛陀告诉我们,所谓的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整部法华经,它就是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的: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故, 而出现于世。 佛陀所说的教法当中,开出来有五乘的教法:有人乘、天乘、声闻、缘觉、菩萨。每一个教法都有它相应的因,跟相应的果。到了法华会上,就把这个五乘的功德,作一个拢总的会归。佛陀说:弟子们,佛陀出世说法,我究竟
2、的目的,并不是要你们生天的,也不是要你们成就阿罗汉、辟支佛的。 佛陀之所以出世, 是为了一个重要的目的, 一大事因缘,什么因缘呢?佛陀是要用一切的方法,来启发我们的佛性,使令我们内心佛的功德,能够开展出来,所以佛陀才出世。 所以在法华会上,所谓的常不轻菩萨品,常不轻菩萨,他是佛陀释迦牟尼佛的前生。他弘扬法华经是怎么弘扬呢?他就是用礼拜的方式为众生授记。他看到四众的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他就跪下去跟他们顶礼说: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普遍的为一切众生授成佛的记。在古德的批注当中,解释这个常不轻菩萨,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他就是在弘扬法华经的大义,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基
3、于这个理由,就是整个大乘修行的目的。虽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法门,但是每一个人的目的就是要成就佛道。 在整个成佛的过程,道绰大师在安乐集把它分成二个法门:第一个就是圣道门;第二个是净土门。圣道门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就是说,我们要用自己的这一念的自力,发起菩提心。持戒为本,止观双运。先把戒波罗蜜持清净,使令我们的身业、口业,能够如法如律;在这个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来修止修观。由这个禅定的帮助来修我空观、法空观,把我们无始的无明,有次第的给消灭,这个就是以自力断惑超生死。这种情况,蕅益大师他说:事难而功渐。就是我们在因地的时候,我们从无明妄想的当中,要建立戒波罗蜜的功德,禅定波罗蜜的功德,般若波罗蜜的
4、功德,这个事相是很困难的,而且他所成就的功德是有次第地的,有渐次的。从外凡而内凡,由内凡而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于到成佛。它有一个明确的次第。这个是我们选择圣道门的办法,事难而功渐。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大小乘,唯识、天台、华严,所有的法门都是圣道门所收摄。 另外一个特别的法门就是净土门。这个净土门,是以佛力接引生西方,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就是说,佛陀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他在因地的时候,许下了一个愿力,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佛陀在面对十法界众生,发下这个愿以后,他经过长时间的积功累德,这个愿总算成就了,这个愿就存在这
5、个法界,永远不消失掉,他的功德力,昼夜六时加被了一切众生。但是我们怎么跟这个愿力接触呢?我们的信愿持名,众生的信愿持名是能感,佛陀的大悲愿力是应。换句话说,我们要看阿弥陀经很清楚的想到一个观念说: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我们一个净土人的目的,就是要在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换句话说,是一个正念分明的情况,把我们的信心、把我们的愿力、把我们的佛号,三种功德很清楚的表现出来。2这个时候,你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能念所念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这样接触了。我们这一念的信愿持名跟阿弥陀佛十八愿一接触的时候,佛陀的化身就显现了,显现了以后,佛陀就放光照我们,接引到极乐世
6、界去。这个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乃至于五逆十恶,都是佛陀所收摄的根机。到了极乐世界,那当然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就在那一个生命而能够成佛。所以净土法门可以说是一个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至于一生。你就在你这一生的努力,你只要你努力一生,就能够彻底的把无始的生死解决,你只要你这一生就够了,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很难相信。这个法门的特色,就是你怎么能够达到临终的心不颠倒,这是关键。我们这次印光大师文钞的主题,就是针对这个而设计,我们如何透过平常的熏习,能够从平常的正念,而达到临终的正念,这个是我们课程的一个主题。当然,我们临终的正念,绝对不会自然出现,也不是那一个菩萨会送给我们,是我们平常的栽培。但是怎么
7、栽培呢?我们这学期的印光大师文钞选读,我们希望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能够指引我们一条道路出来,指引一条净土法门的道次第。我们真正能够:第一步怎么走,第二步怎么走,真正能够达到万修万人去。每一个人透过这个修持,都能够真正一生成佛,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这是我们研究印光大师文钞课程的一个目的。我们现在就正式看着讲义第一面。我们先解释标题。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印光大师他是能说法的人。文钞是所说的法。这是一个能所,能说所说来安立这个题目。能说的人是印光大师,所说的是文钞。这个文钞我简单解释一下,这个钞,就是一个文字的记录。如果这个法是透过语言的表达,表达以后,把这个文字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就叫做钞。就是经过
8、了文字的记录以后的法,就叫做钞,就是这样子文字记录就叫做钞。选读,我们根据印光大师文钞当中,有关净土修学的内容,我们选择重要的来跟大家共同研究叫选读。好,就简单的解释这个标题。我们看大科说明,我们这次的课程有三大科。 大科说明: 乙一、作者略史 甲一、前言 乙二、教起因缘 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甲二、正文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 甲三、结劝 结示劝修 今 初 乙一、作者略史。我们首先介绍作者,就是印光大师他简略的历史,我们介绍印光大师是怎么样来自修,怎么样弘法,为我们末世的净土行人, 安立一个怎么样的榜
9、样, 这是第一科。 乙二、教起因缘。我们介绍净土教法生起的因缘,任何一个教法特别注重它的清净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净土法门是怎么有的?从经典上来印证它真是佛说的,来启发我们一个修行的信心,这是教起因缘。这二科,第一个是介绍人,第二个介绍法,这个是前言。 3甲二的正文,就是我们这次研究的主题,有五科。乙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我简单的解释一下,这个每一科的大意。第一科是告诉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修净土,要达到临终的正念,第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要有一种所谓的真正的发心。真正发心就是说
10、:我们念佛的目的,并不是要求现生、乃至于后世的人天福报。不是说我念佛要干什么呢?我下辈子要做国王、做转轮圣王,不是这个意思。为什么呢?真为生死,我们真正是觉悟到生死的痛苦、觉悟到自身的苦、觉悟到众生的苦,依止这个苦的这种觉悟,生起一个追求无上菩提的心,这个三界的有漏果报太苦恼了,我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这是第一个真正发心。这个就是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这是一个根本法门,一个愿力,这是一个成就佛道的根本, 乙二、 乙三、 乙四就是一个方便法门。瑜伽师地论是这样定义,愿力是根本,修行的方法是方便。乙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单单有愿力是不够的,还要怎么做呢?要以一个深重的信心跟愿力,来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
11、由信心而念佛,由念佛而增长信心。这一科是告诉我们,我们怎么栽培信心跟愿力。由信心引生愿力,由愿力而引生另一层的信心。这是这一科的主题,也是净土的一个修行的正行,主要的法门,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乙三、深信因果,断恶修善。这是一个助行。我们单单祇是有一个佛号,这当然有一个信心愿力的支持,也是很重要。但是还有一些次要的因素,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第八识当中,你要达到临终的正念,有一个条件,你的恶业的势力不能太强大,这恶业会破坏佛号的!你临终的时候,恶业的力量太大,使令你身心的苦恼太厉害,你很难保持正念。反过来,善业力强的人,他有堪能性。我们看到有些人,他修一贯道,他临终的时候也能够保持安详,身心柔软而生
12、天!他那个持善的业力也能达到这一点。所以这个善业是有一种堪能性,使令我们身心安乐。所以我们不但是信愿持名, 你还要注意, 要能够尽量的去息灭你身口意的恶业,来增长你的善业,来帮助这个佛号, 就像一个国王旁边有些将军。来护持这个佛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增上缘。 乙四、禅净双修,理事无碍。前面是从事相上的断恶修善,这个是从理性上的一种修持。禅净双修这个禅,不是指禅定,而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就是心经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能够观照我们的五蕴皆空的那个空性的智慧。这个净当然就是信愿持名,由真空的理性而信愿持名。 由信愿持名, 而又能够跟真空理性相应。这样子是理事无碍,真空的理性跟信愿持名的
13、思想,彼此不互相障碍。 我解释一下这一科的大意。前面的断恶修善,是针对业力来说的,这一科是针对烦恼。我们今生造很多善业,也不错,身心安乐,但是烦恼也不能太炽盛。烦恼障,烦恼即是障碍,就是说你佛号现前的时候,你在还没有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前,你不能有贪烦恼、瞋烦恼的活动,否则它会障碍你,它会构成你跟弥陀本愿中间的一道墙。所以我们有般若波罗蜜来调伏烦恼,也是有需要的。前面是针对业力,这个是针对烦恼,这两科都是一种增上缘的力量。 乙五、临终开导,助成往生。前面的乙二、乙三、乙四是约着平常的修持,这一科是临终开导,我们如何借着临终的开示跟引导,来帮助我们成就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科是透过印光大师的开示,我
14、们能够做好临终的关怀,怎么样为自己准备临终,怎么样为众生作临终关怀,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这学期就以这五科来探讨印光大师文钞。这五科的一个会归处,就是达到临终的正念,依止这个目标,开示这五科,这是甲二的正文。 再看甲三、结劝,结示劝修。我们最后以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 作为我们净土修行的一个总结。 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4我们看今初,先看甲一前言里面的第一科、作者略史我们先介绍这个说法主。我们对说法主有信心,有认识,我们再研究他的法也容易相应。学人根据印光大师文钞的内容,把它会归成五科来跟诸位说明印光大师的略史。第一科是舍儒出家,我们看内容。甲一、前言 乙一、作者略史 舍儒出家师讳圣量字
15、印光,别号常惭愧僧,陕西合阳赵氏子。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这是印光大师他出家的因缘。我们分成三段,先看第一段介绍印祖的身世。师讳圣量字印光。这个讳,就是一个回避的意思。我们出家人有内号跟外号。这个内号,就是所谓的印光大师讲的圣量,一般的内号只有自己的师长,还有国王才能够称呼你。我们一般同参道友是应该称外号,就是字印光。所以这个圣量要加一个讳,就是我们要尽量回避去念大师的内号,这是尊重的意思。别号常惭愧僧。前面的圣量跟印光,是师长所给的。这以下是印光大师他自己取的
16、一个别号,叫常惭愧僧。我们解释一下常惭愧这句话。这句话,对印光大师整个修持有很大的影响。先解释这个惭跟愧。惭在百法上说:依自法力,崇重贤善。就是说,我们依止我们自心的力量。自自己的自,自心的力量。法就是教法。这个意思就是我们以一种尊重心,尊重自心,以及尊重教法。我们由于尊重我们的自心,以及尊重教法的缘故,使令我们能够崇重贤善,能够推崇尊重贤善的人,这个叫做惭。换句话说,我们一个修行人,看到有些人:哎呀!这个人能够诵法华经、诵华严经,这个人待人处世老实厚道。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嫉妒,甚至于排斥他,这就不是崇重贤善。或者我们有些人,看到这些人有功德,他也无所谓:哎!你的功德,那是你的事。他一点都不在乎
17、,这样子也不是崇重贤善。所以这个惭,就是我们对于有贤善的人或事, 内心能够真诚的推崇、 很尊重。 虽然我做不到,但是我内心当中,我推崇你、我尊重你,这个就是惭。其次愧,就是依世间力,轻拒暴恶。就是说我们依止世间的讥嫌,来轻拒暴恶。我们看到一些暴恶的人士,我们内心要轻视他,来排斥他。轻拒,拒绝的拒,轻拒暴恶。为什么我们这样做呢?事实上,我们的烦恼深深的爱着这种暴恶的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去拒绝他呢?因为依止世间的讥嫌, 因为我这样子做,人家会讥嫌我,我是一个比丘、沙弥,我有护戒的善神在我的旁边,护法神他有神通力!他有他心通!他看到我这样子的行为、这种念头,他会讥嫌我:你看某某比丘!受了比丘戒,
18、还起这个念头。我们就是依着这个世间的讥嫌,使令我们不敢去造恶,乃至于内心当中看到暴恶的事情,内心产生轻视跟排斥,这个就是愧。 在百法上说,我们在所有的善心所当中,我们刚开始学佛, 第一个生起的是信心。这是善心所第一个。 你一定是有信心,才能够进入到佛法,才能够做佛弟子,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你有信心以后,第二个要生起的就是惭跟愧。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在佛法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不是一下子就成就的,这是一种长时间的熏习。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一定是有惭跟愧,对于善法的推崇,对于恶法的排斥,才能够使令我们慢慢能够断恶修善,所以这个惭愧也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又加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这是不容易
19、。我们凡夫遇到逆境的时候,我们偶尔会生起惭愧心,但是我们一顺境的时候,就会把惭愧心的心所给忘掉。但是印光大师常惭愧,他不管是顺境逆境,乃至于尽形寿,内心当中惭跟愧的心所恒常现前,这是不容易的,不容易! 这是印光大师他以这个法号来自我期许, 叫 常惭愧僧 。就是说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我的心态是怎么回事呢!观5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我功夫最差,大家都是我的善知识,这样子呢,我们这种心情,很容易使令我们的恶法很快的消失掉,所有的善法很快就生起,这个就是惭愧的功德。 陕西合阳赵氏子。这是讲他的身世,陕西省合阳县赵氏的儿子,这个姓赵。幼随兄读儒书,颇以圣学自任,和韩欧辟佛
20、之议。这一科,是讲他幼年的学习情况。他小的时候,跟随他的兄长读儒家的书籍,颇以圣学自任,就是很有心得。这个圣学是指儒学。自任,就是自我期许。就是说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要做一个君子,从最初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自利,乃至于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他。当初的印光大师也是这种境界,颇以圣学自任,立志要做一个君子来自利利他。但是呢,和韩欧辟佛之议,他就是受了韩愈、欧阳修的辟佛,这个辟,就是驳斥,反驳、排斥,对于佛法的这种议论。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儒学, 蕅益大师说:五乘格之,仅属人乘。 要以 五乘格之 ,这个格,格物的格,就是以五乘的标准来衡量,就是属于人天乘。换
21、句话说呢,儒学所诠释的是一个人天的因果。人天的因果在整个佛法当中,它是一个基础,而佛法是广泛的探讨十法界的因果,更广泛了。但是如果我们在人天乘当中产生执着以后,可能会对于更高深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怀疑,甚至于毁谤。所以就有这个问题,产生辟佛之议。印光大师当初也没有接受佛法,也受了这个影响,就造了谤法的罪。 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年二十一,出世缘熟,投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和尚出家,时清光绪七年辛巳岁也。 后来, 谤法是重大的罪业, 就花报了,那就是 病困数载 。病困数载以后呢,这个病苦的刺激,哦!启发他过去的善根,所以我们这个善根,生生世世是不会退失的。这个时候他的善根,
22、虽然他没有接受佛法,但是他内心当中的善根,因为苦的刺激,他怎么样呢?始悟前非。觉悟做这个不对,不应该毁谤佛法。这个时候呢, 顿,马上革除这种谤法的相续心,就起忏悔心,把这个相续心给消灭掉。乃至于二十一岁就出世的善根成熟,就跟终南山南五台莲华洞寺道纯老和尚出家,那个时候是在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岁也。这个是说明印光大师在年轻的时候,他是怎么样由儒学而出家的因缘。再看第二段归心净土。就是他出家以后的情形。 归心净土师生六月即病目,几至丧明,后虽痊愈,而目力已损,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受具戒时,以师善书,凡戒期中所有写法事宜,悉令代作。写字过多,目如血灌,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 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在出
23、生六个月的时候,就有眼睛的毛病,乃至于几乎是丧明,几乎完全看不到。后来经过治疗,慢慢的有好转,但是目力已损,虽然好,但是这个眼睛很脆弱。怎么个脆弱法呢?目稍发红,即不能视物,只要眼力用的太过疲累,一发红眼睛就看不到了,就有这个毛病。他出了家,受具足戒以后,师善书,印光大师的毛笔字写得很好,所以凡戒期中所有有关写字的事情,这个戒坛就请他来做,写戒牒、写超度名单等等。后来,写字的时候写得太多了,眼睛用的太厉害,目如血灌,就是眼睛充血了。这个时候,因此目疾,乃悟身为苦本。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身为苦本,在修净土法门,这个思想太重要了!我们一个功德的成就,他的根本法门就是你的内心的一个意愿,你积聚再大的
24、功德,如果你不想改造你现在的生命,那个功德是没办法去成就的。换句话说,我们要不能够觉悟这个苦,这个三界的果报是苦,你很难去解脱这个三界果报的束缚,很难! 6念佛也是这样,你念了很多的佛号,你的佛号的念力,念到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你能够专心的在佛号当中,专一安注,相续安注,而且你能够花很长的时间去修习这个佛号, 但是你内心当中,深深的爱着你这个三界的果报,你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那个念佛的力量,并没有引导到净业的地方去,变成人天福报。所以这个马车,前面那个马是最重要的,你的速度跑得再快,这个马车方向有错误就完蛋了。所以这句话身为苦本,我们在下一科会比较详细的解释,这个地方简单的
25、说一下,这个苦谛,要以净土法门来说就是厌离娑婆,要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就是说我们要观察,我们有时候我们这念心,不要老是随顺过去的思想,这种邪知邪见,我们要观察所谓的观受是苦。就是说,观察我们所领纳的三界的正报跟依报都是苦的,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之苦,而这所有的八苦是依止我们的正报而有。我们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呢?就是有身体,你在三界里面,你要是阿罗汉,他无生!他根本三界他不得果报,你这个苦从哪里生起,那个苦没有一个依止处!所以,你只要在三界里面得一个果报,就表示说你这一期生命,有无量无边的苦会从你的身体生起来,这个就是苦谛。所以身是苦本,我们一个净土人,
26、我们就是依止这种的思想,我们不要再去受一个三界的果报,我们愿意到极乐世界去受一个极乐世界的意生身,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他也从这个地方觉悟到身为苦本。 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夜众睡后,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即造端于斯也。 印光大师前面是一种愿力。这以下是讲他主要的修行径途。即于闲时专念佛号,在戒期当中,他除了参加戒期的活动、写字以外呢,他就专念佛号。不过这个地方我们再补充一下,印光大师在这个时候, 他看到一本重要的著作, 就是 龙舒净土文 ,王龙舒居士的,这本书对印光大师有很大
27、的启发。这个时候,他对净土法门信心生起来了,就专念佛号,所有的法门都放下了,一心的念。一句弥陀念、诵、听,念这句佛号,念到什么境界呢,这以下说了。 夜众睡后, 复起坐念佛,即写字时,亦心不离佛 。念到这种功夫,晚上睡觉,大家都睡了以后,他起来,就是心于佛号专一安注;心于佛号相续安注,乃至于在写字的时候,身体在写字,内心也不离开佛号。这个时候的念力很强,即使不是一心不乱,至少功夫成片,就是他那个佛号的力量,不是很容易破坏。我们的念力薄弱,我们佛号一举起来,稍微有一点昏沉,稍微有一个掉举,佛号就断掉了,这个忘失所缘,这个念力薄弱。但印光大师他不是,写字的时候,那个佛号的念力还能够相续,这也是一个功
28、夫,功夫成片。 故虽力疾书写,仍能勉强支持,这念佛的功夫,能够摄身,还能够支持,乃至于及写字竟,而目亦痊愈。由是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念佛,他眼睛也没有去治疗,就把这个眼睛给治好了,所以有一点宗教体验, 也是不错!从此以后,深解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解,我们要看看一些文字的记载,也能够启发我们对净土的信心,哦!我了解净土法门,但是这个地方的解,就是有更深的意义了,就是胜解。就是他有一种坚定不可破坏的理解, 理解什么呢?念佛功德真实不可思议。这个地方我们说到了,后面还会说到,这个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这个念佛法门,我们说过它是一个自力跟他力的感应道交的法门,从我们自身这方面的力量来说,一句弥
29、陀念诵听,就是你那个念力,念力不可思议,我们这一念心呢?心能造业,心也能够转业,这个心力不可思议。就着佛这边来说,就是我们所念的名号的功德,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所以讲念佛功德不可思议。7这个时候当然是现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所以他这次体会以后,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完全以净土为归属,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是讲印光大师他归心净土的因缘,从最初的觉悟身为苦本,乃至于到念佛。再看第三段老实修行。印祖后来的修行,我们分成二段。 先一个总说,再结示。先看总说,师修净土,久而弥笃。这是一个总说,印光大师修净土。有些人修净土以后,他修一修就退
30、转了。但是印光大师他不是,久而弥笃。随着时间越久,这个佛号越念越有味道,越念信心越坚强。这个笃就是真实,越加的真实。是怎么个真实法呢?这以下分二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 老实修行师修净土,久而弥笃。二十六岁,闻红螺山资福寺,为专修净土道场,乃辞师前往,三载之中,除念佛正行外,犹研读大乘经典,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 这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入众参学。印光大师是二十一岁出家,他前面的五年是依止师长而住。到二十六岁以后,他就到外面去参学,而在当时有一句话说:南有高旻,北有红螺。在这个大陆当中,南边的是金山的高旻寺,参禅的地方,这个道风最好。北方呢?是红螺山资福寺。就是十二祖彻
31、悟大师的道场,不过那个时候彻悟大师已经往生了,但是他的道风留下了,所以印光大师就仰慕这个道风而来,到了这个净土道场去,这个时候就拜辞了师父,在那个地方又住了三年。这三年当中,他最初的六个月是做行堂,他还没有进入念佛堂,有半年的时间做行堂,再次第的到念佛堂去。这三年当中,除了念佛正行以外,他也研读大乘经典。这个大乘经典也是很重要,我们要发菩提心,建立正知见,就是要依止大乘经典的。你有这种菩提心跟正知见,你念佛才有力量,这也是有需要。研读经典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由是深入经藏,妙契佛心,径路修行,理事无碍矣!这个时候深入经藏,不过印祖的深入经藏,我们从文钞来看,他主要以天台宗为主。你看他的文钞,很明
32、显,他的若教若观都是依天台。妙契佛心,合乎佛陀真实的智慧。在所有的法门当中,选择径路。,这个径, 就是直截了当而不弯曲,直直的。在整个成佛当中,有些人是从这个地方去弯一个地方再回去。他不是,直截的,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至于理事无碍。 这个是印光大师他最初的参学。 这当中总共是花了五年的时间,亲近红螺山资福寺,这个是在大众的参学。再看到第二个影响他这一生的因缘。 越二年,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 凡三十余年,终清之世,始终韬晦,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以期昼夜弥陀,早证三昧。 他在红螺山前后差不多有五年的时间以后, 他就入住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在那个地方等于是阅藏经,前后有多久呢,
33、凡三十余年。这个三十余年当中,他坐了二期的闭关,有六年的时间闭关,前后是二期,一期三年。在那个地方他也讲一部经。印光大师一生很少讲经,但是他讲一部经,讲什么呢?他就讲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讲过一部,后来就没有,我在文钞的记录里面,就没有看到他有讲经的情况,有三十余年在那个地方自修。终清之世,乃至于清朝的结束。始终韬晦,这个地方很重要,从始到终都是韬光养晦。这个韬是隐藏 ,把我们的功德隐藏起来,不要让人家知道。这个晦是昏暗,我们表现出来一副没有修行的样子,表现出一副很平常的样子。怎么表现?不喜与人往来,亦不愿人知其名字,他也不喜欢跟人家往来,也不愿意人家知道他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以期昼夜弥陀,
34、早证三昧。 8所以我们在因地的时候,如果对我们自己的要求,如果说我们只想散散乱乱的持戒修福,那当然就不讲了,我们就是只喜欢一个小小的境界,我们就很满足了,当然这一生就是这样子,一天过一天也就可以了。如果我们想今生成就大功德,这件事情,息诸缘务 一心行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你的功德还没有成就坚固之前,你万缘都要放下。你看印光大师凡三十余年,始终韬晦,不是三年,是三十余年,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件事也是他以后能够影响很多在社会上有地位、有学问的人,这个基础是打下来的。我曾经听一个老和尚说,他说学佛,不是一个短跑,而是一个马拉松。就是说,你刚开始跑很快,这不一定哦, 它不是百米赛跑,它是怎么
35、回事呢?它是一个马拉松,看谁有耐力,这个恒常心,这件事情也是很需要,三十余年。这是印光大师他从最初的参学,到最后的专修,总共是有三十五年的时间。后来他就在六十八岁的时候离开普陀山,创建了灵岩山寺,六十八岁到灵岩山,八十岁往生。不过他到灵岩山以后,他等于是一个幕后的住持了。我们再看印祖的弘法利生。前面的是印祖的一个自修的情况,这一科是讲到他怎么样来弘法,怎么样利益众生。先看第一段,先讲他弘法的内容。 弘法利生【师之耳提面命,开导学人,本诸经论,流自肺腑。故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凡有请益,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进以真为
36、生死,发菩提心, 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这是第一段,印光大师他弘法的一个开示的内容。当然印祖他不再是自利, 经过三十余年的自修以后, 他就是开始教化众生。耳提面命,对众生的开导,是本诸经论,流自肺腑,从文字上 他是完全依止经论,我们看印祖文钞,很清楚,字字都是有天台宗的根据,没有说他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没有这件事情。从内心当中流自肺腑,这个肺就是肺脏,腑就是我们的心脏,从我们的内心当中,真正的大悲心表达出来,叫做流自肺腑。我们看印光大师的文钞,有一个感觉,就是印祖的口气非常的强硬,他讲话的口气,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中间没有任何的调味料,没有任
37、何客气的人情味,都没有。你不对,他就说你不对,你对,他就赞叹你对,他不管你是富贵的一家,他不管你,他很清楚的把这个是非善恶划出一条线出来。所以古人不把佛法当人情,你不对,他就喝斥你,你对,他就赞叹你。他虽然严格,但是他这个严格的背后,是流自肺腑,他是为了要利益你,为了要帮助你进步。所以不拘贵贱贤愚,男女老幼,不管你是富贵的、或是下贱的, 或者你是一个有学问道德的贤人、或者是没学问的人,男女老幼,只要你来请益,他对你的开示就祇有两个内容,第一个内容必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之实事真理,谆谆教诲,令人深生憬悟,以为立人处世之根基。第一个,有人来请教,他就是告诉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8、、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因果报应跟生死轮回是约理论来说,把世间上善业有善业的果报、恶业有恶业的果报,乃至于生死,有生而有死、有死有生, 就像这个车子的轮胎一样,它永远往前走,相续的。有过去的因果,有现在的因果,有未来的因果。 基于这种因果的相续,我们应该9怎么办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使令我们可以得到这种人天的可乐果报,这种实事真理来教诲后人,使令我们深生憬悟,这个憬就是憬策,悟就是觉悟, 来做一个立人处世的一个根基。待人处世的基础, 就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了这个基础以后还不够,那怎么办呢?进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之坦途要道,教人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进一步
39、,那得到人间的果报毕竟是无常的, 这个苦恼还是没有究竟的解脱, 应该要进一步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乃至于依止这个菩提心的愿力信愿念佛,求生西方。这个坦途要道,三根普被,任何人都可以修,教人家切实奉行,以作超凡入圣之快捷方式,从这个净土当中能够转凡成圣,乃至成佛。 我们看印光大师文钞,他很少谈玄说妙,很少!他要不是讲因果,就是讲净土,不是讲净土,就是讲因果。就是说感觉到很实际,你照着他的话做,觉得真的是很实际,他的每一步,都能有一个下手处,能够真正照这个法门来做,你能够感觉到的确能够离苦得乐,所以这是印祖的一个特色,他的开示的特色。 【年五十二, 高鹤年居士, 取师文数篇, 刊入上海 佛学丛报
40、,署名常惭,人虽不知其名,而文字般若,已足引发读者善根。年五十八,徐蔚如居士,收得师文二十余篇,印于北京,题曰印光法师文钞。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早期的印祖,他的摄受众生几乎都是一对一的,你来请问,他就回答,并没有普遍的流通,只是一个人针对一个人,私下书信的往来。但是到了五十二岁的时候,这个因缘就有点变化。高鹤年居士他在一个因缘当中,他找到印光大师的文钞,有几篇,他觉得非常好,就把它刊登出来,在上海的佛学丛报刊登出来,他就署名常惭这两个字,这个时候大家也不知道常惭是谁,但是人家读到这个文字以后,这文字般若, 文字诠释般若, 这个时候已经足以启发人家的善根,包括世
41、间的善根、出世间的善根。 五十二岁,大家读到他的文章,得到利益。到了五十八岁的时候,徐蔚如居士就把大师的文章,有二十几篇,在北京加以流通,就正式的用单行本流通,叫做印光法师文钞。当时的数量只有二十几篇,但是这一流通不得了,所以有大功德的人的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由是师之厚德流光,终不可掩,文钞流通,遂滂浃于海内。这样子一流通以后,他那个深厚的功德就再也隐藏不住,表现出来了,这个时候文钞流通, 滂浃就是水的气势很大的样子,流下来的时候,任何的墙壁都不能阻挡,都不能够障碍你,滂浃于海内。我们现在要弘扬佛法,要靠媒体, 靠媒体的广告, 但是我看印光大师他完全不做任何的意见,你要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你
42、不流通,他也没有意见,他就老老实实的自利利他,但是他因缘成熟了,五十八岁以后,厚德流光,终不可掩。这功德力具足的时候,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碍,很自然的。 徐氏跋云:大法陵夷,于今为极,不图当世,尚有具正知见如师者,续佛慧命,于是乎在! 这个徐蔚如是当时的一个大居士,他赞叹说:这个大法,说这佛法广泛的说明十法界的缘起,的确是大,但是这个大法,到了末法以后,就是衰微了,邪知邪见,这个法门就是陷阱,搞不清楚谁是佛法,谁不是佛法,在这个时候是最厉害的。于今 这个可能是清朝末年,或者是民国初年的时候。不图,想不到在这个末法的时代,混乱的时代,还有具足正知正见如印祖这样子的人,续佛慧命,于是乎在,就靠印光大师
43、。不过这个续佛慧命,当然一个善知识不可能说所有功德都圆满,印光大师文钞的续佛慧命的功德,主要的是表现在净土上,所以道源长老写赞叹印光大师传记的时候, 他说印光大师是10清末民初中兴净土的一个最大的功臣,净土法门到最后能够再一次的兴盛,就是印光大师,这是在民国初年的时候,就靠印光大师,他有这样殊胜的佛法因缘。 我们再看最后的舍报往生。就是印祖的最后的临终的情形,我们分三段说明,先看第一段。 舍报往生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民国二十九年春,有云:今已八十,朝不夕保。 又云: 光将死之人, 岂可留此规矩?逮冬十月二十七日,略示微疾,至二十九日午后一时,即命召集在山全体职事及居士等,至关房会谈。告众曰:
44、灵岩住持,未可久悬。即命妙真任之,众表赞同,乃詹十一月初九,为升座之期,师云:太迟。 改选初四,亦云迟了,复择初一,即点首曰:可矣。 这段是表现出印光大师他的预知时至, 师之示寂也,预知时至。这件事情是这样,我们修净业的人,我们在栽培信愿持名这三种功德的时候,刚开始这个功德是脆弱的,是不决定的,我们可能念了佛,我们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改变,别人看我们也没什么改变。 但是你要修行到净业成就的时候, 你会知道一些事情,就是说,虽然你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正式的功德还没有显现,但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个山雨欲来的时候,那个风吹过来,你就知道一些征兆,你会知道一些消息。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临终的时候,被善知识七推
45、八推的硬推上去的,那不讲,你真正是凭你自己的本事净业成就的,你来助念,我也往生,你不来助念,我也往生, 这种人都能够预知时至, 他能够在这个净业成就的时候,他会知道一些消息,我们看印光大师也是这种情形。民国二十九年初,这个时候是八十岁了,这是他往生那一年,他有一天说:今已八十,朝不夕保。我现在是八十岁了,早上保不住晚上,早上在,晚上不一定在。又说:光将死之人,岂可留此规矩。我是一个将死之人,怎么可以留下这些规矩,我查过文钞的数据,他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他也没详细讲。总之,他这段话意思就是,光将死之人。等到冬天十月二十七日,这个时候是八十岁快结束的时候,略示微疾,身体上有一些疾病了,到二十九号的
46、时候,午后一点,下午一点,突然间就把在山的全体执事,及所有护法居士都召集起来,到关房里面会谈,讲一句话,说灵岩住持,未可久悬。这个地方我解释一下,这个事情是这样,灵岩山寺本来是一个没落的道场,印祖在离开普陀山以后,他以他的威德力,去那个地方住持,很多人就来供养,供养以后就把这个灵岩山开创起来,他就安排很多的制度,念佛的制度,统理大众,一切无碍。但是印光大师的心情,他不喜欢剃度徒弟,也不喜欢做住持,那怎么办?他就请慈舟老和尚来干这件事, 慈舟老和尚也答应来干这件事,后来就是有点意见,是什么意见?慈舟老和尚的意思要持午,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以念佛为主,他晚上是开缘吃东西,这个意见就是有一点不太一样,慈舟老和尚就离开,离开以后,从此以后灵岩山就没有住持。 这件事情我说一下,我们讲这个普门示现,善知识是在度化众生的方便的确不一样,有些众生必须要这样度化,有些众生必须要那样度化,不管我们今天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摄受众生,使令他能够转凡成圣,这是重点上!我们内心不是跟烦恼相应,不是跟个人的贪瞋烦恼相应,完全是清净心、大悲心。所以虽然每一个善知识的法善巧会有冲突,但是这是个人的因缘问题。